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祺辨治流行性感冒验案三则
- 格式:pdf
- 大小:174.72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流行性感冒案例分析大全在幼儿园,流行性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
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们都需要了解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便及时应对流感疫情。
下面我们分析一些幼儿园流行性感冒的案例,以增加大家对幼儿园健康常识的了解。
一、案例分析1. 小明和小红是同一幼儿园的同班同学,他们分别在周一和周二出现了高烧、咳嗽、流鼻涕和乏力等症状。
在随后的几天内,班里又陆续有多名幼儿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经过幼儿园和家长的配合,医院对病毒进行了检测,确认为流感病毒感染。
2. 小玲是幼儿园的一名保育员,她在一周内出现了高烧、咳嗽和喉咙痛等症状。
在她生病后,幼儿园的其他保育员和部分幼儿也陆续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经过检测,确定为流感病毒感染。
以上两个案例是幼儿园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例子,疫情的传播往往起初是由个别病例引发,之后在集中的幼儿园环境中迅速扩散。
了解老师和幼儿的病情,采取及时的隔离措施和消毒措施,对于控制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二、流行性感冒的症状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潜伏期短,患者在症状出现后很快就可传播给他人。
典型的流感症状主要包括:1. 高烧,常常高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
2. 咳嗽,常常是干咳或带黏液的咳嗽。
3. 流鼻涕,常伴随着鼻塞和打喷嚏等症状。
4. 咽痛,患者常常感到喉咙疼痛,吞咽食物时有不适感。
5. 其它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一旦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出现了上述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确诊病情,同时避免患者接触幼儿,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三、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含有病毒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或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后,也容易被感染。
2. 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手部接触传播给他人,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的重要措施。
董氏儿科用三棱莪术经验□董幼祺董继业郑含笑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三棱、莪术二药,经适当配伍,治疗小儿食积、气滞、疳积、瘀阻等,常与四君、四物相伍,气滞者佐以理气,食积者参以消导,每能药中病所,辄取良效。
“董氏儿科”历史渊源,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老先生(1903年~2002年)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之泰斗。
他在八十多年中医临床、数百万人次的治疗实践中,创立了“推理论病,推理论治”和“证治九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知变)的学术思想。
并形成了董氏儿科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
其后人董幼祺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延承着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
现将董氏儿科运用三棱、莪术的经验介绍如下。
三棱、莪术二药,味苦平无毒,入肝脾二经。
功用行气、消积、破血、止痛,适用于治疗癥瘕积聚、心腹疼痛、胁下胀痛、闭经等证。
对于儿科临床经验,用治新生儿黄疸的肝脾肿大、小儿疳积、食积、血小板减少等证颇为灵验。
实证多积以消为主治新生儿黄疸的肝脾肿大,当分虚实。
实证可见面目黄染,腹满胀气,按之满实,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偏红,啼声响亮等症。
凡属实证者,每以三棱、莪术为主,配以清热利湿的茵陈、连翘、赤小豆等;对食滞、疳积等症,口秽苔腻,现腹满胀痛者,以三棱、莪术配合消疳导滞的胡黄连、五谷虫、木香、青陈皮、谷麦芽等,切中病机,合理施治,每获良效。
病案1张某,男,3个月。
1986年2月5日初诊。
初生三月,黄疸不退,目黄肤黄,大便陶土色,每天4~5次,小溲短赤,腹部胀满,矢气频多,舌苔白腻,吐恶严重。
证属湿热阻滞,气机失调。
治以清热化湿,调畅气机。
方药:茵陈9克,连翘9克,青皮6克,陈皮4.5克,煨三棱4.5克,煨莪术4.5克,煨木香3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9克,鸡内金6克,7剂。
•140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2月第55卷第2期董幼祺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二则赵娇娜1董继业’董幼祺#(指导)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 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关键词温胆汤医案董幼祺小儿疾病董幼祺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董师从事中医儿科 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40多年,善于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儿科各种疾病,强调辨是证用是方,随证应变.遣方用 药精准,临床疗效甚佳。
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南北朝时期姚 僧垣的《集验方》(已佚),后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 方》转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至南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延续和发展了前人对 温胆汤的认识,病机上从“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 两,白茯苓一两,姜五片,枣一个。
董师认为,温胆汤乃二 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具有清降积热,化痰安神之效,主治病机为胆气郁结致肝气不疏,木郁乘土,脾胃失于 和降。
其主治核心在于“痰”,而痰又分有形之痰与无形 之痰。
小儿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和“易 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易外感六淫,内伤乳 食,而化痰生湿。
若痰浊阻滞经络,与热搏结,燔灼肝经,扰动心神,易致高热惊厥、癫痫、夜惊、抽动等疾病发生;若痰浊壅塞中焦,则可见作卩恶、呕吐等脾胃病症状;若涉 肺,则致咳。
兹举案介绍如下。
1呕吐李某某,男,4岁。
2018年4月2日初诊。
患儿形体偏 瘦,平素嗜食油炸甜腻之物,近2周恶心时作,纳谷不香,胃脘不舒,舌红、苔腻,脉滑,二便尚调。
辨病辨证为积滞 化热,胃失和降。
予温胆汤加味:陈皮、生甘草各3g,枳实 5g,茯苓、蒲公英各10g,姜半夏、姜竹茹、柴胡、藿香、佛 手各6g。
水煎服,日1剂,上下午各服1次,每次服用 150ml。
连服7剂。
嘱服药期间饮食清淡,进易于消化之 品,不宜过饱32018年4月9日二诊,作呕次数明显减少,胃脘部症状消失,纳谷已馨,汗出较多,提示药证相符,再 以原法治之,去蒲公英、柴胡,加炒谷芽、炒麦芽、麻黄根# 通讯作者:董幼琪,E-mai1:youyouluzhu@163. com 各10g J剂。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董幼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的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其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本期举验案介绍董老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以飨读者。
1.湿温(湿热并重):王某某,女,15 岁。
发热2天。
前天起发热,体温39~(2 以上,伴咽痛,轻咳,流涕,恶心纳呆,稍有恶寒。
昨天在外院就诊,予阿洛西林、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及退热剂等,发热不退。
今晨起呕吐3次,无明显腹泻,同上输液1次,发热反剧,呕恶不食,体温 39.8~C,服退热剂汗出而热不退,求助中医。
诊见:但热不寒,腹满呕恶,倦怠懒言,咳嗽痰黄,咽痛涕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为湿温(湿热并重)。
治拟泄热透邪,化湿和胃。
处方:藿香、佩兰、清水豆卷各12克,滑石、厚朴各6克,茯苓、连翘各15克,炒竹茹、银花、黄芩各10克,芦根、薏苡仁、生石膏 (先煎)各30各,甘草3克。
2剂。
每剂煎1次,取汁300毫升,1日2剂,分4 次温服,每3~4小时服1次。
翌日复诊:昨中午第1次服药,服后20分钟呕吐1 次,第2次即能受药,至睡前服完4次,未再服用西药退热剂,体温渐降,晨起热退思食,体温36.8t,咽清涕止,形神亦振,腹满尚有,咳嗽痰黄,舌质红,苔黄腻。
此湿热透泄而未清,痰热蕴肺,再拟清肺化湿。
处方:桑叶、藿香各12克,杏仁8克,生石膏、冬瓜子各20克,生甘草3克,厚朴6克,茯苓15克,芦根、薏苡仁各3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5克。
3剂。
1日1 剂,常规服用,阿洛西林继用1次。
药后下午便泄4次,患者家属来电咨询是否停药,诉曰:泻后脘腹渐舒,无明显口渴乏力液脱之兆。
此湿有出路,湿尽而泄自止,无须停药。
嘱其服用淡盐水以防津伤。
药后患儿便泄已止,热无反复,咳嗽亦轻,痰色转白。
点评:患儿初起稍有恶寒,后但热不寒,虽有咳嗽流涕等肺卫之症,而腹满呕恶,倦怠懒言等脾胃症状特出,暑热之症又不明显,故诊断为湿温。
1、特效感冒宁【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
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
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
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温服。
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
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
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
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
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
”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
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
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2、辛温解表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温解表。
【方解】风寒外束,治从外解,故方中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解表;以清半夏、广皮化痰止嗽。
【偏方】流感验方十六首,甲流来了也不怕了验方一:银翘柴桂方【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柴胡10g,桂枝10g,黄芩10g,重楼20g,桔梗10g,白芍10g,玄参15g,甘草6g。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三次,3~7日为一个疗程。
【适用范围】本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年治疗流感的临床验方。
【加减】如热毒雍盛者可加蒲公英10~20g,鱼腥草10~20g;风寒较重者可加防风10g,麻黄10g;湿浊内盛者可加藿香10g,苍术10g;鼻塞流涕严重者可加辛夷10g,苍耳子10g;气虚明显者可加太子参15g,黄芪15g。
验方二: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25g,枳壳、竹茹、陈皮、茯苓、姜半夏各12g,大青叶、石膏、金银花、黄芩各20g,麻黄6g,甘草3g。
【功效】清热解毒,和胃化痰。
【用法】水煎服,日两次,3日为一个疗程。
【适用范围】本方为广安区名医王继建的验方,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
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二者相协,以加强化痰之功;大青叶、甘草、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三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共为臣药。
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为佐药。
综合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则流感诸症均解。
验方三:麻杏石甘汤加减【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炙麻黄6g,生石膏30g,杏仁10g,苏叶10g,白芷10g,羌活10g,防风10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蝉蜕10g,桔梗6g,生甘草6g。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两次,3日为一个疗程。
【适用范围】本方为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周平安治疗甲型流感验方。
流感初期周平安教授首重解表清里之法,内外兼顾、表里同治,以散寒清热表里双解,使寒邪得散、热邪得清,常用双解合剂。
治疗流行性感冒验方
金鑫;刘建园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6(24)2
【摘要】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导致,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咽痛、痰液不易咯出等,中药抗病毒有其优越性,临床上以银翘散加减为主:金银花12g,连翘12g,桔梗8g,竹叶10g,生甘草3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芦根30g。
该方以清热解表为主,对表气郁闭较甚的病毒感冒导致的发热恶寒无汗者效果尤佳。
【总页数】1页(P74)
【作者】金鑫;刘建园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山东省青州市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猪流行性感冒中西药验方
2.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验方
3.中兽医验方治疗牛流行性感冒
4.中医验方治疗牛流行性感冒
5.流行性感冒小验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医董廷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用药经验分享小儿热病的诊治,董廷瑶老师积有丰富的经验。
热病变化多端,由其禀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故,议病遣药务须精当。
董师强调要娴熟伤寒与温病学说,掌握发病传变的规律,临证之际,分清寒温,从三阴三阳或卫气营血辨治,则识病疗疾既有定法,又有主方,思路清纯,功效必著。
太阳表证不避麻桂风寒初感,邪在太阳,治在麻桂,固属常法。
叶天士虽云:“,'小儿肌疏易汗,难任麻桂辛温”,董师认为风寒之邪,紧束太阳,腠闭无汗,则非麻桂不可;速战速决,但求中病,毋需过虑。
故太阳伤寒主以麻黄,太阳中风主以桂枝。
而桂枝汤在素体较薄、面白汗多、热势不高、证情较轻时,为了调和营卫,其应用机会尤多。
若鼻塞涕多,加防风、苏叶梗;咽痛合甘桔汤;咳剧配象贝、前胡、紫苑、百部;痰多苔腻,则人陈皮、半夏、川朴、神曲诸品。
【例1】金某某,男,6岁。
门诊号21936,1981年10月14日诊。
气候倏变,新感寒邪,腠闭无汗,发热2天(38.5~39℃),咳嗽气促,夜有痰呜,胃纳欠佳。
舌淡、苔腻,脉浮紧。
证属太阳伤寒,麻黄汤主之:麻黄、桂枝、清甘草、陈皮各3克,姜半夏9克,杏仁、象贝、紫苑各6克,生姜3片,红枣5枚。
3剂后热退气平,咳痰尚多,改拟苓桂术甘合二陈治之。
【例2】侯某某,男,3岁。
门诊号9126,1982年6月21日诊。
近日新感,发热38℃,体质素弱,腠疏多汗,鼻流清涕,稍有咳嗽。
舌苔薄腻,脉浮而软。
风邪在表,宜桂枝汤加味:桂枝、陈皮、清甘草各3克,白芍、杏仁、竹茹各6克,姜半夏、青蒿各9克,生姜3片,红枣5枚。
3剂后证解。
轻清透泄善用羚羊董师治小儿风温初起,赏用叶天士轻灵之法,如桑叶、连翘、薄荷、牛蒡子、象贝、黑山栀、淡豆豉、荆芥、竹叶之属(《幼科要略》)。
盖风温之邪,入于口鼻,侵袭上焦,其恶寒见证短暂,迅即出现口渴、咽痛、舌红、溲赤,此邪在气卫之间。
董师之选用上药,恰是体现辛凉轻解的作用,2~3剂每可热降证和。
董幼祺:守家族传统之业,承海派中医之粹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及浙江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宁波市唯一一位每周1次赴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坐诊专家。
他是首届甬城英才——卫生名医奖获得者。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走进宁波市中医院董氏儿科非遗传承基地,就能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一个家族的坚守。
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深耕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5年,诊疗100余万人次。
他不但医术精,且医德高、常为病人所想。
上午的门诊经常拖班至中午1点以后,为此患上了胃溃疡、慢性肠炎、腰神经根损伤等病,至今不能久坐,可他从无怨言。
学术上他创立了诸多治疗思路和法则,如“调治儿病,注重脾胃”、“活血透疹法治疗麻疹”、“清营转气法治疗川崎病”、“疏透理脾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等,并继承和创新了小儿外治法,丰富了儿科临床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都发挥了卓著的疗效。
▲董幼祺教授上海求学进修民间说“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董幼祺不信这个邪,他所经历的中医治急症病案数不清,只是想为中医正名。
家住上海的9岁儿童吃东西总是吐,检查胆囊水肿后,医院给患儿挂盐水、吃药,连续十几天症仍未缓解。
患儿家长来到宁波找董幼祺,希望寻求中医诊治。
董幼祺只开了两副汤药。
隔天,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孩子服药半小时以后肠鸣便通、已能进食了,症状慢慢消失。
随后到医院复查,胆囊水肿的状况居然消失了。
“就一副药呀,董医师医术太奇妙了。
”患儿家长事后不禁感慨。
董幼祺说,小孩这个病用中医看好了,但并不是说中医比西医好。
中医西医各有长处,有些病适宜于中医疗法,有些病适宜于西医疗法,还有些病需要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
医者仁心妙手回春宁波市某医院的李医生说,她家三代人只要有不舒服的,都要先找董幼祺看。
侧旁一位60多岁的老伯笑道,“我家四代都在董家看的。
”如今,老伯夫妻、女儿、外甥女……都是董氏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