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XXX的“教”,XXX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其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犯掠夺情形;且其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求有文章记录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而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由于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其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益损坏,从此贵族衰败,平民鼓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漂泊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教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遍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表达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而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如果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散文的发展历程归纳散文是一种以散述方式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散文的形成(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古代散文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初期,例如《诗经》中的“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就具有一定的散文特征。
后来,秦朝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奠定了散文的基础。
2. 先秦散文的繁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屈原的《离骚》、刘向的《说苑》、司马迁的《史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魏晋散文的盛行(220年-589年)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同步,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代表。
这些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笔墨的优美和感染力。
4. 唐宋散文的成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
贾谊的《议论文起例》、柳宗元的《永州司马青衫泪》、苏轼的《东坡乐府》等作品体现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散文创作。
唐宋时期的散文以雄浑豪放、细腻入微、婉约清丽为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影响深远。
5. 元明清散文的继承与发展(1368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散文的创作风格多样,充分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并有所创新。
元代的郑光祖、明代的冯梦龙、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推移,散文从古代形式的初步探索到成熟和多元化的发展,不断吸收与融汇各种文化元素,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今天,散文已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继续为人们带来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启迪。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散文是一种以故事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简要概括为:
1. 古代典籍时期:散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典籍,比如《尚书》、《诗经》等,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大量以散文形式记载的文字,如官方命令、祭文、编年纪事等。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散文以《庄子》、《老子》、《孟子》等哲学家的著作为代表。
这段时期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追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的特点。
3. 汉魏六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文选》、《齐民要术》等文集为代表,内容涵盖了议论、叙事、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形式多样化。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散文达到了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在表现力和文学价值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5. 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为代表,开始出现了更多叙事性和小说化的特点。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散文一直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到现代,散文都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散文发展史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散文发展史吗?关于古代散文发展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散文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散文发展史:西周的兴起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古代散文发展史:战国的发展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散文的发展历史论引言散文自古以来就以其精巧细腻、抒情自由著称,其在国学曲院里也备受喜爱。
两千五百多年来,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通过梳理散文的发展历史,可以深远地理解散文对文学史的影响力及其艺术性特点。
一、先秦:兴起最早的散文中国最早的散文形式是“训诫散文”。
“训诫”的散文,大都以凝练的语言宣扬正道,在政治上表现惩恶扬善之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势;在宗教上提倡信仰传统,彰显出人们对道义的追求;在思想上强调智慧与品德,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代表性作品有《管子》《尚书》《诗经》等等。
二、春秋时期:繁荣并演变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散文的发展事业大大蒸蒸日上,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以拓展以及改革原有形式,实现了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著名的《荀子》就把古训诫文化和性质的文章演变成了情感化、文理兼顾的“致言”散文,成为春秋之际散文发展的一大突破。
三、汉至宋代:进步与崭新汉代开始,散文人物开始多有创作,形式开始规范,《尚书》就形成了“句句圆融,文情晦涩,思辨灵秀,表里如一”的特点,是春秋散文发展的重要成果。
杨玉环写出了《玉芙蓉》等十三篇古风散文,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
汉代散文表现出从情感化到实用性的转变,从内容上观之,有了突显内容的“说而不赋”的新重心,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宋代,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散文在自然美的描写及凝练传神的文字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林清玄的《秋词》,陆游的《荷花池边》等,堪称为宋朝散文录的精品,享誉文坛,成为模板,为後世案牍。
四、元明清:宝贵补充元明清两代保存了大量宝贵的散文作品,如令狐楚、令狐冲的《谈虎》,蒙古学家穆英杰的《晚钟》等等。
清代散文则动情无限的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热爱之情,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佳篇,比如纳兰性德的《泊船瓜洲》和《鹊桥仙》;冯梦龙的《满江红》和钱钟书的《游园惊梦》等。
五、现代诗文:抒情肆咏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散文更加多元,诸如萧红的《春江花月夜》,鲁迅的《双鱼座》,峻熙《夜宿山寺》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一页页抒情会心的精彩绝伦。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的源头之一,其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斗争和学术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儒、墨、道等学派相互角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思潮。
在这种思想交融的背景下,先秦诸子散文得以迅速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要特点,其文风严谨、思辨精细。
在诸子散文中,除了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外,还融合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
这种散文形式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墨子散文的发展墨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兼爱、非攻”为主题,主张以兼爱之心构建和平世界。
墨子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墨之争,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性恶论”为主题,主张人性本恶,必须借助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来加以治理。
荀子的散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庄子散文的艺术表现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逍遥游”为主题,主张随遇而安,超脱尘世。
庄子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六、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理念、艺术表现和表达手法,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七、结语先秦诸子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传承,先秦诸子散文的精神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八、先秦诸子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发展为我国文论学史注入了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一、先秦散文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代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础上品类更加繁多,凡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的颂、赞、祝……等三十种散文文体都已独立出现,而每种文体往往又会细分为若干不同式样用途的小类。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学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四、唐宋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五、明代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六、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中国现代散文的兴起和发展作为一种兼具文学、社会和时代价值的文体,散文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而中国现代散文则是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迸发出的一股新生代力量,兴起和发展令人瞩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散文的历史、现代散文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散文的兴起和发展。
一、散文的历史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尚书》等篇目。
它起初是用于记事、疏理思路的小品文,后随着历代文学创作风格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到唐宋时期,散文作为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唐代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的产生和文化的日渐繁荣,散文成为了文人交流与创作的主要形式,著名的代表作有清朝郎士元的《陶庵梦忆》等。
二、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中国现代散文的兴起,可以从20世纪初的文化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找到其萌芽。
20世纪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迅速,大量新锐作家涌现。
和传统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在于:一是对语言的运用要求更高,不断创造新词、新语言;二是时代感更强,更注重表现生活、现实与人性;三是更加自由、随意、灵活,活泼而富有表现力。
同时,中国现代散文也有许多独特的表现形式,如写人、写景、抒情、随笔等。
三、代表作品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琳琅满目,而本文只能谈及其中的一小部分。
1、《烟波钓叟》这是著名散文家郭沫若于1956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秋夜将明》、《解放了的金陵》等篇目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郭沫若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吟咏祖国,歌颂美好生活,反映时代变迁。
2、《黄土高天》这部散文集是陕西作家贾平凹创作的,其中《沉沦》、《活着》等篇目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之作。
整个散文集的特点是用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展现出黄土地上人民的贫困与忧愁,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诠释。
3、《倾城之恋》该散文集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创作的,其中《半生缘》、《红玫瑰和白玫瑰》等篇目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之作。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