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癫痫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观察护理60岁以上的脑卒中后患者易于发生癫痫疾病,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发生癫痫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处于恢复其的患者发生癫痫则会导致其原有的一些临床表现更加严重,而可出现意愿外伤害。
笔者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其如何进行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02年至2007年5月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6例患者,均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在52~8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6.4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的询问,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方面的检查,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标准[2],所有患者均经腰穿、mri或ct等检查明确诊断。
所有患者中14例(54%)为脑梗死,脑出血6例(占23%)、蛛网膜下脑出血4例(占15.4%)、脑栓塞2例(占7.7%)。
1.2 癫痫发作的时间:早期癫痫发作(卒中2周以内)15例(57%),在早期发作的病例中有5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发作(卒中后2周后)11例。
1.3 发作的类型:全身性强直一阵痉挛发作14例(占53.8%);单纯部分发作6例(占23%);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发作3例(占7.7%);小发作2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占3.8%)。
2.结果所有患者中2例出现死亡,其死于肺部发生感染、脑疝等疾病;2例患者中有1例为持续的癫痫。
13例患者早期发生癫痫,给予其治疗后癫痫情况得到改善,停止发作,给予其继续应用药物治疗2~4周之后可以停药,观察未再发作。
11例迟发的患者根据其具体的类型应用单一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情况得到明显好转。
3.讨论此疾病可分为迟发性、早期发作。
kllpatrit等[2]曾研究称此疾病和下面几种因素有一定的关联:①患者体内的钠泵衰竭情况改变了其体内的稳定性情况。
研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它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其中,脑卒中后癫痫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该病病状危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采用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是常见的抗癫痫药物,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使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已经被证明对各种类型的癫痫都具有良好的疗效。
丙戊酸钠特别适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
它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功能来减轻癫痫发作,同时也可以增加抗癫痫药物的疗效。
这一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的浓度来发挥其抗癫痫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目的。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它能够有效地抑制癫痫发作。
通过作用于神经元之间的电气刺激,左乙拉西坦能够调控神经传输,从而减缓癫痫发生,这使得它成为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较好选择之一。
研究表明,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
这是因为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互补,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抗癫痫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这种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治疗时间,同时也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这种治疗方法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总之,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尽管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我们仍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在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方面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58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58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4.05%,其中脑卒中早期癫痫发作者占65.5%,晚期癫痫发作者占34.5%,位于脑叶、累及大脑皮质者癫痫发生率较高占67.2%,与其他部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40ml)或累及大脑皮层,脑血栓形成或栓塞激发癫痫均为大面积梗死,脑叶梗死或中央回及其附近的梗死。
其中,额叶17例,顶叶13例、颞叶9例、基底节19例,由上可见病变位于脑皮质范围者明显高于皮质下,二者分别为67.2 % 32.75%,(p<0.01)。
2.4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发作30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4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0例,癫痫持续状态4例。
2.5治疗与预后;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早期发作者短期应用苯巴比妥或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一般疗程为1-3个月),癫痫持续状态,静脉应用安定,待病情稳定后改为苯巴比妥等,迟发性发作者依发作类型选药,用药时间大于12个月以防复发。
1年后随访,早期发作的38例中34例停药后无1例复发,晚期发作者20例中有5例仍有间断发作而用抗癫痫药维持治疗。
本组早期发生癫痫者死亡率为10.52%(4/38),与同期无继发癫痫者死亡率5.75%(79/137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3.1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早期癫痫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是[1]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影响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脑水肿及代谢紊乱等因素刺激引起癫痫发作,在出血性卒中为由于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血肿压迫刺激以及脑水肿、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癫痫发作。
晚期癫痫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是[2]卒中病灶囊腔的机械刺激以及逐渐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疤痕形成,萎缩、粘连、移位等引起癫痫发作,杨荣椿等[3]观察早期发生癫痫的病例脑水肿较显著,脑电图改变及肢体功能恢复较快,是脑代谢异常引起,晚发病例有明显肢体功能障碍,脑电图多有一侧性异常,提示发病为癫痫灶所致。
卒中后癫痫诊治卒中后癫痫(PSE)是指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且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并排除脑部及全身系统性疾病,脑电监测到痫性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一致。
PSE是急性脑血管事件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老年癫痫患者的常见病因。
卒中引起的可逆或不可逆性脑损伤导致的卒中相关性癫痫,将延长脑血管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长期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一、PSE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早期发作(ES):卒中后1周内发生的痫性发作称为早期发作,也称为“急性症状性癫痫”。
ES的发病机制包括卒中所致急性脑损伤使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降低,局部神经细胞出现代谢障碍或水电解质紊乱;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抑制性递质平衡失调;卒中应激反应影响钙调素引起钙离子水平异常;梗死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因缺血及能量代谢障碍发生过度兴奋而引起痫样放电;卒中急性期血管发生再通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出血性卒中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急性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等因素而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痫性发作。
因此,ES是继发于卒中急性期局灶性代谢紊乱和兴奋毒性神经递质产生,可为自限性。
2.晚期发作(LS):卒中1周后发生的痫性发作称为晚期发作,一般出现的高峰多在卒中后6~12个月,晚期发作导致卒中复发风险增高,也可称为“卒中相关性癫痫”。
LS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血管单元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胶质细胞增生和瘢痕形成、神经元变性坏死,突触可塑性改变等。
LS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网络结构改变所致,损伤为持续性。
二、PSE的其他相关概念1.痫性发作:指脑神经元异常过度、同步化放电活动所造成的一过性功能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2.癫痫:以反复多次痫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不是单一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种有着不同病因基础、临床表现各异但以反复痫性发作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状态。
3.诱发性发作: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卒中等)或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异常、电解质紊乱、中毒、发热等)的急性期,是一种急性症状性发作。
卒中后癫痫:识特点重防治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8-05发表评论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邵晓秋陈超
卒中后癫痫是指既往无癫痫病史,在卒中发病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同时须除外其他脑部结构和代谢性疾病。
卒中与癫痫都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而卒中是成人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
据国外文献报告,55%的成人癫痫是由卒中引起,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
2%~15%。
卒中后并发癫痫可能使卒中患者的病情加重,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一、何种患者易发癫痫?
蛛网膜下腔出血
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不同卒中类型的患者,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差异很大。
布拉丁(Bladin)等的研究显示,在1897例卒中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癫痫发生率为8.5%,脑出血组为10.6%,脑梗死组为8.6%,总发生率为8.9%。
由我国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在1137例卒中患者中,SAH组癫痫发生率为17.2%,脑出血组为5.7%,脑梗死组为6.8%,总发生率为7%。
而另一项国内学者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322例卒中患者中,SAH组癫痫发生率为16.1%,脑出血组为11.5%,脑梗死组为7.6%,总发生率为8.7%。
在SAH与脑出血急性期,可因脑实质出血或动脉瘤破裂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神经元缺血、缺氧而致痫性放电,随后出现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机械刺激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异常同步放电引起痫性发作。
在疾病的后期,则与病灶周围胶质细胞的增生、胶质瘢痕形成的癫痫灶有关。
另外,无论缺血或出血性病灶直接或间接波及大脑皮质或由此而导致脑水肿,均可成为致痫的原因。
皮层病灶与多脑叶病损
国外有研究发现,累及皮层的病灶及多脑叶病损更容易导致卒中后癫痫发作。
我国学者李婷等的研究观察也发现,皮层病灶患者以及病灶范围大于一个脑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
万继峰等研究发现,引发癫痫的卒中大部分(82.9%)发生于大脑皮质,仅少数(17.1%)发生于其他病变部位,且皮质受累者中又以颞叶最多,其次为顶叶、额叶和枕叶。
上述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受累是卒中后癫痫发生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这可能与皮质部以神经细胞和轴突为主,更易放电,深部脑组织以白质纤维和树突为主,癫痫的发生率相对较小有关。
年龄较小
年龄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有关,年龄越小发生卒中后癫痫的风险越大。
沙德休姆(Chadehumbe)等对3家医院所有年龄不满18岁的卒中患者进行统计发现,55%的患者继发卒中后癫痫,其中69%不满5岁,远超过了成年卒中患者的发病率。
这可能是由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致兴奋性与抑制性递质不平衡,造成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所致。
二、卒中后何时易发癫痫?
卒中后癫痫可发生于卒中后任何时期,根据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可将卒中后癫痫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
通常认为,卒中发生后2周内的癫痫称为早发性癫痫,2周以后发生的癫痫称为迟发性癫痫,也有专家认为应以1周或4周为限。
我国学者李婷等研究显示,在40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于卒中后2周内出现者有29例,6个月后出现者有6例。
早发性癫痫发生率较高,而发生于6个月后的迟发性癫痫又呈增多趋势,呈双峰样分布。
第一个高峰可能与上文谈到的急性期病理生理机制有关,第二个高峰与卒中后胶质瘢痕的形成主要发生在6个月之后有关。
早发性癫痫又可表述为早发性痫性发作,而迟发性则绝大多数会反复发作。
大部分患者在卒中后12个月内出现抽搐发作,但也有极少数迟发性癫痫患者在卒中24个月后再发作,迟发性癫痫需要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
孙(Sun)等研究发现,早发性癫痫主要与急性期大脑皮层缺血缺氧所引起的递质变化有关,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包括谷氨酸等在内的兴奋性递质增加,从而造成神经细胞可逆性去极化,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
另一方面,局部脑组织
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神经细胞发生代谢障碍,过度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卒中导致细胞受体接受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进而引发细胞膜上的K+-Na+离子通道改变,大量Na+进入神经细胞,造成神经细胞肿胀、死亡,致痫灶形成;②梗死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而成为致痫灶,梗死的软化脑组织由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所替代,这类胶质细胞无法接受谷氨酸,造成细胞外谷氨酸异常增多,引起癫痫;③上述多重病理机制又进一步导致了突触的重建,神经网络的改变,进而发生癫痫。
三、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与频次
我国学者开展的一项研究,对2100例卒中患者中192例继发癫痫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最多,多为每月1~2次。
其中,单纯部分运动性发作67例(34.89%),由部分发展至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8例(14.58%),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3例(48.44%),癫痫持续状态4例(2.08%)。
发作频率1~2次/月为112例(58.33%),3次/月为48例(25.00%),4次/月以上为32例(16.67%)。
另一项我国学者针对200例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的研究,也提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最多。
四、卒中后癫痫的诊断
我国学者认为,卒中后癫痫的诊断与其他人群的诊断原则并无不同,但患者可能因有意识障碍、认知缺损或失语等原因,无法描述及记忆起发作事件,易导致误诊、漏诊。
另一方面,卒中患者可能存在许多共患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故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晕厥、低血糖及其他药物或代谢障碍等原因所致的症状性癫痫发作相鉴别。
在癫痫的诊断中,虽然脑电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卒中患者的脑电图检查并不能完全确诊其是否有卒中后癫痫。
局灶性慢波、弥漫性慢波及脑电图正常者,具有相对低的局限性发作危险。
相反,脑电图中有一侧或两侧各自独立的周期性癫痫样放电者,卒中后癫痫发作风险增加。
如脑电图中有局限性棘波,则有癫痫发作的极高危险性。
CT、磁共振成像(MRI)
等检查有助于对卒中性质、部位的诊断,还可排除卒中以外的癫痫病因,如皮质发育异常、海马硬化、脑部肿瘤及其他结构性病变。
五、如何预防与治疗
卒中后癫痫大都易控制,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控制癫痫发作、卒中急性期积极控制脑水肿。
随着卒中症状的好转癫痫发作减少,而有皮质下病灶的患者均要警惕癫痫的发作,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以免影响卒中预后。
其中,早发性和迟发性癫痫因发病机制不同,可致患者预后不同。
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难以在卒中后短期内消除,绝大多数会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
而早发性癫痫发作随着原发病情的缓解大多能自动缓解。
但对于癫痫持续状态和多次发作者仍需要抗癫痫治疗,一般短期使用。
究竟是否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AED),欧洲癫痫诊疗指南推荐,对于已经发生卒中后癫痫的患者,不论是否发生癫痫持续状态,也不论是早发性癫痫还是迟发性癫痫,均应给予AED辅助卒中后癫痫治疗;但对于未发生过癫痫或痫样发作的患者,不应给予预防性用药。
美国神经病学会指南推荐,没有证据对发生卒中的患者给予AED预防性用药,而对于复发性卒中后癫痫,则应该给予AED治疗。
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如患者临床出现癫痫症状则应给予AED治疗。
同样,对于仅发生卒中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用药。
对于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发作类型和患者个体状态综合考虑。
201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指南对于成人部分性发作A级推荐的药物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左乙拉西坦、唑尼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