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应考点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单选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光电效应中,增加入射光的强度,饱和光电流不变B .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两个氘核的聚变反应方程式为D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后动能增加2. 下列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B .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C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量为零的运动D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量3.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穿在足够长的水平固定直杆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对小球同时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 0和竖直向上的力F ,使小球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其中竖直向上的力F 大小始终与小球的速度成正比,即F =kv (图中未标出),已知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小球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B .小球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静止C.小球的最大加速度为D.小球的最大速度为4.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的点电荷。
如图所示,某次实验中,高速运动的粒子被位于O 点的金原子核散射,实线表示粒子运动的轨迹,M 和N 为轨迹上的两点,N 点比M点离核远,则( )A .粒子在M 点的加速度比在N 点的小B .粒子在M 点的速度比在N 点的小C .粒子在M 点的电势能比在N 点的小D .粒子从M 点运动到N 点,电场力对它做的总功为负功5. 如图甲所示为北京大兴机场利用水平传送带传送行李箱(行李箱视为质点)的简化原理图,工作人员在A 处每间隔将行李箱无初速放到传送带上,已知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A 、B两处的距离,行李箱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取。
如图乙为该情景中某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乙可能是某个行李箱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B .图乙可能是摩擦力对某个行李箱做功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C .相邻行李箱之间的最大距离为2mD .在B 端有行李到达后,每10s 有五件行李到达B 端2024 年1月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考点速查版二、多选题三、实验题6. 一长方体电阻率为的金属导体板,长、宽、厚分别为a 、b 、c ,其中a >b >c ,置于匀强磁场B 中,方向垂直于导体上表面,现将金属板用图甲、乙两种方式接到内阻可不计的电源两端,合上开关后,在导体前后表面(即I 、II 面)将产生电势差。
2021届高考高频考点一:化学与生活【题型特点】近年高考经常以“生活”为载体来考查化学知识,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题型1:化学与环境例1.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对减少光化学烟雾无任何作用B.如果发生氯气泄漏,附近人员应迅速远离液氯泄漏地点,并顺风往低洼区域疏散C.“低碳生活”倡导生活中尽量减少耗能,从而减少CO2排放D.向煤中加入适量CaSO4,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答案】C【解析】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减少氮的氧化物的排放,有助于减少光化学烟雾,A错;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往低处移动,故发生氯气泄漏时人员要往高处疏散,B错;C对;要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应该向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D错。
【解题技巧】熟悉化学考点氯气泄漏的处理、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减少SO2排放的措施。
题型2:化学与材料例2.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A.棉、麻的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尼龙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属于合成纤维B.涤纶是合成纤维,真丝巾的成分是蚕丝C.Si3N4、Al2O3是常用的高温结构陶瓷D.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D【解析】棉、麻的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尼龙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属于合成纤维,A正确;涤纶是合成纤维,真丝巾的成分是蚕丝B正确;Si3N4、Al2O3是常用的高温结构陶瓷C正确;碳化硅和碳纤维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解题技巧】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材料。
题型3:化学与能源例3.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经过催化重整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B.太阳能自古使用,不属于新能源C.氢气属于新能源D.煤的干馏固态物质主要是焦炭【答案】B【解析】石油经过催化重整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A正确;太阳能属于新能源,B 错误;氢气属于新能源,C正确;煤的干馏固态物质主要是焦炭D正确【解题技巧】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使用。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和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s 即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m 碳12×112。
(2)H 2和O 2生成水的反应中,H 2、O 2和H 2O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
(3)1个O 2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Na +中含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2)表示:符号为N A ,通常用6.02×1023_mol -1表示。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 =N N A。
二、摩尔质量1.将下列符号与文字连线。
①1 mol H A.1摩尔氢离子②1 mol H+B.1摩尔氢气分子③1 mol H2 C.1摩尔氢原子答案:①-C,②-A,③-B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 )(2)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 )(3)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 )(4)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 )(5)32 g 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 ( )(6)98 g H2SO4中共含有7 mol原子( )分析:(1)氢指代不明,需注明粒子的具体种类。
(2)含有2 mol Cl-。
(4)H2O中无H2分子。
(5)含有2 mol氧原子。
答案:(1)×(2)×(3)√(4)×(5)×(6)√3.[双选题]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6.02×10 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B.12 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值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是1 molD.1 mol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分析:摩尔是以0.012 k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基准,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个微粒。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卷物理高频考点试题(一)(基础必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一持续传播了较长时间的简谐波在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
已知波上处的P点振动周期为2s,时位于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则()A.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处的质点在时的纵坐标2.5cmC.处的质点在时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D.在0到3s时间内P质点通过的路程为30m第(2)题如图1,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组成的.如图2,原线圈与交流电源连接,副线圈与负载R连接.已知,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电压为、电流为、频率为,副线圈的输出功率为、电压为、电流为、频率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且,则,B.若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且,则,C.若仅考虑产生的磁场不能完全局限在铁芯内,则D.若仅考虑变压器线圈通过电流时会发热,则第(3)题下列实验中,找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是( )A.库仑扭秤实验B.卡文迪许实验C.密立根油滴实验D.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第(4)题手机无线充电是比较新颖的充电方式.如图所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原理与变压器类似,通过分别安装在充电基座和接收能量装置上的线圈,利用产生的磁场传递能量.当充电基座上的送电线圈通入正弦式交变电流后,就会在邻近的受电线圈中感应出电流,最终实现为手机电池充电.在充电过程中( )A.送电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呈周期性变化B.受电线圈中产生的是恒定电流C.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利用自感现象实现能量传递D.手机和基座通过互感现象实现能量传输,该传输过程,能量没有损失第(5)题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乘组与十五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返回地球.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距地面左右时开启降落伞,速度减至约,接下来以这个速度在大气中降落,在距地面时,返回舱的四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气,舱体再次减速,到达地面时速度约为.由以上信息可知()A.开启降落伞减速的过程中,舱体处于失重状态B.在大气中匀速降落过程中,舱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C.缓冲发动机开启过程中,航天员的加速度约为D.舱体与地面撞击的过程中,撞击力的冲量大于舱体重力的冲量第(6)题如图所示,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
2024届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理综试题-高中物理核心考点(基础必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板玻璃M、N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在两块玻璃之间右侧边缘垫上两个纸条,用平行单色光竖直向下照射玻璃板,就会在玻璃板上方看到如图乙所示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条纹是M的上表面、N的下表面两列反射光发生干涉的结果B.在任意一条明条纹的下方,空气薄膜的厚度都是均匀变化的C.如果撤掉一个纸条,则条纹间距增大D.若改用频率更高的单色光进行实验,则条纹间距会更大第(2)题1月22日,浙江大部分地区迎来了2024年第一场雪。
关于雪花下落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花很小,一定可以看成质点B.雪花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C.在无风环境雪花做自由落体运动D.要研究雪花的运动必须先选定参考系第(3)题4月16日,经过6个月的太空遨游,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地面。
下列与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关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研究宇航员在舱外的姿态时,宇航员可以视为质点B.乙图中,研究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时,飞船可以视为质点C.丙图中,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对接过程,神舟十三号飞船可以视为质点D.丁图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中将冰墩墩抛出,以地面为参考系,冰墩墩做匀速直线运动第(4)题有一个辐向分布的电场,距离O相等的地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有一束粒子流通过电场,又垂直进入一匀强磁场,则运动轨迹相同的粒子,它们具有相同的()A.质量B.电量C.比荷D.动能第(5)题如图所示,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ABCD,ADC边的电阻与ABC边的电阻不相等,将线框放在与线框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
电流I从A点流入,从C点流出,O是线框的正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框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在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一定垂直纸面向内B.线框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在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一定垂直纸面向外C.整个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D.整个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第(6)题某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总质量为,经过时间t后该元素原子核剩余的质量为m,其图线如图所示,该原子核的半衰期为()A.B.C.D.第(7)题回收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了“太空水漂”技术。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一诊物理核心考点试题(基础必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在自行车上安装码表可记录骑行情况。
如图,码表由强磁铁、霍尔传感器及显示器组成。
霍尔传感器固定在自行车前叉一侧,强磁铁固定在车轮的一根辐条上。
车轮半径为,霍尔传感器到车轴的距离为。
强磁铁每次经过霍尔传感器时,端均输出一次电信号,若每秒强磁铁次经过霍尔传感器,同时显示器数据更新一次,则( )A.显示器上的里程是指骑行的位移大小B.磁铁如图经过传感器时,导电的电子向端汇聚C.上图中两端电势的高低,与磁铁运动的方向有关D.自行车的速度是由换算得来的第(2)题天问一号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如图是天问一号的运行轨迹图,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修正,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后,飞行轨迹是一个绕着火星的椭圆形。
远火点则是这个椭圆轨迹上距离火星最远的一点,远火点平面轨道调整就是将天问一号的绕火星飞行路线从横着绕变成竖着绕并进入遥感使命轨道,这样天问一号就能够对火星的两极进行拍摄,从而完成对火星全球的遥感成像任务( )A.天问一号发射阶段的速度必须大于第二宇宙速度B.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轨道前只受到地球和火星的引力影响C.天问一号在远火平面制动点的加速度比其他绕火星轨道的加速度都要大D.天问一号的遥感使命轨道是火星的同步轨道,在这个轨道上天问一号相当于火星的同步卫星第(3)题如图甲所示,质量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设木板足够长,现对物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力F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已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取,则下面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物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f随时间t变化的是( )A.B.C.D.第(4)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的体积等于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B.晶体与非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当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其温度可能不变D.物体的温度越高,其中有些分子的动能可能越小E.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液体,其表面不存在表面张力第(5)题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O和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
检测卷十九碳硅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单选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答案】D【解析】无论是重质油还是轻质油,燃烧时均会产生大量CO2,对CO2排放量的降低几乎无影响,A项错误;可燃冰中的甲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CO2,B项错误;减少煤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碳中和无关,C项错误;将CO2转化为甲醇可促进碳中和,D项正确。
2.《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中国在航空、深海、交通、互联网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港珠澳大桥使用高性能富锌底漆防腐,依据的是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C.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缆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硅D.化学材料在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高强度耐腐蚀钢筋属于无机材料【答案】D【解析】高温结构陶瓷种类很多,包括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氮化硼陶瓷等,它们均不属于硅酸盐,A 项错误;港珠澳大桥使用高性能富锌底漆防腐,依据的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B项错误;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项错误;钢筋属于无机材料,D项正确。
3.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定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循环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钙化作用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之一为Ca2++2HCO-3===CaCO3↓+CO2↑+H2OD.吸收作用中产生HCO-3的途径为CO2+H2O H2CO3,H2CO3HCO-3+H+【答案】A【解析】光合作用中,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水转化为(CH2O)n和O2,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 项正确;NaHCO 3和Na 2CO 3与CaCl 2发生的离子反应分别为Ca 2++2HCO -3===CaCO 3↓+CO 2↑+H 2O 、Ca 2++CO 2-3===CaCO 3↓,C 项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反应:CO 2+H 2O H 2CO 3,H 2CO 3H ++HCO -3,D 项正确。
2021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课标要求专题训练17:命题、定理与证明(含答案)一、知识要点:1、命题与定理定义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定义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定义3: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定义4:如果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义5: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
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叫做逆命题。
如果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做原定理的逆定理。
2、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二、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三、常见考点:1、命题及命题真伪的判断。
2、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区分。
3、写出命题的逆命题。
四、专题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组数据6,5,8,8,9的众数是8B.甲、乙两组学生身高的方差分别为S甲2=2.3,S乙2=1.8,则甲组学生的身高较整齐C.命题“若|a|=1,则a=1”是真命题D.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B.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C.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D.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3.下列四个命题: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②(﹣4)2的平方根是﹣4;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④同旁内角互补.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3个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个数是()①若a+b=0,则有a,b互为相反数,且=﹣1;②若|a|>|b|,则有(a+b)(a﹣b)是正数;③三个五次多项式的和也是五次多项式;④a+b+c<0,abc>0,则﹣+﹣的结果有三个;⑤方程ax+b=0(a,b为常数)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BC=1,把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30°得到矩形AB′C′D′,其中点C的运动路径为,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C.D.6.下列命题:①负数没有立方根;②一个实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③一个正数或负数的立方根与这个数同号;④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⑤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其中错误的有()A.2个B.3个C.4个D.5个7.写出“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8.四位同学参加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大家猜测谁得第几名时,明明说:“甲得第一,乙得第二”;文文说:“甲得第二,丁得第四”;凡凡说:“丙得第二,丁得第三”.名次公布后,他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那么甲、乙、丙、丁的名次顺序为.(按一、二、三、四的名次排序)9.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是第二象限图象上一动点,PM⊥x轴于点M,PN⊥y轴于点N,连接MN,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MN长度的最小值是.10.如图,矩形ABCD中,AB=2,BC=,将矩形ABCD绕点A旋转得到矩形AB'C'D',点C的运动路径为.当点B'落在CD上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1.如图,等边△ABC中,AB=3,点D,点E分别是边BC,CA上的动点,且BD=CE,连接AD、BE交于点F,当点D从点B运动到点C时,则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为.12.在Rt△ABC中,∠ABC=90°,AB=8,BC=4.如图,将直角顶点B放在原点,点A放在y轴正半轴上,当点B在x轴上向右移动时,点A也随之在y轴上向下移动,当点A 到达原点时,点B停止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点C到原点的最大距离为.13.如图,▱ABCD中,E为AD上一点,F为BC上一点,EF与对角线BD交于点O,以下三个条件:①BO=DO;②EO=FO;③AE=CF,以其中两个作为题设,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组成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14.如图,等腰直角△ABC中,∠ACB=90°,AC=BC=4,M为AB中点,D是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连接ED、ME,则点D在运动过程中ME的最小值为.15.如图,在半径为2的⊙O中,弦AB⊥直径CD,垂足为E,∠ACD=30°,点P为⊙O上一动点,CF⊥AP于点F.①弦AB的长度为;②点P在⊙O上运动的过程中,线段OF长度的最小值为.16.如图,一个长为4,宽为3的长方形木板斜靠在水平桌面上的一个小方块上,其短边与水平桌面成30°夹角,将长方形木板按逆时针方向做两次无滑动的翻滚,使其短边恰好落在水平桌面上,则长方形木板顶点A在滚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为.17.桌子上有7张反面向上的纸牌,每次翻转n张(n为正整数)纸牌,多次操作后能使所有纸牌正面向上吗?用“+1”、“﹣1”分别表示一张纸牌“正面向上”、“反面向上”,将所有牌的对应值相加得到总和,我们的目标是将总和从﹣7变化为+7.(1)当n=1时,每翻转1张纸牌,总和的变化量是2或﹣2,则最少次操作后所有纸牌全部正面向上;(2)当n=2时,每翻转2张纸牌,总和的变化量是,多次操作后能使所有纸牌全部正面向上吗?若能,最少需要几次操作?若不能,简要说明理由;(3)若要使多次操作后所有纸牌全部正面向上,写出n的所有可能的值.18.阅读下面内容,并解答问题.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老师请学们证明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小颖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如下的已知条件.已知:如图1,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交于点G.求证:.(1)请补充要求证的结论,并写出证明过程;(2)请从下列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我选择题.A.在图1的基础上,分别作∠BEG的平分线与∠DFG的平分线交于点M,得到图2,则∠EMF 的度数为.B.如图3,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点O在直线AB,CD之间,且在直线EF右侧,∠BEO的平分线与∠DFO的平分线交于点P,则∠EOF与∠EPF满足的数量关系为.19.点E、F分别是菱形ABCD边BC、CD上的点.(1)如图,若CE=CF,求证AE=AF;(2)判断命题“若AE=AF,则CE=CF”的真假.若真,请证明;若假,请在备用图上画出反例.20.概念学习.已知△ABC,点P为其内部一点,连接PA、PB、PC,在△PAB、△PBC、△PAC 中,如果存在一个三角形,其内角与△ABC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那么就称点P为△ABC 的等角点.理解应用(1)判断以下两个命题是否为真命题,若为真命题,则在相应横线内写“真命题”;反之,则写“假命题”.①内角分别为30°、60°、90°的三角形存在等角点;;②任意的三角形都存在等角点;;(2)如图①,点P是锐角△ABC的等角点,若∠BAC=∠PBC,探究图①中,∠BPC、∠ABC、∠ACP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决问题如图②,在△ABC中,∠A<∠B<∠C,若△ABC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是该三角形的等角点,求△ABC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参考答案1.解:A、一组数据6,5,8,8,9的众数是8,是真命题;B、甲、乙两组学生身高的方差分别为S甲2=2.3,S乙2=1.8,则乙组学生的身高较整齐,原命题是假命题;C、命题“若|a|=1,则a=1”是假命题,原命题是假命题;D、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与它相邻的内角,原命题是假命题;故选:A.2.解: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原命题是假命题;B、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在三角形内部,原命题是假命题;C、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是真命题;D、两边和其夹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原命题是假命题;故选:C.3.解: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本小题说法是真命题;②∵(﹣4)2的平方根是±4,∴本小题说法是假命题;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本小题说法是真命题;④∵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本小题说法是假命题;故选:C.4.解:①若a+b=0,则有a,b互为相反数,当a=b=0时,无意义,本小题说法不正确;②∵|a|>|b|,∴a2>b2,∴(a+b)(a﹣b)=a2﹣b2>0,是正数,本小题说法正确;③(2a5+a﹣3)+(﹣a5+2a﹣3)+(﹣a5+a2﹣30)=a2+3a﹣36,则三个五次多项式的和不一定是五次多项式,本小题说法不正确;④当a+b+c<0,abc>0时,a、b、c两个正数、一个负数或一个正数、两个负数,则﹣+﹣的结果有两个,本小题说法不正确;⑤方程ax+b=0(a,b为常数),当a=0时,不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本小题说法不正确;故选:D.5.解:连接AC',在矩形ABCD中,∵∠B=90°,AB=,BC=1,∴tan∠BAC==,∴∠BAC=30°,∵旋转角为30°,∴A、B′、C共线.∴AC===2,∵S阴=S扇形ACC′﹣S△AB′C′,∴S阴=﹣=﹣,故选:B.6.解:①负数有立方根,原命题是假命题;②一个实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非负数,原命题是假命题;③一个正数或负数的立方根与这个数同号,原命题是真命题;④如果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或0,原命题是真命题;⑤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1、﹣1或0,原命题是假命题;故选:B.7.解:∵原命题的条件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逆命题应该为:如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简化后即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8.解:因为他们每人只猜对一半,可以先假设明明说“甲得第一”是正确的,由此推导:明明:甲得第一→文文:丁得第四→凡凡:丙得第二→乙得第三,成立;若假设明明说“乙得第二”是正确的,由此进行推导:明明:乙得第二→文文:丁得第四→凡凡:丙得第二,矛盾.所以甲、乙、丙、丁的名次顺序为甲、丙、乙、丁.故答案为:甲、丙、乙、丁.9.解:连接OP.∵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A(﹣2,0),B(02),∴OA=2,OB=2,∴tan∠BAO==,∴∠BAO=30°,∵PM⊥x轴于点M,PN⊥y轴于点N,∴∠PMO=∠PNO=∠MON=90°,∴四边形OMPN是矩形,∴MN=OP,∴当OP⊥AB时,MN=OP的值最小,最小值=OA•sin30°=,故答案为.10.解:如图,连接AC,AC′.∵四边形ABCD是矩形,∴∠B=∠D=∠DAB=90°,∵AB=2,BC=,∴AC===,∵cos∠DAB′=,∴∠DAB′=30°,DB′=AB′=1,∴∠BAB′=∠CAC′=60°,CB′=CD﹣DB′=2﹣1=1,∴S阴=S扇形CAC′﹣S△AC′B′﹣S△ACB′=﹣×2×﹣×1×=﹣.故答案为﹣.11.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BC=∠BAC=∠BCE=60°,∴在△ABD和△BCE中,,∴△ABD≌△BCE(SAS),∴∠BAD=∠CBE,∵∠AFE=∠BAD+∠FBA=∠CBE+∠FBA=∠ABC=60°,∴∠AFB=120°,∴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点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弧,如图,此时∠AOB=120°,OA==,所以弧AB的长为:=.则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为.故答案为:.12.解:如图所示:取A1B1的中点E,连接OE,C1E,当O,E,C1在一条直线上时,点C到原点的距离最大,在Rt△A1OB1中,∵A1B1=AB=8,点OE为斜边中线,∴OE=B1E=A1B1=4,又∵B1C1=BC=4,∴C1E==4,∴点C到原点的最大距离为:OE+C1E=4+4.故答案为:4+4.13.解:已知②EO=OF;①BO=DO,结论:③AE=CF.理由:在△DOE和△BOF中,∴△DOE≌△BOF(SAS),∴DE=B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E=FC,同理可得:已知②EO=FO,③AE=CF,结论:①BO=DO,是真命题;已知:①BO=DO,③AE=CF,结论:②EO=FO,是真命题,故答案为:3.14.解:如图,连接BE,过点M作MG⊥BE的延长线于点G,过点A作AK⊥AB交BD的延长线于点K,∵等腰直角△ABC中,∠ACB=90°,∴∠B=45°,∴∠K=45°,∴△AK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KAD+∠DAB=∠BAE+∠DAB=90°,∴∠KAD=∠BAE,在△ADK和△AEB中,∴△ADK≌△AEB(SAS),∴∠ABE=∠K=45°,∴△BM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4,∴AB=4,∵M为AB中点,∴BM=2,∴MG=BG=2,∠G=90°,∴BM>MG,∴当ME=MG时,ME的值最小,∴ME=BE=2.故答案为2.15.解:①如图,连接OA.∵OA=OC=2,∴∠OCA=∠OAC=30°,∴∠AOE=∠OAC+∠ACO=60°,∴AE=OA•sin60°=,∵OE⊥AB,∴AE=EB=,∴AB=2AE=2,故答案为2.②取AC的中点H,连接OH,OF,HF,∵OA=OC,AH=HC,∴OH⊥AC,∴∠AHO=90°,∵∠COH=30°,∴OH=OC=1,HC=,AC=2,∵CF⊥AP,∴∠AFC=90°,∴HF=AC=,∴OF≥FH﹣OH,即OF≤﹣1,∴OF的最小值为﹣1.故答案为﹣1.16.解:第一次转动是以点M为圆心,AM为半径,圆心角是60度所以弧AA1的长==π,第二次转动是以点N为圆心,A′N为半径圆心角为90度,所以弧A′A″的长==π,所以总长为π.故答案为π.17.解:(1)总变化量:7﹣(﹣7)=14,次数(至少):14÷2=7,故答案为:7;(2)①两张由反到正,变化:2×[1﹣(﹣1)]=4,②两张由正到反,变化:2×(﹣1﹣1)=﹣4,③一正一反变一反一正,变化﹣1﹣1+1﹣(﹣1)=0,不能全正,总变化量仍为14,无法由4,﹣4,0组成,故不能所有纸牌全正;故答案为:14;(3)由题可知:0<n≤7.①当n=1时,由(1)可知能够做到,②当n=2时,由(2)可知无法做到,③当n=3时,总和变化量为6,﹣6,2,﹣2,14=6+6+2,故n=3可以,④当n=4时,总和变化量为8,﹣8,4,﹣4,0,14无法由8,﹣8,4,﹣4,0组成,故=4不可以,⑤当n=5时,总和变化量为10,﹣10,6,﹣6,2,﹣2,14=10+2+2,故n=5可以,⑥当n=6时,总和变化量为12,﹣12,8,﹣8,4,﹣4,0,无法组合,故n=6不可以,⑦当n=7时,一次全翻完,可以,故n=1,3,5,7时,可以.18.解:(1)结论:EG⊥FG;理由:如图1中,∵AB∥CD,∴∠BEF+∠DFE=180°,∵EG平分∠BEF,FG平分∠DFE,∴,,∴.在△EFG中,∠GEF+∠GFE+∠G=180°,∴∠G=180°﹣(∠GEF+∠GFE)=180°﹣90°=90°,∴EG⊥FG.故答案为EG⊥GF.(2)A.如图2中,由题意,∠BEG+∠DFG=90°,∵EM平分∠BEG,MF平分∠DFG,∴∠BEM+∠MFD=(∠BEG+∠DFG)=45°,∴∠M=∠BEM+∠MFD=45°,B.如图3中,由题意,∠EOF=∠BEO+∠DFO,∠EPF=∠BEP+∠DFP,∵PE平分∠BEO,PF平分∠DFO,∴∠BEO=2∠BEP,∠DFO=2∠DFP,∴∠EOF=2∠EPF,故答案为A或B,45°,∠EOF=2∠EPF.19.解:(1)连接AC,∵四边形ABCD是菱形,∴∠ACE=∠ACF,在△ACE与△ACF中,∴△ACE≌△ACF(SAS),∴AE=AF,(2)当AE=AF=AF'时,CE≠CF',如备用图,所以命题“若AE=AF,则CE=CF”是假命题.20.解:理解应用(1)①内角分别为30、60、90的三角形存在等角点是真命题;②任意的三角形都存在等角点是假命题,如等边三角形不存在等角点;故答案为:真命题,假命题;(2)如图①,∵在△ABC中,∠BPC=∠ABP+∠BAC+∠ACP,∠BAC=∠PBC,∴∠BPC=∠ABP+∠PBC+∠ACP=∠ABC+∠ACP;解决问题如图②,连接PB,PC∵P为△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BC=∠ABC,∠PCB=∠ACB,∵P为△ABC的等角点,∴∠PBC=∠BAC,∠BCP=∠ABC=2∠PBC=2∠BAC,∠ACB=∠BPC=4∠A,又∵∠A+∠ABC+∠ACB=180°,∴∠A+2∠A+4∠A=180°,∴∠A=,∴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物理核心考点试题(一)(基础必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来人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流散到周围环境中的内能全部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B.只要对内燃机不断进行革新,总有一天它可以把气体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C.第二类永动机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只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D.热量不可能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第(2)题有人设想在遥远的宇宙探测时,给探测器安上反射率极高(可认为100%)的薄膜,并让它正对太阳,用光压为动力推动探测器加速。
已知某探测器在轨道上运行,阳光恰好垂直照射在薄膜上,薄膜面积为S,每秒每平方米面积获得的太阳光能为E,若探测器总质量为M,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探测器获得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是( )A.B.C.D.第(3)题外电路为纯电阻的情况下,电源输出功率随路端电压变化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有( )A.电源电动势为,内阻为B.路端电压为时,电源输出功率为C.外电阻的阻值为时,电源效率为75%D.外电阻分别为与时,电源输出功率相同第(4)题如图所示,正弦交流电源输出电压有效值为U,理想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5∶4,图中两个定值电阻、及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均相等,四个电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
将滑动变阻器滑片从上端滑到下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A1的示数一直减小B.电流表A2的示数一直增大C.电压表V1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D.电压表V2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第(5)题用沿斜面的拉力使质量分别为m甲、m乙的甲、乙两物体在两光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直线运动,斜面倾角分别为θ甲、θ乙。
甲、乙两物体运动后,所受拉力F与物体加速度a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A.m甲<m乙B.m甲=m乙C.θ甲>θ乙D.θ甲<θ乙第(6)题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静止在O点的小物块接触而不连接,此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摩尔质量 练习题1.判断正误。
(1)1 mol 小米( )(2)0.5 mol He( )(3)1 mol H 2O 中含有1 mol H( )(4)含有1 mol Na +的Na 2SO 4的物质的量为1 mol( )(5)1 mol 12C 中含有6 mol 电子( )(6)0.5 mol CO 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摩尔( )2.若a mol H 2SO 4中含有b 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________。
A :a /4b mol -1B :4b a mol -1C :a bmol -1 D :b 4amol -1 3.(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Na :__________________ Cl 2:________________SO 2-4:________________ Fe 3+:________________ (2)计算:①4 g NaOH 的物质的量:________②0.5 mol H 2SO 4的质量:________③已知一个Cl 2分子的质量为m g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M (Cl 2)=________________[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表示物质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分子B .2H 既可表示2个氢原子,又可表示2 mol 氢原子C .相同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D .相同质量的CO 和CO 2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1∶1[例2]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32克O 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B .0.5 mol H 2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含电子数为5N AC .1 mol H 2O 含有的H 2O 分子数目为N AD .0.5N A 个氯气分子的质量为35.5 g1.(对应考点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是物质粒子的数量的简称B .摩尔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基本物理量C .我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的集合体计量为1摩尔D.1 mol H2中含2 mol电子2.(对应考点一、二)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0.1 N AB.46 g NO2含有的原子数为N AC.N A个CO2和N A个CO的质量分别是44 g和28 gD.0.1 mol H2SO4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0.1 mol3.(对应考点一、二)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4.4 g CO2中含有0.2 N A个氧原子B.3.9 g钾变为钾离子时失去电子数为0.1 N AC.18 g H2O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 N AD.35.5克Cl-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8 N A4.(对应考点二)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3 g金属钠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2N AB.2 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C.17 g NH3所含的分子数为2N AD.N A个氧分子和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5.(热点题)根据所学知识填空(N A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1)0.2 mol Cl2含有________ mol Cl。
1.(对应考点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
B.1 mol氢的质量是2 g
C.O2的摩尔质量是32 g
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
解析: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不是物质的质量,也不是物质的数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项错误;B项中“氢”指代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粒子种类,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C错误;把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D正确。
答案:D
2.(对应考点一)[双选题]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H-的质量为17 g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实用文档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
23
6.02×1023
g
解析:A项中1 mol OH-的质量为(16+1+m e-)g=17 g(由于e-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B项单位应为g/mol;C项没有指出以g/mol为单位,也没有指出在数值上相等;D项中可用1 mol Na的质量除以1 mol Na的原子数,求得每个钠原子的质量。
答案:AD
3.(对应考点二)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C.1 mol H2O含有的H2O分子数目为N A
D.0.5N 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解析:32 g O2的物质的量是1 mol,1 mol O2含有2 mol O,氧原子数目为2N A,A错误;每个水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B 正确;1 mol H2O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 A,C正确;0.5N A Cl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D正确。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答案:A
4.(对应考点二)1.28 g 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204×1022,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
)
A .64 g
B .64
C .64 g/mol
D .32 g/mol
解析:1.28 g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n =N
N A = 1.204×10226.02×1023 mol -1=0.02 mol ,则该气
体的摩尔质量M =m n =1.28 g 0.02 mol =64 g/mol ,C 正确。
答案:C
5.(探究题)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反应Mg +H 2SO 4===MgSO 4+H 2↑(1 mol Mg 置换出1 mol H 2),设计测定镁原子摩尔质量的实验,简易装置如图,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质量为0.24 g 。
镁条完全反应后,用量筒收集水,体积为0.25 L(已知此条件下H 2的密度为0.08 g/L)。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镁的摩尔质量。
(3)若将铜丝换成铁丝,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不变?
解析:(1)两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一会儿,如观察到广口瓶中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放开手后有一段水柱高出液面,表明装置不漏气。
(2)水的体积为0.25 L,说明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是0.25 L,氢气的质量为0.08 g/L×0.25 L=0.02 g,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02 g÷2 g/mol=0.01 mol,因为1 mol Mg置换出1 mol H2,所以参加反应的Mg的物质的量也是0.01 mol,故镁的摩尔质量为0.24 g÷0.01 mol=24 g/mol。
(3)铜丝换成铁丝,则铁丝也会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生成的氢气偏多,故计算出的镁的摩尔质量就偏小。
答案:(1)见解析(2)24 g/mol (3)偏小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