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本文,朗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能用现代汉语流利地翻译文章。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情境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读音障碍。
2.全班齐读全文。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词、句)可以勾画出来,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勾画出来,准备进行交流。
4.小组交流合作翻译全文。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微型竞赛——诵读文本开展5分钟竞赛,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五、本课小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
附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掌握“畎亩”“举”“空乏”“拂”“衡”“作”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情境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017年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21 《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本章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了解___的道德主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___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在阅读本章时,我们需要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___对“大丈夫”的阐释,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在课堂中,我们先介绍了一些生词的注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然后,我们翻译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___对大丈夫的阐释,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三句话概括了大丈夫的精髓。
为了做到有大丈夫之道,我们需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同时,我们也需要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最后,我们鼓励学生珍藏许多大丈夫的名字,并举例说明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例如,___就是一个富贵不能淫的榜样。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忧患和困难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而安逸和舒适则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导致衰落和失败。
作者先举了___的例子,他通过卧薪尝胆的苦行,最终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
但是,在胜利之后,___却沉溺于安逸和舒适中,最终导致越国的衰落和覆灭。
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挑战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如___、___等人。
他们都曾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困难,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强和有追求,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名人。
最后,作者呼吁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在不断地奋斗和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21、《孟子》两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字音夫(fú)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二、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三、朗读指导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新课学习】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委:放弃(今义)委屈去: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今义)国家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今义)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以天下之所顺以:用b.兵革非不坚利也利:锐利地利不如人和利:有利c.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d.三里之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城墙(3)注意下列加粗的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课题《孟子》二章单元第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2、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还记得《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吗?是“人之初,性本善”。
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句话表现的是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性善论”,它最初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孟子>二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板书课题:《<孟子>二章》。
由孟子的“性善论”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明确学习目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简介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1《孟子》二章【导学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富贵不能淫》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冻指导一:【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
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 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 来的。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題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 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指导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Fh 对……说太守谓谁:为,是4. 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an) 丈夫之冠(guan) 女家(忙)• • • 2. 理解课文屮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戒之:告诫C 女家:指夫家。
正:准则,标准。
淫:惑乱,迷惑。
3.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谓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 由:遵循。
移:叫做富贵不能淫(yin)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焉:怎么,哪里。
命:教导、训诲。
夫子:指丈夫。
独行英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屈:使屈服。
■5.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6.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7.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刍M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