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15.98 KB
- 文档页数:2
·102·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05 Vol.12 No.7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崔剑巍,胡义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7-0102-03 古代医家对饮酒引起的机体损害有较为明确而深入的认识,并将其归纳在“伤酒”、“酒病”、“饮酒中毒”、“胁痛”、“酒癖”、“酒疸”、“酒臌”等论述中。
现代研究证实,酒精在人体内主要由肝脏代谢,其造成的损害也以肝脏损害为多,故将其统称为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轻症酒精性肝病[1],其过程呈进行性发展。
由于酒精性肝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及其后期肝硬化的难治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也是研究的热点。
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酒为大热有毒之品,过饮之必伤及脾胃肝胆而引发疾病。
《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
”《景岳全书》曰:“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盖酒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
”《症因脉治》有“酒胆之因,其 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胆之症成矣”;《张氏医通》曰:“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
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
” 综合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可概括为:过量饮酒之后,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致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职,肝郁脾虚,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酒癖)。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黄芪、白术等,这些中药可以增强肝脏的修复功能,促进肝脏细胞再生,帮助肝脏恢复功能。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肝气通畅,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和肿胀,缓解酒精肝的症状。
3.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缓解肝脏的负担。
4. 调整饮食:中医治疗酒精肝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少吃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加强营养补充,同时还要避免饮酒。
5.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治疗酒精肝也会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酒、戒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酒精肝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需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治疗过程中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疗效。
中医治疗酒精肝的方法酒精肝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临床上常见。
中医治疗酒精肝主要是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以及积极预防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些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有效的药方。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山楂、郁金、茵陈、黄芩等。
这些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肝脏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的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肝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肝俞、太冲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肝炎症状,促进肝脏的康复。
3. 中医药膳:中医药膳也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适量的药膳可以起到调理肝脏的作用。
常用的药膳有冬瓜、苦瓜、山楂、红枣、黄芪等。
这些食材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
4. 气功锻炼:气功锻炼是中医治疗酒精肝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用的气功锻炼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锻炼方式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达到调理肝脏的效果。
气功锻炼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肝脏抵抗力。
5.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酒精肝重要的一环就是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酒精肝属于肝郁的范畴,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推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鱼类、乳制品。
此外,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
总结起来,中医的治疗酒精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药膳、气功锻炼以及饮食调理。
这些方法在较长时间的治疗中,可以帮助改善肝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脏康复。
然而,要注意的是,酒精肝是一种严重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戒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着相应的认识与应对措施。
中医学认为,肝为人体重要脏
器之一,主要功能是藏血、调节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养生抗病等,同时与人体五脏六腑
密切相关。
饮酒过量会给人体肝脏带来严重损害,并引起酒精性肝病。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内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学著作。
《内经》中提到“肝生于父,属木,其味酸,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位东”。
此外,中医认为,饮酒过量会导致肝脏失调、气滞、血瘀等情况。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分为三种类型: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中医观点认为,酒
精性肝病的发生与饮酒量、饮酒时间、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其中,饮酒过
量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肝脏主管气机调畅,气滞则血瘀,血
瘀又滞气,这种状态下,肝脏就会变得痛苦不堪,甚至出现肝病的症状。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损伤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肝补肾等方法来调理肝脏。
中药方面,有常用的丹参、黄芪、甘草、柴胡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肝补肾等功
效的药材。
此外,中医也重视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患者少饮酒、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等。
总体而言,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着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保护肝脏
健康、减少饮酒,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病,并促进人体整体健康。
活血化瘀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活血化瘀药;黄疸;胁痛;鼓胀;肝病在临床上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均称为活血化瘀药。
主要适用于血行障碍、瘀血阻滞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按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等;行气活血药,如郁金、元胡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等。
肝病在临床上包括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和各种不明原因的肝脏病变,属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鼓胀”范筹。
肝病一般治疗比较困难,尤其慢性肝病缠绵难愈,往往出现“久病必瘀”,所以笔者在治疗肝病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常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1 黄疸黄疸的病因主要为湿热蕴结、肝胆瘀热、脾胃虚寒、热毒炽盛和积聚。
从外邪来说以湿邪为主,从内因来说,情志不遂,气机怫郁,癥瘕积聚等,都可以使脾胃失其健运,肝胆失其疏泄,遂致胆液运输不循常道,外泄肌表而发黄。
著名肝病学家关幼波曾说“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并认为治疗黄疸用活血化瘀药有4个优点:①能够加快黄疸的消退;②有利于肝脾肿大的软缩;③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④可以缓解肝脾区的疼痛[1]。
病案一:患者男,38岁,2004年7月8日初诊。
主诉:眼睑及皮肤色黄半月余,伴有口干,恶心,两胁胀痛,乏力,纳呆,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
化验肝功:ALT::109 U/L,AST:96 U/L,TB:64 μmol/L,DB:20.6 μmol/L。
乙肝六项:HBsAg(+),HBcAb(+),彩超示:肝回声光点密集。
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黄疸。
辨证为温热蕴结,肝郁脾虚型。
法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如下:柴胡15 g,白芍15 g,茵陈30 g,垂盆草30 g,白花蛇舌草20 g,叶下珠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郁金20 g,当归20 g,赤芍60 g,元胡15 g,砂仁10 g,焦三仙45 g。
酒精中毒的中医治疗酒精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目前社会生活中,更是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治疗酒精中毒早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和临床实践,在治疗酒精中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酒精中毒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有效性。
一、酒精中毒的中医病因病机酒在中医中被视为“醒神之物”,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持续饮酒或过度饮酒则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酒精中毒发病机制复杂,既与酒精本身的毒性有关,也与个体体质、脏腑功能、酒量、饥饱和精神状态等因素息息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饮酒伤身的关键在于酒性有毒,主要表现为酒热、酒毒、酒燥三方面,并会对肝脏、脾胃、心肺等脏腑产生损害,进而引发相关疾病。
二、酒精中毒的中医治疗方法1.清热解毒法酒精中毒患者的病情主要表现为酒热、虚弱、晕眩、头晕、口渴、恶心、呕吐等。
清热解毒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通过凉血、清酒热、利肠胃的方式,促进机体内废物的排出,缓解酒精对身体的损害。
2.活血化瘀法酒精中毒病因复杂,常常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瘀滞阻塞。
活血化瘀法可以缓解酒精中毒引起的气滞血瘀现象,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
同时,活血化瘀法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健脾和胃法酒精中毒常常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特别是胃动力受到影响。
健脾和胃法可以通过调整胃肠功能,增强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酒精中毒患者的胃肠不适症状,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三、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应注意的事项中医治疗酒精中毒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突出、没有严重副作用等优势。
在使用中华养生益智茶、穿山甲片等中药进行治疗中,还应注重以下几点:1.药物治疗需坚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症状选择治疗方案,做到量、质、时、法相宜。
2.平时应注重饮食调理,营养均衡,多吃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3.即使在中医治疗期间,也不能大量饮酒或过量进食刺激性食物,否则会使中医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作者:王庆莲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01期[摘要]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酒精性肝病并失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具有较好依从性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患者采用艾司唑仑治疗,中药组20例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治疗。
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酒精性肝病;失眠[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1(a)-0122-03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
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
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情况呈年轻化趋势,因长期大量饮酒造成的肝损害病例逐年增多,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第二大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在中医中,酒精性肝病归属“酒癖”“酒疸”“积聚”“胁痛”“伤酒”“酒鼓”等病范畴[2]。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故肝病则气血失于疏泄,血无以濡养心神,故多发失眠。
失眠属于“不寐”“不得卧”等范畴,肝郁血瘀是引发失眠的重要原因[3-5]。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到本院就诊患者38例,均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并发失眠,且证属肝郁血瘀者。
根据患者自身意愿以及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20例,男∶女为15∶5,平均年龄(44.7±8.1)岁,平均病程为1.6年;对照组18例,男∶女为14∶4,平均年龄(43.4±9.8)岁,平均病程为1.4年。
1.2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主要依据2010年修订的肝病诊疗指南进行诊疗。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制订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属于兼有属血瘀证兼有肝气郁结证者。
浅谈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酒精性肝损伤是指长期或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的形成与体内湿邪瘀滞有关。
湿邪是指湿气的侵袭,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体内湿邪积聚。
而酒精性肝损伤往往和酒精滞留在体内有关,中医认为酒精属于湿邪,长期饮酒会导致湿邪内蕴,影响到肝脏的功能。
酒精也可以使血液黏稠,容易形成瘀血,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与肝脏的失调有关。
中医将肝脏视为藏血的器官,肝血充足对于维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而酒精的摄入会影响到肝脏的气血运行,导致肝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肝损伤。
古代中医强调酒精性肝损伤与肝阴虚损有关,肝阴虚损会导致肝血不足、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酒精性肝病。
中医还将酒精性肝损伤归结为消渴症的一种表现。
古代医籍中提到酒过多会导致“酿酒池中有眼疾、风瘙”,其中“风瘙”即是指消渴症。
消渴症是中医术语,表示临床上因酒精摄入过多,引发的口燥口渴、大便干燥、尿量增多等现象。
古代中医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肝脏、利湿燥湿、活血化瘀等方面。
调理肝脏是关键措施,标志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属于肝脏失调的范畴,因此首先需要通过药物调理肝脏,促进肝脏的功能恢复。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与湿邪有关,因此需要通过利湿燥湿的方法,辅助排除体内湿邪,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与肝脏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肝脏气血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古代中医对于酒精性肝损伤有自己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通过调理肝脏、利湿燥湿和活血化瘀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酒精性肝损伤的症状和体征,促进肝脏的恢复和修复。
古代中医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认识还有待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