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拔高学案第十二讲
- 格式:docx
- 大小:9.09 KB
- 文档页数:5
12、桥之美学习目标:基本目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中层目标: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发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1、把下面的词语认真书写一遍,加粗的字在上面注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孕育诗境销魂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是一篇_____,作者是______,是个___家。
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极目:煞它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探究案】第一课时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看待桥的美的?文中哪一句话代表作者观点?3、课文选了哪些例子说明桥的美?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自己总结也可。
4、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第二课时1、理清文章结构。
2、在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那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3、重点品读课文第四段,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之美呢?请用“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概述本段中提到的桥之美。
(1)(2)(3)(4)4、第四段中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训练案】1、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①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②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③“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12.桥之美教学内容:《桥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欣赏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2.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初二语文八年级第十二讲: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文语言技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文语言与文意表达的密切关系,重视作文语言的润饰与锤炼。
2.学习从词语、句式、修辞、幽默、用典等角度使作文语言更出彩。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比较下面三组句子,每组中哪一句的语言表达更精彩?为什么?第一组:A. 天上的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
B. 天上的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第二组:A.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粘住他的腿,上面的雨落在他的头上和背上,脸上的雨水直往下淌。
B.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第三组:A. “新装真的很美!”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花纹、色彩都很美!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B.“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二)当堂学习1、请从词语选用的角度欣赏下面一段话。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欣赏下面一段话。
假如父母是天空,我们便是天空中的云彩;假如父母是海洋,我们便是海洋中的鱼儿。
云和鱼是感觉不到天空和海洋的存在的,虽然他们一离开将无法生存,我不奢望和完全了解天空和海洋,只希望做聪明一点的云和鱼,能多一点地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
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
第12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目标】1、学习用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说明事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树立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念。
【难点】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习板块】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臆.断()饶.有兴味()迥.然不同()毋.宁()翌.日()愕.然()窒.息()笃.信()(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优柔寡断:人迹罕至:迥然不同:2、二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填空。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家、家。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认为是先驱。
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著有【探究板块】1、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2、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作业板块】阅读“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难以想象的方法。
”完成题目。
1、注音愕然()颤动()硬而薄()2、“笃信”是什么意思?可以用“相信”替换吗?3、他在认识蝉鸣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4、为什么细致描写他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从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5、“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照应上文哪句话?。
第 12 课桥之美【学习目标】1.记住“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的字形字音及词义。
2.梳理课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3.体味文章语句的情味。
【体验学习】【基础演练】1.字词积累。
驻.()足煞.()风景苇.()丛极.()目销.()魂飞瀑.()流泉脂.()粉颜色2.根据意思写词语。
:对美的感受或体会。
: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形容细微的失误,导致重大的差错。
【新知探究】利用框架图,梳理课文结构。
学法指导:我们可以根据本文结构上“总-分-总”来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并且,下面的框架图只是其中的一种,你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形式(例如小标题、一句话概括等方式)来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吗?(结构上)(内容概括)总分(举例)南京长江大桥总【综合提升】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a.矛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b.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者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到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当堂检测】说明“桥之美”的含义矛盾故乡的桥桥之美桥之美的内涵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
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
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课后精练】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2.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总第()课时设计人:审核人: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4、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是(5、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6、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1、全文本文共7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是逻辑顺序。
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说明桥之美,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二、研读揣摩1.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用“-------- 桥之美,美在 ----------------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3、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三、拓展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四、达标测试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12.甜甜的泥土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写作特色;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2.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感悟伟大的母爱,体会人间无所不在的至亲至爱。
●重点: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法;体会文章立意新奇、结尾新奇的特点。
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黄飞,原名黄晓红,台湾现代作家。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他的作品题材包括人物专访、游记、音乐、文学、艺术等。
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人物专访《富豪精英录》《办公室AQ》《办公室EQ》《追梦者言》《与精彩人有约》等。
另著有旅游书《巴黎随意游》及《伦敦自由行》等。
2.根据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其中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黯.淡(àn) 呆滞.(zhì) 蹭.(cèng ) 愣怔..(lèng )( zheng )蓦.地(mò) 吮.(shǔn ) 涮.净(shuàn ) 晕眩..(yūn )(xuàn )拓展:上面的生字词中有哪些是多音字?请你列出它的其他读音并组词。
示例:晕( yùn )黄晕(yūn) 晕倒4.解释下列词语。
黯淡:暗淡。
呆滞:迟钝;不活动。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零落:本文是稀疏、不集中的意思。
愣怔:本文是发愣、发呆的意思。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5.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合作探究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请用一句话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
示例:(1)这是发生在一个因父母离异、继母虐待而生活窘迫的孩子身上的故事。
(2)这是一个发生在因离婚而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的一个可怜妇女和她孩子身上的故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结构上有何特点?这篇小小说以一包奶糖为线索,开头是送奶糖,中间是吃奶糖、埋奶糖,结尾是奶糖融化,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12﹡桥之美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重点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资料链接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煞.风景纤.细驻.足孕.育庞.大2.解释词义。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欢乐。
前瞻后顾: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3.整体把握。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结构特点是,说明顺序是。
②作者欣赏桥之美,并不着眼于桥的结构和发展,而是着眼于“”。
明确:桥之美总分总逻辑顺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合作探究1.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明确:作者正面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反面列举了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体会下列句子的情味。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12课桥之美学习目标1、了解小品文的形式特点。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文中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寓文学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2、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
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_________》《鲁迅的故乡》等。
中国画代表作有《_______》及《狮子林》《长城》等。
3、给加点字注音。
和谐.()点缀.()煞.()它风景孕.()育前瞻.()后顾4、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到关键词或句子来回答。
(3)按说明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___段)第二部分(___~___段)第三部分(___段)合作探究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采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2、本文开头很特别,其目的是什么?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品味语言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②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④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à()它风景 zhù()足 xiāo ( ) 魂点zhuì( ) 前zhān()后顾 yùn()育2、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名句,请你在横线上填出上句或下句。
(1)失之毫厘,______________。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初二语文拔高学案第十二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囚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要点关于“格物致知”: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学习本文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思考(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3)“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进?3、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表格如下:(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学习要点〔二〕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会给出答案。
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
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志'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
同学们学习本文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1、读准字的音丁肇中彷徨平庸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应┍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区分形似字┍遵__________()┍治__________()┕尊__________()┕冶__________()┍徨__________()┍键__________()┕惶__________()┕健__________()二、词1、结合内容解释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
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
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自读指导:1、根据文章内容分清论述层次并弄清层次之间内在联系。
2、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关于题目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作者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4、积累、摘抄和熟记一些警句。
测试1、下列词语,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埋没(méi):使显不出来。
B、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C、清(qīng)谈:不切实际的谈论。
D、激(jī)变:急剧变化。
2、下列不全属于“四书”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B、《诗经》《论语》C、《大学》《中庸》D、《孟子》《大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选文论述的中心是()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4、“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否定D、表示突出强调5、填空本文的作者,是籍裔物理学家,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