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5
湿地生态系统中人为干扰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湿地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的发展,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受到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人为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对断面、水文状况、水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例如土地变化、流域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污染和垃圾填埋。
这些影响会改变湿地的水量、环境温度、养分循环和植被,也会影响湿地中的动物和鸟类栖息地。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是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就城市和农业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特别是为计划治理的湿地区域。
通过限制城市和农业发展的范围,可以减少生态系统受损的机会。
其次,应采取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湿地区域。
修复可矫正湿地区域的恶化侵袭,使破坏过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通过使用生物处理方法,如植物拦截和进行生态系统恢复的其他方式,湿地区域可以有效地治理和恢复。
另外,在濒危湿地地区启动公民教育项目,以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将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公众可以受教育,了解湿地的重要性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后果,促进他们采取行动保护和修复湿地。
公众教育项目可以通过创造教育机会,例如游客中心、会议、研究站,来引起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护湿地区域。
政策和法律的实施,范围从地方、州到国家和国际层面,均可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损害。
规定和法规可限制污染、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禁止开采湿地资源等。
总之,人类和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破坏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仅会带来生态问题,还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帮助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保护了它们的生态功能。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
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是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
标签: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对策1我国湿地生态现状分析(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
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
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城市化对湿地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急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对湿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水面率逐步降低,不透水面积逐步扩大,导致城市湿地系统逐步消失[4] 。
湿地面积逐步减少。
同时人口增加,大量的生产生活用水未经处理排入湿地,超出其自净能力,是湿地水体、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据统计,长江每年接受的废水、污水量,是20世纪70年代的3倍。
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灘除湿地约119万公顷,有因经济建设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也就是说,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被毁掉了。
(3)生态环境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环境的污染、温室气体无休止的排放以及等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变化严重,气候暖干化,冰川消减,风蚀、冻蚀,雪线上升,鼠害、虫害,地温升高,冻土退化,降水减少,草场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都对湿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摘要:湿地是生态系统的特殊条件之一,在环境保护、气候保护和气候适应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湿地的侵蚀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也会出现不利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些湿地的保护。
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展开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可行的修复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策略前言:湿地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环境保护、气候调节和其他领域明确其好处。
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导致了湿地的侵蚀,部分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造成了对湿地的破坏。
鉴于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物种以及濒危和稀有水生植物的重要环境,这些动植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其自然栖息地,并在周围地区受到严重攻击时而死亡。
1湿地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1.1蓄水、防止洪涝和干旱湿地环境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资源。
当外部降雨量较大时,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有限。
此时,湿地将吸收多余的水资源,有效防止因水量过多而引发洪水暴发。
湿地环境在自然界中起着良好的环境调节作用,可以实现雨季和旱季水资源能更加智能化调节,从而保证整个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
1.2调节气候湿地环境由于内部所含水量相对较大,地表水环境中的蒸发可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大量的水蒸气会逐渐进入大气,实现对当地气候环境的有效调节,在天气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及时降雨,同时可以防止植物因缺水而死亡。
1.3净化水环境由于水环境中会生长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对水环境形成有效的过滤和消毒处理。
水体中的各种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实现对水的充分净化,污染物通过过滤沉淀法进行处理,能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动植物的生长状况,避免出现饮用水污染而导致人类疾病、死亡等问题,应进一步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质量。
1.4综合保护海岸线由于波浪和海水对海岸线的影响较大,往往造成海岸线沿线土壤松散、滑。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线将逐渐被海水侵蚀,导致堤防决口。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破坏,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
湿地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调节水循环、保持水源和调节地下水位的功能。
同时,湿地还能够净化水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过量营养物质,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湿地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都依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境条件。
湿地生态系统还能够起到防风固土、防洪抗旱、防止气候变化等环境服务功能,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湿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过度开发、湿地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湿地的大规模退化和破坏。
湿地面积的减少使得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此外,湿地的退化还会引发生态环境连锁反应,对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在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湿地。
政府应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加强湿地保护的监测和督导,切实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加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和实践。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要根据湿地特点和现状,制定恢复方案。
例如,通过生态工程的手段,修复受损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研究,优化湿地管理策略,增加湿地的适生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此外,加强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对保护湿地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事业的发展。
湿地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各国应共同合作,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研究与实践。
湿地影响因素湿地是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的重要自然资源,被誉为“地球的肾脏”。
然而,湿地的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湿地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气候因素是湿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湿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例如,降水量和气温是湿地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降水量充足的地区有利于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而气温的变化则影响着湿地的蓄水和水体温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其次,水文因素也是影响湿地的重要因素。
水文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湿地水体的供给和排泄,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
例如,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着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物种的分布。
过低或过高的水位会对湿地植被和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人类活动也是湿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湿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湿地的填埋、围垦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影响。
此外,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对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第四,生物因素也对湿地产生影响。
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物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生物入侵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外来物种侵入湿地,竞争和破坏了本地物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
最后,土地利用因素也对湿地影响巨大。
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湿地农业、湿地保护区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不同的影响。
湿地农业的发展可能导致湿地的土壤侵蚀、化学物质的渗入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湿地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生物以及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能够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湿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制定有效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湿地的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开展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
加强湿地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培养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建立湿地保护法律和政策。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湿地保护的目标和规划。
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和监督,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湿地的有效保护。
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通过人工植被、水源涵养等措施,恢复和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第四,控制湿地的人类活动。
限制和规范湿地的开发和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湿地的退化和破坏。
加强农业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减少排污对湿地的影响。
加强旅游和开发的管理,防止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开展跨国湿地保护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湿地保护问题。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加强国际湿地保护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湿地保护工作的落实。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加强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限制和规范湿地的人类活动,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才能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对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是指自然、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等水域地带,静止、流动的半咸水、咸水体,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低于6m的水域。
湿地具有丰富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补充地下水,还可以预防土壤沙化,抵抗洪水,同时对于滞留有毒有害等沉积物具有滞留作用,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
湿地可以通过有机质的形式存储碳元素,避免温室效应地持续加重,帮助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对此,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分区管理、科学管护、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社区参与、广开渠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采取配套筹措机制,实现区域保护目标和任务。
1、完善法律,严守红线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在国内推行较晚,尚存在缺乏独立运行的法律体系的问题。
当前各地的湿地保护主要是依靠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而区域划分、性质、功能的不同,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统一化管理标准,这也是导致湿地保护困境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针、行为规范。
科学设定各级各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优化管理流程,严格处罚违法行为。
制定湿地保护专项规划,针对部分特点显著、生态环境优秀的区域应当实施封闭性保护。
2、提高意识,树立理念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动员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通过开展宣传教育,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宣教对象,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爱护湿地的良好社会风气。
部门要积极做好普及教育,讲述湿地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强化居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认识到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促进湿地系统周边区域经济的客户需发展。
科学利用湿地,需要转变不利于保护政策实施的资源环境理念,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认识到保护湿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对水资源调节、气候调节、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保护对策和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出更可行的保护对策,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水质优良、植被繁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对水资源的调节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特点。
在湿地中,有着特有的湿地植物和动物,如鸟类、鱼类、昆虫等,它们构成了湿地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文循环,稳定水体的水质,净化水质和缓解自然灾害等功能,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受到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一些湿地被填埋、开垦、排水等形式的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甚至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崩溃。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加强立法和政策法规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机制,加强湿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实行湿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对违规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
2. 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普及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和参与。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3. 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对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湿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探索湿地多功能利用的路径,推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
4.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国际湿地保护议题在国际间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湿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湿地生态环境又称“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一。
在全球湿地面积中,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5%,湿地资源丰富,但目前湿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受到城市建设、农业开发、工业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丢失严重。
2.湿地环境污染严重。
人工排污、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水排放等导致湿地水质污染,影响了湿地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3.湿地面临生存危机。
湿地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过滤地,但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少,水资源保护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湿地生存面临严重困难。
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社会经济发展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2.缺乏科学保护理念。
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对湿地资源的认识不足和护理观念不强的现象,导致湿地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3.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管机制。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湿地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面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1.加强湿地保护意识。
加强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湿地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湿地保护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制度,严格监管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摘要】湿地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如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湿地生态环境的价值与功能,探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介绍相关的保护技术和政策建议。
再次强调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研究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希望未来能够更加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对策研究, 价值与功能, 面临的挑战, 技术研究, 政策建议, 结论, 展望, 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
1. 引言1.1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重要性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可以有效制定保护计划,减少物种灭绝的可能性,维护生态平衡。
湿地对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减轻洪涝灾害和水污染问题。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有助于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供给。
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作用。
湿地的生态系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缓解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最具生态价值和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湿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湿地面临着面积减少和退化的问题。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研究第一章引言滨海湿地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各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自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节。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滨海湿地的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保护和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保护与恢复这一生态系统的措施。
第二章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海、滩涂、河口、河流和岛屿等生态系统。
这些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存有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渔业和旅游资源。
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渔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出现问题,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滨海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开发、污染和非法捕捞。
土地开发结果导致湿地的面积减少,破坏了稀有物种的栖息地。
污染淹没了这些湿地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非法捕捞提高了稀有鱼类和贝类的价格,也破坏了这些生物群落的均衡生态系统。
第三章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必须采取措施,例如:建立保护区、联合保护和执法、改善污染等。
建立保护区:建立保护区是最常用的保护滨海湿地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保护和维持湿地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并作为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
在滨海湿地建立保护区的同时,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也非常关键。
联合保护合作和执法:保护联合合作和执法是指由政府、社区组织、环保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来实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护。
这种策略可以减少非法捕捞、偷猎和其他破坏行为。
污染治理:污染危害着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保护和维护滨海湿地的过程中,需要改善污染问题。
这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加强控制和监测、提高水质、改善土壤、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
第四章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恢复措施对于重新建立生态平衡和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恢复措施包括土地复原和植被修复等。
土地复原:土地复原是指以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的土地管理活动。
建筑设计262产 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张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探索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策略,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湿地是生态环境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在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等多个工作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很多地区湿地正在逐渐退化,同时还存在一些人为性破坏湿地等问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湿地是很多野生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和一些稀有的水生植物等,如果湿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则这些动植物将会失去正常的生存空间而逐渐死亡。
1 湿地的形成与退化1.1 湿地的形成湿地可以通过大自然的进化以及人类后期开发形成,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
天然湿地可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演化而成;河流海水经常流过的地方形成了泥潭;涨潮退潮形成湿地;冻土地普遍的地区雨水不易渗透而形成湿地;雪山冰川融化的雪水在低洼处长期积累,形成湿地等。
人工湿地是经过人为开发而形成的,比如养鱼用的池塘、储存水的水库、种植水稻的稻田等。
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的湿地,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促进作用。
1.2 湿地退化的原因(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使江河湖海的水位不断下降,淤泥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水源及时供给进行补充,使得水量不足,从而无法保证湿地的滋润,逐渐导致湿地干涸。
同样,土地沙漠化也是造成湿地减少的一大因素。
树木植被的减少使土地表层沙质化,无法保证地表水的储存,沙土使湿地变干,逐渐消失。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有土地状态、气候条件、植被生长方面的因素,但更多方面是受人类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关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在自然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等各个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
但因为一些自然因素造成湿地保护区在慢慢退化,并且还有人为损坏等不益于湿地保护区可持续的情况出现,因而,强化对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原文中关键阐述了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和退化有关问题论述,明确提出有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工作对策,提升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充足完成生态环境的优良保护工作实际效果。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修复引言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立1998年,保护区总面积6523.0hm2,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和吉子水库四片组成,以保护湿地湖泊、沼泽生态系统,保护越冬候鸟、水禽及其栖息地生境为要。
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社区混杂区域,周边村社多,人为活动频繁。
虽离城较近,但产业结构单一,当地社区以种植业、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传统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较大,对湿地的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大,丽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周边社区急于利用其资源,但又缺乏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知识,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上述情况均与保护管理工作直接冲突,极大地困扰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阻碍了保护区的管理成效,加深了湿地保护管理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一、拉市海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处于失衡边缘的临界状态的原因1、湿地功能失衡拉市海湿地处于马场、农耕地、村庄的中心,周边人为活动频繁,保护管理的压力较大。
在沿拉市海湖周目前处于拉市海调蓄水工程后海淹线区域,由于当初管理不到位,当地村民根据地形改造后,违法违规开挖了部分鱼塘,一方面开展了渔业养殖,一方面利用鱼塘开展划船等旅游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近几年以来,随着拉市海保护管理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这些违法违规开挖的鱼塘已全部关停。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独特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此外,湿地拥有很强的碳汇功能,是高效的“吸碳器”和“储碳库”,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
基于此,以下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研究引言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小微湿地保护列为主要工作,大力推进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的起草工作,相关学者也陆续展开了针对小微湿地建设的研究工作,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
1湿地生态修复原则湿地水生态修复是指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工程技术措施对受损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实施恢复或重建,使其逐渐恢复原有的水生态结构和功能,达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目的。
虽然目前小微湿地的建设及水生态修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针对小微湿地的水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仍较少。
根据《湿地生态学》中的生态修复基本原则,并结合目前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小微湿地建设指南》中小微湿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出小微湿地的水生态修复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存在的问题分析2.1自然生境条件破坏由于多年来人工采砂活动的影响,河道原始地貌遭受破坏,现状河滩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采砂深坑,规模较大且分布较集中的采砂坑位于沙岗头河段。
过度采砂造成河道主槽下切,滩地后退,河床裸露,河岸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部分湿地生境条件破坏,尤其是枯水期滩地裸露,植被稀疏,生物栖息地减少,威胁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2.2湖湿地周边规划不科学近年来,虽然湖管理部门陆续搬迁了湖区周边的几百家企业、作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企业对湿地的影响。
同时拆除了60多万m2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封堵了所有的入湖排污口,对保护湿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摘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在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控气候和净化水质等重要作用。
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如污染、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挑战。
本文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前景展望的探讨,强调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性。
给出了未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重要性、特点、挑战、现状分析、前景展望、建议、总结1. 引言1.1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背景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是为了应对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重要水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水资源储藏和水资源调控功能。
近年来,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和旅游开发等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了严重威胁。
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不仅是当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项迫切任务。
1.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湿地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包括水资源调节、生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环境科学导刊http: //hjkxdk. . cn 2017, 36 (4)CN53 - 1205/X ISSN1673 -9655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田军1张春敏1常锋毅2,金竹静1杨逢乐1(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滇池东北岸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生态补水、水体流动性差,湿地出水口缺乏 拦截蓝藻的措施,湿地植物配置不够完善,部分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崩溃。
须有针 对性地采取蓝藻阻隔、水动力改善、植物配置优化等措施,以逐渐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湿地各 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对策;海东湿地;滇池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9655 (2017) 04 -0010 -05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列,是全球三大生态类型之一[1];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生物多样 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 一[2]。
湖滨湿地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是健康 的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涵养水 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缓解污染[5]等方面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滇池是我国第6大淡水湖泊,为云贵高原第一 大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也是昆明的“母 亲湖”,具有工农业用水、水质净化、旅游休闲、水 产养殖、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昆明市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然而,在经 济迅速发展的压力下,滇池生态系统受损,水环境 恶化,成为了我国“三河三湖”中治理难度最大的 湖泊。
为了保护滇池,在流域内实施了“四退三 还”工程,迄今为止共有约33.3k m2的湖滨湿地得 到保护。
滇池湖滨湿地对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保护滇池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河道与湿地水路连 通不足,湿地生态净化功能有待恢复和提升。
本研究中海东湿地是滇池东北岸重要的湖滨湿 地,由于水动力不畅、蓝藻人侵等问题出现,导致 湿地生态系统崩溃。
本文拟通过全面调查和对存在 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恢复湿地的 生态健康,确保湿地功能能够有效发挥。
收稿日期:2017-01 -17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课题(2012ZX07102002)一 10 —1区域现状海东湿地位于滇池东北岸新宝象河河口,具体 位置见图1。
湿地总占地面积约61.8h m2(927 亩),北至环湖东路、南至滇池,西至新宝象河、东至广普大沟。
湿地规划建设时对水系、湿地系 统、植物组成进行了研究,也兼顾了景观效果,因此建成初期,海东湿地植物生长繁茂、景色宜人、生态结构较为稳定。
图1海东湿地区域位置图由于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在每年夏初秋 末易暴发蓝藻水华。
在滇池流域主导的西南风影响 下,东北岸是蓝藻易聚集的区域,这正是海东湿地所http: ^/hjkxdk. yies. org. cn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田军处的地理位置。
2016年9月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海东 湿地内也涌人了许多蓝藻。
蓝藻进人湿地后在水岸堆 积,散发出难闻气味。
进人湿地的蓝藻大量消耗水体 中的溶解氧,降低水体透明度,阻断沉水植物的光合 作用,严重威胁沉水植物的生存。
蓝藻的人侵,直接 导致水体中沉水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虾等 死亡,导致了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崩溃。
2存在问题分析根据海东湿地污染现状、运行管护情况、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综合分析,目前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崩 溃的主要原因是:(1)海东湿地缺乏最基本的生态补水,水体流动 性差。
海东湿地自建成之后,尚未与邻近河流建立起 良好的连通性,未引人新宝象河河水对其进行生态需 水的补给。
缺乏应有的补给水的进人,使得湿地系统 水体流动性差,加之各小水体连接处的挺水植物生长 茂密,更加阻隔了湿地水系的运行。
一个缺乏有效生态补水、水动力差的湿地,不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2) 湿地出水口缺乏拦截蓝藻的措施。
海东 湿地的出水口直接与滇池连通,缺乏拦截蓝藻的措 施,因此,只要出现西南风,滇池水夹带着蓝藻极 易涌人湿地内。
并且,蓝藻水易进难出,在湿地堤 岸堆积,不仅影响湿地景观环境,也对湿地水质和生态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3) 湿地植物配置不够完善,在蓝藻的人侵下湿地生态系统崩溃。
海东湿地现有漂浮植物和挺 水植物较多,而沉水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使得整 个湿地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满足、而物种的完整性 不足。
此外,水体营养程度较高,漂浮植物大量繁 殖覆盖了大部分水面,造成水体缺氧影响了沉水植 物的生长;挺水植物生长过快、密度过大,占据了 部分水域,造成了湿地沼泽化。
漂浮植物和挺水植 物的无控制增加,使得海东湿地的自由水面减少, 影响了湿地系统的自我稳定性和水力调节能力。
(4)海东湿地部分植被遭到人为破坏,需要 加强管理维护工作。
海东湿地属于恢复型景观湿 地,为了满足亲水性和环境友好性,未设置围栏将绿化区域与人行步道隔离。
由于游客众多、管护人 员数量不够,致使湿地内部分植被遭到踩踏、景观 植物被故意采摘,湿地景观功能受到较大的破坏。
此外,由于湿地管护不到位,导致了湿地内漂浮植 物大量繁殖无人打捞,挺水植物直接在湿地内腐烂,沉人水塘底部抬高湿地形成沼泽化。
3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对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不但表现在能够提供特殊功能的 能力(如洪水调蓄和水质净化等),而且具有维持 自身有机组织的能力[7]。
为了恢复海东湿地的生态健康,需要重点改善湿地水源补给、水质污染、 物种多样性、自由水面退化等问题。
外界影响4^滇池蓝藻人侵海东湿地■ I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崩溃水体恶臭恢复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缺陷I :水文问题:缺乏水动力<■<-水质净化能力发挥景观功能发挥蓝藻阻隔工程湿地出水口改造,提高出水口标高,使湿地水 面与滇池分隔水动力改造工程植物配置完善工程雜引水、管道布水、闸门调节、 推流曝气、水位控制、自由跌水、 有效停留、水流通畅m w m m rn , 'm m , w-叶植物的组成,控制^»所占比m , m m m s r n m图2海东湿地生态健康恢复措施11环境科学导刊http: //hjkxdk. . cn 弟36卷弟4期2017年8月根据海东湿地存在问题分析,出现生态系统崩 溃的外部原因是蓝藻的入侵,内部原因是水文问题 和植物配置不足。
因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一 方面要阻隔外部蓝藻的进入,另一方面,要重点加 强湿地内部结构的改善,解决水文问题,增加湿地 补水改善水质情况,优化植物配置提高物种多样 性,解决水面减少的问题。
湿地水文问题改善措施,是将新宝象河的水引入海东湿地,一方面河水的引入能够解决湿地水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宝象河河水较为清洁,引入湿地可以极大地改善湿地水质问题。
植物配置问题改善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湿地 中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合理搭配,建立一个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具有 高效的水质净化能力和自我稳定性,并且具有良 好的景观效果。
3.1湿地水文问题改善措施首先,减少外界蓝藻入侵的影响,对湿地出水 口进行改造,提高出水口的高度,使得湿地水面与 滇池分隔,蓝藻无法直接进入。
解决外部影响后,对湿地内部水源补给不足 和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进行改善,主要措施 就是引入新宝象河的河水进入湿地。
新宝象河的 河水主要是由上游昆明市第六污水处理厂尾水回 补到河道的,水质较为清洁。
引入河水进入海东 湿地后,可以同时解决水源补给不足和湿地水质 差的问题。
湿地补给水量的选择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补入的水量一方面要确保湿 地能形成明显的水流流态,具有一定的流速和水 动力,另一方面从发挥湿地净化功能的角度要确 保适宜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
表1中对比分析 了海东湿地补水40000m3/d和20000m3/d,不同 补水量情况下,水力负荷和污染物削减效果的理 论值。
根据新宝象河低污染的水质特征和实验结 果,海东湿地水力负荷在0.2m3/m2 •d左右较为 适宜。
另一方面湿地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停留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水体蓝藻生长。
因此,湿地内引入40000m3/d的水量效果最佳。
海 东湿地进水后采用管道布水的方式,将河水均匀 地引入湿地内,确保湿地水流畅通。
在局部水流 阻隔区域,采用漂浮式的太阳能推流装置,使得 整体湿地水流顺畅。
表1湿地补给水量各理论参数对比指标单位补给量一补给量二补给水量m3.d4000020000总面积亩927927m2618309618309水面面积亩320. 59320.59m2213833.53213833.53容积m3320750.3320750.3水力负荷m3/m2.d0.1870.094停留时间d816COD负荷g m2d7.48 3.74T N负荷g m2.d 1.500.75COD削减量t/a175.2087.60T N削减量t/a35.0417.52NH3 -N削减量/a8.76 4.38T P削减量t a0.880.443.2植物优化配置改善措施湿地生态系统中,大型水生植物是保持水体、维持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类群,它的生存、生 长、繁殖等生命活动对其生活的水环境有着重要影 响。
水生植物在水体中通过一系列反馈机制抵抗外 界干扰,维持着生态系统平衡,并使水环境按照一 定的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
因此,对于生态健康 受损的湿地系统,修复工作的重点大多聚集在水生 植物上,目前在湿地水生植物的恢复与优化方面开 展了很多研究与实践。
海东湿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群落配置不合理、水生植被景观效果差、物种选择不合理以及水生植 物群落管护不到位。
针对问题,在进行湿地植被恢 复过程中从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调整入手,加大湿地 沉水植物修复面积,减少现有浮叶植物覆盖度,优 化湿地岸带挺水植物群落配置,提升沉水植物、浮 叶植物与挺水植物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强化后 期水生植物群落的维护与管理。
水生植物群落的配置主要包括空间配置(水 平空间配置和垂直空间配置)、节律配比等。
根据 海东湿地水质状况与滇池周边气候特征,选择的植 物群落以污水净化、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为主要目标。
在空间构建中,按空间生境梯度和水 生植物生活型进行群落构建,提高群落内的生物多 样性,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群落 配置除应考虑空间上的镶嵌外,还应考虑时间上的http: ^/hjkxdk. yies. org. cn海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田军节律配比,以保证所建水生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生 态环境功能和周期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