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90年代,当我国以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 格式:ppt
- 大小:902.00 KB
- 文档页数:43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思路《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一课,课标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第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三,通过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辩证看法。
因此,本节课是在分析洋务运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本节课。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课件,通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清军战舰的图片导入本节课,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带领学生回顾前几节学习的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的背景,联系旧知,以实现知识的关联性,然后通过一则材料来引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通过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最后,我通过与本节课相关的几则材料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新教材上册。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探索的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课地位十分重要。
从思想教育内容而言,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挖掘感悟本节课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具备基础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训练,且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目的、主张、时间、口号(史料实证)2.掌握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及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感受中国迈出近代化第一步的艰辛与可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鸦片战争清军战舰的图片和甲午战争清军战舰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由此导入新课。
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目的:武装军队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
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自强为旗号。
后期:求富为旗号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摘要: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以经济技术为开端,继而深入到政治制度以及观念文化方面,以最初的中国被迫开放为开端,继而到后来主动向“西天取经”,中间的过程是复杂的。
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化产生的多个政治派别,左右着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使得这一进程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特征。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走向近代中国,在殖民者枪炮声的逼迫下,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下,中国人为拯救祖国、振兴中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不断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变。
向西方学习构成了近代中国史的主旋律之一。
1.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说明文艺复兴后诞生的西方文明,比中国传统的封建儒家文化优越。
由此,也把中国引入了一条向西方学习的路途。
抵抗派是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催醒的第一批中国人,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注意收集外国制造战舰、火炮的书籍和图纸,“日日使人刺探夷事,翻译夷书”。
50余年后,康有为认为“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
”百余年后,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
鸦片战争前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他们敢于抛弃“夷夏之辨”的思想,突破传统的不经远略、以侈谈异域为戒、深拒夷事不言的藩篱,公开倡言放眼世界,了解西方,并进一步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
虽然还保留着地主阶级的鲜明印记,带有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但在当时这不失为一种比较正确的态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林、魏率先提倡、实践的“师夷”之说,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在近代中国开端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
可惜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师夷长技”的主张未能深入地进行实践。
训练13“自拟论题·阐述观点”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
对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张瑞院系经济与管理系专业会计班级 15-5班学号 22151976【摘要】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官僚地主阶级组成的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就此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启动。
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从自身具有的反现代化因素角度来看,又偏离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最终将自己埋葬。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和反思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为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这是士大夫阶级举办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目的是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在当时的历史节点上,洋务派一心想要改变现状,利用西方的技术来巩固清朝的发展,但是他们又不希望改变清朝当时固有的制度,这一点严重的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同时,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尚未成形的洋务运动处处遭到抵制和破坏,更加大了运动开展的阻力。
洋务派本身阶级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管理们既是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摧残者和破者,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很容易出现内部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现象。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阅读精选(1):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1。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透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3。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到达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靠外国,企图以此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必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阅读精选(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些洋务人士打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企图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
虽然这场运动只是一种局部变革,但是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而且对中国近代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人认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洋务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巨大冲击,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文化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它的步伐是“渐进”的,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对中国封建文化以巨大的冲击,又与中国近代文化相辅前行。
洋务派兴办“新学”,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崩溃,并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洋务派设立了各种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等专门技术人才;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的操炮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
这些外语、科技、军事学堂的建立,开辟了中国近代军事、科技教育的新领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而且为扩大中西文化交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新式学堂,不仅学习西方的知识,而且在教学方法、模式上与中国传统教育也不同。
在这些新思想的冲击下,清政府对科举制度、旧私塾、旧书院也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政”时,唯一保留的京师大学堂。
到了20世纪初,各省省会大量设立省会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制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所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洋务运动促使国人爱国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以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每一个中国人民觉醒。
林则徐虽为清朝官吏,但是他力主禁烟,不顾个人安危,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1.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一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上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用,西学为体”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
口号“求强”、“求富”,宗旨中体西用。
性质,清朝统治者的一场自救运动。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功绩:确定党的名称,制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钢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共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本关东军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的军队,但中国的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内容: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史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5.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其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举行。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教案2021 至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册科目:历史年级:高三任课教师:任课班级:历史3.4.5课题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轮复习——地主阶级探索课型复习课授课日期2.21—2.25教学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5.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认识先进中国人抗争与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意义及局限性2.三民主义及辛亥革命评价评价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总体归纳近代史的分期及特点课堂展示:问题串:1. 怎样理解李鸿章的话,中国,出路在何方?材料:“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学生根据所学,与老师一起完成所有PPT的内容,最后完成如图所示的框架。
学生总结回答:近代中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土总结:1.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2.1858《瑷珲条约》割占割占的60多万平方公里3.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40万平方公里总体感知认识近代史,认识七本框架。
学生通过问题回顾列强侵华史史实,与本节课进行衔接。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先进中国人进行了那些探索?3.分阶段复习先进中国人先后起来挽救国家危亡教师提问:先进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探索?请同学们按阶级答题现在请同学们将以上3张PPT的内容浓缩在一张时间轴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开眼看世界教师出示材料。
学生依据材料梳理“开眼看世界”知识材料一:背景类4.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的44万平方公里5.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和以后五个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学生回答: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材料二:背景类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洋务运动》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洋务运动》教案人教版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下面是网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洋务运动》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
试析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90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
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
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
洋务运动内容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洋务运动的背景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2]国际背景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一、军事方面洋务派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
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为日后中国军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1.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