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修辞学基础知识[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5
现代修辞学目录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修辞的意义第二节修辞的含义及定义第三节修辞学研究的范围第二章修辞和语境的关系第一节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切含义第二节语境决定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第三节语境决定修辞的优劣第四节语境和修辞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第三章修辞学的性质第一节修辞学不属于纯语言学而属于大语言学第二节修辞学不属于科学部门而属于艺术部门第三节修辞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第四章词语选择第一节声音的配合第二节词语意义的锤炼第五章句式选择第一节常式句和倒装句第二节陈述句和反问句第三节疑问句和祈使句第四节肯定句和否定句第五节主动句和被动句第六节长句和短句第七节紧句和松句第六章准语言的运用第一节准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第二节准语言的产生第三节准语言的特点第七章叙述方法的选择第一节正叙第二节倒叙第三节平叙第四节插叙第八章修辞选择的角度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节修辞选择的角度第二节修辞选择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修辞格的运用第一节修辞格的定义和命名辞格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比喻第三节比拟第四节比拟和比喻的同与异第五节移就第六节移就和比拟的区别第七节通感第八节通感和移就的同与异第九节通感和比喻的同与异第十节夸张第十一节移情第十二节移情和拟人的同与异第十三节借代第十四节借代和借喻的同与异第十五节跳脱第十六节双关第十七节双关和借喻的区别第十八节婉曲第十九节婉曲和双关的区别第二十节反语第二十一节拈连第二十二节拈连和比拟的区别第二十三节反饰第二十四节移姓第二十五节量词移用第二十六节相反相成第二十七节相反相成和反饰的区别第二十八节转品第二十九节拆词第三十节易色第三十一节仿词第三十二节同异第三十三节同异和仿词的区别第三十四节衬托第三十五节反衬和对照的区别第三十六节自言相违第三十七节自言相违和反饰、相反相成的区别第三十八节对偶第三十九节对照第四十节对照和对偶的区别第四十一节迭现第四十二节示现第四十三节摹绘第四十四节回避第四十五节呼告第四十六节呼告和拟人的区别第四十七节排比和层递第四十八节反复第四十九节反复和排比的区别第五十节顶真第五十一节回环第五十二节回环和顶真的区别第五十三节回环和回文的区别第五十四节错综第五十五节设问第五十六节反问第五十七节反问和设问的区别第五十八节成语活用第五十九节飞白第六十节别义释词第六十一节数代第六十二节同形第六十三节同词转跌第六十四节杂混第六十五节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第六十六节表层修辞和深层修辞第六十七节对修辞格荷载信息的理解及其欣赏第十章语言风格第一节语言风格及其要素第二节风格的属性和特点第三节风格的基本类型第四节风格的稳定性和变移性第五节风格的评价后记修订版后记。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各种修辞手法应用广泛,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比喻与拟人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来传达某种含义的手法。
在现代文学中,比喻常被用来形容一个抽象概念或感受。
比如,作家可以用“月亮如一颗皎洁的明珠”来形容夜晚的美丽。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更有表现力和感人力。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产生共鸣。
比如,当我们看到“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树叶”这样的描述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温暖和亲切。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通过并列排列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此来强调其重要性或感召力。
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是排比的典型例子。
对偶是指使用相同的或相似的语言形式,使得两个相对的概念或情感平衡对比,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比如,“春意盎然,冬寒刺骨”就是一个对偶的例子。
三、夸张与修辞问答夸张是一种将事物、情感或特点夸大到超出实际程度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注意力。
修辞问答是作者设置一个问题,并通过回答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修辞问答的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反思、疑问或探索。
比如,当我们看到“他的脸红得如同熟透的苹果一般”这样的形容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强烈表达。
四、比较与对照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来阐明某种观点或感受。
比较可以加强文字的形象描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对照是将两个互相矛盾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其中的差异和矛盾。
通过对照,作家可以在作品中展现出更多的层次和思考。
比如,作者可以通过将阳光照耀下的花朵与荒凉的土地进行对比,以此表达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一、第一章1:现代修辞的意义?(1)帮助我们说话更动人,写文章更优美。
(2)帮助我们欣赏别人的语辞,文辞。
(3)对一篇作品,不但知道它的文辞美,而且知道为什么美。
(4)帮助我们鉴赏作品,分析文章的措辞,造句技巧,认识语辞、文辞美在何处2:修辞的含义?(1)词性上有名词和动词之分。
(2)语用上指向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现象、修辞学科、修辞方式等方面。
(3)内容和形式上要求内容形式的统一(4)语体风格上,适用于不同语言风格的文体(5)现代修辞学中的修辞内涵。
3:刘勰的《文字雕龙》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建立的标志: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发表为标志。
4:修辞定义:修辞就是修文、修语词、也包括修词、修句和修段,是篇、章、句的系统。
5:什么是修辞学?(1)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与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一样,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是指修辞学书籍和著作等,是指系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
6: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音韵的配合,词语的配合,句式的选择,语篇、语体和语段贯穿了语境理论的始终。
二、第二章修辞和语境的关系1、论述语境赋予修辞确切的含义?p19-p24(1)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
例: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从前面的语言来看,这里的“豪杰”是原义的反语。
(2)语境可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3)语境可以赋予特定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4)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5)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语活用或巧用。
(6)语境可以丰福词语的意义。
(7)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2:同义手段:是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但修辞效果不同的一组语言单位。
也称同一手段。
3: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是修辞的基础,帮助修辞的表达,同时也制约着修辞。
修辞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运用,同时它也创造或补充着语境。
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4:语境和修辞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修辞学基础知识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也是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的基础。
在修辞学中,有许多基础知识需要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围绕修辞学的基础知识展开,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修辞学概述修辞学是对语言运用中的表达和说明手段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它在文学创作和日常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修辞手法、修辞效果和修辞运用。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的特定技巧和手段。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对比、设问等。
比喻是一种将事物进行比拟的手法,可以增加表达的形象感;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手法,常常用于强调和渲染;排比是将若干个事物进行并列,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或并承;反复是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达到强调和增加印象的效果;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以彰显差异和强化表达;设问则是用疑问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和引起注意。
三、修辞效果修辞效果是修辞手法运用后所产生的效果。
通过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比喻可以使意象更加鲜明,并丰富读者的联想;夸张可以夸大事物的特点,以达到强化印象的目的;排比可以使表达更加明确、生动;反复可以强调主题、增加感染力;对比可以凸显差异,使观点更为突出;设问则可以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增强表达的说服力。
四、修辞运用修辞运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以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在文学创作中,修辞运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家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效果,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而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修辞运用也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说话的吸引力。
五、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修辞学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有其独特价值。
在广告和营销领域,运用修辞手法和效果可以使产品广告更加吸引人;在演讲和演讲领域,修辞学可以使演讲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社交交流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为生动有趣。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一)修辞的基本概念1、概念★考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基本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修辞的基本概念★初中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高中修辞:引用、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
2、类型高考必备12种修辞比拟考试频率最高!(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概念:根据两种事物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甲像乙)例如: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比喻词:像、如、似、好像、好比、仿佛、宛如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注意:比喻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若是同类事物,即使有“像”,也不算比喻。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父亲。
(不是比喻)(2)暗喻(甲是乙)(甲成为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比喻词:是、成为、成了、变为、就是等。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1、比喻(3)借喻直接把被比喻的事物甲说成/比喻成物乙,无比喻词。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见作用)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议论文)注意:回答“作用类”题目,要考虑两个角度——(1)形式上,可准备的“套语”;(2)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类别:拟人、拟物。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物当作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或语言。
例如: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2、比拟(2)拟物(把人当作物)把活生生的人写成静态的,或者动物。
关键在模拟,并不求相似。
例如: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作用:拟人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基本知识修辞手法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概念及其作用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
“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一、修辞基本知识:1、狭义修辞(修辞格、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等。
广义的修辞,指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使其优化的过程和方法就是修辞,即大修辞。
2、修辞格、修辞手法﹤修辞3、语音修辞:富于节奏,语音和谐。
对偶、联绵词、叠音词;平仄变化;押韵;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4、词语修辞: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炼字;词语超常搭配;比喻、借代、比拟、夸张、通感、双关、仿词等。
5、语句修辞:句子的选择、组合与锤炼。
句序调整(倒装等);句子组合(整散句、长短句等);句式选择(反问句、设问句等)二、实践探究:1、下面划线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
(4分,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改变个别词语。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从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
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它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2、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③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④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⑤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⑥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⑦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
⑧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
⑨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3、请运用修辞手法拟写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试试你最多能用几种修辞。
第一节修辞与修辞文本一、修辞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陈望道首先提出的重要概念。
所谓“消极修辞”,就是“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
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
其适用的范围当然占了(甲)境界(引者注:指‘记述的境界’)的概念的语辞的全部,但同时也做着其余两个境界(引者注:指‘表现的境界’、‘糅合的境界’)的底子。
其适用是广泛语境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
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四五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由此可知,陈望道所说的“消极修辞”是一种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
即表达者的说写应该合乎语法规范、符合逻辑事理,也就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的境界,也就是基本修辞。
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
同一切艺术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
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
这类手法颇不宜用在(甲)境界的语辞,因为容易妨害了概念的明白表出,故(甲)境界用这种手法可说是变例。
但在(乙)境界中,却用得异常多。
”“此外,(丙)境界(引者注:指‘糅合的境界’)的语辞,如一切的杂文,寻常的闲谈等,却又用不用都无妨。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四五至四六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由此可见,陈望道所说的“积极修辞”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语言活动。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有力”、“动人”的目标,它可以突破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
现代修辞学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修辞学及其研究的范围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运用的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语境,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方法和技巧。
或者说,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是由修辞中“辞”的含义所决定,二是由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
修辞中“辞”的含义一是指语辞,二是指文辞,所以,和语辞、文辞有关的内容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也就是说,口语辞和书面语辞,即言语和语言都是研究的对象。
同义手段也叫同义关系。
是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但修辞效果不同的一组语言单位和不同的布局方法、叙述方法、语体和风格等。
同义手段组成修辞聚合,修辞聚合里的成员便是修辞同义手段或修辞变体。
从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来讲,修辞学基本上是一门比较科学。
互相关系的语言材料、表现方法、表现风格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美与不美,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它们在意味上的差异性。
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修辞。
具体来讲,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话语声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准语言和有声语言的运用、风格的选择运用、语体的确定和运用、平语和修辞格的选择和运用、文章的组织及布局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修辞的最高原则——得体性▲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有三个层面构成:一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本体的结构规律,也就是说的话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是合格的、合法的——这讲究的是结构的规范性。
二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交际的文化规约,也就是说的话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表达方面是正确的、合适的——这讲究的是语用的得体性。
三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使用的效果规则,也就是说的话在对于题旨和情境的适应方面是恰当的、切合的——这讲究的是修辞的适切性。
结构的规范性和语用的得体性是构成适切性的基础,它们是服从于适切性的;而为了追求和创造最佳的表达效果——高度的适切性,可以对语构规范性和语用得体性作合乎审美要求的突破。
绪论一、什么叫“修辞”?修辞,就是表达者(写说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应和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对象:研究现代汉语运用中的诸种修辞现象。
范围:由于各民族语言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方面就存在差异,比方说汉语中可以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一切可能性,而在世界其他民族语言中就未必都能做到。
同时,由于各民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修辞现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修辞学都有自己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尽相同。
大致说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辞格、字句锻炼、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除了在中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上述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之外,还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根据不同交际目标建构不同修辞文本的规律等等。
即如修辞文本(即传统所说的“辞格”)的分析,亦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一个方面,而是从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来进行。
三、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如何?与语法学的关系: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种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显著区别的两个学科。
两者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
修辞学是系统地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而语法学则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与逻辑学的关系:修辞学与逻辑学也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诸种规律的科学。
而逻辑学则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从说话写文章的内容上考察思维符合不符合逻辑规则及规律,也就是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的事。
现代文阅读常用的修辞知识点归纳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附: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知识点总结大全在现代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对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作品。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形象地描述和说明。
比喻是通过隐喻、明喻和暗喻等方式实现的。
1. 隐喻比喻隐喻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对两个事物的隐含相似性进行比较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以黛玉“病梅香”,隐喻着她的人生境遇与梅花的凄艳一样。
2. 明喻比喻明喻比喻是通过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特点来进行描述。
例如,在诗歌《静夜思》中,李白将床前明月光与地上霜进行明喻比喻,以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宁静和清寒。
3. 暗喻比喻暗喻比喻是通过间接、隐晦的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在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暗喻了权力与主体的关系,让读者明白了政府对个人思想的控制和压抑。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物赋予人的行为和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家可以让事物具有生命力和个性,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例如,在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将草原拟人,用“草色烟光残照里”来形容它有着自己的色彩和光芒。
这样的拟人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能够营造出夸张的效果。
通过夸张,作家可以突显事物的特点或者强调某种情感。
例如,在小说《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和事件,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郁的魔幻氛围。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语句或短语的重复来强调或者对比事物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演讲中常常使用的名人名言“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排比的方式反复强调,使得演讲更加有说服力。
现代修辞学基础知识[指南]现代修辞学基础知识一、定义:1、修辞:名词: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应用语言及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动词:为了适应特定的语境,而应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活动。
2、修辞学:是研究修辞应用的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语境,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方法和技巧。
3、语流义变:指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因受到前后词语的影响或者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发生语义变化。
4、情景义变:指词语因受到一定情景而产生意义上的变化。
5、准语言:指伴随着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态动作、以及语速、声音等。
它包括:辅语言、副语言、体态语。
6、比喻: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也叫譬喻。
7、比拟:基于想象,化物为人,或化人为物,或化此物为彼物的修辞方式叫比拟。
或者说用描写彼类事物动作形态的词描写此类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拟。
8、移就:把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用来修辞和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移就。
9、通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联想,深化意境,体味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又叫移觉。
10、夸张:为了表情达意,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某事物,造成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的修辞方式叫夸张。
11、移情: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作者使周围的物体染上一层与自己情感一致,但实际不存在的感情色彩的修辞方式叫移情。
12、借代:借此代彼,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的修辞方式叫借代。
13、跳脱:在描写中,由于某种特殊的情景,中间断了语路,没有尽情地描写下去,而用省略号、破折号或其他符号来表示的修辞方式叫跳脱。
14、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指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15、婉曲:有时碰到一些事,人们不便直说,不忍直说而闪烁其词,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暗示出来,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叫婉曲,也叫委婉或婉言。
16、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修辞方式叫反语。
17、拈连:在叙述有关事物时,把实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拈连。
18、反饰:为了表达需要,用两个对立的词或短语描写同一事物,使事物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的修辞方式叫反饰。
19、移姓:为了语言生动有趣,揭示人和事物的特点或者必然性,用揭示人的个性特点或必然性的词移之为姓的修辞方式叫移姓。
20、量词移用:为了修辞上的需要,把用于甲事物的量词移用于乙事物,或把用于乙事物的量词而用于甲事物的修辞方式叫量词移用。
21、相反相成:为了揭示事物本身内在的矛盾,用似乎有些矛盾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事物本质,或者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修辞方式叫相反相成。
22、转品:为了表达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个词性使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
23、拆词:为了表达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把词或语拆开来的修辞方式叫拆词。
24、易色:由于表达需要,把适用于甲范围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范围的修辞方式叫易色。
25、仿词:为了表达需要,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原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新词的修辞方式叫仿词。
26、同异:有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字面既同又异的词语用在一个语言片断之中,利用它们的相互对照比较或映衬来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引起别人注意的修辞方式叫同异。
27、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主要思想,用相似、相类或相反的东西作背景,从旁陪衬、烘托得修辞方式叫衬托。
28、对照: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的修辞方式叫对照。
29、自言相违:为了表达需要,使文章突兀转折,造成波澜,对所要说明的内容重点强调,而使肯定说法和否定说法并用,或使全称肯定和部分否定并用的修辞方式。
30、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类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叫对偶。
31、迭现: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作者把回忆往事、憧憬未来、眼前出现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连串形象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的修辞方式叫迭现。
32、示现:作者凭借想象,把实际上没有听到,没有见到的事物写得如见如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修辞方式叫示现。
33、摹绘: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描写出来的修辞方式叫摹绘。
34、回避: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思,但又由于某种原因不好直说,而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起到不言自明的作用的修辞方式叫回避。
35、呼告:由于情感强烈,说话人和作者直接呼唤不在面前的人和物,并直接对它说起话来的修辞方式叫呼告。
36、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式叫排比。
37、层递:用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似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语义内容递升或递降排列的修辞方式叫层递。
38、反复: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式叫反复。
39、顶针: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一环扣一环的修辞方式叫顶针。
也叫顶真、联珠、蝉联。
40、回环:采用变换语序的方法,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断紧紧连在一起,形式上表现了“来复美”,内容上表现了两种事物或情景之间的对立同异辩证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回环。
41、错综:为了语言的呆板单调,使之活泼有变化,把本来可以用重复和整齐匀成的语句来表达,而故意写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修辞方式叫错综。
42、设问: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或温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式叫设问。
43、反问: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
44、成语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适应语义、修辞、语音或语法上的需要,对对成语的某些部分加于调整、改动,把成语拆开来使用或引申其意,或抛弃成语的惯常的引喻意义,而临时用词面意义,这种成语的变通用法叫成语的活用。
45、飞白:由于特殊表达的需要,明知是读错、写错的词语,故意效仿来用的修辞方式叫飞白。
46、别意释词:为了使语言生动有趣,对词语不作本义解释,而是望文生义,引申和发挥,作别的意义解释的修辞方式。
47、数代:为了使语言含蓄、灵活而富于机变,用数词代意思的修辞方式叫数代。
48、同形:为了使描写对象写得准确、具体、形象,用字形、字母、符号或几何图形来描绘的修辞方式。
49、同词转跌:为了使语言跌宕,增强文章的情趣,进一步揭示人和事物的本质,用同一个词转跌话语的修辞方式叫同词转跌。
50、杂混:在用词造句时,故意不遵循某种特定的统一风格,将风格色彩不相协调的相混,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特定的修辞目的的修辞方式叫杂混。
51、语境: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
它有两种分法,一种可分为内部语境(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和外部语境(存在语言片断之外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另一种可分为狭义语境(书面语的上下文和口语前后形成的语言环境)和广义语境(表达时的具体盛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问答题:1、语境与修辞的关系:(1)、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定的含义:A、语境可不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B、语境可以补出省略的内容;C、语境可以赋予特定的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D、语境可以排除歧义;E、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语活用或巧用;F、语境可以丰富词语的意义;G、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2)、语境决定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3)、语境决定修辞的优劣。
2、修辞学的性质:(1)、修辞学不属于纯语言学而属于大语言学;(2)、修辞学不属于科学部门而属于艺术部门;(3)、修辞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3、准语言的特点:A、广泛的社会性;B、具有民族性;C、具有直观性;D、具有时代性;E、具有多义性;4、修辞选择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到时代性和社会性;其次,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习惯;另外,要考虑到对象、场合;最后,我们要考虑到语体。
5、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也叫言语风格,它是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是语言表达上特有的格调和气派。
语言风格的构成要素(风格手段)包括:语言风格要素(指语言结构内语言、词汇、语法和一般修辞手段中一切具有风格功能的语言要素)和非语言风格要素(指能起风格作用而又不属于语言结构体系的材料)。
风格的属性特点包括:风格的可感性、整体性、独特性。
风格的基本类型:语体风格:口头语(包括日常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和书面语(包括文艺语体、散文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严密性、系统性、规范性。
时代风格:指某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语言风格。
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是时代风格在语言中的反应。
另外,语言的时代风格与统治思想及社会思潮也有联系。
民族风格:指某一民族语言特异的表达特点系列所形成的语言风格。
民族风格与民族的语言特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相联系。
个人风格:指由于个人思想作风、生活经历、语言修养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在语言上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
个人风格是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使用语言成熟的标志。
表现风格: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方式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语言风貌和格调。
表现风格包括:藻丽和平实;含蓄和明快;庄重和幽默;繁丰和简洁;豪放和委婉。
风格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风格的变异性:风格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
5、回避的分类:用词语回避所说的内容;省略回避词语的;话以开头,但由于某种原因而用谐音使话收回转到另一方面,把自己开始要说的内容避开。
6、排比和层递的区别:从形式上看,排比是相似结构的排叠,层递不受语言结构的约束;从内容上看,排比在语句的排列和布置上,基本是平列的、流水式的,层递在语言的排列和布置上是以内容为依据,按轻重、深浅、大小、远近、多少的顺序层层递进或递降,是阶梯式的。
7、排比和反复的区别:排比和反复有时是兼格。
a、当排比没有出现相同的词语或语句时,只能叫排比。
b、如果不具备结构相似,多项并举的条件时,只能是反复;c、反复只要两个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就可以构成,排比则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结构相同、相似、和相关并列地排列在一起才能组成。
反复中间可以插入别的词语或句子,排比则不可以。
8、成语活用:成语活用可以分为:抽换;扩展;变位;节缩、删削、省去成语中的个别词语;转用、拆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