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阿坝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0.10 MB
- 文档页数:46
红军长征中的小故事经典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也有很多,为此,店铺分享了4个长征中的小故事,仅供参考。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1:披着袈裟当红军人物小传:天宝,藏族,原名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是最早的藏族党员之一。
“天宝”是毛泽东给他取的汉族名。
在四川省,天宝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当过喇嘛,当过红军,当过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党委书记,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17年2月,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党坝乡,原名叫桑吉悦希,这个乡是藏族聚居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孩都要送进寺院当喇嘛,藏语叫“扎巴”。
桑吉悦希有三兄弟,他是老大,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
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东南部,交通十分不便,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
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只有22个喇嘛,没有活佛,桑吉等小喇嘛跟着老喇嘛学藏文、经文。
如果不是红军的到来,桑吉也许就会当一辈子喇嘛。
天赐良机,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
“方头圆脑”,“灭族灭教”,“共产共妻”……国民党散布的谣言,在藏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对红军误会重重,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桑吉胆子大,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
老喇嘛心里没有底,还是让桑吉随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偷偷观察着红军,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三头六臂。
有比较才有鉴别,他们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兵截然不同:不进寺院,不住民房,对藏民态度友好,尽管言语不通,也笑嘻嘻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流,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分给穷人。
胆子大些的年轻人,蹑手蹑脚摸下山,慢慢试着接触红军。
他们惊奇地发现,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为穷人着想。
渐渐,红军受到了藏民的欢迎,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有的强烈要求参加红军。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1-2]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3]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地。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长征雪山营救旁白一、背景介绍长征雪山营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发生在1935年至1936年间。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被国民党军队追击,不得不进行长征逃离。
途中,红军遇到了严峻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阻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二、营救行动展开1. 雪山困境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四川省阿坝地区遭遇到大雪封山。
由于缺乏衣物和食品,红军士兵们面临着严寒和饥饿的折磨。
同时,国民党军队也紧追不舍,在雪山上设置了重重防线。
2. 营救计划制定面对如此困境,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制定了一项艰巨而危险的营救计划。
他们派遣精锐部队前往雪山,与被困士兵会合,并进行营救行动。
3. 营救行动展开营救行动开始后,红军士兵们经历了艰苦的进军。
他们不仅要应对严寒、缺氧等自然环境的挑战,还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猛烈阻击。
然而,红军士兵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不畏艰险。
4. 营救成功经过数日的奋战,红军最终成功地营救出被困的同志。
他们用自己的衣物和食品为被困士兵提供帮助,并协助他们穿越雪山。
在红军的帮助下,被困士兵们安全脱离了雪山困境。
三、营救旁白长征雪山营救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在那漫长而寒冷的夜晚里,红军领导人和士兵们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制定了营救计划,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决然地前往雪山与被困士兵会合。
他们深知这是一次危险的行动,但他们坚信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保护和拯救更多的同志。
红军士兵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大雪封山使得他们缺乏衣物和食品,严寒和饥饿让他们身心俱疲。
然而,在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士兵们并没有放弃希望。
他们相互携手,互相鼓励,在寒风中咬紧牙关前行。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猛烈的阻击。
红军士兵们在雪山上奋勇作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同志争取时间和空间。
虽然敌人强大,但红军士兵们坚守阵地,不畏艰险。
经过数日的奋战,红军终于成功地营救出被困的同志。
红色文化在阿坝州的小故事在阿坝州呀,有这么一座桥,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桥”。
那时候,红军来到阿坝州这片土地。
这儿山高路险,河流湍急。
有一条河就横在了红军战士们前进的道路上。
那河水呀,像个调皮的小怪兽,又深又急,没个桥根本过不去。
可是当地物资匮乏,要造一座桥谈何容易。
这时候,咱阿坝州的乡亲们就站出来了。
有一位老木匠,那手艺可是顶呱呱。
他带着一群年轻人,砍来树木,准备造桥。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
这木材呀,有的太重,几个人都抬不动;有的又太弯,根本不好搭。
可是老木匠一点都没灰心,他就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嘴里喊着号子,手上比划着,指挥大家把木材一点点加工。
红军战士们也没闲着,他们帮着搬木材,和乡亲们一起干活。
战士们一边干活,一边给乡亲们讲外面的世界,讲革命的道理。
那时候,欢声笑语和着河水的奔腾声,倒像是一场特殊的交响乐。
桥建起来了。
红军战士们顺利地过了桥,继续踏上征程。
而这座桥,就留在了那里,见证着红军与阿坝州人民的深厚情谊。
从那以后,阿坝州的老百姓们就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老人们经常坐在桥头,给小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就像这桥上的石板一样,这些故事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阿坝州的红军故事里,还有个和干粮有关的事儿。
当时红军在阿坝州行军,粮食那是相当紧张。
有一支红军小队伍来到了一个小村子。
村子里的藏族同胞们一开始还有点害怕,毕竟不了解红军。
可是红军战士们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着村民挑水、打扫院子。
慢慢的,村民们就和红军战士亲近起来了。
有一天,一位藏族阿妈看到战士们吃的干粮都快没了,心里可着急了。
她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青稞面拿了出来,想给战士们做干粮。
可是这点青稞面只够做很少的干粮。
这时候,村里的其他人家知道了,纷纷把自家的青稞面、牦牛肉干拿了出来。
一个小姑娘,她把自己偷偷藏起来舍不得吃的几个小果子也拿了出来,红着脸递给红军战士。
战士们都特别感动,不肯要。
小姑娘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叔叔,你们吃了这个,就有力气打坏人了。
长征精神在雪山草地行中的具体体现作者:王欣媛来源:《前线》2016年第12期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随后,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相继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红军长征经过的众多地区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自治州)是最能体现长征特点与精神的地区。
阿坝自治州以雪山草地而闻名。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军相继进入阿坝,在阿坝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行军。
阿坝自治州有四个“最”之称: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1年零4个月)、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红军长征时期最艰苦的一段行军历程(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时期党内斗争最激烈(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的地区。
在雪山草地的征途中,红军战士凭借着强大的理想信念,以英勇顽强、不惧牺牲的无畏精神与坚强意志,完成了这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使长征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永载史册。
信念坚定,英勇无畏阿坝自治州属于高原季风气候,但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气候来看,高原地区的显著特点是空气稀薄,容易缺氧。
以夹金山为例。
1935年,当地群众对夹金山的恶劣环境进行了如下描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夹金山海拔4000米以上,6月的时候还飘着飞雪。
除了面对陡峭的山势,红军战士还要经历严寒和缺衣少食的痛苦。
然而,即使在此艰难面前,红军战士依然没有被吓倒。
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踏上了这座“死亡之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终于成功翻越了夹金山。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对于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翻越夹金山是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天,其艰苦程度超过湘江战役,超过翻越五岭,超过四渡赤水,比起只有少数人参战的抢渡金沙,飞夺泸定桥来,更是艰苦得多。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壮举。
那你知道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故事:长征中的巾帼英雄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
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
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
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
共计有30名女同志。
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
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
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
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
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
不能扔下伤员。
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
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
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
”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
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1935年6月中旬,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从四川宝兴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出境,历时3个月。
途中,翻越夹金山、梦笔山、垭口山、仓德山和打鼓山等5座海拔在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雪山。
红二方面军从滇西进入甘孜地区之后,沿途也翻越数座大雪山后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北部出境。
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州的雪山草地中更是几番辗转,往返进退,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红军翻越数座大雪山后,8月进入川西北草地。
川西北草地方圆数百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被迫避开被敌人已占领的大道,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前进。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惊人,加上食物饮水严重缺乏,不少红军战士在茫茫草地献出宝贵的生命。
经过六天六夜的行军,红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走过茫茫“魔毯”草地。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看电视剧《长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尽管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不是长征年代的中国,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各种威胁依然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主义理想在全世界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电视剧长征的内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目录长征的基本介绍诗人胡丘陵的第三部长诗。
昆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一部有独特眼光和意趣,其结构特征和修辞手法在当下同类诗歌中具有某种“补白”意义和价值的好诗。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结晶为民族的传统和精神遗产,并成为创作的题材。
但胡丘陵更多选择那些充满吊诡、偶然性和残酷的一面,拆除历史线性链条,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罩,在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企图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长征的剧情介绍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
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
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
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的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红军长征在阿坝》松潘篇
口:《红军长征在阿坝》今天播出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红军在松潘建立的苏维埃政权、
电:1935年8月1日,中央军委放弃了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
3日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为了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举行会议。
到会的有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等11人。
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讨论1、4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讨论组织问题。
会议通过《关于1、4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沙窝会议对于加强1、4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团结,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必胜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次会议也开始公开暴露出张国焘与党中央的政治分歧。
为了进一步统一战略思想,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
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一个决议,作为对两河口会议通过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的补充。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
毛儿盖会议是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这次会议确定的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的行动方针,是对两河口决定的补充,对于明确红军主力发展方向,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危险,起了积极的作用。
红军在松潘停留期间,先后在白羊、镇坪、镇江关地区建立了7个村苏维埃政权。
长征故事梗概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壮举。
那你知道长征故事梗概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长征故事梗概,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故事梗概:草地上的小红军在成千上万的红军队伍中,除了革命了很多年的老红军,大多数战士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力壮,杀敌奋勇争先,是红军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还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多是长征途中贫苦人家的孩子,坚持要跟着队伍打仗而加入的。
红军战士们亲切地叫他们红小鬼。
平时,他们在队伍中就负责宣传员、司号员和炊事员等工作。
红军进入草地之后,整个队伍都十分疲惫,没有余力再照顾这些孩子,但这些红小鬼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精神,却是许多老红军都感到敬佩的。
在成千上万的红小鬼中,有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红军,他的名字叫做侯登襄(xiāng),是一个红军宣传队员。
侯登襄长得黑黑矮矮的,整个人看上去圆圆乎乎,黑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
由于食物匮(kuì)乏,营养不良,侯登襄的眼睛显得特别大,稚气的脸上却总是笑呵呵的,有时候脸上沾了泥水,抹得花里胡哨的,就像一个小老虎。
他每天在红军队伍中搞宣传,就像一个小皮球滚来滚去,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皮球”。
“小皮球”侯登襄虽然人小,管的事情可不少。
宣传队一共二十多人,他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1935年8月下旬,“小皮球”所在的宣传队进入了川西北的大草地。
开始了长征中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
大草地面积约有两万平方公里,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处的一个大草原上。
这里的环境非常原始,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但却到处都潜藏着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泥潭。
这片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沼泽,不知埋葬了多少英勇的红军战士。
变幻莫测的天气,给队伍的行进添了许多麻烦。
刚刚还是大晴天,瞬间就黑云密布,狂风暴雨。
为了行动方便,宣传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
“小皮球”所在的这个组一共有五个人,他们为了安全快速地通过草地,给每个队员都分了工:组长负责保管大家的口粮,其他几个人,有的扛捆干柴,休息时好点火做饭;有的背着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这样下雨的时候可以躲一躲,晚上睡觉时也有东西盖。
红军长征在阿坝(茂县小金马尔康黑水金川)大事记:1935年4月(茂县),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相继占领剑阁、平武、北川等县,向川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部分红军进入茂县。
1935年5月(茂县),土门战役打响,红四方面军突破川军的防线,占领了茂县县城。
1935年6月12日(小金),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夹金山南麓,红四方面军接到电示后进入懋功(小金)迎接中央红军。
1935年6月14日(小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率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在达维会师,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
1935年6月24日(马尔康),红一方面军翻越梦笔山向卓克基挺进,发生战斗。
1935年6月26日(小金),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两河口关帝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年7月上旬(马尔康),中央进抵卓克基土司官寨休整一周。
1935年7月18日(黑水),中共中央在黑水芦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1935年7月21日(黑水),中共中央在黑水芦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5年10月5日(马尔康),张国焘率左路军至阿坝、巴西南下后,在卓木碉主持召开“卓木碉会议”,宣布另立中央。
1935年10月7日(金川),张国焘发布《绥崇丹懋战役计划》,由金川进占丹巴、懋功。
1935年10月22日(小金),红四方面军再次进入小金,绥崇丹懋战役结束。
1935年11月18日(金川),张国焘组织金川省委宣布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
1936年7月3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下达《北上抗日政治保障计划》。
10日,撤离马尔康。
17日,撤离小金、金川。
1936年9月,后卫部队撤离茂县。
茂县1935年3月,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相继占领剑阁、平武、北川等县,向川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进。
1935年5月1日至16日,展开土门战役,突破川军的防线,占领了茂县县城。
1935年9月,红军陆续离开茂县继续长征。
土门战役:位于土门乡三元桥(该桥由横跨于太安、土门、石槽三条河上的三座单孔石拱桥组成。
红军在阿坝发生的故事
咱来说说红军在阿坝的故事。
红军到了阿坝呀,那可真是经历了不少事儿。
就说粮食这事儿吧,当时红军的物资可紧张了。
但是阿坝的老百姓特别淳朴善良,虽然他们自己也不富裕,可还是把家里的青稞呀,牦牛肉呀,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给红军。
有一次,红军战士们要翻雪山过草地,这阿坝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后方。
当地的藏族同胞教红军战士们怎么适应高原气候,怎么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
就像那些不起眼的野菜,在藏族同胞的指导下,成了红军战士们充饥的宝贝。
还有呢,红军在阿坝的时候,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红军战士们和阿坝的百姓们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可热闹了。
红军战士们唱着激昂的军歌,阿坝的百姓们就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而且呀,红军在阿坝还建立了很多临时的根据地,在那里训练、休整。
阿坝的山水就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战士们白天忙着做各种准备工作,晚上就和当地的百姓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阿坝的传说,红军战士们也给百姓们讲外面的世界,讲革命的理想。
这一来一往的,感情就更深了。
阿坝就像红军长征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军民鱼水情的光辉。
红军长征故事有哪些_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获得伟大的胜利,其中也有不少感人的小故事。
那么,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分享4个红军长征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军长征故事篇1: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红军最强大]揭秘红军史: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供给问题红军长征途中,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川西北一下两上,纵横5000里,辗转驻留16个月,成为红军长征史上最为艰难险阻的篇章。
在雪山草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诸多原因,粮食问题成为红军生存的首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和生死存亡。
“雪山草地”主要位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四川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
该区域南北长约410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总面积82700平方公里。
“雪山”指红军长征翻越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桥山、鹤鸽山、巴郎山、党岭山。
“草地”指红军走过的川西北草原沼泽,包括阿坝草地、红原草地、瓦切日干乔沼泽地、色既坝、年朵坝及班佑草地。
“雪山草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区,地势险峻,气候甚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地许多区域渺无人烟,物产不丰。
当时有人曾统计过“川西区总人口计78038户,344249人;农作物以产玉蜀黍著称,大小麦及黄豆次之。
年产稻约1000石;马铃薯约500000斤;玉蜀黍约90000石;青稞约70000石。
牲畜川西区有牛2000000头,羊520000头,马骡驴150000头,猪100000头,有名之西狗约有50000头。
”以上并非精确统计,只是个估算,特别是农产品,估算当时年粮产不足一亿斤,人均粮食在二三百斤之间,全区年均总储粮仅在1000万斤左右。
红军长征过境之前,川西北地区隶属于“四川松、理、懋、茂、汉屯殖督办署”,1935年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当时还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压迫和经济盘剥,长期过着贫困生活。
在正常年景,农区贫雇农每年缺口粮在半年以上,中农也在三四个月左右。
如遇到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势必造成供求的尖锐冲突。
1935年5月,红军进入川西北地区时,红一方面军辖第一、三、五、九军团和军委纵队共一万余人,红四方面军辖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四军、独立师及妇女独立团、炮兵团、后勤机关近十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