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4课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0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春江花月夜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翻译解读课文。
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
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茫茫江月使诗人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个“思”字,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下思妇的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为了表达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人借,教学后记翻译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9、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精品《24首诗》五大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累。
2.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和讨论点评法:了解诗歌情趣交融的特点,体验五首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风格美,培养审美兴趣和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背诵、讨论和语言欣赏。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喝酒”1。
引入新课程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写了五流先生的传记来描述自己。
在他死后,他的朋友有一个私人的死后头衔“京杰”,所以他后来被称为“京杰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资料链接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预习热身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编纂.()门闩.()2.翻译a.解释词语。
选贤与.能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陶后鲜.有闻b.试译下列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1)(2)(3)三、活动探究活动一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语气和节奏。
指导诵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句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活动二翻译全文1.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4﹡大道之行也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于是有了这番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
“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天朝田亩制度》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大同”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资料链接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是故谋闭而不兴3.重点词。
①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②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第二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第二个“子”:孩子,儿女。
③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