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美国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19世纪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美国似乎永远是国际问题的焦点。
那么你们知道19世纪美国经济为什么崛起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19世纪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19世纪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1、经济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
2、政治方面:南北战争林肯总统在位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20世纪60年代),代表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打败了南方的农奴庄园制,全国真正实现了政治统一,市场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建国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是最完全、最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
美国崛起的原因可以说,战争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是存在的,包括我们中国。
但是,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美国历史的推动作用,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8世纪晚期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立国的开始,无疑是美国在当时和未来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是,同样身为殖民地的众多拉美国家,后来也通过独立战争先后摆脱了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却始终没有走上富强之路。
可见,战争可以开创一个新国家,但建设一个新国家,包括美国,却需要种种其他因素。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美国建国初时国土面积十分狭小。
到19世纪中、晚期以后,美国国土范围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达加利弗尼亚、俄勒冈、华盛顿等西部海岸,覆盖了除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整个北美大陆。
毋庸置疑,领土扩张在美国历史上客观存在。
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外交手段(1794年的美-英《杰依条约》),出资购买(1803年路易斯安娜购买案,1867年阿拉斯加购买案),以及战争(1846-48年,美国-墨西哥战争,以及对印第安人的战争)等。
九下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1.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史实与观点。
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B.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C.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获胜而告终D.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2.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A.1861年农奴制改革B.卡德纳斯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彼得一世改革3.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该法令的实施()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B.完全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D.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4.19世纪60年代,为了保持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
……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社会发生了转型。
文中的“社会改革”指()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废除农奴制D.明治维新5.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发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两者相同的历史作用是()A.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B.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都完全消除了种族之间的矛盾D.都改变了国家的性质6.以下是《大国崛起》丛书中美国篇的部分目录。
其中“兄弟阋墙”介绍的是()一、殖民时代 (2)二、独立风云 (10)三、宪法立国 (28)四、兄弟阋墙 (44)A.光荣革命B.独立战争C.南北战争D.1861年改革7.林肯是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
他的贡献是()A.维护了国家统一B.领导国家获得独立C.起草《独立宣言》D.南美的“解放者”8.直接引发1865—1880年美国工业产量变化(见图17)的政治因素是()图171851年—1915年美国工业产量的变化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次世界大战9.林肯在演讲中说道:“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订…………○…………线……号:________订…………○…………线……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测试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0 小题 ,每题 1 分 ,共计20分 , )1. 归类法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果我们把反抗同一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放在一组,那么下面历史人物可以归为一组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 拉美独立运动中,南美洲北部、南部分别出现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两支起义军。
1822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会谈后,圣马丁主动引退,军队交由玻利瓦尔统指挥,最终彻底击溃了西班牙军队。
可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 )A.拉美经济的发展B.领导层的合作C.西班牙军队的软弱D.启蒙思想的传播3.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导演肯定了女性的才能。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巾帼英雄是( ) 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华盛顿D.哥伦布4.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
历史上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C.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5. 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那么,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努力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D.大量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6. 彼得一世改革中,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是( )A.农奴出钱赎买份地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创建新式常备军D.缴纳登记费获得一块西部土地7. 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其中的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 )A.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C.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有积极作用D.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8. 下列革命和改革引起社会性质变化的是( )①法国大革命②俄国1861年改革③美国内战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与俄国农奴制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废除了殖民制度 B.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D.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0. 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知识点可以归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专题的是(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国内战④明治维新⑤俄国1861年改革⑥十月革命 A.①③④B.③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11. 一百多年来,林肯一直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由于他在美国历史上起到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演化与特点福利国家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而设立的制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福利国家制度在各个国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福利国家,其福利制度的演化和特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演化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那时候美国出现了一些人们称之为“进步派”的政治力量,他们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推出了儿童劳动法、食品和药品监管法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公共利益。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开始逐步推出各种福利措施。
第一个重要的福利措施是社会保险制度,它出现在1935年,主要是为了帮助那些年老、疾病和失业的人。
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是由联邦政府负责,但具体实施是由州政府来负责的。
除了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医疗保险也是一项重要的福利措施,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些无法支付高昂医疗费用的人的问题。
第三个重要的福利措施是社会救济制度,它主要是为那些没有能力生活的人提供支持。
社会救济制度的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的失业率非常高,很多人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社会救济制度为这些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美国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1. 民营化美国的福利国家制度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民间组织非常强大,福利制度也更加民营化。
这也就意味着,私人公司和组织对福利制度的贡献非常大,比如保险公司、医院和养老院等。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增强了市场竞争,并提高了福利的质量,但也有劣势,这种福利制度由于缺乏中央财政投入,存在着福利不足和区域差异的现象。
2. 超级强国美国是一个以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为基础的国家,该国福利制度虽然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但并不够完善。
这也是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个人自由比社会福利更加重要。
因此,美国政府对于个人申请福利的审核非常严格,并会尽量避免把每个人都当作福利受益者来对待。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 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
①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和性开放,加上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风潮抬头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核心家庭受到巨大的冲击,家庭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双亲家庭(即核心家庭)比例下降。
以前作为主体的双亲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
具体地说,亚太裔和白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较高,西班牙语裔(以下简称“西裔”)、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归为一种类型,后同)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次之,黑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则最低。
――单亲家庭数量增多。
单亲家庭尤其是女性单亲家庭数量明显增长。
在各族裔中,黑人单亲家庭比例最高,其女性单亲家庭比例高达45.1%;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西裔次之;亚太裔和白人单亲家庭比例最低。
――单身户增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单身户数量不断增加,40余年间增长了3.27倍。
1960年,美国的单身户为689.6万户,占总户数的13.1%;到1980年和2003年,美国的单身户分别增长到1829.6万户和2943.1,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5.4%和17.7%。
其他家庭模式还包括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另外,当代美国人的家庭户和非家庭户的规模也在日益缩小。
1970-2000年间,5人及5人以上的住户所占比例从20.9%减少到10.4%,而1人和2人的住户所占比例却分别从17.1%和28.9%增长到25.5%和33.1%。
浅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200402035 于金辉关税是一个国家外贸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固然不是实施外贸政策的最佳工具,却是设置贸易保障、贯彻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
恰当的运用关税手段,会对一国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眼美国的关税演变,大体上经历一个关税率先由低到高,后由高到低的走势。
对于关税史的分期,史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
①但无论哪种划分方式,都会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断限来分析,因为这一时期是美国关税史上施行高关税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阶段。
本文拟以此阶段的关税保护为论题展开论述。
一关税问题历来是美国政坛上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并且与地域之争等争端结合到一起而更加复杂。
南北战争以前,随着南方农业集团和北方工商业集团力量的消长,关税率也上下起伏不定。
但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在美国历史上,不带保护性的关税是不存在的”,虽然有明显的起伏,但关税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
内战的爆发,也带来了关税的飙升。
1861年,共和党人执政,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关税法”(Morrill Tariff Act),使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最低的18.8%猛增至36.2%,一年之间几乎提高了一倍。
1864年、1865年、1866年平均税率连续提高到48.3%。
战争其间的这些保护主义立法的目的是筹措战争经费,然而关税却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降低,而是作为一种贸易保护的手段被沿用下来了。
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在中央的领导权,共和党也开始了他的长期执政阶段。
他吸纳了原买办商业集团、金融集团,并利用西部的广大土地团结了西部的小农场主,利用黑人牵制了南部社会的种植园主,开创了一个向工业大进军的黄金时代。
到19世纪末,历届美国政府变本加厉,基本上都实行了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没有一次国会会议不把税率提高的”。
②到80年代高关税使联邦国库充裕。
为什么说美国是“年轻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主权国家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与欧洲和亚洲等古老文明的国家相比,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相对年轻。
1. 欧洲移民和殖民地时期美国最初定居者是欧洲移民。
在18世纪初期,大量英国殖民者开始移居到北美洲的新英格兰地区。
这些定居者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风貌。
当时,美国处于殖民地时期,虽然西班牙探险家已经在750年前到达过美洲,但他们在这个新大陆上并没有建立殖民地。
因此,美国的殖民地历史始于17世纪早期,当时英国殖民者首次登陆北美洲。
这段历史的影响今天仍然很明显。
美国的宪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法律的影响,包括英国定制法、普通法和权利法案。
许多美国人的家族继承了英国人的姓氏、语言和传统。
2. 独立战争和建国时期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
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即大英帝国,进行了激烈的军事斗争。
奇迹出现了,美国赢得了这场战争,获得了独立。
在建国时期,美国宪法诞生了。
美国宪法是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文献,被一些人视为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之一。
它确立了美国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包括联邦制、三权分立和公民自由权利。
这个时期,美国也成为了世界上首个采用彩票制度的国家。
美国彩票制度由政府负责操作,使用部分彩票收入来资助公共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3. 内战时期19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了内战。
这场战争从1861年至1865年持续了四年,许多美国人死亡和受伤。
美国南部的贵族种植园主和军事指挥官为了维护拥有黑奴的经济利益,试图扰乱联邦国家秩序,旨在成为独立国家。
北部则强烈反对奴隶制度和分离主义,他们进而与南方武装冲突。
内战在联邦国家的胜利下结束,而南方贵族往后十年摆脱了奴隶体制。
然而,战争的阴影仍然悬在美国国内很多年。
内战期间,美国确立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国家,同时也更加坚定美国的价值观。
美国贫困线?1:美国贫困线标准2022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的贫困线以一个普通4口之家平均每年需要购买食物的花费乘以3倍为标准,约3100美元,而且贫苦线根据物价变化不断调整;日本贫困线则是以人均收入(34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万)的一半划线。
在贫困线133%以下的穷人,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医疗保险,19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还可以申请“州儿童医疗保险”。
美国人均医疗支出,目前位居全球第一位。
截止2018年,美国有3970万贫困人口。
美国是目前唯一有数百万人处于饥饿状态的发达国家,人口普查局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有3970万贫困人口。
每晚至少有50万美国人无家可归。
有6500万人因医疗费用过高而放弃治疗。
美国贫困线随着家庭人口的数量和组成不同而变化。
例如,若一个四口之家去年年收入等于或低于19307美元(相当于16万元人民币),这个家庭就算是贫困家庭。
对于两口之家来说,贫困线则是12334美元(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
美国的低收入保障线是10000美元每年每人,或22000美元每年每家庭。
也就是个人月入800多美元。
美国低保户能享受很多食物、医疗、住房、教育等补贴。
美国财政每年用5000亿美元补贴低保。
07年标准调整为1067元,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
2009年提高到1196元。
14年全美(除阿拉斯加和夏威夷)48个州的贫困线。
单身的贫穷线(poverty line)是11,670美元。
美国的贫困线是按人口计算的,每年都有一些变化举个例子:两口人,年收入18,941元以下三口人,年收入23,803元以下四口人,年收入28,665元以下五口人,年收入38,389元以下。
联合国有关贫困线新标准是1.25美元/天。
首先,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发生经济困难的局面,失业增多,社会动荡不安。
一些美国政客迁怒于华工,掀起了排华运动,终于在1882年由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
这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长期以来对华人的歧视discrimination和排斥exclusion。
这一法案禁止华工去美国,已在美国的华人也不准入籍(naturalization)。
在毫无法律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少华人不得不离开美国。
1924年通过的《各族移民限额法》进而把所有来自亚洲的移民都拒之门外,对于华人则禁止把在华家属接往美国。
在种种歧视刁难和遭到种族隔离的情况下,留居在美国的华人只能局限在华人社区美国和中国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当时日本正在利用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加紧宣传和揭露美国的《排华法案》及其他迫害少数民族的事例.美国参议员沃尔许对此不禁发出警告说:“日本的宣传利用了我们排斥和羞辱中国朋友的法律。
令人难堪的是这些宣传都是事实。
而利用无可怀疑的事实正是最有力量的宣传。
”华人长期以来遭受的严重迫害和歧视是开始减少了,但并未彻底消除。
只是自那时起,留居美国的华人可以归化入籍,在法律上可以取得应有的公民权利了;华人尚留在中国国内的妻子儿女可以用移民身份入境了。
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新局面促使美国重新修订其移民政策,于是在1952年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52)。
其中一项新的方针是将由美国来选择接纳什么样的移民,亦即是把接纳移民的问题进一步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的考虑下,而使对种族和社会因素的考虑退居次位。
1948年,加州废除了《反对异族通婚法》;1952年,经加州最高法院裁决,加州的《外籍人士土地法》被定为不符合宪法。
同一年,加州取消了州宪法中的排华条款。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1952年的《移民和国籍法案》的修正案60年代中期以后,保障权益计划使华人在求职方面能够进入若干过去根本不雇用华人的职业领域.如电视、广播、公共关系部门,警察局等。
美国之梦——一个理想国的崛起07月03日1936年11月30日,水晶宫在一场意外大火中化为灰烬,一个英国主导的蒸汽机时代和帝国时代宣告结束。
大英帝国衰亡了,但大英帝国的历史仍影响着全世界。
这种影响就是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化。
历史学家弗格森在《帝国》一书中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
”这种架构的核心就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大英帝国的枪炮、商品和资本把英语带到世界各地。
“大不列颠失去了大英帝国,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了”,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感叹道。
在此之前,英国的长子——美国已经成长为新的世界领导者。
对工业革命来说,英国发明了最重要的蒸汽机,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被德国拔得头筹。
在一种平民精神的激励下,美国不仅发明了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惠特尼的互换技术、福特的大量生产到泰罗的现代管理。
正是依靠这些革命性的“软件”技术,美国由一个后起之秀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一如果说从前的全球化是全世界英国化的过程,那么今天的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美国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
美国的名字是发明的,美国的民主是发明的,美国的机器是发明的,美国生活方式也是发明的。
一位欧洲评论家说:“除美国人外,有谁发明过挤奶机、搅蛋机或擦皮靴、磨刀、削苹果和能做一百件事情的机器?而这些事情自远古以来,其他人一直是用十个指头做的。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榨汁机后对尼克松说:一个头脑正常的人是不会想到弄出这样一个“怪物”的。
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始,尊重科学和技术就成为美国社会一个经久不衰的特征。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曾经这样赞美富兰克林:“他从天上取得雷电,从暴君手里夺取权杖。
”富兰克林在巴黎观看热气球第一次飞上天时,有人问他:“这东西有什么用?”富兰克林反问道:“你说新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哲学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材料一(1)图1、图2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二《机器时代的享受》。
它描写了英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
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ロ占英国总人ロ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
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编自《文明的力量》(2)根据材料二分析机器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三 1903年德国通过了童工法,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3)德国教育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近代西方各国发展大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以依据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研究出的发电机为发端第2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开始带动机器迅速成为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力电话,电灯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在德国美国等多国同时进行,由于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德国日本等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4)根据材料四,概括第2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五然而,恰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多少有点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在同时代人们之间引发了恐慌。
在……公共医疗卫生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工业城市的死亡率一直比农村更为糟糕。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文明》(5)针对材料揭示的现象,有人提出人类应该回到工业革命前的农耕文明时代,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反驳这一观点。
【答案】(1)人口迅速增长;出现城市化现象(2)改善了交通条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造成了环境污染;(3)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美国西部牛仔的生活与起源最早进入美国西部的先驱者,应该是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古老印第安部落,后来跟进的才是从东部西进的欧洲移民。
当时西部给人的印象是一片水泽。
而西部的概念,在1600 年左右则是,东海岸超过100 英里以外的都叫“西部” 甚至到了1800 年,“西部”的概念依然还是包括以下各州:田纳西丶伊利诺伊和密西西比。
所以,美国第16 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政治家杰斐逊•戴维斯都算是西部出生的人。
美国西部的真正大幅度开发,应该是从19 世纪开始。
美国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向西部迁移,制定了许多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进程。
这一时期陆续出现的《鼓励西部植树法》丶《沙漠土地法》等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这样一来,便吸引了众多移民。
美国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除了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外,州丶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大的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
美国西进运动兴起至今不过200 年,开发时间不到百年,但其间变化之大实在令人瞠目。
从莽莽草原丶泱泱水泽丶戈壁沙漠,发展到今天的高楼林立丶道路纵横丶工业发达。
美国西部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吸引了各国众多历史家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中国人。
过去,中国的学者基本上是把“西进运动”看成是美国“领土扩张”运动。
现在有学者已经对“西进运动”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西进运动”至少应包括以下3 个内容:群众性移民丶不断的领土扩张丶大规模经济开发,这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把它归纳为“领土扩张” 。
此界定把这一课题研究从政治层面深入到了经济关系的本质,对中国现在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9 世纪,在开发美国西部边疆的过程中有一群特殊的人,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牛仔”的赶牛人。
他们的工作是把在原始牧场上放养的牛群赶到几百英里外的市场上去卖。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但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长期以来轮流执政,控制着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大权,在制定国家和社会政策时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制度的维系要素独立之初,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认为政党是欧洲旧政治的产物,力图将政党及政治派别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之外,希望通过分权、制约和平衡原则和由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各项宪法规定安排美国的政治制度。
19世纪初,美国以财产多少是否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规定被取消,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这就需要采取一种手段来动员组织广大选民,政党因此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美国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维系要素。
到19世纪30年代,政党已牢牢植根于美国政治生活中。
在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并立的政治氛围下,两党制在美国逐渐定型。
民主党和共和党拥有各自广大的选民基础。
两党竞争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显著和最持久的特点之一。
两大政党掌握了总统、国会、州长和州议会的权力,两党体制主宰了联邦和州的政府。
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政党总统候选人得到的选民票平均为95%。
美国还有绿党、改革党等其他小的党派,但第三党和无党派候选人在美国政局中只是昙花一现的政客,影响力较小。
虽然一些第三党能够在某次选举中出点风头,但很快就被选民遗忘,销声匿迹,或是被主要政党所吸收。
选举制度的依托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标签作用。
白19世纪60年代以来,两党便主宰了美国选举政治。
两党的理念和形象植根于美国主流社会思潮,对选民的影响相当大。
选民往往根据一个候选人所属的政党判断其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从自身的党派倾向出发决定给予支持。
美国两党本身就在提名候选人争夺总统、副总统宝座的竞选过程中形成。
选举制度反过来又强化了两党的地位和影响力,两党可以直接影响候选人的产生。
美国历任总统、国会议员、地方政府领导等重要职位大多由来自两党的候选人出任。
美国现代化进程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
政治的现代化的源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现代化是以政治民主的不断完善发展为保障的。
因此,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是共同促进和相互伴随的,每一时期经济的大发展都有力地推动政治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健全又无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美国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即美国建国的时期18世纪,随着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利坚民族逐步形成,英国的殖民统治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
1776年,《独立宣言》的颁布终于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经济的发展不再受英国的控制。
《1787年》宪法的颁布,是美国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使美国成为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确立了民主共和、人民的自由权力等制度制度,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自由宽松的环境。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废除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禁令,在1810年至1890年间,大批的移民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以19世纪初至中叶移民最多,产生的影响最大。
1810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占美国的十分之一,1820年便升至四分之一,大批移民的西进为美国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西进运动也是美国领土的扩张史,美国领土从此从大西洋向西延伸到太平洋,使美国领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
这些都为日后美国的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后期,即美国的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的不断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南北战争,主张发展工业的北方打败主张发展奴隶制的南方,结束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也是黑人奴隶不断解放的开始,促进了美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交叉进行,在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发展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1 The youth involved in the popular social aspects of the movement became known as hippies . 在参与运动的普及社会各方面的青年作为被称为嬉皮士。
2These groups created a movement toward liberation in society, questioning authority and government, and demanding more freedoms and rights for women这些群体创造走向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质疑权力和政府,并要求更多的自由,并为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权利。
3The movement was also marked by the first widespread, socially accepted drug use (including LSD and marijuana ) and psychedelic music. 运动也标志着第一个广泛的,社会公认的药物使用(包括LSD总和大麻总和)迷幻乐的声音。
4女权主义的兴起Feminists took to the streets, marching and protesting, writing books and debating to change social and political views that limited women. 女权主义者走上街头,游行和抗议,写书和辩论,以改变这种状况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和政治观点
5 By 1966, the movement was beginning to grow in size and power
as women's group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and Friedan, along with other feminists, founded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到1966年,运动开始增长在规模和力量,为妇女团体在全国铺开,弗里丹,以及与其他女权主义者,成立了全国妇女组织。
6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7The rise of the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particularly among the youth, created a market for rock , soul , pop , reggae and blues music. 反文化运动,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创造了摇滚,灵魂,流行,雷鬼和蓝调音乐市场。
8Psychedelic drugs , especially LSD , were widely used medicinally, spiritually and recreationally throughout the late 1960s, and were popularized by Timothy Leary with his
slogan "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 Ken Kesey and the Merry Pranksters also played a part in the role of "turning heads on". Psychedelic influenced the music, artwork and films of the decade, and a number of prominent musicians died of drug overdoses 迷幻药物,特别是LSD,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精神上和娱乐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末,蒂莫西·利瑞推广他的口号是“ 打开,调,辍学“。
肯Kesey 作祟也起到了部分在“打开头”的作用。
迷幻影响的音乐艺术品和十年的电影,和一些著名音乐家死于吸毒过量
9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Martin Luther King Jr.'s "I Have a Dream" speech in Washington, D.C., August 28, 1963
马丁·路德·金的“ 我有一个梦想“,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