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共73页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73
内镜止血夹、热凝和内镜下注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1998年5月至1999年7月,我院将63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内镜止血夹、热凝和内镜下注射进行治疗,并对其即时止血成功率、平均止血时间、平均输血量、 1周内再出血发生率、急诊手术率和并发症进行了对比观察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受体阻滞剂或一、临床资料:63例均为急诊24小时内经输血、补液和H2质子泵抑制剂及凝血酶或立止血等治疗后未能控制出血的患者。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内镜止血夹组22例,热凝组21例,内镜注射组20例,其临床资料见表1。
各组间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休克发生的例数和平均出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
表1 63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二、内镜下表现:所有病例都能见到活动性出血病灶,其出血病变和出血类型见表2。
表2 63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变和出血类型三、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术前均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并用冰生理盐水洗胃,止血前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灶,确定出血点后即行止血治疗。
治疗所用内镜为Olympus GIF-XQ 230型电子胃镜。
内镜止血夹组于内镜下确定出血点后,经Olympus HX-5LR-1型内镜止血夹置放器,Olympus MD-850止血夹钳夹出血点至局部出血停止。
每个患者使用止血夹1~4 枚,平均1.4枚。
热凝组用Olympus高频电凝头(能量为25焦耳)直接轻压出血灶反复热凝至出血停止。
每例热凝治疗3~6次,平均3.5次。
内镜下注射组选用NM-1K粘膜注射针于出血点旁开约2mm处四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每次0.5~1.0ml,反复注射至出血停止。
每个患者用肾上腺素3~10ml,平均7.5ml 。
四、观察随访:所有病例止血后均予以西米替丁静脉滴注或奥美拉唑静脉注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呕血和便血的次数及出血量、24小时尿量、红细胞压积、尿素氮及输血量,以判断止血疗效和再出血情况。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18期V ol.4, No.18, 201987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的治疗及护理分析马瑜华(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摘要】上消化道出血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易产生失血过多的现象发生,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予以有效治疗及护理对策。
本文对上消化道出血采取内镜下进行止血的治疗以及护理分析进行展开综述,肯定了给予有效的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出血现象,同时提高了治疗的作用效果,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本病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及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8.87.01前 言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消化内科属于常见症候群,因消化道本身产生的严重、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以及肿瘤等多种因素所致,同时也可因邻近的器官以及全身性疾病累计消化道所致。
如上消化道出血、中、下消化道出血包括(肛管疾病、直肠疾病、结肠疾病以及小肠疾病),严重这可引起贫血、血压下降、失血过多甚至发生休克等情况发生。
据有关数据显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每年可有10%为赤血出现或复发出血,其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威胁生命[1-2]。
本次研究为有效控制患者出血现象并准确查出出血部位,降低死亡率。
制定一套科学化、合理化、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案1.1 内镜下止血夹进行治疗陈耀成,朱志华早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早期治疗中,如出现治疗不合理,不仅造成大量出血情况,同时还可危及患者生命。
采用内镜下止血夹是目前临床上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经济适用、可行的一种有效措施[3-4]。
内镜下止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操作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规范性,重视术后预防性健康指导的临床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24h内紧急胃镜检查并进行镜下止血及其他治疗10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规范护理,同时重视术后预防性指导。
结果 98例内镜下治疗后显效63例,占64.29 %;有效28例,占28.57 %;无效10例,占10.20 %;无效10例中,2例再次出血死亡,8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结论胃镜下止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即时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易行,护理的配合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内镜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术护理预防性指导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尽快施以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1]。
过去,不少患者由于出血原因及病灶出血活动状态不明,在短时间内无法确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应用胃镜检查能在较短时间内确诊,而且进行内镜下治疗,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明显减少了外科手术率[1-2]。
笔者根据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24h内紧急胃镜检查并进行镜下止血及其他治疗,同时规范护理,重视术后预防性指导。
现就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24h内紧急胃镜检查并进行镜下止血及其他治疗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43.2岁,所有病例均有呕血或黑便,经保守治疗24h~48h后行胃镜检查发现活动出血;出血原因:十二指肠溃疡52例,胃溃疡26例,上消化道肿瘤1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例。
1.2治疗方法病人入院后即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除有原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精神病等禁忌证外,在纠正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的原则下,在出血24h~48h内进行经内镜活检孔局部喷洒冰盐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8~20mg或再使用0.9%氯化钠10mL加肾上腺素1mL分点局部注射,看到有血管残端出血者,可用高频电发生器热探头凝固止血,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硬化剂注射或血管套扎[3],直至出血停止,观察无其他部位出血后退镜,术后适当禁食及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首次出血死亡率髙达%,反复出血发生率为%,尤其是肝功能较差,伴有黄疸、腹水的病人通常无法手术时,如何有效的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纤维内镜技术迅速发展,经内镜下介入治疗给予注射硬化剂、注射组织胶及套扎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并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硬化剂疗法()硬化剂疗法的主要作用硬化剂疗法的主要作用有:)增后静脉管壁;)静脉内血栓形成;)静脉周围粘膜凝固坏死形成纤维化,增强静脉的覆盖层,从而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硬化剂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既往曾接受分流术或脾切除术后再出血;)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有出血史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外科手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三腔二囊管和(或)加压素暂时止血后数小时,加用硬化剂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用硬化剂控制大出血。
禁忌症:重度黄疸休克肝性脑病等。
器械前视内镜、内镜专用注射针。
硬化剂的选择选用具有快速形成血栓、能收缩血管、引起无菌性炎症性组织坏死特点的油质硬化剂。
国内最常用的是%乙氧硬化醇(),%十四烷基硫酸钠(),无水乙醇。
%乙氧硬化醇()副作用较小,最为常用。
术前准备为减少食管蠕动,术前需给予解痉、镇静剂,女口:术前半小时给予山莨菪碱或安定肌肉注射;除药物外同时还需备血及准备三腔二囊管。
操作方法用%咽部喷雾后,插入内镜达十二指肠球部,在胃镜顺利推出的同时,详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幽门、胃窦、胃体和胃底部,最后观察食管,记录见到出血病变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范围。
自活检孔道送入注射针在食管贲门连接部上方对每根曲张静脉注射液硬化剂。
注射方法有种:血管旁硬化法、血管内硬化法、血管旁和血管内联合硬化法。
注射点的压迫,有套管压迫法、气囊压迫法和镜身压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