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行动。
本文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展开详细描述长征的艰辛征程。
先前局势不容乐观,国共两党合作逐渐破裂,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准备离开江西红色根据地,继续革命斗争。
长征具体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呢?一、起点:江西瑞金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也是红军的发源地。
1934年10月16日,中央领导同志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计划和方向。
二、目标: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的目标是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那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纵观长征征程,红军经历了五大主要战役,包括四渡赤水、过草地、翻雪山、渡大渡河和红军主力渡金沙江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成功到达陕北。
三、艰辛征程:生死与困苦红军长征的征程非常艰辛,充满了生死与困苦。
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使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成为长征的常态。
同时,红军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如险峻的山岭、沼泽、大江等等。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红军在草地上与敌人激烈的战斗、在积雪覆盖山脉中的艰难跋涉以及渡过险象环生的江河。
四、团结奋斗:无后顾之忧红军长征的征程中,红军士兵的团结奋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红军士兵之间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难。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远征,而这一伟大征程凝聚了各个红军部队和红军战士的无数个英勇闪烁的瞬间。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象征,对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成为了后来西柏坡整风运动的教训,也成为共产党后来的领导经验。
《长征》战役梳理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一次伟大战役。
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红军脱离敌人包围的第一阶段。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启程,分成四个方向突围。
壮阔的红军长征开始了。
接下来是红军面临艰苦环境的第二阶段。
红军长征途中,遭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
红军面临着恶劣的气候、陡峭的山路和艰巨的战斗任务。
这期间,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长征路上的艰辛。
然后是红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的第三阶段。
红军长征途中,领导者们决定改变战略,从正面战斗转向游击战争,以迷惑敌人和保护红军力量。
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隐蔽性强的战术,不断袭扰敌人。
这一阶段的长征,体现了红军战略上的娴熟操作和高度纪律性。
最后是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到达陕北的第四阶段。
一年后的1935年10月,红军终于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
在这过程中,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夺取了一系列战略胜利,使共产党的力量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长征》,红军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伟大的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和发展。
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部队在1934年至1936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我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如下:1.战略性的转移和生存之路:红军长征是在国共内战进入危机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一次战略性的转移行动。
红军绕过了敌人的封锁,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在新的根据地重建了强大的红军力量。
2.艰苦的条件和牺牲精神:红军长征是一次极度艰苦的行军过程,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补给、长时间的徒步跋涉等困难。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和奋斗精神。
3.扩大和巩固了红军的影响力: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与当地的农民和群众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红军通过发动农民起义、建立政权、开展土地改革等活动,扩大了红军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和困境中展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共产党通过深入基层、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扩大红军队伍等措施,形成了坚强的革命纲领和斗争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5.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红军长征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它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了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和恢复力量的能力。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它展现出红军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其它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它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张国焘确实怕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的那么惨重,这也是他后来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走了多远?相信这个些问题大家都想知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及历历时多久分析,仅供大家参阅。
红军要进行长征的原因分析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
”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结果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
(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
(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
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内容"长征的开始"。
①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
(红军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根据地军民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军事方针,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
②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失败了)
过渡:我们从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果,来分析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就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是一次危险的撤退,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
2、长征开始
(课件显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红色线条表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
1934年10月,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个从头到尾绵延16华里长的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①红军开始长征,敌人会不会让红军顺利地走呢?②敌人是怎么做的呢,红军战士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内容(P70 第二自然段)
(学生看书回答)
过渡:就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
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红军这时得到了暂时的休整,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板书:召开遵义会议)
(出示课件:点击"遵义"图标。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遵义会议会址"。
)
3、转折——遵义会议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遵义会议"一段,并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
过渡:我们知道,红军长征开始时,由于"左" 倾错误统治,红军伤亡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余人。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了下来,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因此,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转折点。
所以说遵义会议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过程:
1、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灵活机动,忽东忽西,在赤水河这里四渡赤水。
(出示课件:四渡赤水)
解说: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很快又打回来,之后又杀回去,最后又冲回来,反反复复,四渡赤水,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
2、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渡过金沙江。
(出示课件:点击"金沙江"图标)
这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画面。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4、爬雪山、过草地
(播放视频)请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①红军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铁索桥被拆去木板,水流湍急,敌人炮火猛烈,红
军冒、抓、冲、打、退。
②大雪山终年积雪,山顶空气稀薄,使人喘不过气来。
③草地里到处都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没过膝盖,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额,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死水潭牺牲了。
④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
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牛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
)
过渡: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磨难,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困难的日子。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讲一讲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3名学生讲故事)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只是长征路上千千万万红军的典型代表,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战士们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搏斗,与摆在他们面前的重重困难抗争,战士们就是克服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使红军得以保存了下来,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三)长征的结果:
(出示地图)
红军走出了大草地,继续北上,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翻越了六盘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过渡:红军战士克服了长征路上种种困难,冲破了四道防线、召开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一路上困难重重、艰险重重,而人民军队能排除万难,取得长征的胜利,这其中到底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等等。
三、总结全课:
红军部队历时一年,经过11个省,徒步行走二万五千里,历尽艰险,惊心动魄,令世人称颂,可以说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
下面让我们伴着《长征》配乐,一起怀着感情的朗诵《七律长征》,告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所有英烈。
(师生齐诵)
红军长征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长征。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把21世纪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四、巩固练习
(完成学案上的达标练习内容)
五、布置活动课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搜集一些红军长征的生动故事,我们举办一个长征故事会。
板书设计(附板书):
第十二课红军长征(1934、10--1935、10)
背景
开始
遵义会议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