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理论部分讲义2
- 格式:ppt
- 大小:7.02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建筑概论第一节怎样认识建筑一建筑及其范围建筑的目的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二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建筑是一种技术工程,与机电、道路、水利、等工程一样,是为着某种使用上的目的,而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的,所以它是人类社会的一项物质产品。
建筑艺术是以建筑实用和建筑技术为基础。
三建筑和社会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2、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一建筑的功能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寸(2)人的生理要求朝向、保温、防潮、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人流及路线的安排二物质技术条件1、建筑结构柱、梁、板、拱、墙2、建筑材料木材、砖砌体、钢筋混凝土、钢材、铝材3、建筑施工施工技术:人的操作熟练程度,施工工具和机械、施工方法等施工组织:材料的运输、进度的安排、人力的调配等三建筑形象比例: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的的比较关系。
尺度: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对比:建筑各要数之间的差异。
韵律:建筑中各种具有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
均衡: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受。
稳定: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上锁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
第三节建筑空间一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空间就是容积,它是实体相对存在的。
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是借助实体而得到的。
人们常用围合或分割的方法取得自己所需的空间。
空间的封闭和开敞是相对的。
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二建筑空间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
近代的建筑发展在空间功能和空间艺术上取得了突破:首先,近代建筑类型繁多、功能多样,要解决好建筑的使用问题,就必须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分析,通过设计把他们转化为各种使用空间。
房屋建筑学讲义-李3第一篇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第一章民用建筑设计1.1 民用建筑的产生和发展1.1.1 原始社会的建筑—巢居、穴居建筑;1.1.2 奴隶社会的建筑--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古罗马—石材,我国夏商周的土木建筑,西周以发展到四合院建筑;1.1.3 封建社会的建筑—宫殿、庄园、城堡建筑;1.1.4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城市、宫殿、府邸、园林、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1.1.5 西方国家近现代建筑;1.1.6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1.1.7 当代建筑的发展。
1 掌握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形象的辩证关系。
2 防火、耐火。
3 建筑模数。
4 建筑(建筑物、构筑物)1.2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形象1.2.1民用建筑的分类一、建筑分类建筑分类:生产性建筑、非生产性建筑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二、民用建筑分类1 按使用功能分:①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宿舍等。
②公共建筑:如学校、图书馆等,共15类。
2 按规模大小分:①大量性建筑:如住宅、公寓、宿舍等。
②大型性建筑:如体育馆、大型火车站等。
3 按层数分类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规定:①居住建筑按层数分类低层建筑:1~3层。
多层建筑:3~6层。
7~9层为中高层、10~30层为高层;100m以上为超高层。
②公共建筑24m及以上为高层建筑。
补充1 建筑物的级别①30层以上为特级工程②16~29层超过50m的公共建筑为一级工程③16~29层的住宅建筑为二级工程④7~15层超过的建筑为三级工程⑤7层以下无电梯的住宅为四级工程⑥1~2层或单功能建筑为五级工程补充2建筑师的设计范围:①一级注册建筑师均可设计②二级注册建筑师可设计三级以下的建筑。
房屋建筑学讲义.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
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
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
本文由5703606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房屋建筑学讲义-李 3第一篇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第一章民用建筑设计1.1 民用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原始社会的建筑—巢居、穴居建筑; 1.1.2 奴隶社会的建筑--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古罗马—石材,我国夏商周的土木建筑,西周以发展到四合院建筑; 1.1.3 封建社会的建筑—宫殿、庄园、城堡建筑; 1.1.4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城市、宫殿、府邸、园林、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 1.1.5 西方国家近现代建筑; 1.1.6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 1.1.7 当代建筑的发展。
1 掌握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形象的辩证关系。
2 防火、耐火。
3 建筑模数。
4 建筑(建筑物、构筑物)1.2 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形象 1.2.1 民用建筑的分类一、建筑分类建筑分类:生产性建筑、非生产性建筑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二、民用建筑分类 1 按使用功能分:①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宿舍等。
②公共建筑:如学校、图书馆等,共 15 类。
2 按规模大小分:①大量性建筑:如住宅、公寓、宿舍等。
②大型性建筑:如体育馆、大型火车站等。
3 按层数分类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的规定:①居住建筑按层数分类低层建筑:1~3 层。
多层建筑:3~6 层。
7~9 层为中高层、10~30 层为高层;100m 以上为超高层。
②公共建筑 24m 及以上为高层建筑。
补充 1 建筑物的级别①②③④⑤⑥ 30 层以上为特级工程 16~29 层超过 50m 的公共建筑为一级工程 16~29 层的住宅建筑为二级工程 7~15 层超过的建筑为三级工程7 层以下无电梯的住宅为四级工程 1~2 层或单功能建筑为五级工程补充 2 建筑师的设计范围:①②一级注册建筑师均可设计二级注册建筑师可设计三级以下的建筑。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讲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义依据《建筑设计基础》教材第三章“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展开,详细内容涵盖建筑的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建筑设计的基本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设计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建筑设计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设计原则的应用。
重点:建筑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建筑设计案例图纸、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a. 建筑形式:讲解建筑形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
b. 建筑空间:分析建筑空间的特点、分类及设计方法。
c. 建筑结构:介绍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受力特点及设计原则。
d. 建筑材料:阐述建筑材料的分类、性能及选用原则。
e. 建筑环境: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介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 实践环节:a. 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分析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中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b. 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建筑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设计练习。
4.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建筑设计基本要素a. 形式b. 空间c. 结构d. 材料e. 环境2. 设计原则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座你熟悉的建筑,阐述其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b.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方案,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2. 答案:a. 作业一:学生需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环境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第一讲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学基础知识?(学习目的、教学目标与成果检验)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学的关系建筑学在环艺专业中的应用培养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培养对建筑功能、技术、艺术的了解培养对建筑历史的了解培养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和表现技法的能力二、如何学习建筑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时间:36学时(12学时*3周)内容: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方式:理论+参观+实践安排:第1周建筑概述第2周建筑历史第3周建筑设计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三、要掌握哪些建筑学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建筑历史----了解古今中外不同风格流派和特点●建筑结构----了解结构类型、受力方式、造型特点●建筑构造----了解房屋构成、构造作用及做法●建筑设备----了解水电暖通的布置方式和配合要求四、应用建筑学知识的工程实例第二讲建筑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建筑的起源1.什么是“建筑”?建=廴+聿本义:延长+立律法引申:建立、创设筑=築=筑+木本义:筑墙。
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杆把土砸实。
引申:修建、建造表面意义建筑----(动词)指造房子,修路、架桥等。
(名词)建筑物,如房屋、桥梁、水坝、隧道等。
本质意义建筑----人类构筑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空间。
狭义的建筑指单体建筑;广义的建筑包括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它周围的环境(如建筑组群、街道、城市等)。
2.建筑的起源巢穴巢居和穴居的出现,出于人类对生存空间的要求。
如:遮风避雨、抵御猛兽。
巢居的发展《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太平御览》记载:“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房屋穴居的发展《易经》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
”仰韶文化(母系社会)的建筑遗迹----半坡村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