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78例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5.00 KB
- 文档页数:4
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产科出血性疾病是产科领域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严重程度不仅对母婴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
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产科出血性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其优势。
一、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产科出血性疾病是指在孕产期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产妇大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出血量大、发生突然、对产妇健康造成危害大等。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产科出血性疾病常常发生在孕产妇的子宫或盆腔部位,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恢复周期长、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介入栓塞治疗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将栓塞物注入到出血灶的供血动脉内,堵塞供血动脉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栓塞物通常选择栓塞栓塞剂、栓塞液等,通过导管插入到出血灶的供血动脉内,精准灌注栓塞物,使其形成栓塞,阻断血液流入出血灶的动脉,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对于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栓塞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以常见的产后出血为例,传统手术治疗存在损伤子宫、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的问题。
而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可以在无需开放手术、低影响孕妇子宫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介入手术准确定位出血的动脉,并注入栓塞物使其形成栓塞,从而达到迅速、有效止血的目的。
介入栓塞治疗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出血原因和部位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如胎盘早剥引起的产后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子宫出血等,均可以通过介入栓塞治疗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大大降低了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介入治疗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95%对治疗方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95%对疗效满意,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率率为65%)(P<005)。
结论: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介入疗法;出血性疾病;临床效果;价值【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371-02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出血性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以保守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
近年来,介入疗法在出血性疾病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了探讨介入疗法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为(343±12)岁,出血量为(500-1500)ml,平均出血量为(10183±424)ml;对照组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367±08)岁,出血量为(550~1500)ml,平均出血量为(10323±416)ml;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介入栓塞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目的:孕产妇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位居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首。
介入栓塞治疗作为保守治疗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研究分析我院产科出血性疾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探讨介入栓塞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产科出血性疾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9例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包括:A组20例:孕早期瘢痕妊娠17例及宫颈妊娠3例;B组4例:孕中期胎盘前置状态;C组10例:孕晚期及足月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D组5例:产后出血2例及胎盘植入3例。
回顾性分析四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出血量、治疗效果以及愈后。
其中A组中17例孕早期瘢痕妊娠中有13例预防性栓塞后行负压吸宫术,设其为介入组,收集同期瘢痕妊娠中未预先介入栓塞而行负压吸宫术的12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情况。
结果:1、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10年期间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孕产妇人数呈增长趋势。
2、A组20例,其中14例行预防性栓塞(13例瘢痕妊娠及1例宫颈妊娠),介入后24~72h行负压吸宫术,平均出血16.43±38.5ml;另6例因大出血行治疗性栓塞(4例瘢痕妊娠及2例宫颈妊娠),平均出血366.67±314.11ml,介入后血止;预防性栓塞与治疗性栓塞患者在年龄、停经天数、孕次、产次、入院β-HCG值、超声见胚芽、心搏、妊娠囊周围血流丰富例数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瘢痕妊娠介入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停经天数、孕次、既往剖宫产次数、超声见胚芽例数、术中出血量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β-HCG值、超声见心搏、妊娠囊周围血流丰富例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出血性疾病应用介入治疗61例临床分析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作为介入放射学的一个分支是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保留生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及措施。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以往单一手术方式治疗产科潜在出血性疾病的方案,演变为今天可供选择的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介入治疗应用在产科出血性疾病尤其是产后出血中越来越多。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性疾病应用介入治疗的相关因素。
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61孕产妇因产后出血行介入治疗的病历资料。
病例资料包括孕产妇的年龄、孕育时间、孕育史、其他并发疾病症状等,会包括产妇生产情况,如出血量、分娩方式等。
分析各种因素对于孕产妇生产的影响。
2、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调查61例产后出血行介入治疗患者中,外院分娩后转入吉大一院与我院进行介入治疗19例,于本院分娩后出血行介入治疗42例。
行介入治疗患者中16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12例宫缩乏力,11例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患者10例,胎盘早剥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例。
47例患者有人工流产史者,36例有剖宫产史;正常分娩的患者有6例,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中,最终均存活,无死亡病例。
对所有研究对象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胎盘因素占第一位,具体包括胎盘前置、粘连、早剥等。
其对导致子宫出血存在明显意义。
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产后出血、保留患者子宫、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之一。
产科出血性疾病包括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瘢痕妊娠等,其均可导致患者大量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其中产后出血应用介入治疗方式取得显著效果,并随经济增长、人们文化水平程度提高而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孕妇怀孕期间以及产妇分娩期间的相关保健工作,较大预防力度,对健康分娩做正确宣传。
近年来,分娩率不断上升,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无指证剖宫产逐年增加,以及政府放宽二胎政策,这些政策性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孕产妇的生产方式的选择,增加产后出血的可能性,而其避免措施就是尽量减少子宫操作,如减少剖宫产使用的几率,从而减少子宫瘢痕的形成,降低孕产妇再次妊娠的危险因素。
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临床上对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方法和成效.方法:以86例2014.1.1.~2015.1.1之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前者应用的常规保守治疗,后者应用的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几率.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以上观察指标上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了,降低并发症几率,并且将患者的生育能力最大化保留标签: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疗效观察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就包括了急性大出血,且具有难治性和突发性,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升压药物应用止血?补液和快速输血来达到控制出血目的的当以上手段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行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术及其双侧骼内动脉结扎术,虽然该方法止血快,但是却具有并发症多和创伤大等不足[1]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介入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基于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妇产科急性大出血中介入动脉栓塞术的应用,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以86例2014.1.1.~2015.1.1之间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手段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包括了21例初产妇和19例经产妇,产妇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3.1)岁;后者包括了20例初产妇和26例经产妇,产妇的年龄在21~3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2.1)岁,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2. 方法对照组的40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采用的是常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了升压药物?应用止血补液和快速输血等而观察组的46例患者则采用的是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对所有患者行输液抗休克治疗,之后再进行局部麻醉,由产妇双侧股动脉应用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进入,并将数字减影血管照影机同步使用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向产妇左右髂内动脉分别插入备好的无菌5FCobra导管,通过造影技术选择靶血管,即子宫动脉开口,之后将新鲜明胶海绵颗粒注入,从而达到动脉栓塞的目的以DSA对动脉栓塞的成效进行确认,在满意的情况下将导管拔除,加压包扎穿刺部位,采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要求患者卧床静养,持续24h之后,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之后进一步进行补液和抗感染治疗。
妇产科出血性疾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8-08-06T14:29:50.9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作者:史振升[导读] 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放射科 276000 摘要:目的:针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进行观察和讨论。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8例出血性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保守治疗)以及治疗组(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平均每组患者4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度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95.92%(47/49)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3.67%(4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order)主要是因为止血机制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血的疾病,而妇产科出血性疾病给孕妇及产妇造成了极大的死亡率,其中包括了妊娠出血、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1]。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进行观察和讨论,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8例出血性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49)以及治疗组(n=49)。
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1.72±4.87)岁,其中初学原因有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18例)、宫颈癌出血(12例)、胎盘植入出血(10例)、子宫肌瘤继发性出血(9例),平均出血量(1021.39±58.17)ml。
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介入栓塞治疗的原理以及其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论部分探讨了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栓塞治疗、临床应用、治疗效果评估、潜在作用、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科领域是医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由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等生理过程的特殊性,产科出血性疾病一直是妇产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产科出血疾病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常常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甚至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止血、手术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出血,但对于某些情况下的大出血或难以定位的病灶,这些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1.2 研究意义产科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妇产科急症,严重者可危及母婴生命。
当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输血、手术和药物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介入栓塞治疗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介入栓塞治疗在控制出血、保护子宫、维持生育功能和减少死亡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入研究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必要对介入栓塞治疗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中的段落的内容至此结束。
2. 正文2.1 介入栓塞治疗原理介入栓塞治疗原理是指在产科出血性疾病中采用介入血管内栓塞技术,通过选择性地植入栓塞剂塞住病变血管,达到阻断出血血管、止血的目的。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效果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为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妇产科病人采取介入治疗的成效。
方法:在本妇产科抽取出血性病人80例均分为两组,A组行常规疗法,B组行介入治疗,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心率、血红蛋白含量)、并发症以及疗效并进行比较。
结果:相比于A组,B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治疗后的心率与血红蛋白等指标更好,而且其并发症更少且疗效更高,P<0.05。
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恢复快等优势,能够迅速稳定机体的血红蛋白与效率等指标且疗效更高。
关键词:妇产科;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对妇产科病人具有很大的威胁,故而很有必要为此病患者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安全高效、起效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同时又有报道指出,在输卵管妊娠、各类妇产科肿瘤以及产后出血等疾病中应用介入治疗那个帮助病人提升生活质量[1]。
基于此,我们特从妇产科中抽选出血性病人80例展开对照观察,以期为今后对于此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妇产科选择80例出血病人均分为两组,这些病人在按照相关标准完成相关的体征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出血性疾病,本次研究排除掉肝肾功能缺陷者、出血>500mL者以及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
A组:年龄/平均值为21~46岁/(34.82±2.75)岁;出血量/平均值为500~1500mL/(1014.99±37.82)mL。
B组:年龄/平均值等数据为23~43岁/(34.91±2.46)岁;出血量/平均值依次为500~1500mL/(1014.99±37.82)mL。
两组基本情况雷同,P>0.05。
1.2 方法A组行常规疗法:给予止血药、缩宫素等药物。
B组行介入治疗:(1)首先为病人给予抗休克干预,继而按照Seldinger’s技术来准确穿刺右股动脉,置鞘,置入5F导管。
(2)借助BSA拍摄技术对病人的子宫动脉及其两侧的髂内动脉进行造影,通过导管选择性插管来展开栓塞治疗,选择两侧子宫动脉区域的宫体支内作为具体的插管位置。
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78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和分析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1999年6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出血性疾病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法进行临床诊治,再选取同期同病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对两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介入治疗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因而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科学、创伤小的临床诊治方法。
标签: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
出血性疾病是妇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指患者因血小板数量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血管壁异常等问题,导致止血功能出现障碍,造成患者在轻微损伤后出现流血不止或自发性出血的病症[1-2],因此必须加强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随机选取1999年6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出血性疾病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法进行临床诊治,再选取同期同病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对两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999年6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出血性疾病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同病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20~67岁,平均(40.7±4.8)岁;出血量200~2000 ml,平均(1020.4±35.5)ml;出血原因:子宫肌瘤28例,妊娠瘢痕33例,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43例,产后出血或其他原因24例。
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20~61岁,平均(41.4±5.1)岁;出血量200~2000 ml,平均(1013.9±40.3)ml;出血原因:子宫肌瘤26例,妊娠瘢痕3例,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15例,产后出血或其他原因6例。
观察组78例患者,年龄20~67岁,平均(40.3±5.0)岁;出血量200~2000 ml,平均(1035.8±38.5)ml;出血原因:子宫肌瘤2例,妊娠瘢痕30例,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28例,产后出血或其他原因18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无家族病史、手术史以及药物过敏史等,无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给予患者缩宫素肌肉注射以及口服(或静脉滴注)止血药等常规止血方法进行诊治。
1.2.2 观察组应用介入疗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给予患者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后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或者单纯性进行栓塞,如有休克表现即行抗休克治疗,而后根据Seldinger’s技术对患者实施股动脉穿刺,并进行置鞘操作,经导管鞘引入5F导管。
之后对患者实施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术以及子宫动脉造影术并进行DSA拍摄后,于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内实行超选择性插管,并经导管进行药物灌注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介入治疗。
最后借助透视条件下将适当的明胶海绵颗粒经导管注入子宫动脉内,如果患者的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且造影检查显示基本没有子宫动脉末梢分支,则表明手术成功,双侧子宫动脉实行相同方法操作完成。
拔出导管及导管鞘后对患者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后6 h,叮嘱患者保持患肢伸直(持续12 h),并进行常规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经过临床诊治,患者的出血、昏迷、休克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没有出现复发情况。
显效:经过临床诊治,患者的活动性出血症状显著改善,其他各项临床症状均基本消除或明显改善。
有效:患者经过临床诊治后,其活动性出血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患者经过临床诊治后,其出血症状无减轻,需进行手术治疗。
总有效率即为治愈、显效和有效患者在患者总例数中所占百分比[3]。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为9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后随访调查显示,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为1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二胎生育人员的不断增加,育龄妇女的妊娠次数和妊娠率不断增加,这也导致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4]。
由于妇产科出血性疾病的病情复杂,诱发病症较多,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创伤、瘢痕妊娠以及恶性肿瘤等均容易造成患者发生出血性疾病,且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容易造成复发,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5-6],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出血性疾病成为当前妇产科临床的重要课题之一。
子宫动脉栓塞疗法是近几年临床上新兴的一种介入治疗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7]。
临床研究表明,在本文随机选取的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中,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1.79%和96.15%,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36.00%和7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26%,低于常规患者的24.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就说明应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疗法对妇产科出血性疾病进行诊治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为患者及时、迅速、有效地止血,而且缓解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诊治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和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帅,孙昱,李凯,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实验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1):1773-1774.
[2]江翠兰.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2):168-170.
[3]李娟.血管介入性治疗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3):107-109.
[4]朱丽霞,胡建铭,刘琴.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妊娠相关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4):1051-1052.
[5]霍竹惠,赵菊芬,杨柳风,等.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妇产科急性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中医学装备,2014,11(12):239-240.
[6]牛景艳.妇产科出血性疾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文献杂志,2015,2(1):63-64.
[7]李葆敏.20例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