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止血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2
3种内镜下止血方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内窥镜下止血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出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在内窥镜下止血中,有多种止血方法可以选择,包括电凝止血、硬化剂止血和夹子止血等。
本文就介绍三种内窥镜下止血方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一、电凝止血电凝止血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下止血方法,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出血点或溃疡表面的组织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电凝止血操作简单,止血效果稳定,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据统计,使用电凝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止血成功率高达90%以上,出血再发率低,且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
电凝止血不仅可以止血,还可以防止继续出血,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
二、硬化剂止血硬化剂止血是一种利用硬化剂对出血点进行注射,形成凝块或瘢痕修复出血点的方法。
硬化剂可以是乙醇、多巴胺或生理盐水等,根据出血点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硬化剂进行注射。
硬化剂止血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类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三、夹子止血夹子止血是一种通过夹子夹住出血点,使其停止出血的方法。
夹子止血操作简单,适用于出血点直接暴露和易于夹住的情况,如消化道溃疡和溃疡性出血等。
夹子止血不仅可以有效地止血,还可以减少出血点的再出血可能。
经过实践,夹子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良好,止血成功率高,出血再发率低,术后患者可以迅速康复。
与其他止血方法相比,夹子止血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内窥镜下止血方法。
内镜下两种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是胃肠道出血的一种常见原因。
而内镜下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
内镜下两种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硬化治疗和内镜下结扎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本文将对其止血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内镜下硬化治疗内镜下硬化治疗是通过内镜引导下向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使其硬化闭塞,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硬化治疗操作简便,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无需另外的设备和材料,且对手术者的技能要求较低,几乎所有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都可以完成。
内镜下硬化治疗对于病人的侵入性较小,术后恢复快,几乎不会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
内镜下硬化治疗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治疗效果受病变部位、曲张血管直径、病变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长期的止血效果。
由于硬化剂的注入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手术者的经验和技能对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内镜下硬化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需要长期的随访和观察。
内镜下结扎治疗是通过内镜引导下用特殊的器械将曲张的静脉结扎闭塞,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结扎治疗具有操作简便、便于掌握和学习的优点,结扎治疗还具有出血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内镜下结扎治疗的止血效果稳定,不受病变部位和曲张血管直径的影响,对于长期的止血效果更加可靠。
内镜下结扎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结扎器械的制造和操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内镜下结扎治疗的费用较高,不适合所有患者。
内镜下结扎治疗术后病人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术后可能会出现胸痛、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内镜下硬化治疗和内镜下结扎治疗各有优劣。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的特点,综合考虑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内镜下硬化治疗和内镜下结扎治疗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均良好,但是两者的适应症不同。
临床消化道出血分类、病因、出血程度评估及内镜下止血方法及常用治疗方案胃镜和结肠镜分别为上、下消化道出血首选的诊断方式,胶囊内镜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式,可见,内镜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分类上消化道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
常见病因: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NSAIDs 服用、Mallory-Weiss 综合征、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 病等。
中消化道屈氏韧带至回盲部之间。
常见病因:小肠间质瘤等。
下消化道回盲部以远处。
常见病因:下消化道:血管畸形、憩室、息肉等出血程度的评估(1)每日出血在 5 mL 以下,一般较难检测出。
(2)每日出血量在 5 mL 以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每日出血量超过50 mL,可出现黑粪。
(4)胃腔内积血量大于 250 mL,可引起呕血。
(5)一次出血量在 400 mL 以下时,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超过 400 mL 者,可出现头昏、心悸、乏力等症状;短时间内出血超过1000 mL 将出现休克症状。
止血方法机械止血法(1)内镜局部压迫止血法凝血功能正常,出血量较小、血管破损较轻微且血管较细微者。
(2)止血夹止血法内镜下波动性出血或喷血、活动性出血以及有裸露的血管残端等较大出血量者,但不宜用于大面积弥漫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硬化的情况可分为非降解材料止血夹(钛夹、银夹等)和可吸收高分子止血夹 (Lapro-Clip 夹和 ABSOLOK 结扎钉夹)可旋转的止血夹(可用于憩室出血),超范围夹子(大血管严重出血或大纤维溃疡的患者)(3)结扎止血法:出血量较少且有充分视野的出血情况;(4)内镜可脱性圈套结扎术:新兴技术,对于憩室出血有优势,但是需要进一步验证;喷洒止血法(1)适应症:用于出血面积较大但出血量不大的患者。
(2)常用药:包括立止血、孟氏溶液、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高铁止血剂、新型止血粉等。
(3)缺点:存在一过性降低内镜的可视性、在止血无效时可能会干扰其他治疗方式。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内镜止血是指通过内镜检查找到出血病灶,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包括电凝、点状组织黏膜下注射、环带扎执等方式。
内镜止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因此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内镜止血主要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情况。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出血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内镜止血不仅可以直接止血,还可以对病灶进行观察和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内镜止血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出血病灶的位置和形态;然后是止血措施,根据出血病灶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当的止血方式,如电凝、点状组织黏膜下注射、环带扎执等;最后是观察和监测,对止血后的病灶进行观察和监测,确保出血得到有效控制。
内镜止血的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对患者的评估,包括出血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合并症等,以确定内镜检查的时机和方式;其次是对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操作要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和有效;最后是对治疗效果的评估,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在临床实践中,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精确定位出血病灶,通过止血措施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内镜止血在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优势逐渐显现,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内镜止血将成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镜下止血治疗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是指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外的其他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溃疡病出血、上消化道良恶性肿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间质瘤和恶性溃疡)出血、黏膜下横径动脉破裂出血(杜氏病,Dieulafoy)、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yndrome)出血,以及出血性胃炎等。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内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危重症,病情凶险,常危及生命,及时止血是关键。
内镜下止血术是近年来开展非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新方法之一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具有方便、易行、创伤少、疗效可靠等优点,成为非门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常用内镜下止血方法有局部注射止血(注射肾上腺素、硬化剂)、局部药物喷洒(肾上腺素,凝血酶)、压追止血(止血夹止血)和凝固止血[微波凝固、氩气刀凝固法(APC)、激光止血高频电凝止血等方法。
临床对于胃内较大血管出血单纯用上述内镜治方法难以奏效,联合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内大出血的趋势
(一)适应证
1、消化性溃疡出血;
2、上消化道良恶性肿瘤出血;
3、息肉出血:
4、食管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出血;
5、出血性胃炎等。
(二)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极度衰竭不能耐受检查者;
2、精神病或严重智力障碍不能合作者;
3、怀疑有胃肠穿孔或腐蚀性食管炎、胃炎的急性期;
4、严重脊柱的畸形或纵隔疾患如胸主动脉瘤等;
5、严重高血压患者。
(三)术前准备
1、物品准备普通上消化道内镜必备的物品、急救车(包括气管插管、
急救药品等)、监护仪、吸引器、止血用品(氩气刀凝固系统、高频电高凝装置等)治疗配件(局部注射针、止血夹等)、药品(肾上腺素等)。
2、患者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静脉管路畅通;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并发症等风险以及术中配合要点,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及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术中护理配合
(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尽量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指脉氧和呼吸频率的变化,每5~1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
(2)对于大出血、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液量,并且配合术者给予吸氧、吸痰、止血、扩容等抢救措施。
(3)对于非麻醉患者:注意采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信息,及时询问有无不适,引导患者采取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如有唾液等可顺着嘴角自然流出,勿吞咽;疼痛时,采取不同的手势传达给医生及护士,如出现出冷汗、血压不升、上腹部剧烈疼痛、板状腹、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考虑可能发生并发症,需及时报告医生;对于静脉麻醉或全麻患者应提前建立静脉通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引出口腔及鼻腔的血液及分泌物。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对环境上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5)局部注射药物时:配合医生掌握好注射的部位和深度,内镜下射止血药物前,应检查内镜注射针是否通畅并排气:注射时,需保持针头与黏模15-30度,控制内镜注射点的数目,以确保注射剂能够聚集在黏膜下,推药速度均匀,且每个注射点注射量不多于2ml,退针时动作要快。
(6)电凝止血时:将电凝功率调节为45W,将圈套器头端伸出1-2mm,每次电凝操作时的通电时间以不超过3秒为宜,由于组织失活的深度和热凝固较难控制,过深可能有穿孔的危险,深度不够则可能导致疗不到位。
(7)止血夹使用时:首先将装好的止血夹递给操作者经钳道口插入,对准病灶后,将夹子、金属鞘管伸出塑料套管;其次,拉动手柄使夹子完全打开,对准病灶,向后拉回滑杆使夹子夹紧病变部位并关闭;最后,直到向后拉不动滑杆,听到“咔嚓”声,将主体拔出体外。
放置器应准备两个以上,夹子应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