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8
第一章清朝前期的中外关系1、宗藩模式华夏中心观----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藩属国:朝鲜、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东南亚、中亚的其他一些周边国家2、宗主国与藩属国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
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颁发皇帝的册封诏书,承认国王的合法地位。
在藩属国遭受外来入侵时,给予援助;在他们遭遇灾难时,派送宣慰使节和安抚诏令。
*藩属国:按时进贡、请求册封,奉行中国之正朔,尊奉中国为上国。
2、清代负责处理内外藩属事务的部门*礼部:东南邻国及海道来华的南洋、西洋各国的事务。
*理藩院:前身是1636年设立的蒙古衙门,负责处理满蒙关系。
1638年改为理藩院,成为与六部并列的机构。
3、宾礼:维系宗主与藩属关系的礼仪朝聘:宗藩模式中处理番邦事务的最基本方式使团住所:会同四译馆(译馆,不同于现代的使馆)呈递国书:表呈递国书程序:礼部4、中英外交往来马戛尔尼:1792年乾隆嘉庆时期,大不列颠国王特命全权派驻中国斯当东:使团秘书暨顶替大使之全权公使。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第二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首先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小题)2、领事裁判权:(大题)一、在华外人之间的民刑诉讼案件,均由各自的领事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二、中外之间的民事纠纷,外人呈控于领事,领事得先行调查,予以调解,使不成讼,若调解不成,便由领事和地方官共同审理。
三、中外之间的刑事案件,以被告为何国之人,即归何国官署审理、判决。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了近代的“领事裁判权制度”,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北京政府修约外交,中奥、中芬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
3、租界:(大题)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由此导入新课。
第四章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第一节边疆危机大背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
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一文中提出:‚它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已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列宁全集,卷22,页248)。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列强对中国边疆和中国领国加紧侵略,中日出现边疆危机。
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伯是中亚细亚浩罕(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汗国的军官。
1864年,新疆发生少数民族反清起事,这些反清斗争的领导权大多被军对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并相互间攻伐争夺,造成新疆政局的混乱。
这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当时回族封建专主全相印等到浩罕请求把匿居在那里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
1865年阿古柏以护送回布素鲁克回国为名,带兵入侵新疆,渐次占领南疆各城。
到1867年,阿古柏把布素鲁克逐出新疆,自己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
1870年,阿古拍又进占乌鲁木齐等处,消灭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回族妥明政权,势力伸展到玛纳斯(在乌鲁木齐西北 200余里处石河子那里),至此占领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
阿古柏在新疆进行野蛮的统治,他勾结沙俄和英国,指望依靠它们的支持,分裂中国国土。
而俄则利用阿古柏扩大自己的对华侵略。
2、沙俄侵占伊犁阿古柏出兵新疆以后,沙俄多次派遣军官同阿古柏接触,进行拉拢,在1866年,已同阿古柏成立协定,规定俄有权到阿古柏占领下的南国疆追捕逃犯。
1872年,沙皇政府在与阿古柏订立的条约中,承认阿古柏是‚独立国君主‛,而阿古柏则承诺给予俄国某些在南疆的特权。
但是在同阿古柏的关系上,沙俄遇到英国的争夺,而英国更比较成功地使阿古柏充当了自己的走狗。
沙俄与英国争夺,一方面企业与阿古柏共享南疆的侵略权益,另一方面,更想直接占领阿古柏控制区以外的北疆伊犁地区(1866年,伊犁为阿布特拉地方政权占领)。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侵占伊犁3、“海防”“塞防”之争4、左宗棠收复新疆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二、日、美侵略台湾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
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
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
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
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
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
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
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
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