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未选择的路》1. 学习弗罗斯特的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本诗。
2. 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 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的思考,讨论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做出选择?2.预习检查(1)请同学们读出诗歌中生词的正确发音。
(2)简要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介绍《未选择的路》的写作背景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活动二、朗读诗歌,感受节奏1. 学生自读:(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自己认为需要重读和停顿的部分。
(2)小组内朗读,交流讨论。
2.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3. 学生齐读: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节奏,一起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活动三、分析诗歌,领悟诗情1. 学生自由讨论以下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2)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3)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活动四、细读诗歌,分析写法1.思考本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3)在写法上,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2.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1)什么是象征呢?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哲理诗。
①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未选择的路》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1.易错字愁闷(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2.多音字假将更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哄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
言行骗人用“哄骗”;恶劣哄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瞬息:一刺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密的样子。
极目:用完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闻名的文学家、宏大的诗人、小说家。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假如生活哄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受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知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将来是光明的、美妙的。
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明确〕伫立(思考)--打算(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白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很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很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便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惦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化地思索人生的选择问题。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二读节奏: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读内容: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一.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意在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本诗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要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课前课中课后)《外国诗两首》都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
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
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资料链接: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
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
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诗歌朗读节奏,要求背诵此诗;体会自由诗的特点,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品读现代诗的方法;初步学写现代诗,以写促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朗读节奏、自由诗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方法、学写现代诗。
课前预学
一.查资料,识记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上网查阅有着弗罗斯特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做好笔记,并完成下面填空。
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白桦树》等。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足(意思是人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我在那路口久久zhù立。
3.它荒草qī 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十分幽寂。
4.但我知道路径yán mián 无尽头。
三.继续认知短语类型。
各种短语与词性的关系如下:
主谓短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
并列短语←名词+名词、代词+代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数词+数词
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后补短语←动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数量(动量词)短语、形容词+副词
根据这些规律,辨别并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黄色的树林()
2.分出两条路()
3.我不能()
4.同时去涉足()
5.久久伫立()
6.极目望去()
7.消失在丛林深处()
8.选了另外一条路()
9.荒草萋萋()
10.十分幽寂()
11.延绵无尽头()
课堂研讨活动
一.掌握朗读节奏。
根据上节课关于朗读节奏(停顿)的规律性知识,用“∕”标出《未选择的路》的朗读节奏。
订正后,再朗读两三遍。
二.学习品读意象鲜明的说理性现代诗。
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思的事物。
意象鲜明的说理性现代诗与直抒胸臆的现代诗不同,作者的情思往往没有明说,而是比较含蓄地蕴藏于诗歌编织的意象中,所以品读难度也较大,可能还有多种解读结论。
1.把握品读方法。
(1)从标题入手品读。
从诗歌内容看,作者明明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做标题?
(2)从意象入手品读。
意象有历史固定性意象(如梅花、竹子……),也有创新性意象。
古诗中常用历史固定性意象,而现代诗中多创新性意象。
找出诗歌中作者经营的两类意象(人与物)加以咀嚼推敲,看看这些意象代表着什么,再猜猜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3)从写作手法入手品读。
本诗中的路有几层含义?运用了什么手法?
(4)从修辞方法入手品读。
找出本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想想其表达效果。
2.归纳主旨。
根据前面的品读,请对本诗的主旨作简要的归纳。
三.谈读后感受。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读读完此诗后的收获和感受。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
一.答案:美,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少年的意志
二.
1.答案:涉。
2.答案:伫。
3.答案:萋萋。
4.答案:延绵。
三.
1.答案:偏正短语
2.答案:动宾短语。
3.答案:主谓短语。
4.答案:偏正短语。
5.答案:偏正短语。
6.答案:偏正短语。
7.答案:动宾短语。
8.答案:动宾短语。
9.答案:主谓短语。
10.答案:偏正短语。
11.答案:后补短语。
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
答案: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1.(1)
答案:就人的一生而言,虽然看似有很多条路可供选择,但最终其实只能选定一条,那也就意味着其他的路被我们放弃了,当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而放弃的选择是绝大多数。
这就带来莫大的遗憾,遗憾于必须放弃,有时候那些放弃的会让人更加向往。
所以,用“未选择的路”为题,更能触及读者的心灵并引发思考。
(2)答案:本诗意象分两类--人与物。
物--黄色的树林--秋天的树林很美很诱人;
一条路消失在丛林深处--很长,充满神秘感,但显然是有人走过的现成的路;
另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小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未经开发,更具神秘感,可能更
刺激;
落叶满地,都未经脚印污染--显得很清新
人--“我”(称为抒情主人公)。
久久伫立、极目望去--充满向往和憧憬,但诗人保持清醒和理智
(不能同时涉足,前面又加“可惜”修饰,表明已决定不走此路)
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喜欢挑战,不想沿袭前人,不想走别人走过的路,不想享受现成的东西;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难以再回返--很清醒自己在做什么,也有坚强的意志:选择了
就坚决走到底;
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对未选择的路有向往,但对选择的路不后悔
归纳:作者想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路与人生的路是一样的,都有很多条可供选择,但选择道路是有前提的--保持清醒和理智;选择时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合自己的能力,自己认为值得的,且要懂得舍弃;既然作出了选择,就不能后悔,不能怕困难和挫折,要勇敢坚强地走到底,也不要去羡慕别人的选择。
(3)答案:有两层含义:本诗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也指人生之路。
在一片树林中遇到岔路口是正常的,人生也经常会遇到十字路口,走哪条路?怎么选择?这就取决于一个人修养、理想、眼光和魄力。
运用了象征手法。
(4)答案:对比--两组对比。
第一组是两条路对比--一条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显然这是一条现成的大路,
走这条路方便,困难少,也很美;另一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小路”,这条路前景不
明朗,被“萋萋”“荒草”所遮挡,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显得更神秘,当然困难肯定也更大,甚
至会遇到很多险恶,走这条路肯定刺激不断,具有开拓性。
诗人选择了后一条路,可见诗人具有
不怕困难、开拓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这从他从事过的多种职业相印证。
第二组对比是选择时与走后对比--选择时是清醒理智且有原则有准备的,所以走后也并无后悔
之意。
2.答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三.答案:围绕选择人生道路时必须具有的心态、原则,以及个人的修养、理想和魄力等,要分清正义与邪恶,比如:
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