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典型题解法例析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质量守恒定律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C.湿衣服凉晒后变轻了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2.下列“化学反应前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B.元素的种类相同C.物质分子的个数相同D.原子的个数相同3.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A.Cr2O3 B.CrSO3C.Cr2(SO4)3D.Cr2S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 6 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A.10 B.8 C.4 D.0二、非选择题5.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是.6.若要制取10g铜,至少需要用g氧化铜跟过量氢气反应.(保留一位小数)7.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如果氢气的利用率为50%,要得到3.2g铜,需要氢气g.(保留一位小数)8.12g碳和34g氧气反应后,可得到 g二氧化碳.9.已知A+B→C+D,现将A、B两种物质各15g,混合后加热,生成16g C和9g D测得B已完全反应,则A与B反应物的质量比.10.11.2g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恰好能跟g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保留一位小数)11.19.5g金属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全部用来与氧化铜反应,可还原出 g铜(保留一位小数)12.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如果反应生成了27g水,则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来固体的质量减少g.13.在化学反应2A+B═2C+D中,若A的式量为80,B的式量为12,D的式量为44,则C的式量为.14.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 m 和n的关系为:m n(填“<”或“>”或“=”).(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 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了y g. x和y的关系为:x y(填“<”或“>”或“=”).(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b(填“<”或“>”或“=”).(4)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质量守恒定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纸燃烧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C.湿衣服凉晒后变轻了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先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定反应是否为化学变化;因为质量守恒定律,是对化学变化而言的,物理变化不适合.【解答】解:A、纸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所以,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是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A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四氧化三铁,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B正确.C、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进入大气中,质量变小.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C错误;D、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了大气,所以质量减少.是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D正确.故选:C.【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2.下列“化学反应前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B.元素的种类相同C.物质分子的个数相同D.原子的个数相同【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元素质量守恒;物质质量守恒.【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元素的种类相同;原子的个数相同.【解答】解: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元素的种类相同;原子的个数相同;但物质分子的个数不一定相同.如:2H2+O22H2O.故选:C.【点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意义: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A.Cr2O3 B.CrSO3C.Cr2(SO4)3D.Cr2S【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元素质量守恒.【分析】此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比较分析就可以求出所的物质的化学式.【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2;H,18;Cr,4;O,37;S,6;已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C,2;H,18;O,13;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Cr,S,和O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2,3和 12故X的化学式为Cr2(SO4)3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运用,只有掌握了这一知识的内涵,才能自由驾御,正确解答.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 6 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A.10 B.8 C.4 D.0【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物质质量守恒.【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和与反应后乙、丙、丁三种物质的质量和的差值,即“待测”的值.【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甲的“待测”值=(4+1+42+10)﹣(20+6+31)=0故选D.【点评】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二、非选择题5.(2016春•山东校级月考)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是31:40:71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首先正确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124 160 284在此反应中磷、氧气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124:160:284=31:40:71.故答案为:31:40:71.【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若要制取10g铜,至少需要用12.5 g氧化铜跟过量氢气反应.(保留一位小数)【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然后再列出关系式进行解答.【解答】解:设制取3g的铜,需要氧化铜的质量为x,CuO+H2Cu+H2O80 64x 10g,x=12.5g,答案:12.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小,在解题时,关键是找等量关系.7.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如果氢气的利用率为50%,要得到3.2g铜,需要氢气0.2 g.(保留一位小数)【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正确书写化学反应反应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依据制得铜的质量,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设需要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H2 +CuO Cu+H2O2 64x 3.2g解得:x=0.1g氢气的利用率为50%,所以实际需要氢气的质量为0.1g×2=0.2g答:实际需要氢气的质量分别为0.2g.【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解题能力,必须掌握正确的计算步骤和格式.8.12g碳和34g氧气反应后,可得到44 g二氧化碳.【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变化时也要对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判断,即反应时是否符合固定的质量比,据此进行分析选择.【解答】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O2可知,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 二氧化碳,12g碳和34g氧气反应后,氧气有2g剩余,仍然生成44g二氧化碳,故填:44.【点评】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该定律用于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问题.9.(2016春•山东校级月考)已知A+B→C+D,现将A、B两种物质各15g,混合后加热,生成16g C 和9g D测得B已完全反应,则A与B反应物的质量比2: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解答】解:根据在路上的可知,反应的A的质量为:16g+9g﹣15g=10g,则A与B反应物的质量比为:10g:15g=2:3,故填:2:3.【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10.11.2g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恰好能跟14.2 g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保留一位小数)【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铁与盐酸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铁与氯气的关系式,根据关系式计算即可出结果.【解答】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由Fe+2HCl═FeCl2+H2↑,H2+Cl22HCl可得:Fe~Cl256 7111.2g x解得:x=14.2g答案:14.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关系式法计算比较简便.11.19.5g金属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全部用来与氧化铜反应,可还原出19.2 g铜(保留一位小数)【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由锌的质量根据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锌与铜的关系式,求出质量比,列出比例式,通过计算得出生成铜的质量.【解答】解:设若用这些氢气还原氧化铜可以得到铜的质量为x.由Zn+2HCl═ZnCl2+H2↑①H2+CuO Cu+H2O②可以得到:Zn﹣H2↑﹣Cu65 6419.5g xx=19.2g答案:19.2【点评】此题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我们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所以务必要保证我们的出发点即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然后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比进行求算.12.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如果反应生成了27g水,则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来固体的质量减少24 g.【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可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差量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设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来固体的质量减少的质量为x,CuO+H2Cu+H2O 固体差量80 64 18 80﹣64=1627g xx=24g答案:24【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差量法是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的捷径.13.在化学反应2A+B═2C+D中,若A的式量为80,B的式量为12,D的式量为44,则C的式量为6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开放性简答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此题需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所以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和,以此为突破口,找出D的质量,再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求得C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即可解答;【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为“在化学反应2A+B═2C+D中,若A的式量为80,B的式量为12,D的式量为44”,则2×80+12=2C+44,解得C=64.故答案为:64.【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等于它们之间的质量比.14.(2012•惠来县模拟)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 m 和n的关系为:m >n(填“<”或“>”或“=”).(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 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了y g. x和y的关系为:x <y(填“<”或“>”或“=”).(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 b(填“<”或“>”或“=”).(4)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分析解答: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解答】解:(1)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少量的炭灰是由木炭中的少量杂质形成的,木炭中的炭和氧气反应之后以气体的方式散发掉,所以总的质量要减少.(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铁与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铁的质量,故铁锈质量大于铁的质量.(3)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铜的质量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锌的质量,故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4)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判断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故答案为:(1)>;(2)<;(3)=;(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点评】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专题01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一、关于密闭容器中化学反应的数据分析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反应示意图步骤具体方法①观察反应前后是否有相同的分子,若有则消除相同数目的同种分子;若无则省去此步②根据图注分别写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化学式,并配平方程式(如图注没给出原子的图示符号,可直接用物质的图示符号配平)③根据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逐项判断正误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或元素组成步骤具体方法①观察反应方程式,锁定“未知”物质X②推断化学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均不改变,由此确定出未知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
确定元素组成根据已知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进行计算③根据推断或计算进行逐项正误判断|||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是物质的“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
3.“质量总和”是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计算在内。
4.“参加”是指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不包括剩余的反应物和杂质。
5.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尽量选用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若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题型一密闭容器中化学反应的数据分析【例1】(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101602反应中的质量/g78a2反应后的质量/g b022c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a=11B.丁一定是催化剂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D.b=3模板应用步骤具体方法过程①确定待测质量“a”的值:根据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或反应前各种物质的质量减少=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增加)10g+16g+0g+2g=7g+8g+ag+2g=bg+0g+22g+cga=11可判断A正确b+c=6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故c=2,b=6-2=4可判断D错误②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计算表格中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反应后-反应前),(结果负值为反应物;结果正值为生成物;结果为0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与反应无关的物质或杂质)甲:质量减少了10g-4g=6g,故甲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16g-0g=16g,故乙是反应物丙:质量增加了22g-0g=22g,故丙是生成物丁: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故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可判断B错误③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确定反应类型甲+乙→丙化合反应可判断C错误【答案】A【解析】由于该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有10g+16g+0g+2g=7g+8g+ag+2g=bg+0g+22g+cg,解得a=11,b+c=6,由表中数据可知,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c=2,所以b=6-2=4。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表示反应中的各种分子,其中不同的球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B.一个乙分子中有2个原子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D.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甲、乙、丙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丁分子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在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可设反应中的原子为A,原子为B,原子为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此反应为:“2AB2+4CB=4CB2+A2”。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A正确;B、根据模型图可知,一个乙分子中有2个原子,故B正确;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故C正确;D、根据“2AB2+4CB=4CB2+A2”可知,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不正确。
故选D【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在讨论S + O2SO2所提供的信息时,小明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反应物是硫和氧气;②反应的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目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主要有四点:方程式左边表示反应物,方程式右边表示生成物,等号上下表示反应条件,方程式还能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由此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硫和氧气,故①正确;反应条件是点燃,故②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故④正确;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氧分子,而反应后生成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改变,故③错误。
中考化学质量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点举例讲解分析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1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C. 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 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正确答案 D解析:煤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质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质量;1g氢气在9g 氧气中完全燃烧,由于有1g氧气过量而未参加反应,所以生成水的质量是9g,而不是10g;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化学反应而言的,而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故B正确。
错因会诊:错选A是由于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的“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概念中的关键词没有抓住;错选C是不能明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错选D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了。
例2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A.②④⑤B.①③⑦C.①③④⑥D.①③④正确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一、单选题1.某可燃化合物×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O2→CO2+H2O(未配平)则X不可能是()A. COB. CH4C. 甲醇(CH3OH) D. 乙醇(CH3CH2OH)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4种物质,通过电火花引燃后发生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 4 10 1 25反应后的质量/g 未测定21 10 9已知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甲的2倍,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的比为()A. 1:1 B. 1:2 C. 1:3 D. 2:13.已知 2NaClO3+H2SO4+SO2=2X+2NaHSO4由此可知X物质的化学式为()A. ClO2B. NaClC. NaClOD. Cl2O4.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某反应中,测得反应前(t0)、反应中(t1)、反应后(t2)不同时刻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1时刻,乙、丁、丙所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23%和43%B. 若反应前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总质量为100克,则再增加12克甲,甲与乙则恰好C. 该反应既不可能是化合反应,也不可能是分解反应D. 若甲和丁分别是镁和碳,则该反应中甲和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5.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读法正确的是()A.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B. 氢和氧在点燃条件下化合生成水C. 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D. 每4g氢气跟32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36g水6.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B.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D. 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7.在化学反应A+B=C+D中,已知80g A与24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2g C,则生成D的质量为()A. 56gB. 62gC. 52gD. 60g8.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的是()A. 用二氧化锰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B. 用过滤的方法将浑浊的水变为澄清的水C. 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D. 用熟石灰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9.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A. MnO2的催化作用B. 碘的溶解性C. 白磷红磷着火点 D. 水的组成10.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银制品,其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由于银和空气中的微量硫化氢发生了下列反应:4Ag+2H2S+O2═2X+2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AgSB.Ag2O C.Ag2O2 D.Ag2S11.下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 B. 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12.在X+2O2CO2+2H2O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为( )A. CH4B. C2H5OHC. CH3OHD. CH3COOH13.向1molFe2O3中通入CO并加热,随着CO的通入,有关量的变化如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 曲线甲表示生成铁物质的量 B. 曲线乙表示氧化铁物质的量C. K点时生成铁与剩余氧化铁物质的量相等D. K点时固体中铁元素物质的量是2mol二、多选题14.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典型习题(技巧、精析)1、下列图像能较好反映加热高锰酸钾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的是(C)分析:2KMnO4△K2MnO4+ MnO2+ O2↑固体质量减少316 32 32则反应前和反应后固体的质量都不为0,排除A、B。
并且充分反应后,固体减少量占原固体质量的.选C。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成CuO、CO2和H2O三种物质,则碱式碳酸铜的组成是(D)A、只含有碳、氢、氧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铜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铜元素D、肯定含有碳、氢、氧、铜元素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
生成物由Cu、O、C、H四种元素组成,反应物也是。
3、化学方程式Cx HyOz+5O2=4CO2+4H2O,可知x、y、z的值分别是(C)A、1、2、3B、2、4、1C、4、8、2D、4、4、1分析:用排除法:x、y的值分别是C、H原子的个数,并且四个选项各不相同。
生成物中C、H原子的个数分别为4×1=4、4×2=8,选C。
4、将m g硫在n g氧气中燃烧,所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下列答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m可与n相等,也可不相等)(C)A.一定等于(m+n)g B.一定小于(m–n)gC.可能是小于或等于(m+n)g D.以上答案都正确分析:S + O2点燃 SO232 32如果m与n相等,且充分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等于(m+n)g。
否则,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小于 (m+n)g。
选C。
5、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而且还有部分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Mg3N2),由此可推知,12g镁在空气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为(B)A.等于20 g B.小于20 g C.大于20 g D.无法确定分析:2Mg + O2点燃 2MgO 3Mg + N2点燃 Mg3N248 80 72 100 12 20 12 16.7如果12g镁只与O2反应,则所得产物的质量为20g;如果12g镁只与N2反应,则所得产物的质量为16.7g。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定律二、考点清单1. 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 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1、从宏观上讲,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仍是原物质,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
2、从微观上讲,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但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典型例题】例: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解析与答案: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选项正确;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B 选项正确。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C选项正确。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D选项错误。
知识点2:质量守恒定律1、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1)白磷燃烧实验目的:在密闭容器中,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这一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步骤:A、在锥形瓶底部铺上一层薄细沙;B、在细沙上放一火柴头大小的白磷,用塞子塞紧锥形瓶;C、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取反应前各种物质质量;D、取下锥形瓶,注入热水浴或用聚光灯照射锥形瓶,使白磷自燃;E、冷却后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在中考题中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在历届中考中都作为一个考点,要求同学们加以理解掌握。
一、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该定律适用于解释所有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而不适用于解释物理变化;2.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3.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二、该定律在中考题中的应用例析1、求化学式例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燃料是偏二甲肼(X),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N2O4=3N2+2CO2+4H2O,X的化学式为 (08烟台)()A.H2 B. CH4C .C2H8N D. C2H8N2解析题中化学方程式里生成物中共有6个氮原子、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因为反应物中已有4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均不变”可知:X中则应有2个氮原子、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
故答案应选D。
2、求物质的质量例现将10克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将10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8克C和4克D,则参加反应A和B的质量比是(08南充试题)()A. 1:1 B.2:1 C. 5:1 D. 4:1解析依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可知,B的质量等于(8+4-10)克,所以A、B的质量比为5:1。
故选C。
3、求化学方程式例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克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D.若物质A 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解析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B的质量减少了0.64克,作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了3.2克,作生成物;D的质量未变,可能作催化剂。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的中考试题归类解析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的中考试题归类解析四川通江县第⼆中学 母平昌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现将近年来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的常见中考题予以归纳解析:1.解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原因【例】纸在空⽓中燃烧后化为灰烬,为什么灰烬的质量⽐纸的质量⼩?【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纸在空⽓中燃烧时,纸的质量与参加反应氧⽓的质量和等于⽣成⼆氧化碳与少量未完全燃烧的灰烬质量,因此灰烬质量⽐纸的质量⼩。
2.推断物质的组成【例】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 g氧⽓,同时只⽣成4.4 g⼆氧化碳和2.7 g ⽔,则该化合物中()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法确定【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化合物中⼀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究竟是否含有氧元素,必须通过计算才知道。
反应后⽣成物⼆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32/44=3.2g,⽔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16/18=2.4g ,⽣成物中氧的质量为3.2g+2.4g=5.6g,⽽参加反应的氧⽓才4.8 g,所以该化合物中⼀定含有氧元素,故本题答案为C。
3.确定物质的化学式【例】某发电⼚烟⽓处理的新⼯艺:CH4⼗2NO2= N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A. CO B.CO2 C. O2 D. C【解析】反应前有1个C,4个H,2个N,4个O,反应后N2和2H2O中有4个H,2个N,2个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种类和数⽬不变,则X中含1个C 和2个O,所以选B。
4.配平化学⽅程式【例】2008年奥运会“祥云”⽕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奥运”的理念。
反应的化学⽅程式为C3H8+5O2xCO2+4H2O,则x的数值是( )A. 1 B.2 C. 3 D .4【解析】反应物中有3个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个数相等。
中考化学专题巩固复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反应前后的六个“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物质总质量不变。
3. 化学反应前后的两个“一定变”:物质种类一定变、分子种类一定变。
4. 化学反应前后的两个“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分子数目可能变。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①只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才能计入质量守恒的计算等式中,没有参加反应的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
①质量守恒的等式两边都是质量总和,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要算齐全。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的计算,不适用于体积的计算。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 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增加——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反应后生成物质量减少——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没有变化——反应前后没有气体参加或者逸出2.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如,已知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则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到如下推断:酒精+O2 CO2+H2O,由生成物中的元素种类可知:酒精中一定含有的元素:C、H;可能含有的元素:O。
说明:若要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则需要定量才可计算。
3. 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在A+2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可直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反应物质质量总和=反应生成物质质量总和,求得m(B)=3g+10g—5g=8g。
4. 确定某物化学式如,要求某反应2X +5O2=4CO2 + 2H2O中X的化学式,则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列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表格中所差的C、H原子即在X中,由于X前面化学计量数为2,所以每个X中有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即X化学式为C2H2。
中考化学备战微专题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含解析)判断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这是解该类题的关键。
1.【2023湖南衡阳真题】实验后试管中残留的硫,常用热的NaOH 溶液清洗,发生了如下反应:2323S 6NaOH 2X Na SO 3H O +=++,则X 的化学式为()A.2H SB.2SOC.2Na SD.24Na SO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三个硫原子,六个钠离子,六个氧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反应后有一个硫原子,两个钠离子,六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缺少四个钠原子和两个硫原子,X 系数为2,所以X 化学式为Na 2S ,故选C 。
1、一般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表格中未知数;2、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注意: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物质反应无关的物质);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确定基本反应类型;4、判断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一定要求物质反应前后的差值再作比。
1.【2022云南昆明】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302050反应后质量/g1416a20A.a=5B.甲和乙为反应物C.丙可能是催化剂D.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2【答案】D【解析】A、由表格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0+20+5+0=14+16+a+20,a=5,故说法正确;B、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减少了16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4克,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C、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20克,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了16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4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说法正确;D、由上述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6:4:20,不知道甲、乙、丁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说法不正确;故选D。
巧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阶段一个重要定律,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它在求解化学问题中有多方面的应用. 下面举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一、确定物质的化学式例1 铜生锈的反应原理是2Cu + O 2 +H 2O+ACu 2(OH)2CO 3 ,A 所代表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 H 2 B. CO C. CO 2 D. CH 4解析 解答本题依据的原理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
生成物中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而反应物中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还缺少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A 的化学式应为CO 2。
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未知物化学式时,一定要注意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答案为C 。
二、确定化学计量数(配平化学方程式)例2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xCO + Fe 3O 4yFe + qCO 2,则x 、y 分别是( )。
A . 4 3 B. 3 4 C. 2 3 D. 3 2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可知,y=3(反应前后铁原子的数目不变),x+q (反应前后碳原子的数目不变)x+4=2q (反应前后氧原子的数目不变),进一步计算得出x =4。
答案为A 。
三 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例3 有化学反应A + B = C + D ,已知A 、B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6和98,生成C 和D 的质量比为76 : 1,则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1B. 76C. 152D. 154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可知,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A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即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56 + 98 = 154。
又因为C 和D 两物质质量之比为76 : 1,故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17676154=+⨯。
答案为C 。
四 推知纯净物的组成例4 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总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考纲要求】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并运用“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读法及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原则及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课堂《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1)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两变、两可能变”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六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两个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只是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①解释常见化学现象中的质量关系,如:铁生锈质量增加,木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等。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③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④熟练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写出未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某元素质量;⑤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⑥结合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判断某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要点诠释】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剖析(1)前提条件:化学反应中。
(2)研究对象:所有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
(不论状态:气体、液体、固体)(3)研究内容:质量关系。
(不是体积、物质类别等)(4)研究范围:质量总和。
2.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计算专题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二、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注意: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例题1. 某石灰石样品质量为12g,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中剩余混合物质量为111.56g,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练习1. 将30.9g氯酸钾(KClO)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同3时生成氯化钾.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可以得到21.3g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例题2.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 a b c d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A.a和c是反应物 B.d一定是催化剂C.X=2.0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练习2-1.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未知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4 D.物质Z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练习2-2.在一定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单位:g)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一定是反应物B.x+y=20C.x的取值范围一定是0≤x≤30D.反应生成丙与丁的质量比为2:1例题3.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g C和1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16 B.27 C.44 D.56练习3.在反应A+B═C+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32.若0.2gA与8g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A.0.9g B.3.2g C.6.4g D.1.8g例题4.在点燃条件下,2.6gC2H2与7.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xgCO.则x= ;化学方程式为.练习4.将15克A物质、24克B物质、8克C物质混合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得知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A8克,C30克,还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8、32、44、18,则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A.A+B=C+D B.A+2B=2C+DC.A+3B=C+2D D.A+3B=2C+2D中招拓展:1. 使两份等质量的碳酸钙,一份与稀盐酸完全反应,一份高温煅烧所产生的CO2的质量,二者相比()已知: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CaO+CO2↑A.一样多 B.跟稀盐酸反应的多 C.煅烧的多D.无法判断2.密闭容器内有X、O2、CO2、H2O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物质X O2CO2H2O反应前23 80 2 2反应后待测32 46 29填空:(1)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生成的水的质量为g;(3)反应后X的待测质量为g;(4)X物质含有元素(写出具有的元素).3.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取该样品11 g,全部溶解在100 g水中,再逐渐滴加氯化钙溶液,反应的情况如图所示,A点时,过滤,得到滤液242 g,计算:[来源:学..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m为g。
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典型题解法例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到唯一的一个定律,是各地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也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内容。
纵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主要考查以下几种题型,也是学生感到比较难解的题目。
一、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答题依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题思路】分别数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写出表达式,推断其它物质的组成元素。
例1.(2012年广东广州)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 B.N02 C.NH3 D.N2
【解法指导】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AgN03→,观察反应前有Ag、N、O三种元素,那么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必须有这三种元素,而答案A含S元素、答案C含H元素,故A、C均错。
氮气是无色无味,故D也错。
因而正确答案为B。
二、推断某物质的化学式
【答题依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不变。
【答题思路】
1.分别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
2.数对应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补充足够的对应原子个数。
3.组成化学式。
化学式中表示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碳氢化合物一般碳元素写在前面,接着到氢元素,氧元素写在最后面,其它化合物元素化合价显正价写在前面,显负价写在后面。
例2. (2012年甘肃兰州改编)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Hg:4HgS+
4CaO=4Hg+3X+CaSO4。
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解法指导】对该反应
4HgS+4CaO=4Hg+3X+CaSO4
元素种类:Hg S Ca O → Hg Ca S O
原子个数: 4 4 4 4 4 1 1 4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Hg 、O原子已守恒,而反应前,生成物中钙原子有1个、硫原子1个还缺钙原子有3个、硫原子3个,因而X应有钙原子有3个、硫原子3个,原本X化学式应写成Ca3S3 但X前面计量数已为3,因而X的化学式应写成CaS。
若是选择题,可以先比较四个选项所含相同元素,从其中一种元素入手,数其原子个数,接着第二种元素,采用淘汰法解题。
例3.( 2012年广东肇庆)化学反应6CO2+6H2O
X+6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化学式()
A.C6H12
B.C6H12O
C.C6H12O6
D.C3H6O3
【解法指导】本题先比较四个选项都含碳元素、氢元素,先从碳元素入手,反应前碳原子个数为6个,反应后也应为6个,淘汰答案D。
然后比较A、B、C答
案氢原子个数一样,再数反应前氧原子个数有18个,反应后氧原子有12个,还缺6个,因而正确答案为C。
三、表格型题
【答题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五个不变(原子种类、个数、质量,元素种类,物质质量总和)。
【答题思路】
1.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物质变化的质量;
2.根据变化的质量确定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减少为反应物,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写出表达式;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未知物质是反应物或生成物或可能是催化剂;
4.补全表达式,回答相关问题。
例4.(2012年甘肃兰州)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待测数值一定为2g 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解法指导】由上面表格可知,甲质量减少了16 g,所以甲为反应物,丙质量增加了20 g,所以丙为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4 g,所以丁为反应物。
该表达式可以初步写成:
甲 + 丁→ 丙
16 g 4 g 20 g
参加反应的质量甲+丁 =生成物的质量丙(16+4=20)故乙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仍为m。
故A错;乙的质量没有改变有可能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是没有满足反应条件的物质不参加化学反应故B错;参见反应的甲的物质为20-4=16g,参加反应丙的质量为28-8=20g,其质量比为16:20=4:5。
故正确答案为D。
四、微观模型题
这一类题目大多以球形或其它符号(每种代表不同原子)构成模型,根据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回答相关问题。
【答题要领】
1. 会判断纯净物(一种模型)、混合物(不同模型混合);
2. 会判断单质(同种球构成的模型),化合物(不同球相连构成的模型);
3. 会判断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4. 根据模型写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或反应表达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5. 根据模型图得出相关信息(如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等)。
例5. (2012年浙江丽水)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物质的组成属于混合物 B.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解法指导】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两种模型即混合物,每种模型有1种符号即单质,反应后1种模型即纯净物且由不同符号构成即为化合物,因而A正确B错误,选B,通过图示得出信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故不选C;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不选D 。
【跟踪训练】
1. 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
A.Cu、O、H B.Cu、O、H、C C.O、H Cu D.Cu、H
2.(2011年南通市)已知反应X+3O2
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6 B.C2H4 C.C2H2 D.C2H60
3.(2012年江苏无锡)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X Y Z Q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32 51 漏测 6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60 17 11 12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X和Q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1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Y→X+Z+Q
C .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
4.(2009年兰州)26.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图示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答案】1.B 2.B 3.C 4.A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