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与欧洲经济
- 格式:pptx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13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二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实现战后的重建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世界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平衡。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制度。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其职责是监督国际汇率和提供紧急财政援助。
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了推动战后欧洲的重建和发展,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这个计划,旨在为欧洲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经济和推动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为战后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送,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国家提供了重建的资金和资源,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各国开始着手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
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商品的流通性和市场的竞争性。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机构。
GATT的成员国通过多轮的谈判,逐步减少了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加开放和稳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GATT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和执行机构。
四、多边开发银行的建立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多边开发银行。
这些机构的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增长)a 二战初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b战后初期,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经济一片繁荣;c 70年代,欧共体国家和日本迅速崛起,中东国家展开石油斗争,美国经济陷入危机;80年代,美苏争霸激烈,美国大力发展高技术军事工业,债务负担沉重,经济发展受阻;d 90年代,为了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美1、战后的繁荣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2、危机和经济调整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②受到1974-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③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负债国)3、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总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a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c、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原因);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欧洲的联合(1967年成欧共体,1993年欧盟,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欧洲联合的原因:a、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国际地位,避免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b 为了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年-1958年)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
战争期间,美国非但没有遭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其生产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长。
从1939 年到1942年,美国工业生产即增加近一倍,1945年又比1940年增加116%。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4.6%,出口贸易占23.9%,还集中了世界3/4的黄金。
不仅如此,美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明显。
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3倍,西德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
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为日本的30倍。
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
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
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
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
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
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
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
第⼆次世界⼤战后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2019-10-23【专题概述】第⼆次世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西欧各国⾛向联合,欧盟成为世界上最⼤的经济体;⽇本经济持续⾼速发展,成为第⼆号资本主义经济⼤国;苏联通过⼀系列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向解体;东欧各国为摆脱斯⼤林模式,也进⾏了社会主义改⾰,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结果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改变;亚⾮拉各国为争取国家独⽴和民族振兴进⾏了不懈的努⼒。
【复习⽬标】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知道欧洲联盟。
简述战后⽇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了解赫鲁晓夫改⾰。
知道⼽尔巴乔夫改⾰和苏联解体。
以匈⽛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运动。
通过印度独⽴、“⾮洲独⽴年”、古巴⾰命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的⽃争。
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盾的复杂性。
【知识梳理】⼀、⼆战后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1.美国的发展时间表现原因20世纪五六⼗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①拥有⼴阔的国际市场。
②⼤⼒发展科技教育,充分利⽤⾼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业的⽣产技术,发展新兴⼯业和军事⼯业。
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民⽣活,创造⽐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年代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经济缓慢回升。
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①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益显露。
②中东产油国⼤幅度提⾼⽯油价格,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发达国家前列,进⼊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
①美国政府进⾏社会经济改⾰。
②加⼤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
③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欧洲的联合(1)恢复和繁荣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业⽣产已经⼤体达到甚⾄超过了战前⽔平;50年代⾄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初中历史二战后美国的发展有哪些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来,世界都是满目疮痍,由于美国本土远离二战战场,使得美国确在二战中崛起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二战后美国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美国的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的经济势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资本主义工业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2.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中占有重要地位;3.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比重占重要地位;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中占支配地位。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2.原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表现(特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共同特性: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2.各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领导;3.注意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科技水平;4.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战时积累的大量工业生产需求;2.有效的经济措施;3.战后对外的经济扩张:(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3)马歇尔计划开拓欧洲市场;(4)第四点原则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4.新的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初中历史知识点:70年代美国的危机和经济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考点: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影响及启示共同原因: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影响: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启示:要加强经济发展;要重视高科技的发展;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要走向和平发展之路,加强各国的交流合作。
例题1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文中的“挑战”是指()CA.美国经济的滞胀 B.苏联的威胁C.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 D.中国的崛起答案:解析:()例题2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B.朝鲜战争的刺激C.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D.形成经济共同体答案:解析:1. 如图所示,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20世纪四十年代末 20世纪七十年代末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②美国已丧失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④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共同原因是A.朝鲜战争对经济的刺激B.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C.政治上,保留天皇的统治权D.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下列措施中,既是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又值得我国借鉴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D.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包括①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②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③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④采取了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是日本得以发展的原因,西欧则没有;其余各项是共同原因,故选C。
二战的影响战后世界的改变二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二战对战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带来的重大转变。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1. 国际秩序的重塑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新国际秩序逐渐形成。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各国合作提供了平台。
战后,国际社会普遍对暴力交涉表示反感,更加重视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二战对国际关系模式的根本改变。
2. 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世界出现了明显的两极格局,即美国和苏联的对立局面。
这种对抗局势导致了冷战的开始,冷战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长期的竞争与对抗。
冷战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二战后,欧洲各国深感战争的痛苦,开始探索实现长期和平与合作的方式。
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战后迅速展开,例如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其后演化为欧洲联盟(EU)。
这种一体化进程不仅加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也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二、经济方面的改变1. 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
战后,美国国内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恢复,而其他主要竞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美国利用战后机遇,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2. 战后重建与经济繁荣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积极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
通过重建和恢复,许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复苏和发展。
例如,日本和德国等战败国经过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崛起,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
3. 工业结构的变革二战的爆发对战后世界的工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型武器的研发和使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将军事技术转化为工业技术,促进了战后工业的发展。
此外,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军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重组和调整,使得工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1. 种族和平等意识的觉醒二战是一场种族灾难,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的大屠杀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美国在经历了经济兴旺的二十年代之后和全球同步陷入了经济大萧条。
然而,“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很明显,“二战”对美国经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著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正式拉开了序幕。
到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减少了40%,一千三百万人失业,二百万人无家可归,五千所银行倒闭,九百万个账号被冻结。
这样的浩劫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当然,当时的美国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
胡佛总统在任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提高关税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和刺激住房建设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
可惜的是,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扭转,从而导致了胡佛连任的失败。
1932年罗斯福上任后,依旧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颁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济百姓和改革工农业的政策。
就当一切都慢慢好转的时候,1937年美国经济又一次极度下滑,失业率又回到了1932年的水平。
当一切都陷入绝望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
很显然,“二战”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
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
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