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著名战略行动,发生于1934年至1935年。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功脱离了敌人的追捕并转移基地到新的战略地域。
这次壮举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十年征战"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文章目录分为介绍背景、事件过程、困境与抗敌精神以及历史意义与影响等几个部分,以全面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与影响。
我们将探讨国内外政治环境、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对红军长征的影响,详述红军长征的起因和经过,剖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和表现出的奋勇抗敌精神。
此外,我们将探讨红军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启示。
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2.1 国内政治局势:在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割据混战的时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席卷全国。
中共党诞生于1921年,当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斗争。
然而,到了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面临着巨大挑战。
北方工农红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围剿,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
2.2 国际环境与影响:在大萧条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东北地区发动侵略,并逐渐扩大其在华影响力。
这一情景使得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2.3 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相互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
毛泽东领导的派别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根据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长征知识点高三一、背景概述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面临极端困境时,进行战略转移的一次伟大行军。
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约一年,纵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到达陕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1. 出发点和初期行军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起初行军于江西赣县-瓦口-井冈山一线,初期遭受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攻。
井冈山战役是长征的开端,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取得重要胜利。
2. 闽赣会战红军途经福建、江西边界时,与国民党军队爆发了闽赣会战,红军通过独立自主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包围,继续北上。
3. 陕甘边区战役红军途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终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与驻扎在陕甘边区的红军会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三、长征的意义1. 指导思想的形成在长征过程中,中共中央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 红军的转型壮大经过长征,红军锻炼了战斗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红军规模得到了扩大,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提供了有力的革命力量。
3. 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长征所取得的经验教训1. 突出党的领导地位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对于红军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决策和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被深刻验证。
2. 在战略上灵活机动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诸多挑战,但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重重包围,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
3. 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长征中,红军充分发挥了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了组织的建设,提升了支持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五、长征对世界的影响长征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瑞金开始,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便拉开了序幕。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壮丽史诗,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和党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战斗力削弱,苏区面积缩小。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困,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开始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撤离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2.突破乌江:1935年1月,红军在乌江战役中突破敌军防线,为长征打开通道。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摆脱了困境。
4.四渡赤水:1935年3月,红军四渡赤水河,展现了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5.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贵州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6.翻越高黎贡山:1935年6月,红军翻越高黎贡山,进入四川盆地。
7.强渡大渡河:1935年6月,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跳出敌人包围圈。
8.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对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骨干力量。
4.长征传播了革命火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长征1、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长征的开端。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3、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4、遵义会议。
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5、四渡赤水战役。
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概括长征的过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的过程的概括:
1. 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长征。
2. 突破封锁:
红军首先需要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
3. 强渡河流:
红军强渡了乌江,占领了遵义,这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行动。
4. 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飞夺了泸定桥,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英勇壮举。
5. 翻越雪山:
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雪山,克服了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6. 过草地:
红军穿越了茫茫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
7.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行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强意志和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转移。
它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历时一年有余,总里程约2.5万千米。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川陕边区战略防御的失败。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受到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为了突破困境,红军领导集体决策,决定实施战略转移。
长征的主要任务是脱离敌人的包围,重新建立红军的战斗力,并且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经历了艰苦的山区、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和人声鼎沸的城市。
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道路崎岖难行、气候恶劣、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向山区转移,采取游击战术,与敌人进行战斗并夺取一些城市和乡村的政权。
红军还利用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援助,为自身提供补给并发展根据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的决策和战术措施,保证了红军在敌人追击中保存实力和战斗力。
他们通过运用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等多种战术,打击了敌人并保护了自己。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和顽强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长征最终的胜利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红军的勇敢抗争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军事战略水平的体现。
长征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声望和巩固了红军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还在全国范围内揭开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阶级斗争。
长征也带来了中国革命思想和战略的革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组织纪律和战斗意志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它以其艰苦卓越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思维导图A3(1页)一、长征概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一次伟大壮举。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伟大实践。
长征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长征路线长征路线分为四个阶段:瑞金出发、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懋功会师、穿越草地、攻占腊子口、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和感人故事。
三、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包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等。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
四、长征中的英雄人物长征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
他们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智慧果断,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扩大了革命影响。
长征结束后,红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长征的启示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坚定信念、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等。
这些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现实意义,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长征》思维导图A3(1页)通过对长征的概述、路线、精神、英雄人物、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使我们对这段伟大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长征》思维导图A3(1页)七、长征中的重大事件长征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懋功会师、穿越草地、攻占腊子口、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
这些事件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战略智慧。
长征历程概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从江西井冈山出发,经过多个省份,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它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战斗力,也为他们取得了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起点是在1934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为了保护革命力量,避免被敌人歼灭,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从井冈山出发,经过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山区地形、恶劣的气候条件,还要避开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同时,他们还要解决粮食和物资的问题,为了生存,红军不得不进行掠夺和征用。
这些困难使得红军士气低落,人员伤亡严重,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还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
这次战役不仅使红军士气大增,也给了国民党以重大打击。
红军的胜利不仅来自于他们的英勇和顽强,更来自于他们出色的战略计划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终点是在1935年10月,红军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整个长征历时一年,红军走过了大约12000公里的艰苦跋涉。
在这一年中,红军损失了很多战士,但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和干部。
红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范畴。
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战斗力。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长征》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
1968年,王树增赴山西省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
1970年,他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
他于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
1992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8年10月1日,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长征》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2010至2011年,他先后在百家讲坛主讲《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同样引起轰动,在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1911再读辛亥》(六集)《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六集)中任节目总撰稿。
2016 年12月,他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创作背景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作者王树增查阅大量史料,实地采访许多老红军战士,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出文学巨著《长征》。
《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应长征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为增进广大读者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弘扬长征精神,作者根据全新史料,在原本《长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加和全面修订,添加了大量对战役、人物的细节补充,推出全新的《长征》修订版。
《长征》修订版的推出既是对伟大崇高的长征精神的致敬,也是向广大《长征》读者的隆重献礼。
主题概括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这一伟大壮举背后的许多感人的小故事,通过丰富的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批注【实用版】目录1.《长征》概述2.《长征》的历史背景3.《长征》的主要内容4.《长征》的艺术特色5.《长征》的历史意义正文【《长征》概述】《长征》是我国著名作家王树增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对长征全程的描绘,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
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被誉为长征题材的经典之作。
【《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革命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到达陕北的历史事件。
这次战略转移被称为“长征”。
【《长征》的主要内容】《长征》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长征全程的描绘,展现了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过程。
书中不仅描绘了红军将士的英勇事迹,还揭示了长征背后的种种历史纷争和矛盾,以及领导层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和斗争。
【《长征》的艺术特色】《长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1.严谨的历史态度:作者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力求真实地再现长征的历史;2.生动的人物塑造:书中塑造了众多红军将领和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细腻的心理描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下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精神风貌;4.精湛的文学手法:运用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事技巧,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也使革命的火种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
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长征第十七章内容概括30字左右
摘要:
1.长征第十七章内容概述
2.章节关键事件与人物
3.章节主题与现实意义
正文:
【长征第十七章内容概述】
长征第十七章,以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主线,展现了红军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本章通过讲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苦战斗、策略调整以及领袖人物的决策过程,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
【章节关键事件与人物】
在本章节中,红军面临重重困境,但通过英勇斗争和灵活应对,取得了重要胜利。
关键事件包括: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的战略调整,四渡赤水河的英勇事迹,以及攻克娄山关等重要战役。
章节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他们在关键时刻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章节主题与现实意义】
长征第十七章的主题是英勇奋斗与不屈不挠。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气概。
这一精神财富对于当代青年和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们可以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必须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长征第十七章为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长征》橘子红了批注【原创实用版】目录1.《长征》概述2.橘子红了的批注内容3.批注中的亮点分析4.结论正文一、《长征》概述《长征》是一部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史诗性巨著,作者是著名作家王树增。
该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书中对于长征历程的描绘,既有战争的惨烈,也有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信念,深刻体现了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橘子红了的批注内容橘子红了的批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于长征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长征的来龙去脉。
2.对于红军战斗过程的详细描述,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红军的英勇。
3.对于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的个人事迹的描绘,突显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4.对于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会议和决策的解读,展示了党的领导和智慧。
5.对于长征胜利的意义和启示的剖析,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价值。
三、批注中的亮点分析1.详实的史料:橘子红了的批注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长征的过程和细节。
2.生动的叙述:批注中采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和比喻,使得红军长征的历程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深刻的解读:对于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批注中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
4.引人深思的启示:批注中对于长征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读者在感受红军英勇的同时,也能思考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四、结论《长征》是一部展现红军长征历程的史诗性巨著,橘子红了的批注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
次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征。
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在历时10个月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万里。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次年6月底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组为红二方面军。
当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在历时近一年的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行程近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