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血管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12
经皮血管成形术如何操作?
(1)对病变血管行常规穿刺插管,造影拍片,以明确狭窄或闭塞血管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并在体外相应部位用金属物作标记。
(2)退出造影导管,插入球囊扩张导管。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球囊导管插入常较困难,应采用可控偏导导丝与球囊导管协同插入。
即先操纵导丝软端变硬,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后,再顺导丝推进导管进入狭窄段或通过闭塞段血管,也可以将导丝推进1~2cm,导管跟随进1~2cm,直至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
也可以用造影导管直接通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段后,保留导丝于狭窄段的远侧,再退出造影导管,换上球囊导管。
测量狭窄段前后的压力差。
(3)当导管的球囊部分进入血管的狭窄段或闭塞段后,立即退出导丝,注入肝素溶液及血管扩张药。
(4)将球囊置于狭窄或闭塞段,从侧孔注入稀释的造影剂,使球囊扩张,并以3~10个大气压的压力维持10~60s,其压力的大小,以在电视下观察到球囊扩张不超过狭窄近侧管腔为度。
(5)吸出球囊内的造影剂,将导管后退出狭窄段,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扩张的效果,如观察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增宽,血管壁显示出“线”状造影剂影,说明动脉硬化斑破裂,达到了治疗目的。
否则,可重复扩张2~3次。
(6)如果狭窄段较长,球囊膨胀不能一次完成全狭窄段扩张时,可分段扩张。
先扩张一段后,抽空球囊,再推动球囊至未扩张部分,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狭窄段全部扩张。
第六章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概述1、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angioplasty PTA定义: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2、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形成与发展1964年美国学者Dotter和Judkins使用同轴导管扩张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创立了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的新新方法。
但仅用于四肢动脉,不适用于内脏动脉,对血管壁损伤大。
1974年欧洲学者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利用充盈球囊的压力来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使血流得以恢复,PTA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
1977年利用这种双腔球囊导管系统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冠状动脉,使PTA正式登上了临床治疗的历史舞台。
至1984年接受治疗从数达50000人。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物质切除术、及超声血管成形术。
20世纪90年代血管内金属支架广泛应用第一节器材1、Gruntzig球囊导管为双腔、端孔、聚氯乙烯球囊导管。
两腔一腔为导管的中心管腔用以通过导丝、注射造影剂及监测远端压力;另一腔用于球囊的充盈加压及排空,加压充盈到达病变部位的球囊,可使其狭窄程度得以改善。
导管外径4F-10F,头端有直形或单弯形。
球囊长1.5-10cm,直径2-10mm,20-30mm(大血管,内有金属标记,球囊内压为最高耐受压力。
2、新型球囊导管球囊剖面低(球囊瘪缩后的剖面直径和耐高压,球囊材料为聚乙烯,顺应性低,但壁厚,不能制作低剖面球囊。
导丝上球囊,球囊探头,导管杆为不锈钢管,杆远端为25cm导丝,球囊直径为2mm,剖面为0.51mm,位于导丝上,可行小血管扩张3、球囊导管的辅助器材:预扩张导管、球囊充气枪、球囊充胀压力表导丝性能:可见性、可控性、灵活性、可成形性、跟踪性、光滑性4、血管内支架1)形成与发展支架源于Stent(支撑器牙科医师Stent发明的一种印膜材料,后用于制作管状组织术后支撑材料,血管支架以stent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