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中考之文言文回望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12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二(三十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2、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意思:。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三十二)(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牡丹很美,喜欢它的人当然多。
B、牡丹花艳,开的花又多,所以喜欢它的人也多。
C、牡丹是富贵象征,所以人们喜欢它。
D、这是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2、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D、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花中的勇士。
3、下列句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是()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莲说》是周敦颐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爱莲说》的“说”与《捕蛇者说》的“说”不是同一种文体。
C、文章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D、文中第一段的两个“独”字既表现出作者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张静中学中考冲刺之古文阅读一(十六)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上文第一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①和④读音不同,含义不同。
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相同。
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十七)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任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要标两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是:。
3、写出两句其他诗句中与船有关的诗句。
其一:。
其二:。
(十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但“孝”的天平张静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中考语言综合运用题集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至5题。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 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juan lidn ( ),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 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 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 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zhichK )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 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 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 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3.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字词。
(2分)(1) Juan lion( ) (2) zhichi ( )4. 清用相同的句式在横线上另写两个句子。
(2分)—,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上,它们等值。
5. 作者在文段中的主张是什么?第三段的意思可用哪四个字概括? (3分) 答案3. (1)眷恋 (2)咫尺4. 电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5. 趁父仔健在的光阴,抓紧时间,赶快尽孝。
孝心无价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
真正的园艺家既非自我炫耀,也不为卖花赚钱,他只为看到一园生命的欣欣 • •• •向荣,他只为看到小芽初碧时惊动泥土大地的那一个跃姿,他只为看到经霜的松• •枝可以老得那么迷人,他只为看到每一朵花开代表了一个生命的必然胜利!他要的是每一朵他所植下的花,亲眼看到和品尝它的花色、花形和果实。
“如果那朵花凋零了呢?”你问,“难道让它xiang shou ()自己的萎败吗?”不是的,那朵花仍有许多可以自豪的。
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王之蔽甚矣蔽:(2)时时而间进间:10.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邹忌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谏成功的?(2分)(三)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注】①错:镶嵌。
②纶(lún):钓鱼绳。
③是:正确。
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1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9.答案:①受蒙蔽②间或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
13.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淄博(二)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
(8分)(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汇编中的中考语文古诗词默写复习题及答案一、记忆性默写,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 水何澹澹,____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3. 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5. 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6. 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感》)7. 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8.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9. 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10. 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
(同上)11. 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 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13. 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
(同上)15. 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6. 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18. __________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
(同上)19.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汇编中的语文综合运用及答案(一)语文综合运用(15分)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
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
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8.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分)19.“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
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5分)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
”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
(节选自茅盾《论“入迷”》)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
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
(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20.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
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4分)21.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
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
(栏目名称为4个字) (4分)【示例】栏目名称: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栏目名称:栏目内容简介:参考答案:18.(2分)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莎士比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19.(5分)第三则不符合要求。
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张静中学高考文言文复习专编4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张静中学中考文言文文段阅读复习【知识导学】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耍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釆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Z,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Z。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 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耍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拾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 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曲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岀來,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张静中学中考之文言文回望汇编八下:(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完成下列各题:……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一百许.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C、窥.谷忘反窥.镜而自视D、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从.()流漂荡,何意东西..()(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3、翻译下列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文意理解:(1)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法上的特点。
(2)这篇文章通过写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完成下列各题。
1、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期.在必醉度已失期.B、每有会.意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C、家贫不能常得.安得.广厦千万间D、亲旧知其.如此其.如土石何?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环堵萧然..()..() B、短褐穿结C、造.饮辄尽()D、晏如..也()3、翻译下列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意理解:(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不”,突出了作者怎样的特点?(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阅读《马说》(韩愈),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骈.死于槽枥之间()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执策.而临之()D、才美不外见.()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理解:本文通篇运用的是的写法,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既.加冠既.克,公问其故B、益慕圣贤之道.得道.者多助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卒.获有所闻卒.皆夜惊恐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无从致.()书以观B、走.()送之,不敢稍逾约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俟.()其欣悦3、翻译下列句子:(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文意理解:(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②③(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坚守信用)(五)、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流漂荡B、闻.水声闻.寡人之耳者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不可久居.面山而居.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怡.然.不动()B、往来翕忽..()C、悄怆..差互( )..幽邃( ) D、其岸势犬牙3、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意理解:(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发现小石潭”写到“”再写到“”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4)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5)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小石潭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作者因改革失败而被贬,内心苦闷抑郁,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因而见到景美而产生了暂时的‚乐‚,后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六)、阅读《岳阳楼记》(范仲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B、朝.晖夕阴朝.服衣冠C、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D、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中有足乐者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横.()无际涯B、薄.()暮冥冥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微斯人,吾谁与归.()3、翻译下列句子:(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文意理解:(1)、读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2)、“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答: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如:任长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
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
但观点错误或偏激应酌情扣分)(7)、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8)、《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9)、请有课文第三、四段中任意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如第三段内容——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之情;写法——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用了排比、对偶等恰当的修辞手法。
)(10)、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
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阅读《醉翁亭记》(欧阳修),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山间.之朝暮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C、朝.而往暮而归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者歌于途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望之蔚然..临于泉上者() C、..而深秀者() B、有亭翼然云归.而岩穴暝() D、颓然..乎其间者()3、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文意理解:(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八)、阅读《满井游记》(袁宏道),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山峦为.晴雪所洗酿泉为.酒B、冻风时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呷浪之鳞.锦鳞.游泳D、余.寒犹厉余.之游将自此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娟然..如拭() B、泉而茗.者()C、汗流浃.背()D、柔梢披.风()3、翻译下列句子:(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文意理解:(1)、这篇游记抓住了初春景物的特点,在生动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情怀。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作者在写景时,用词上处处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征,如写柳条用“将舒未舒”,写麦田用“浅”,在文中类似的词还有始、乍、新。
九上:(九)阅读《陈涉世家》(司马迁)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曰B、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C、得.鱼腹中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帝丛祠中时时而间.进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B、会.天大雨()C、度.已失期()D、夜篝火..()3、翻译下列句子:(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文意理解:(1)、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2) 、陈胜确定的方针是:举大计;拟定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威众之策是:①臵书鱼腹②篝火狐鸣(3)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