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42
宗教改⾰宗教改⾰⼀、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障碍建⽴统⼀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专制君主、银⾏家和商⼈、中⼩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统天下”的局⾯。
4、⽂化因素: ⽂艺复兴促思想解放5、导⽕线:教皇兜售赎罪券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天主教⾯临的种种挑战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
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
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强有⼒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参与海外竞争。
⼀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②影响:独⽴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3、思想⽂化:⽂艺复兴运动兴起影响:促进了⼈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冲击。
⼆、宗教改⾰:1、马丁·路德宗教改⾰:社会原因、标志(“九⼗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2、加尔⽂宗教改⾰:原因条件、内容、作⽤3、亨利⼋世宗教改⾰:背景、内容、结果三、历史作⽤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活⽅式,夺取了⼤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精神⽂化: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主义。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1、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况:(1)背景:①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宗教改革的名词解释
宗教改革是指在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宗教革命和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运动通常以反对天主教教会的某些教义和实践为主要目标,试图恢复基督教的原始形态或进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欧洲兴起,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为标志。
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教会的官僚主义、腐败和贪婪,并主张信仰的个人化和直接与上帝的关系。
这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形成了多个新教派别。
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西方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讲评学案】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⒈权倾欧洲的教皇国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发展和分裂: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教会实行教区制,其中罗马教区享有崇高声誉,后来其主教获得“教皇”称号。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
西部的基督教称天主教。
⒉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政治方面:①提出“双剑说”,声称王权来自教会。
②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③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④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⑤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经济方面:①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教会还向教徒征收“什一税”。
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础是信仰高于理性。
信仰的内容是《圣经》。
①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包括:一神说和创世说,原罪说,末日审判说,禁欲说。
②设宗教裁判所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野蛮残暴的迫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⒊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政治上: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
经济上: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思想上: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更猛烈的冲击天主教会的传统思想。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⒈德国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直接原因: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把《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