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司马光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2020学年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20 司马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十四第1题【填空题】把字换一个偏旁,成为本课的生字。
谎______ 快______ 轻______ 坡______【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把能搭配的词连起来。
尖尖的______ 线长长的______ 笔清清的______ 丝细细的______ 水【答案】:第3题【填空题】写出形近字:快______ 缺______ 该______ 很______ 同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给下列的字组词(至少两个)。
假______ ______ 缸______ ______别______ ______ 慌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选一选。
捉看拿背______电视______虫子______石头______书包【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看拼音写部首rì zì pánɡ______【答案】:第7题【填空题】填空,再把句子读一读。
小朋友______慌了,有的______ ______,有的______找大人。
【答案】:第8题【填空题】选字填空。
假(如入)______水(刚缸)______别(人任)______惊(慌荒)______使(劲敬)______砸(破坡)______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候”字共有______笔,第三笔是______。
【答案】:第10题【填空题】比一比,组词。
已______、己______喝______、渴______外______、处______【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将下面的词语按照结构进行归类。
光缸砸吓都快声①左右结构:______②上下结构:______③独体字结构:______【答案】:【解析】:第13题【语言表达】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司马光把缸砸破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通用20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1(1115字)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简单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资料,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概括资料,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司马光),做了一件什么事(砸缸),结果(就出了小朋友)。
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够把课文的大致资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我利用说绕口令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被充分调动,很快走进了文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样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资料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的方法。
之后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留意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留意,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资料。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立刻站起来,我让他到讲台前表演司马光,其他学生做其他小朋友,有的下的喊大人,有的下得立刻就跑了而表演司马光的孩子,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3、透过比较理解课文资料。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留意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能够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能够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能够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能够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能够一齐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20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é rén dào chù nà lǐ
()()()
dōu shì jīnɡ xià jiào shēnɡ
()()()
二、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水缸一()石头
一()毛巾一()水
三、连一连
看虫子使劲地叫
捉电视高兴地跑
背石头飞快地笑
拿书包大声地砸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司马光救出掉进的小朋友的方法是:举起一块(),使劲砸缸,缸里的水流(),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2、如果那口缸是铁打的,你有什么好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一个皮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想一想,给下面最好的办法打个“√”。
(1)爬到树洞里去拿。
()(2)把树连根拔掉。
()(3)用树枝伸进洞里挑。
()(4)向树洞里灌水。
()
新课标第一网。
【导语】故事⽂学体裁的⼀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头讲述。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名⼈成长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名⼈成长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命,光耀门庭,不事⽣产,闭门读书,却为⼤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盾,⾯对⼀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可忍,出⾛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番霸业。
2.名⼈成长故事:陆⽻弃佛从⽂ 唐朝学者陆⽻,从⼩是个孤⼉,被智积禅师抚养长⼤。
陆⽻虽⾝在庙中,却不愿终⽇诵经念佛,⽽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执意下⼭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碰到了⼀位好⼼的⽼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的道理。
当陆⽻最终将⼀杯热⽓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撰写了⼴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化发扬光⼤!3.名⼈成长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濡⽬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后,⼜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为民除害。
他努⼒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名⼈成长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四史》。
但万斯同⼩的时候也是⼀个顽⽪的孩⼦。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前丢了⾯⼦,从⽽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被⽗亲关到了书屋⾥。
万斯同从⽣⽓、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读书。
司马光【《司马光》相关知识】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20、司马光》教案优秀6篇《20、司马光》教案篇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5《司马光》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
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
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
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
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
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
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
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
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20 《司马光》前置性作业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一、预习任务及评价:1、(1)读第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拼音节读准它。
(2)读第二遍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想想办法记住他们。
(3)再把课文读三遍,并背过。
共10分最后得分()2、生字卡片制作并能口头组词。
制字卡满分10分,得分是()分,认读满分10分,得分()分。
二、预习检测及评价:(注拼音)满分20分,我的得分是()—————————————————————————————————————————————————————————————————————————————————————————————————————————————————————————————————————————————————————————司假缸别吓叫————————————————————————————————————————————————————————————————————————————————————————————————————————————————————————————————————————————————————————————块使劲砸破救3、读熟课文后,和家长一起比赛读。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4、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知道么?5、我今天学了好多词,有:、、家长评价(请选择):A.按要求预习,能把生字全部记住,并能正确注音,课文读流利。
B.按要求预习,生字大部分能记住,并能正确注音,课文读正确。
C.按要求预习,生字有一半能记住,并能正确注音,课文读正确。
级班姓名:家长签字:21《称象》前置性作业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一、预习任务及评价:1、(1)读第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拼音节读准它。
(2)读第二遍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想想办法记住他们。
(3)再把课文读三遍,并背过。
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司马光客中初夏《客中初夏》是宋代诗人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
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原文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题目1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3分)20,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5分)《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答案19虽然政治上不得志,(1分)却宁静恬淡,(1分)坚守节操,对朝廷忠贞不贰。
(1分)20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雨后初晴,天清气和,正对着门的南山由模糊渐渐清晰的四月景致,抒发宁静恬淡的坦然心情;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柳絮”象征轻浮之人,以“葵花”象征有节操之人;反衬(对比),以“柳絮”反衬“葵花”的忠贞不贰,(有手法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一种2分,两种5分) 《客中初夏司马光》诗词阅读赏析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
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
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
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
29个关于品行的小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关于品行的小故事。
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20、司马光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2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
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并从中认识生字“司”)跟新朋友打打招呼,亲切地读出他的名字。
2、光知道名字还不行,我们还是看看司马光的简介吧!/view/44a980c189eb172ded63b78f.html司马光,姓司马,司马是个复姓,名光,北比你们早出生好几百年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动画,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u11/v_MTk0MDQwOTY.html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多种方式读词语(生领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等)课件出示词语:孩子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司马光资治通鉴经典名言(80句)司马光资治通鉴经典名言1.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2.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3.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解释: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
4.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摘自《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十》解释:法令应该由国家最高层来制定,然后对下层的人进行教化。
5.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
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解释:现在违背命令,如果打了胜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获得胜利,那么罪过就太大了。
6.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十五》解释:活着的时候对当时之世没有益处,死后也没有美名流传于后代,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7.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摘自《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七》解释:治理国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8. 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解释:不以没有过错为贤德,而以改正过错为美德。
9. 侈兴于有馀,俭生于不足。
摘自《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六》解释:奢侈往往由于富裕而兴起,俭朴常常在不足的情况下形成。
10.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八》解释:寻找忠臣必须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为国效力。
11.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三》解释:十年的努力与心血,一朝尽毁。
12. 博览兼听,谋及疏贱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三》解释:广泛观察事物,普遍地倾听意见,谋虑到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
龙泉五小“学本式高效课堂”教案(初稿)年级一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教师
课型新授课课题20司马光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等6
个字。
教
学
重
点
1、背诵课文。
2、正确、规范地书
写“别、到”等6个字。
教具图片、生字卡片学
具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导
(一)、复习巩固
谁能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会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等6个字。
二、先学后教
三、总结全文
四、练
写笔画,再组词:
别()
到()
吓()
叫()
那()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