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四) 边疆危机与反瓜分斗争(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0
第六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一、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逐步地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列强掀起了抢夺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的狂潮,日益没落的清帝国就成了列强在远东的主要目标。
所以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断地在这些地区制造事端,蚕食中国领土。
1874年日本公然侵略台湾。
台湾早就为各列强所垂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帝国主义就企图强占台湾。
此后,美国也曾两次派军舰到台湾刺探情报,一些美国军、政官员甚至建议美国政府占领台湾。
1867年,美国政府则借口“罗佛”号船水手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进攻台湾,遭到了当地高山族人民的抵抗,美由于台湾距美遥远,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就转而勾结日本进行侵占活动。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对外扩张的要求也随之益增。
在美怂恿下,1871年,日本政府借琉球渔船遇风飘到台湾被当地高山族一些人误杀,向中国进行讹诈,被清政府驳回。
日本政府则借清政府答辞中有:“生番化外”“不便深究”这句话大做文章,硬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于1874年在美支持下对台湾发动了战争,当地高山族人民立即以大刀长矛迎击日本侵略军。
清政府一面向日本提出抗议,一面急派福建船政大臣沈宝桢率兵赴台,部署防务。
当时日本维新后没几年,要想吞并台湾这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日、美在台的活动损害了英国利益,英国对此也很不满,日本只好与清廷谈判。
虽然当时清政府军事实力还略优于日本,但迫于英、法、美的压力,还是向日做了让步。
1874年10月,由李鸿章和日本驻华公使大久保利通订立了《台事专约》(或中日《北京专约》),规定日本从台撤军,中国赔款50万两,将琉球事件写为“日本国属民”为高山族人杀害,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
这样日本便以此为依据,1875年迫使琉球王宣布与中国“断绝”宗属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难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知识体系: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市场和廉价工业原料的来源,疯狂地向外扩张,开辟新航路,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以武力掠夺别国领土,使其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政治特点: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中法战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向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进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进行的斗争是反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协,特别是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与侵略者订立卖国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怎样评价左宗棠?”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师提问学生“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2、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哲德沙尔国”的建立(2)、俄英入侵新疆及其目的(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3、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法国对越南和俄国西南边疆的侵略)2、战争经过(1)、马尾战役(2)、法军进犯台湾(3)、镇南关——谅山大捷3、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重点:我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完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相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导人〕同学们,我们这一节学习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这时的边疆危机又称“边疆新危机”,是指在19世纪40、50~6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及北方沿海发生边疆危机以后,于19世纪中后期又发生的涉及面更广的边疆危机。
(看课前提示)问:新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自____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金田起义浮雕;右图是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什么运动?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其它阶级的探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太平天国运动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有哪些?自主学习(1)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初一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记忆口诀: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
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1.时间:1865年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新一轮侵华浪潮,英俄都想争夺新疆。
3.表现: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1867年阿古柏建国,自立为汗。
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4.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5.进军的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6.结果: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在新疆设立行省7.原因:①.维护国家主权是正义行为②.战略战术正确③.军队战斗力强④.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8.意义:①.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②.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初一历史学习方法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一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通用6篇)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学法指导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原因;俄英对x 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x疆;英国对x藏的侵略;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台湾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连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能力方面:(1)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炼达观点的能力。
(3)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通过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原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
(2)通过左宗棠收复x疆及镇南关大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3)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加深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边疆危机19世纪中叶的警钟——边疆危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扩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队伍。
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德国于1870—1871年的对法战争获胜,国内也实现了统一。
日、德两国很快就扮演着与英、法、俄、美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的角色。
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扩大市场、倾销商品和争夺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夺取殖民地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愈演愈烈,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远东地区是资本主义列强角逐的焦点。
中国及其邻国是西方列强攫取的主要对象。
西方列强在缮续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周边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它们在把中国周围的邻国逐个攫取为殖民地或保护国之后,便明目张胆地向中国边疆地区大举进犯。
日、美出兵侵略台湾,俄、英争夺新疆,英国窥视云南、西藏,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使中国的边疆烽火连天,危机四伏。
这次边疆危机,首先燃起报警烽火的是东南海疆,来犯者则是东邻日本。
随着日本向外侵略扩张野心的表面化,中国东南海疆的危机也日渐逼近,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宝岛台湾。
而要实现侵占台湾,又必须吞并琉球。
1872年9月,日本便迫使早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琉球国王接受“藩王”的封号。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英、美等国的侵略分子都曾妄图侵占台湾。
1847年和1849年,美国海军曾两次派舰艇驶往台湾,勘察矿藏。
1867年,美国政府借口它的失事船只“罗佛”号的7名水手在台湾遇害,公然派出海军上将培尔率领的军舰两艘、陆战队181人,在台湾岛南部琅硚(今恒春)登陆,向当地的高山族人民进攻;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又以与高山族领袖谈判为名,亲赴台湾进行刺探情报,他先后对台湾岛的海岸、港口以及岛内政治、经济情况等搜集了大量资料。
由于遭到台湾人民的有力抗击,美舰才不得不中止对台湾的侵略,李仙得也离开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