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总结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488.00 KB
- 文档页数:8
七上地理1一2章知识点本文旨在介绍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下是针对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地理学科与探索地球1.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分类- 地理学科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 地理学的分类:a.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
b.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人口、城市、经济等。
1.2 地球的组成和性质- 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球的性质:地球是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大气层、水层和陆地层。
1.3 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大气层的特点:大气层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 大气层的功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调节地球的气候和气温。
2.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2.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2.2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 经纬度: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的一种表示方式,经度表示东西方位,纬度表示南北方位。
2.3 地理坐标在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坐标在导航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GPS系统通过地理坐标可以准确计算位置。
- 导航软件也利用地理坐标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指引。
总结:通过学习本章,我们了解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地球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理坐标的概念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地理提供了基础,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地球的奥秘。
本文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1. 生物地理区划地球上的生物区系可以根据其物种组成和分布特点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理区域。
目前主要有带状区划法、季风区划法和植被带区划法等地理区划方法。
带状区划法是根据地球上不同气候带区分地带,主要包括北极区、寒带、温带、热带等不同带的生物地理区域。
季风区划法是根据季风气候类型的不同划分生物地理区域,包括季风气候区和非季风气候区。
植被带区划法是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划分生物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森林带、草原带、沙漠带等不同类型的植被带。
2.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或角色。
它包括了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生态位的概念由G.E.哈钦斯首次提出,并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生物地理中,生态位的概念常用来解释种群和物种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适应策略。
比如,不同种群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会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资源竞争和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3.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气候是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群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温度、湿度、季节变化等气候要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生物地理研究中,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家通过对气候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生物种群分布和生态系统结构的规律,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两个重要地理要素,它们对生物的分布和演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生物的分布模式和生态位也会有所不同。
在生物地理研究中,科学家通常会考虑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包括地形地貌对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对生物迁徙和物种适应的影响等。
5. 生物地理学的应用生物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研究学科,还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进化1. 生物的起源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原始生物——原始生物聚集——多细胞生物细胞起源说: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产生的。
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的过程。
2. 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通过化石可以推断出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物地理学证据:不同地区相似的生物群落和物种分布。
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对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分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 生物的分类分类学的基本原则:近缘生物有较多的共同特点生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殖方式、分子特征等第二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2. 细胞的生理活动细胞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的运动:细胞的运动包括原生质流动和细胞骨架运动细胞的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3.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概念:由相同或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组织器官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DNA的功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RNA的功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2. 生物的遗传遗传的概念:父母的性状通过生物的繁殖传递给后代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的分子基础:DNA分子的复制与转录3. 变异与进化变异的概念: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有部分相同和不同之处进化的概念:生物在长期的时间内,根据适应环境的需要,逐渐发展出新的形态和功能生物的进化方式: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第四章生物的环境和生态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适应性:适应环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衍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2. 生物的相互作用共生: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依赖而生存捕食与被捕食: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生物之间争夺生存资源的行为3. 人类与环境人类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生态园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 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界的分类: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植物的生活方式:光合作用、寄生、肉食性植物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3. 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界的分类:脊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动物的生活方式:食性、栖息地、繁殖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迁徙、求偶、护卫生物多样性以上就是初一生物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低层⼤⽓组成:稳定⽐例的⼲洁空⽓(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汽、固体杂质氮--⽣物体基本成分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度升⾼②⼤⽓平稳有利于⾼空飞⾏③包含臭氧层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的受热过程(⼤⽓的热⼒作⽤)--太阳晒热⼤地,⼤地烤热⼤⽓3、⼤⽓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三种形式及各⾃现象(⽤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点选择性⼩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的主要原因:太阳⾼度⾓(各纬度削弱不同) 4、⼤⽓对地⾯的保温作⽤:了解地⾯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的过程:⼤⽓强烈吸收地⾯长波辐射;⼤⽓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图⽰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温差⼤⼩的⽐较)保温作⽤的意义:减少⽓温的⽇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地势、⼤⽓透明度、太阳⾼度四、热⼒环流1、⼤⽓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环流(图⽰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垂直运动 4、⽔平⽓压差:⽔平⽓流由⾼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平压差(或⽔平⽓压梯度⼒)6、影响风的三个⼒:⽔平⽓压梯度⼒;地转偏向⼒;地表磨擦⼒风向的决定:1⼒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压指向低压.2⼒风(⾼空风)--平⾏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平⽓压梯度⼒的⽅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偏转③近地⾯受磨擦⼒(⽅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的风向是⽓压梯度⼒和地转偏向⼒两⼒共同作⽤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的风,受⽓压梯度⼒、地转偏向⼒和磨擦⼒三⼒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环流:⽩天(郊区→城市、海风、⾕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风)9.热⼒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成为热⼒环流。
高中生物生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生物的分布、迁徙、繁殖等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影响。
以下是高中生物生物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分布与生态区划1. 生物分布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等。
2. 生态区划:根据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多个生态区,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极地等。
二、生物迁徙与季节性迁徙1. 生物迁徙的原因:寻觅食物、繁殖、逃避恶劣环境等。
2. 季节性迁徙:部分生物为适应气候变化,季节性地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如候鸟迁徙、鲸鱼迁徙等。
三、生物繁殖与生物适应性1. 生物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 适应性进化:生物通过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驯化物种的出现,对环境的适应等。
四、地理环境对生物进化和演化的影响1.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能够划分不同的物种,促进物种的进化和演化。
2. 岛屿生物地理学:岛屿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屿上的生物独特的进化演化方式,如岛屿鸟类等。
五、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1. 生物资源的意义: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生物灭绝。
六、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进程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
2. 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开发和使用水土资源造成生物生境破坏。
以上是高中生物生物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适应地球的多样性与变化。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时光荏苒,转眼间,本学期的生物地理课程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学习了生物和地理两门学科,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总结。
首先,我对生物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从细胞到个体,再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世界是一个充满奥秘和活力的场所。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生物的分类、进化、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对地理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学科,更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资源与环境利用的学科。
通过学习地理,我明白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合理规划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等。
以下是我在生物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具体收获:1. 增强了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生物地理,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2. 提升了观察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生物和地理现象,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生物地理社团活动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植物调查、地形地貌观察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 扩宽了知识面。
生物地理课程涉及了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还了解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5. 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生物地理课程中,我参与了多次实践活动,如采集植物标本、制作地理模型等。
这些实践活动让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总之,生物地理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保护地球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很重要。
为大家更够更好地学好高中知识,现店铺把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要点以章节来分,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高中要求记忆的知识。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初一生物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和演化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初一生物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生物地理的概念、地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地理区划及其特点、动植物的区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以下是初一生物地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生物地理的概念生物地理是生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
它关注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
二、地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1. 地球对生物的影响:- 地壳构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壳构造活动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如海岛上的特有物种。
- 高山和平原:高山和平原的地形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有不同的影响,如高山植物的寒冷适应和平原植物的水分利用。
- 气候:气候的温度、湿度对生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如冷温带和热带的植物种类不同。
2. 生物对地球的影响:- 植物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固定碳,并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
- 动物的作用:动物传播种子、授粉,促进植物繁殖;食肉动物控制其他生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
三、生物地理区划及其特点生物地理区划是根据生物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若干区域的科学方法。
常见的生物地理区划包括气候带、植被带和动物区系。
1. 气候带: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不同气候带,每个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特点。
2. 植被带:根据植物的生长适应能力和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寒地、温地和热带等不同植被带,每个植被带有其独特的植物种类组成。
3. 动物区系:根据动物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动物区系,如古北界、新北界、古南界和新南界等,每个动物区系具有自己独特的动物种类组成。
四、动植物的区系动植物的区系是指生物在地理区域内的分布,根据方法和因素不同可以划分为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
1. 动物区系:根据动物的分布特点可以划分为古北界、新北界、古南界和新南界等动物区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总论-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球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类型- 植被的分布与特点- 动物的分布与特点- 生物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特点-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和分布特点-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措施- 水问题的产生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地震的发生与防治- 水灾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防治- 火灾的发生与防治- 自然灾害应对与救援措施第五章全球气候与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层次- 全球气候的分区与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 气候预测与预报方法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第七章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问题的产生与影响- 人口发展战略- 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第八章我国的产业格局和问题- 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中国的产业分布格局和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第九章农业的发展与问题- 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与农业区划-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路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措施第十章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问题- 第三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问题- 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第十一章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和差异-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区域规划的实施和问题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二章生物群落第一节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第三节生物群落的生态第四节生物群落的动态第五节生物群落的分类1、基本概念(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2)种群:在自然界,每一物种由许多个体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形成许多大小不等个体群,人们把占一定空间的某物种的个体群叫种群。
种群的集合体叫群落。
(3)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是有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优势种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每一个生物群落都具有自己的结构。
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群落与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具有一定的动态结构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有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败与灭亡的阶段。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每一个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3、植物群落调查方法:逐步扩大样地法(最小面积法)通过逐步扩大样地法所得的数据,可绘制成种类-面积曲线图。
样地: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
动物群落调查方法:随机取样法。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
具体作法是:逐渐扩大样地面积,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作为最小面积。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最小面积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400 M2,落叶阔叶林为100 M2,草原灌丛为25~100 M2,草原为1~4 M2。
比较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灌丛、草原。
4、群落的数量状况:(1)多度(abundance):指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国内多采用Drudo的七级制多度。
Soc(Sociales)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Cop3 (Copiosae)数量很多Cop2 数量多Cop1 数量尚多Sp(Sparsal)数量不多而分散Sol(Solitariae)数量很少而稀疏Un(Unicum)个别或单株(2)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3)密度:单位面积上某个物种的个体数(4)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即小样地内出现的频率。
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A:频度1—20%的植物;B:21—40%的植物;C: 41—60%的植物;D:61—80%的植物;E:80—100%的植物。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它们多于B、C和D频度级的种类。
这个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为多的事实。
E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其数目也较大,因此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E>D。
(5)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IV) =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优势度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重要值=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重要值的意义:1 是一个反映种群的大小、多少和分布状况的综合性指标;2 反映了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3 可确定群落的优势种;表明群落的性质4 可推断群落所在地的环境特点;5 是用于群落分类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6)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
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5、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1)种的数目和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度,也称为群落的异质性。
例如:群落甲、群落乙都有两个物种和100个个体组成群落甲群落乙种类 A B A B个体数49 51 2 98两个群落丰富度相同,但是均匀度不同,故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同。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辛普森多样性指数6、群落的结构陆生群落成层性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
分为: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森林群落的地上部分一般可以划分出4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层间植物:附生、寄生、藤本等生长型的植物,它们依附于各种植物体上往往在整个群落的垂直空间内都有分布,因而被称为层间植物或层外植物。
成层性的生态意义:(1)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避免了生物之间的直接竞争。
(2)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地上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
地下分层由不同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达到的深度不同引起的,最大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表层。
地下分层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
层间植物(3)可以作为对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指标。
(4)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平结构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镶嵌性:两个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7、群落内的光照:群落内的光条件群落内部的光:◇穿过植物枝叶间隙投入的直射光◇穿过植物枝叶间隙投入的天空散射光◇透过植物叶子或植物叶子反射的散射光群落内光照特点◇光强被减弱◇光质被改变8、群落内的温度波动较为缓和◆群落内的最高温较群落外低,最低温较群落外高,平均温度比群落外稍低◆白天与夏季的温度较群落外低,夜间与冬季的温度高于群落外影响因素群落植冠层对阳光的反射与吸收◆植冠层的保温作用◆群落重叠的层次结构,阻碍了群落内外的热量交换。
◆群落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枯枝落叶的蒸发作用,调节了群落内的温度,缓和了地表温度的振幅与热量散失。
9、群落内的水分:1.蒸腾与蒸发2.径流与渗透3.截留4.空气湿度5.降水量:增加降水量,“森林夜雨”:森林群落通过蒸腾与蒸发作用,将其吸收水分的75%送回大气层中,增加了大气水汽的含量。
▲森林林冠层的气温较附近大气层低,含水汽的能力小,容易促使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水汽凝结成云而致雨。
▲森林阻碍气流运动造成气流涡旋▲森林树木的大量放电,引起云块放电,使空气电解,促进水汽凝结而降雨6.水分平衡:群落在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植物群落能够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并对降水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
◆实践意义:营造水源涵养林10、群落内的空气显著特征◇空气极度静寂◇CO2的高浓度11、群落内的土壤群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增加土壤含水量影响地下水位影响地下水矿化影响土壤结构群落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含盐量和pH值◇土壤发育荒漠——荒漠土针叶林——灰壤雨林——砖红壤常绿阔叶林——黄壤群落对环境的影响:防止风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护环境12、群落的形成裸地:原生裸地(primary barren)次生裸地(secondary barren)裸地的成因:地形变迁气象现象生物作用人类影响群落的形成过程:◆侵移◇传播体的可动性◇传播因子◇地形条件◆定居:先锋种◆竞争:先锋群落◆群落形成◇自发影响◇异发影响13、群落的动态: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演替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在不同的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常具有明显的变动,但这种变动仅限于群落内部,不产生群落更替的现象,也称为波动(fluctuation)年际变化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活动的影响14、演替:演替(succession)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它是生物群落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在一个地点最早出现的演替系列群落叫先锋群落。
◇演替的最终阶段,是与环境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生物群落称为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原因:环境条件的变化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活动性◇群落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种类组成中,新的分类单位(如种、亚种、变种)或新的生态型的发生.◇人类活动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直到达到顶极群落为止。
演替的终点——顶极群落次生演替的成因:自然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火灾◇病虫害◇干旱◇水淹自然群落演替的趋势无论原生演替或次生演替,生物群落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化,最后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
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
r- 型生物大多被K- 型生物所替代;生物种类数目增多;群落内部结构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群落的食物链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形成食物网,稳定性更强。
15、演替顶级学说:单元顶极学说Mono-climax(F.E.Clements,1916)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A.G.Tansley,1954)顶极格局学说(顶级群落配置说)Climax Pattern Hypothesis(R.H.Whittaker,1953)( 1 )单元顶级理论(mono-climax theory)以美国的 F.E.Clements 为代表,认为在一定区域,演替最终会形成与当地气候环境协调的同一种顶级群落——气候顶级(climatic cli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