523社会行为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行为》教案一、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作用《社会行为》一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三节。
有关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而且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新课: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明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课题:社会行为
(第 1 使用人
课时)周雪梅
《社会行为》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了动物的种类、生活、运动以及
动物的个体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动物的群体行为而单独设置的一节
内容,它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动物
社会行为的意义。
1、举例说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
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
息交流的意义。
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意义,动物的信息交流。
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
们的最好收获!
教学过程个案修订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
等级。
师:是不是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呢?比如一群
鱼、一群麻雀?
单的聚集在一起。
师: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
设计2、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学反思
鱼、一群麻雀?
单的聚集在一起。
师: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
设计2、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学反思。
社会行为课新第1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课型题课课时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计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集体中信授课息沟通的意义。
目标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试试试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3、认同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集体中合作沟通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授课重点( 1)、动物的集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连续的意义。
重难(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
点授课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 2)、研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推行。
教法学法讨论法教具学具准备制作 PPT,收集资料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疗教教师活动: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 ,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经过环境因素的作用 ,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学而获得的行为。
达成 PPT连线题。
二、示标导入过教师活动:课前部署学生察看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程2.哪些是集体生活的动物。
学生活动:达成教材第54 页想一想,议一议:火蚁集体生活,诚然组成筏子的工蚁部分牺牲了,可是集体得以保留。
三、导学施教教师活动一,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察看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后引导学生共同商议社会行为的特点。
学生活动:察看白蚁和狒狒的集体生活。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集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集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2.在狒狒的集体中哪一个是领袖?为什么?3.学生讨论: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能够?学生热忱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点。
社会行为的特点:集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集体形成等级。
(PPT出示)教师活动:集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动物依赖集体的力量更简单适应环境,获得食品和战胜天敌,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连续)。
《社会行为》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动物的社会行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教学难点】观察动物的行为;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3、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教学导学学生主体探究点评观察常见营社会行为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播放录像,展示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案一、课题社会行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 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 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 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 础。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 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 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 重要的意义。
】 师生共同完成,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行为的理解 课后回家观察狗的取食行为,了解它的通讯 一、选择题 1 •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所有的节肢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B. 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
C. 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D. 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成员间有明确分工
2. (改编)
下列动物的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蚂蚁大军有组织地牵往高处
B. 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去产卵
C •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D.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
3.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以下不属于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
的是( )
A. 雌性菜粉蝶释放性外激素
B. 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出墨汁
C •蜜蜂发现蜜源时,跳圆形舞
D.担任警戒任务的猴子看见鹰时,发出叫声
4. 下列气味中,
在个体间起通讯作用的是( )
课堂小结
课外探究
五、目标达
成检测
A. 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的臭气
B. 狗走路时,隔不远撒尿留下的气味
C•黑尾鹿遇到危险时释放的香草味
D.老虎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撒尿留下的气味
5.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实验时,可用手直接移动“桥”
B. 实验用的蚂蚁要使它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
D.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
6. 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
步骤的是( )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7. 通过“探究蚂蚁的食性”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主要是通过( )进行信息交流的。
A.动作B .气味 C.声音 D.表情
二、解答题
8 .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每个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蚁后的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蚁的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能是筑巢、觅食、护卵、饲喂幼蚁、保卫等.根据动物的行为特点,回答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的身体由很多构成.
(2)—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