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1章生命的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探究过程;增强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非生物因素,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难点: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分析法四、教学工具:图片、录相、实验材料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提问:生物圈?2、生物多样性?3、生物特征?(二)、新课学习:情景引入:根据生物多样性,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学生踊跃发言:有阳光、水分、温度、土壤,还有空气。
讲解: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讲解:今天我们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中温度或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由于本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实验,实验效果又不能在短期看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也可以展示以前学生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探究,这样可以节约上课时间,学生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通过展示别人的成果,引入新课的学习,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板书: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交配时捕食:狮捕与班马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壁虎、北极熊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小结: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课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影响课时 3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学会探究过程的认识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分享合作的快乐重点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难点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关健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引入新课: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探究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课下先培养霉菌↓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讨论。
师:引入探究活动教师课下完成学生全班回家完成介绍培养霉菌的过程学生讨论教师介绍单一变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出霉菌?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总结出生态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概念,教师不要包办方案的设计,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的空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提示学生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分析讨论↓实验结论↓进一步研究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交配时捕食:狮捕与班马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壁虎、北极熊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例举生物对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学生分组课下完成小组分组汇报全班一起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针对其他假设进行探究。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鼓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
学生根据思考举例自己归纳总结。
强调:由于环境影响生物所以生物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环境。
依靠环境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条件……因而使生物对环境形成适应。
要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的生存发展是有益的。
提高与发展教学反思植物品种最多的国家我国的有花植物,大约有30000种。
北师大版七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完成下列题目。
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
生物生存_________离不开_________,同时受到_________。
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环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
4.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案例说明:本案例是以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为核心,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在《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位居首位。
本节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没有任何的探究基础,该案例通过教师精讲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融合,通过对课前、课内、课后学习资源的合理开发,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本节内容属于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一课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内容。
具体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在《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本节通过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总结出生态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体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重点难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这是最基本的生态学观点,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本节涉及的“环境影响生物”部分,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中,非生物因素包含的面广、对生物的影响多种多样,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一;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标准》的明确要求,所以本节的的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是又一个重点。
由于该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探究活动,学生对与科学活动的要求没有基础,所以它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概述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能力目标:通过对“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尝试科学探究活动。
3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态学观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而且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许多概念和术语都很陌生,而且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2.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学生来说生物与环境是比较陌生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初步学会学习生物学的一些方法探究的过程,并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能力目标:a.学会探究过程的认识,增强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b.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c.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b.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c.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区别5.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和有关图片、视频6.课时安排:1学时(45分钟)7.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及时间音乐、视频导入师:播放音乐《好大的一棵树》,很快切换到《树》的视频提问:从视频中我们看出随着四季的变化,树也发生了变化。
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影响环境吗?师:板书课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学生观察视频并分析讨论回答。
音乐和视频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出所讲内容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回答的答案中,我们发现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杂草、害虫都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你分析一下这些因素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有些因素是生物(杂草、害虫)有些生物不是生物(阳光、水分、土壤....)师:归纳总结得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区别。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掌握协同和竞争的基本概念。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1.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2.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显微镜、草莓切片、盖玻片、玻璃片、草莓汁等;3.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导入在教学开始前,我向学生解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接收到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相关概念。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本节课内容,并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兴趣。
讲解在本节课的讲解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气温、水分、光线、氧气等,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够预测和应对变化。
最后,我让学生掌握协同和竞争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当有竞争态势时,生物是如何应对的。
实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用实验室的器材来体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我以草莓切片为实验材料,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实验现场,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草莓切片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并分析草莓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总结在这个环节,我将讲解和实验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明确、全面的认识,并用简单文字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意见和建议:互动性不强虽然我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不如预期,显得比较被动。
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信心或者不太理解问题的意义,所以在掌控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学生实验参与度不足虽然本次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直接观察,但是学生在参与和配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上一课时知识的基础上,以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为核心,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该测量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出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有益影响,再由学生举出其它类生物对环境造成有益影响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列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通过测量实验,尝试学习“测量”“记录实测数据”“用曲线图表达实验结果”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植观: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三、提前准备:
教师:(1)培训小组长,学会使用干湿计。
(2)制作生物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多媒体课件。
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校园内或附近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并绘成曲线图。
(2)收集生物影响环境的有关资料。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难点: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五、学情分析:
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对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能影响环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通过“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生疏生命第1 章生命的世界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通过探究试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路】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学问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沟通、表达。
概念图盛行于欧美国家,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推广概念图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
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
本节内容试图以概念图的构建为线索,通过课堂争论、探究、测量、观看等活动,让学生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生疏环保的重要性,形成生态学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②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难点: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教学方法】概念图、探究法、争论法、表达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引入〗由生物最根本的特征一一陈代谢引诞生物离不开环境〔例举人的呼吸:吸入的氧来自环境,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生物也能影响和转变环境〔例举人类的活动一一开开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兴建城市……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耕地削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这说明白什么?〔说明白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课题:第2 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学习课〗问: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答:自然界中但凡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
问:鱼儿离不开水,是不是鱼儿只要在水中就能活下去呢?答:不肯定,鱼儿在水中还需中空气、饵料等。
问:假设人们向池塘中乱倒污水和垃圾,鱼儿还能很好地生活吗?答:人们向池塘中乱倒污水和垃圾,会使水质变坏,鱼儿不能正常生活,不久就会死亡。
问:这说明白什么?答:说明白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背景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
”等相关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
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
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课时)
第一课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
教学重点: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探索、思考、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生态系统?
【导入新课】
那么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呢?
【进行新课】
同学们请考虑一个问题:鱼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环境下生长情况良好?在什么情况下生命又会受到危险呢?
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是环境?
【讲述】
所谓环境,就是生物生活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了鱼的生活。
大家猜测一下?对,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植物、动物、人等。
【提问】
根据大家的经验,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几大类?
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根据它是否有生命,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生物因素,它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请同学们看图(P161--6)进行归纳
【讲述】
同学们归纳的很好。
生物之间彼此的影响分为二类,一是同种之间,一是不
同种之间的(举例说明)同种之间有种内互助、种内争斗。
不同种动物之间互惠互利,捕食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讲述】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看书P15进行小组组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设计出你组的实验方案,课后按照方案,实施实验,下节课进行交流。
(学生讨论。
)
教师提示:
1、选取的材料应湿润,营养物质丰富。
2、实验中只探究一个可变因素的作用,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这一个因素来观察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
3、作好记录。
第二课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通过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难点: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方法:观、思、探、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因素?分为哪几类?
2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引出课题】
上节课我们安排了探究实验,请小组派代表介绍你组的实验情况
【各组汇报】
【讲述】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讲述
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环境影响生物这一点应该有了很深的理解,同时对探究实验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同学们多数探究了温度对霉菌的影响,课后咱们可以对湿度食品种类进行探讨。
由于环境影响生物,所以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
依靠环境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条件……因而使生物对环境形成适应。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观察,举例说明;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
【讲述】
生物学的生存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环境,请同学们根据经验举例说明。
教师进行补充。
为了使大家对此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做一个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请看书P18——19,按小组讨论,设计出探究活动方案并交流汇报。
注意:
1、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数。
3、实测地点要有对照(一般没有植被的裸地)
4、以每组数据绘出曲线图。
【小结】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利弊之分,但其结果都是使存活下来的生物更能适应环境,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那么作为在自然界中有特殊地位的人类,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请同学们看书P19试分析沙漠化的原因。
作业:查找有关生物学家的成长过程,研究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