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模具课程设计.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9.43 KB
- 文档页数:12
端盖注射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端盖注射模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注射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包括模具材料选择、型腔布局、冷却系统设计等。
3.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端盖注射模的制造工艺,包括加工方法、精度要求及检测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端盖注射模设计的能力,提高其模具设计效率。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具组装、调试和维修。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端盖注射模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在项目实践中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3. 培养学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认识到模具设计与制造在制造业中的关键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相关年级,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端盖注射模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模具组成:型腔、型芯、导向机构、顶出机构等- 工作原理:注射成型过程、压力传递、熔体流动等2. 注射模具设计流程及关键参数- 设计流程: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模具评审- 关键参数:材料选择、型腔布局、冷却系统、顶出系统、导向系统3. 端盖注射模制造工艺- 加工方法:铣削、磨削、电火花加工、线切割等- 精度要求: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检测标准:相关国家标准及企业标准4. 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软件操作:常用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技巧- 模具设计:利用软件进行端盖注射模的设计与模拟分析5. 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 组装方法:模具零部件的组装顺序及注意事项- 调试技巧:调整注射成型参数,确保模具正常运行- 维修方法: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日常保养与维护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端盖注射模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二周:注射模具设计流程及关键参数第三周:端盖注射模制造工艺第四周: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第五周: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教材章节:参照《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第3章“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端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分类和特点。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XX学科的方法: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XX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或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进行定期的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端盖模具课程设计1. 引言本文档旨在设计一门端盖模具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端盖模具设计和制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端盖模具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档将包括课程的目标、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内容。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端盖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以下能力:•理解端盖模具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端盖模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端盖模具制造的工艺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大纲将包括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重点。
具体详情如下:3.1 章节一:端盖模具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引言、端盖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教学时数:2小时•重点:端盖模具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3.2 章节二:端盖模具设计原理•教学内容:端盖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时数:4小时•重点:端盖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3 章节三:端盖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内容:模具加工工艺、模具材料选用和热处理技术•教学时数:6小时•重点:端盖模具制造的操作规范和工艺流程。
3.4 章节四:端盖模具实际操作•教学内容:端盖模具的装配和调试、模具维护和保养•教学时数:8小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介绍端盖模具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端盖模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设计要求。
•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端盖模具,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5.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多孔端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多孔端盖的概念,掌握其结构特点和用途;2. 学生能够运用多孔端盖的相关知识,解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3. 学生能够了解多孔端盖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准确绘制多孔端盖的示意图;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多孔端盖,并分析其性能;3. 学生能够运用多孔端盖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工程实践中的细节重要性;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多孔端盖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多孔端盖的基本概念- 理解多孔端盖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多孔端盖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 多孔端盖的材料与加工工艺- 学习多孔端盖常用材料及其性能- 了解多孔端盖的加工工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3. 多孔端盖的应用实例- 分析多孔端盖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探讨多孔端盖在工程实践中的优点与局限性4. 多孔端盖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学习多孔端盖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掌握多孔端盖性能分析的基本原理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简单的多孔端盖,并进行性能分析-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课本第四章“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应用”密切相关,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对多孔端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XXXX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课题名称:塑料端盖注塑模具设计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目录目录 (II)1 绪论 (1)1.1 概述 (1)1.2塑料模现状 (1)1.3 模具产品发展趋势 (2)1.4 本课题的设计步骤 (4)2 塑件的工艺分析 (5)2.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 (5)2.1.1 塑件的原材料分析 (5)2.1.2 POM的注塑工艺参数 (6)2.2塑件的结构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分析 (8)2.2.1 结构分析 (8)2.2.2 尺寸精度分析 (8)2.2.3表面质量分析 (8)2.3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 (8)3 注塑模设计 (9)3.1 注射模具分型面的选择 (9)3.1.1 分型面的基本形式 (9)3.1.2 分型面选择的基本原则 (9)3.1.3 分型面的选择 (9)3.2 浇注系统的设计 (9)3.2.1 浇注系统的组成 (9)3.2.2 注射模具主流道的设计 (10)3.2.3 分流道的设计 (11)3.2.4 浇口的设计 (12)3.2.5 冷料穴和钩料脱模装置 (15)3.3 型腔数目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 (15)3.3.1 型腔数目的确定 (15)3.3.2 型腔的排列 (17)4 成型零件和模体的设计 (18)4.1 模具型腔的结构设计 (18)4.2 型芯的结构设计 (19)4.3 成型零件的尺寸确定 (19)5 顶出机构的设计 (21)6 冷却系统的设计 (24)7 排气系统 (25)8 注射机有关参数校核 (26)参考文献 (27)1 绪论1.1 概述塑料模具是利用其特定形状去成型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的工具。
塑料模具对塑料制品的质量和操作难易程度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要求模具在生产度,外观,物理性能等各方面都满足使用要求并要求其效率高,操作简便,结构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现代塑料制品中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的设备,先进的模具是必不可少三项重要因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塑料端盖注塑成型模具的设计系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姓名: 学号:起迄日期:2010年12月10日~2010年12月30日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目录一、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4)1、塑件的分析 (4)2、ABS的性能分析 (4)3、ABS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5)二、拟定模具的结构形式 (6)1.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6)2.型腔数量和排列方式的确定 (6)3.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7)三、浇注系统的设计 (9)1、主流道的设计 (9)2.分流道的设计 (10)3.浇口的设计 (11)4.校核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12)5.冷料穴的设计及计算 (12)四、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13)1.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13)2. 成型零件钢材的选用 (15)3.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15)4、成型零件尺寸及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18)五、模架的确定 (19)1.各模板尺寸的确定 (19)2.模具各尺寸的校核 (20)六、排气槽的设计 (21)七、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1)1.推出方式的确定 (21)2.脱模力的计算 (21)八、冷却系统的设计 (22)1、冷却介质 (22)2、冷却系统的简单计算 (22)3.凹模嵌件和型芯冷却水道的设置 (23)九、导向与定位结构的设计 (24)十、总装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24)十一参考文献 (24)塑料端盖注射模课程设计本设计为一塑料端盖,塑料材料为ABS,如图所示。
要求如下:1)塑件壁厚为3mm,4块肋板厚度为2mm,塑件的质量要求不允许有裂纹和变形缺陷;2)脱模斜度为30’ -1o;3)塑件为大批量生产;4)尺寸公差按照课本所标出的尺寸公差设定。
注:图中字母的实际数字按照题目一览表中的数据选择,数据的单位为mm.数据:(两人一组,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进行模具设计。
(mm))题号d0d1 D1D2D3h1h2 Ls 481521838993394956.5设计如下图1-1所示的的一塑料端盖,阐明注射模的设计过程。
端盖复合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端盖复合模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端盖复合模的设计步骤,了解不同参数对模具性能的影响。
3. 学生掌握端盖复合模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其应用范围。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CAM)进行端盖复合模初步设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端盖复合模设计中的简单问题。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端盖复合模的设计与模拟分析,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热爱,增强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端盖复合模的设计,认识到模具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以端盖复合模为载体,提高学生对模具设计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具备实际端盖复合模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盖复合模基础知识:- 模具概述、端盖复合模的定义及分类- 端盖复合模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端盖复合模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2. 端盖复合模设计原理:- 设计步骤、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 常见端盖复合模参数的计算与优化- 模具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及表面处理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 CAD软件在端盖复合模设计中的应用- CAM软件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设计实例分析与模拟4. 端盖复合模设计实践:- 小组合作进行端盖复合模设计项目- 设计方案交流、评价与改进- 模具加工、装配与调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端盖复合模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端盖复合模设计原理学习第三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学习第四周:端盖复合模设计实践与交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中关于端盖复合模的设计与制造章节,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
端盖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端盖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端盖模具的设计原理和关键参数选择。
3. 学生能够了解端盖模具的材料特性及其对制品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完成端盖模具的设计图纸绘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端盖模具的组装与调试技巧。
3. 学生能够分析模具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互相沟通与支持。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认识到质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端盖模具的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端盖模具基础知识- 模具概述、分类及其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端盖模具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2. 端盖模具设计原理- 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端盖模具关键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模具材料的选择与应用3. 端盖模具设计与制图- 使用CA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 模具图纸的绘制与标注- 模具设计中的注意事项4. 端盖模具制造与调试- 模具加工工艺及设备选择- 模具组装与调试方法- 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模具组装与调试实操- 设计实例分析- 学生项目实施与评价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涵盖课本相关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端盖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确保教学质量。
端盖注射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端盖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端盖注射模具设计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
3. 学生能掌握模具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特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端盖注射模具的设计,并完成图纸绘制。
2. 学生能运用CAE软件对模具进行模拟分析,识别并优化设计方案。
3. 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技术,增强对模具设计专业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注重细节,追求卓越。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培养,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盖注射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模具的分类及端盖模具的应用场景- 端盖模具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注射成型过程原理及模具工作循环2. 端盖注射模具设计参数- 常见设计参数及其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模具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应用3. 模具设计软件操作- CAD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模具设计流程- CAE软件的模拟分析功能及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模具设计图纸的绘制与审查4. 模具装配与调试- 模具装配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 模具调试方法与技巧- 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5. 实践操作与综合训练- 模具设计实例分析与讨论- 模具装配与调试实践操作- 综合训练项目实施与成果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端盖注射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习第二周:端盖注射模具设计参数学习第三周:模具设计软件操作学习与实践第四周:模具装配与调试学习及实践操作第五周:综合训练项目实施与成果评价教材章节关联:《模具设计与制造》第3章:模具设计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第4章:注射模具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第5章:模具制造与装配《模具设计与制造》第6章:模具CAD/CAE/CAM技术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端盖成型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端盖成型模具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端盖成型模具的设计流程、关键参数计算及相关标准规范。
3. 学生能够了解端盖成型模具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其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端盖成型模具的设计,并完成二维工程图和三维模型的绘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分析,对端盖成型模具的设计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生产中的端盖成型模具进行故障分析和改进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使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关注行业发展,为我国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端盖成型模具的设计。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对模具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模具制造业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端盖成型模具基础知识:包括模具的分类、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模具概述,第二节 模具的分类与结构2. 端盖成型模具设计流程与方法:介绍设计流程、关键参数计算、模具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模具设计基础,第三节 模具设计流程与关键参数计算;第三章 模具材料与加工工艺3. CAD软件在端盖成型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运用CA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包括二维工程图和三维模型的绘制。
塑料模具设计任务书8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班级:材料082班姓名:王权设计题目:盖塑件图:塑件技术要求:材料:abs生产批量: 10万件塑件精度:一般精度等级。
设计内容:进行相关计算和零部件设计。
绘制注射模具装配图。
绘制非标准模具零件图(至少画2个零件图)。
编写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一、塑件的工艺性分析1. 1塑件的原材料分析塑件的材料采用ABS ,属热塑性塑料。
从使用性能上看,该塑件具有高强度,良好的耐水、耐油性,其介电性能与温度和频率无关,使优良的绝缘材料;从成型性能上看,该塑料具有很好的加工性,成型容易,收缩率较小,制件尺寸容易控制,但是其吸水性较大,易使成型后制件上产生气泡,银丝、斑纹等缺陷,因此应注意注塑前对原料的干燥。
另外,在成型时应采用较高的成型温度和注射压力,以提高熔料的流动性,减小收缩率。
(2)塑件的结构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分析(a )结构分析:从零件图上分析,该零件总体形状为矩形,四个边角有圆弧过渡,该零件结构简单。
(b )尺寸精度分析:一般精度等级。
(c )表层质量分析:该零件没有特别的表面质量要求,因此表面要求易于实现。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注塑时在工艺参数控制的较好的情况下,零件的成型要求可以得到保证。
1.2.计算塑件的体积和重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用体积分割法求得V=50×60×3 + 17×(30+36)×3.14 / 2 - 4×3×3×3.14×3=10422.42=10.42计算塑件的质量:根据设计手册查得ABS 的密度为ρ=1.0g/,故塑件的质量为:W=V ρ=10.42×1.0=10.42g经计算塑件体积和质量,根据手册,采用一模两件的模具结构,考虑其外形尺寸,注塑时所需压力和设备等情况,初选用注塑机XS —Z —30型。
1.3.塑件注塑工艺参数的确定查相关文献资料,ABS 塑料的成型工艺参数可作如下选择:(试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注塑温度:包括料筒温度和喷嘴温度。
料筒温度:后段温度选用200℃;中段温度选用220℃;前段温度选用240℃;喷嘴温度:选用200℃;注塑压力:选用100Mpa (相当于注塑机表压35kgf );3mm 3cm 3cm 1t 2t 3t注塑时间:选用15s;保压:选用72Mpa(相当于注塑机表压25kgf);保压时间:选用10s;冷却时间:选用15s。
1.4.塑料成型设备的选取根据计算及原材料的注射成型参数初选注塑机为XS-ZY-125查材料知:标称注射量: 192cm3螺杆直径/cm Ф42mm注射容量/克: 125克注射压力/105Pa: 1500Mpa锁模力10kN: 90kN最大注射面积/㎝: 320㎝2模具厚度/mm: 200~300mm模板行程/mm: 300mm喷嘴球半径: 12mm孔半径: 4mm定位孔直径/㎜ 10006.0推出两侧孔径/mm 22mm孔距/mm 230mm二、注塑模的结构设计注塑模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分型面选择﹑模具型腔数目的确定﹑型腔的排列方式﹑冷却水道布局﹑浇口位置设置﹑模具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等内容。
2.1分型面选择模具设计中,分型面的选择很关键,它决定了模具的结构。
应根据分型面选择原则和塑件的成型要求来选择分型面。
该塑件为端盖,表面无特殊的要求,其分型面选择如下图所示:图2-1如图2-1所示取A-A向为分型面,不影响零件外观质量,抽芯在动模构简单。
图2-2如图2-2所示取A-A向为分型面,抽芯在定模,抽芯机构复杂,应当避免定模抽芯。
从以上两个分型面的比较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应该选择第一个分型方法,有利于模具成型。
2.2确定型腔的数目及排列方式2.2.1模腔数量的确定塑件的生产属大批量生产,宜采用多型腔注塑模具,其型腔个数与注塑机的塑化能力,最大注射量以及合模力等参数有关,此外还受制件精度和生产的经济性等因素影响,有上述参数和因素可按下列方法确定模腔数量;2.2.1.1.按注射机的额定锁模力确定型腔数量N1N1=(F/PC)/A-B/A其中: F 注塑机的锁模力 NPC 型腔内的平均压力MPaA 每个制件在分型面上的面积(㎜2)B 流道和浇道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2)B 在模具设计前为未知量,根据多型腔模具的流动分析B为(0.2~0.5),常取B=0.35,熔体内的平均压力取决于注射压力,一般为25~40MPa实际所需锁模力应小于选定注塑机的名义锁模力,为保险起见常用0.8F则N1=0.6F/APC=500000×0.6/30×342=29.2 (个)2.2.1.2.注射机注塑量确定型腔数目N2N2=(G-C)/V其中: G 注射机的公称注塑量(㎜3)V 单个制件体积(㎜3)C 流道和浇口的总体积(㎜3)生产中每次实际注塑量应为公称注塑量的0.75~0.45倍,取0.6倍计算,同时流道和浇道的体积为未知量,据统计每个制品所需浇注系统是体积的0.2~1倍,现取C=0.6则N2=0.6G/1.6V=0.375G/V=192/10.42×0.375=7.1(个)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到模具的型腔个数必须取N1,N2中的较小值,在这里可以选取的个数是2,4,6,8,10个,考虑的制件的取出和模具的开模等情况,以及模具的主流道长度最好小于60mm,以防止因为注塑压力的降低而带来的制件充型不足等缺陷。
我们所设计的端盖注塑模具采用一模四个两腔的方案,即N=82.2.2型腔的排列方式图2-2-2-1本塑件在注塑时采用一模两腔,综合考虑浇注系统,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等因素采取如图2-2-2-1所示的型腔排列方式。
采用2-2-2-1的型腔排列方式的缺点是熔料进入型腔后到另一端的料流长度较大,但因本塑件较小,故对成型没有太大影响。
2.3浇注系统设计2.3.1 主流道设计根据XS-ZY-125型注塑机喷嘴的有关尺寸喷嘴前端孔径: d0=Ф4mm喷嘴前端球面半径: R0=12mm根据模具主流道与喷嘴的关系:R=R0+(1~2)mmD=d0+(0.5~1)mm取主流道的球面半径: R=13mm取主流道的小端直径d=Ф4.5mm为了方便将凝料从主流道中拔出,将主流道设计为圆锥形式其斜度取1~3度经换算得主流道大端直径D=Ф8.5mm,为了使料能顺利的进入分流道,可在主流道的出料端设计半径r=5mm的圆弧过渡。
2.3.2分流道设计分流道的形式和尺寸应根据塑件的体积,壁厚和形状的复杂程度来确定分流道的长度的。
由于塑件的形状比较简单,ABS的流动性好,冲型能力比较好,因此可采取梯形分流道,便于加工。
根据主流道大端直径D=Ф8.5mm,则梯形可选用上底为b=5.5mm,高为h=8mm的截面。
截面形状为U型,在流道设计中要减小压力损失,则希望流道的面积大。
要减少传热损失,又希望流道的面积小。
因此可用流道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来表示流道的效率。
U型实质上是一种双梯形流道截面。
效率为0.195D分流道的尺寸:ABS 分流道直径/mm 3.8---7.5选取6mm分流道表面粗糙度:μm,这可增加分流道表面不要求太光洁,表面粗糙度常取1.25—2.5Ra对外层塑料熔体流动阻力,使外层塑料冷却皮层固定,形成绝热层。
有利于保温。
但表面不得凸凹不平,以免对分型不利。
2.3.3浇口设计根据塑件的成型要求及型腔的排列方式,选用侧浇口较为理想。
设计时考虑选择从塑件的表面进料,而且在模具结构上采取镶拼型腔﹑型心,有利于填充﹑排气。
故采用截面为矩形的侧浇口,查表初选尺寸为(b×l×h)1mm×0.8mm×0.6mm,试模时修正.2.3.4排气结构的设计在注塑模具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排气结构的设计,否则,熔融的塑料流体进入模具型腔内,气体如不能及时排出会使制件的内部有气泡,甚至会产生很高的温度使塑料烧焦,从而出现废品。
排气方式有两种:开排气槽排气和利用合模间隙排气。
由于端盖注塑模是小型镶拼式模具,可直接利用分型面和镶拼间隙进行排气,而不需在模具上开设排气槽。
(ABS塑料的最小不溢料间隙为0.03mm,间隙较小,再加上ABS的流动性较好,也不宜开排气槽.2.3.5主流道衬套的选取为了提高模具的寿命在模具与注塑机频繁接触的地方设计为可更换的主流道衬套形式,选取材料为T8A,热处理以后的硬度为53~57HRC,主流道衬套和定模的配合形式为H7/m6的过渡配合。
2.5推出机构设计图2-5-1如图2-5-1所示模具开模后,塑件包紧动模型心的力并不大,适当考虑脱模斜度,采用顶杆并不会将塑件顶变形,且模具结构简单.2.6成型零件结构设计2.6.1凹模的设计本副模具采用整体式凹模结构,由于制件结构简单,模具牢固,不易变形,制件没拼界逢,适用用于本制件的模具。
如图所示:型腔型芯尺寸计算材料选用T8A, 硬度在50HRC以上.根据分流道与浇口的设计要求,分流道与浇口设在凹模型腔上其结构见上图所示。
三、注塑模具的有关设计图见附表模具装配说明装配模具是模具制造过程中的最后阶段,装配精度直接影响到模具的质量、寿命和各部分的功能。
模具装配过程是按照模具技术要求和相互间的关系,将合格的零件连接固定为组件、部件直至装配为合格的模具。
在模具装配过程中,对模具的装配精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模具的装配精度包括相关零件的位置精度,相关的运动精度,配合精度及接触只有当各精度要求得到保证,才能使模具的整体要求得到保证。
塑料模的装配基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塑料模中和主要零件台定模,动模的型腔,型芯为装配基准。
这种情况,定模各动模的导柱和导套孔先不加工,先将型腔和型芯镶块加工好,然后装入定模和动模内,用型腔和型芯之间垫片或工艺定位器保证壁厚,动模和定模合模后用平行夹板夹紧,镗投影导柱和导套孔,最后安装动模和定模上的其它零件,另一种是已有导柱导套塑料模架的。
浇口套与定模部分装配后,必须与分模面有一定的间隙,其间隙为0.05——0.15毫米,因为该处受喷嘴压力的影响,在注射时会发生变形,有时在试模中经常发现在分模面上浇口套周围出现塑料飞边,就是由于没有间隙的原因。
为了有效的防止飞边,可以接近塑件的有相对位移的面上锉一个三角形的槽,由于空气的压力的缘故可以更好的防止飞边。
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