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4课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豫.南(yù)箕畚.(fèn)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智叟(sǒu)叩.石(kòu)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朔.东(sù)雍.南(yōng)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冀.州(jì)穷匮.(guì)孀.妻弱子(shuāng)【答案】B【解析】A.箕畚(fèn)——běn;C. 朔东(sù)——shuò;D.穷匮(guì)——kuì;故选B。
2.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惠:同“慧”,聪明 B.毛:草木 C.固:坚固D.彻:通达,这里指改变【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C.固:应该是顽固。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学而.笃志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D【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答案】C【解析】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田埂;故选C。
《渔家傲》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星河”,即银河。
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
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
这境界像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
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像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