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凝聚法治共识》公开课教案_0
- 格式:docx
- 大小:26.89 KB
- 文档页数:4
《凝聚法治共识——时政专题阅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身体的能力,懂得搜集资料并整理,总知道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教材分析】《凝聚法治共识》是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思课课《建设法治中国》的第二框。
它是对上框内容《夯实法治基础》的承接,在了解了法治的重要意义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性之后,使得《凝聚法治共识》整课的内容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学习本框题,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法治的重要性具有明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
因而,本框题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了整体的认识,也基本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关于法治模块的时政阅读认识仍然不够,所以系统地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筛选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二)能力目标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
(三)知识目标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便更好地应对中考。
【教学重点】(一)法治的意义【教学难点】(二)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提高阅读审题的能力【设计思想】这堂课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用当下最火热的素时政材设置情景和问题,以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为主线展开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思考,力求使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悟阅读带来的乐趣,甚至受益于终身。
【教学方法】(一)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问题、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进入情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知识目标1.了解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
2.理解法治政府的含义。
3.知道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明确依法行政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对公民的要求。
4.知道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5.知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政府作用的学习和认识,能准确判断政府的作用或职责。
2.通过对依法行政的认识和了解,能自觉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
3.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支持法治政府建设,支持政府依法行政。
2.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精神,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树立“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观念。
重点1.政府的作用、宗旨和工作原则。
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3.如何厉行法治。
难点1.对依法行政的理解及如何依法行政的认识。
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准备: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
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
一、课前导入,场景激趣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国家行政机关》这一内容。
行政机关指的就是政府部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
遇到下列这些情况,应该找哪个政府部门?◆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玲玲被父亲要求辍学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
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应找的政府部门分别是交通警察、工商局、教育局、林业局、民政局。
除了这些部门外,政府还有哪些部门呢?政府这些部门主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和学习的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法治政府【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
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权范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方面。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能力目标:1.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能够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
知识目标:1.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法治的内涵和价值,了解中国法治的进程、法治中国的进步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讲授引导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法治中国》之《习总书记“三问”》视频,提问:你能回答习总书记这三个凝重而深刻的发问吗?(2)教师引导: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学生诵读P44第四课导语。
二、目标导航见课件。
三、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P44—50正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法治?2.为什么要走法治的道路?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四、合作探究(一)选择法治道路探究活动一:人治与法治(1)观看视频,思考故事中的管理者是靠什么治理国家?(2)你能结合P46 阅读感悟,说说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吗?(3)你觉得我们国家应该选择怎样的治国道路呢?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中国法治史及意义》,说说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政府的作用。
知道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政府依法行政。
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能力目标: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问题,能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明辨社会生活中的法治行为。
初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理解厉行法治,建设法治政府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践行法治精神,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活动。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培育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政府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全社会如何厉行法治。
(二)教学难点:全社会如何厉行法治。
四、学教课型新授课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完成学习单上的思维导图。
教师准备学习单,制作课件等。
六、具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具体过程设计意图导入师:同学们要说我们舟山这两年的热门话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定是其中之一。
“创城”的确给我们舟山带来了很多变化。
现在先来看看咱们普陀区文康街的变化。
材料:普陀东港文康街全长560米,餐饮店有32家。
其中不乏有些小餐饮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在舟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坚定地“怼”上了小餐饮行业。
现在的文康街成为了“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问:文康街有哪些变化,文康街有如此大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生预设)市民自觉保护街道坏境,店主为了生意改善店内环境,政府去管理了等。
《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部分。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初中阶段,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程序意识,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
3.十九大的相关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六部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教科书相关内容】《道德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教学目标描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3.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践行法治精神。
能力目标:1.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初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1.识记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
2.知道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
3.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任务分析】1.学情分析: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认知经验,对法治观念和依法治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受限于农村乡镇中学的现实,及大部分学生为住宿生的实际,学生的社会视野和法治认知、法治表达、法治实践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
②通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但,对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建设法治中国公民的参与的重要性缺乏系统认知。
2.教学内容分析: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主要通过阐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初中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等问题,引导学生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培育法治素养。
4.2 凝聚法治共识
一、学教内容:
本课是九上道法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的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一框明确了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
第二框旨在达成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共识,引导学生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厉行法治。
二、学教目标:
1、了解政府的作用和宗旨;知道法治政府的含义;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要求和意义;领悟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2、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三、学教重难点
重点: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
难点:厉行法治的要求。
四、学教课型:新授课
五、学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