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路》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七上导学案第21课时《探问人生目标》【学习目标】1.认识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2.了解人生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3.认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人生如同航船,把准,才能确定航行的线路、驶向幸福的。
2.动物的活动是的活动,人的活动是的活动。
3.人生目标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未来的,决定着人生道路的。
4.人生目标可以分为目标和目标。
只有分阶段实现一个个目标,才能实现目标。
二、学习感悟1.分小组讨论: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方式有区别吗?2.分小组讨论:李大钊书写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怎么理解?3. 分小组讨论:人生目标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我们如何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自我检测】1.【2023·浙江绍兴】初中毕业的姜雨荷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重返职校。
为冲击世界技能大赛,她每天花十四五个小时进行技能训练;为能独立撰写英文实验报告,她吃饭走路都在啃英语。
2022年,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这启迪我们要()①认识自我,发掘潜能②坚定意志,直面挫折③调控情绪,欣赏他人④明确目标,不言放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即将毕业的我们,在面对未来职业选择时()①只考虑当明星、“网红”②要把握自己的个性特长③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④要考虑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随着新业态的发展,许多之前没有的行业产生了,一些原有的职业被淘汰了。
年轻人与父母一代的就业结构、面临的职业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对于职业的选择,下列认识你认同的是()A.职业选择最关键的是要考虑自己父母的期盼B.一定不要从事与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差距较大的职业C.要从事一些体面的职业,自谋职业是就业失利的体现D.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任何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课外延伸】人人都应该规划自己的人生——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若没有目标,生命将会枯竭。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七年级下册语⽂导学案答案⼈教版 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去探索、去解决,学⽣的学习活动不再盲⽬,⽽是成了⼀种有⽬标、有⽅向的活动。
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下册导学案答案⼈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导学案答案⼈教版(⼀) 《诗两⾸》1.略2.略3.略4.B 5.⼼⼉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切都将会过去;⽽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6.“⼀切”强调了所有的不幸和挫折所带给⼈的忧郁都是暂时的,⼀会⼉就过去了,劝诫⼈们正视“忧郁”,向往“未来”。
7.D 8.⽰例:你定的那个⽇⼦正是上级来检查⼯作的时候,这样吧,到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会抽空过去聚⼀下。
9.⽰例:有什么种⼦就有什么果⼦。
要想收获果⼦,必先裁种种⼦。
撒下爱⼼的种⼦,必收爱⼼的果实。
勤撒善种并⾟勤耕耘的⼈,必获丰富的回报。
10.依次填:廖化;猪⼋戒;孔明;李逵 11.⼈⽣遭受挫折 12.⼈⽣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过去,那⼀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
(意近即可) 13.⽣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
14.不能。
因为诗中充满了诗⼈⾯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15.⽆论我们⽣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的决⼼,要相信⼀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意近即可) 16.péngpài、shuò 17.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电闪闪出了她的形象;在冲激和飞旋中扬起了她的云裳。
18.彭湃、轰响的海⽔;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9.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来描写的,着⼒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20.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柔韧⽽有⼒的美。
《走向未来》导学案
一、导入
《走向未来》是一部反映未来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影视作品,通过描述未来世界中人类与科技的干系,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本次导学将以此影视作品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预习
1. 观看《走向未来》影视作品,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与展示。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与机遇。
三、导学
1. 讨论题目:你认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2. 分组讨论:结合影视作品中的设想,讨论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效果,分享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看法。
四、拓展
1. 阅读《未来简史》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撰写小论文:结合影视作品《走向未来》和相关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未来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小论文。
3. 筹划未来科技展:学生们可以结合影视作品中的设想,筹划一个未来科技展,展示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影响。
五、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对科技发展的关注,积极探索未来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次《走向未来》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干系,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愿学生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迈向美好的未来!。
《未选择的路》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伫.立()萋.萋()涉.足()延绵.()幽(jì)____ ____(yùn)含 ______(kuài zhì)人口污(rǎn)____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叹息__________犹豫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伫立幽寂3、填空。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的艺术手法。
4、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①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________(A.荡荡地 B.轻轻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________(A.纺织成 B.裁剪成)你裙裳。
②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________(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5、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6、按要求默写。
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1、zhù qī shâ mián 寂蕴脍炙染2.连续不断叹气踌躇挑选停留幽静3.美弗罗斯特象征4、(略)5、A6、“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7、路既指林中的小路,又指人生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所以必须慎重。
《二十年后的家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对未来家乡的想象和憧憬,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通过描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包括环境、科技、生活等方面。
(2)指导学生如何有条理地组织语言,将想象中的家乡清晰地描述出来。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的想象既富有创意又符合实际发展的可能性。
(2)如何引导学生在描述变化的同时,表达出对家乡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未来家乡的想法,互相启发。
2、阅读借鉴法:阅读相关的科幻作品或描写未来的文章,学习他人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3、实地观察法:观察家乡的现状,为想象未来的变化提供基础。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现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样子,然后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呢?”(二)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年后家乡可能发生的变化,如环境方面,可能会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河流;科技方面,可能会有自动驾驶的汽车、智能机器人服务等;生活方面,可能会有更便捷的交通、更高效的医疗。
2、强调在想象时要基于现实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科幻元素,但要注意合理性。
(三)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环境、科技、生活等,深入探讨二十年后家乡在这个方面的变化。
2、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和完善。
(四)写作指导1、确定写作的顺序,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如从城市到乡村;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如从早晨到晚上。
2、注意描写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未来家乡的真实和美好。
3、在描述变化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期待。
(五)范文赏析展示一篇优秀的《二十年后的家乡》范文,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如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等。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哲理诗。
①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未选择的路》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人生选择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分析并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认识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性,且往往伴随着机遇与挑战。
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习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通过学习,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明智的选择。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学习的重点。
诗人通过对未选择的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我们需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选择背后的责任与后果,以及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
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学习的难点。
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诗歌语言优美而富有深意。
我们需要细心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未选择的路》,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多元选择和每个选择背后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升我们的诗歌鉴赏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_______的一首著名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_______和_______。
2. 诗中“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句话揭示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选择了一条充满_______的道路。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未选择的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通过描述两条不同的路,暗喻了人生中不同的选择和可能。
B. 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意味着他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人生。
导学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
导学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令人期待,它有望在提高教学质量、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导学案的发展趋势,并展望其未来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一种辅导材料。
它一般包含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导学案逐渐被电子导学案所替代。
电子导学案具有多媒体展示、交互性强、呈现方式多样等特点,能够提供更为丰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自主。
导学案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导学案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智能化导学案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水平进行个性化推荐和优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智能化导学案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反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开放性教学资源的整合。
随着线上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普及,未来的导学案有望整合各种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例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学习平台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加便捷和多元的学习方式。
三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视。
导学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未来的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协同学习与互动环境的构建。
导学案的发展离不开协同学习与互动环境的支持。
未来的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同时,支持导学案的在线协同编辑工具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编辑和共享导学案。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工具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也涉及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互动环境的构建等方面。
中学导学案
第2周第5课时科目语文课题 4《未来的路》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4.2.26
主备人: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 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
二次备课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资料准备】
1、走近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
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
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
和现代派诗歌的交替的时期,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他也被认
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
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波
士顿以北》《白桦树》《山间》《西去的溪流》等。
2、走近文本
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
在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一条路,找
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
于是他们卖掉了祖父遗传下来的农
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
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家。
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少
年的意志》出版,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
美国
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3、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
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
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
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
句、语段中起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
首诗歌《未来的路》,前者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预习检测
一、强化预习,读通课文
1、《未选择的路》是国诗人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诗。
2、读准字音,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
2.联系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涉足:伫立:
萋萋:幽寂:
二、诵读全诗,读懂课文
1、《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2、理结构,本诗分四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三、深读课文,共同探讨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
么?
2、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诗题却取为“未选择的路”?
3、本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你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句诗。
当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对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如何面对人生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课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欺骗(piàn)忧郁(yù) 来临(lín)镇静(zhèn)
B.瞬息(shùn)怀恋(liàn)涉足(shè)丛林(cónɡ)
C.幽寂(yōu)伫立(zhù)足迹(jì)诱人(yòu)
D.萋萋(qī)污染(rǎn)叹息(tàn)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A.《自由颂》
B.《祖国》
C.《致大海》
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国)著名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诗体小说《》,政治抒情诗《》、《》、《》,童话诗《》,叙事长诗《》、《》,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______(国)现代诗人。
他常被称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的交替的时期,与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他也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代表作品有《》《》《》。
6.解释下列诗句加点词的意义。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基础训练”题。
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
人生之路
(象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