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16
地理科工作总结前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地理科任教。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反思,使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课程安排该课程在一学年中共分成两个学期,每个学期20次课。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通透,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其中包括PPT,练习册,视频,实验等。
在第一学期,我带领学生探索了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和地理时间序列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深入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第二学期,我让学生学习了自然灾害的知识,包括山崩、地震、火山等。
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和意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我还组织了课程复习课,让他们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和加强,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实验室教学实验课是地理科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我在实验课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给他们选择合适的实验。
无论是在野外实验,还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我都让学生将课本上学习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和现象。
随着实验课的进行,学生对于地理的知识不断增加。
作业布置作业布置需要巧妙地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
作业不仅能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加强思考,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在课堂上布置•在互联网上布置,打造学生的自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思考和回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效果评估在教学工作中,效果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我使用了各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如学习成绩、思考能力、实验能力等。
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是我们进行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我定期通过小测验、考试以及作品等方式进行学习成绩的评估。
思考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进度,布置一些有关思考、探究的题目,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实验能力:在实验课中,我关注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自然地理实习总结【篇一: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前言一、野外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一方面获得基本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自然地理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观察和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以及组织、指导课外地学小组活动打下必要的地理学基础。
同时,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锻炼,增强热爱地学科学的感情,巩固从事地理专业的思想,并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风尚。
二、实习地点与主要内容1、南京中山植物园:在带队老师引领下,依次观察裸子植物区、被子植物区、花卉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热带植物区、多肉多浆植物区,重点认识和描述典型植物、优势种群中的代表种。
2、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观察土壤剖面样本,描述样本发生层及相应特征,分析其成土过程,熟知土壤类型名称,中国土壤分布,水稻土形成过程,土壤及我国土壤研究发展历史及成果。
3、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讲解老师带领下,按生物进化顺序学习各时期生物进化阶段、特点,最后了解典型生物特种及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专题内容。
4、南京六合气象站: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分组观察气象观测场的地理位置、场地设备的总体要求、了解观测温度、湿度、能见度、降水量、蒸发量、辐射量、气压、风速等相关仪器设备,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表气温、地下温度、冻土厚度、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参数的获取方法,了解人工观测设备、自动观测设备以及天气会商过程等。
5、南京红山窑水利枢纽和红山窑水文站:听取红山窑水利枢纽技术人员的情况介绍,包括工程概况、枢纽建筑物的组成、建筑物的布置及其作用、工程运用情况;参观泵站,在泵站外部观察水闸的形态与基本构造,在泵站内部变听技术人员讲解、便进行观察,了解泵站的主要功能、外部特征、布局与站房的平面布置;参观船闸,在外部观察船舶过闸的具体过程,进入节制闸控制室,听取讲解与实地观察,了解节制闸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听取红山窑水文站技术人员的介绍与讲解,了解水尺、自计水位计、流速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了解资料记录与处理方式,能够根据实测水位、断面形态数据计算断面流量。
一、前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训。
通过实地考察、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对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意义1. 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提高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4)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基础。
2. 意义(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2)增强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3)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1)地质地貌考察:观察不同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成因;(2)水文考察: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分布及特点;(3)植被考察:识别植物种类,分析植被类型及分布规律;(4)土壤考察:采样分析土壤类型、结构及肥力状况。
2. 实训过程(1)前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实训地点的地理背景;(2)实地考察:分组进行野外调查,记录数据;(3)室内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4)总结报告:整理实训成果,撰写报告。
四、实训成果与收获1. 成果(1)了解了实训地点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2)掌握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3)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收获(1)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学会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基础;(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实训体会与反思1. 体会(1)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2)野外实习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野外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安全,遵守纪律。
2. 反思(1)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野外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安全意识不够重视,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类。
而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的研究,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
1. 地貌与地质过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形状的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期的地质过程所形成的。
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作用于地壳,使其发生各种变化,包括构造变化、岩石变化、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貌与地质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包括大气层的组成、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等。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
3. 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贮存等现象的科学,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流动和循环过程。
水文和水循环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指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概念。
生物地理学则是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理区域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地球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灾害事件。
灾害管理是指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减轻和恢复的过程。
学习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保护地球家园。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自然学科学期工作总结7篇篇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已经结束。
在这个学期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还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我将对这一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课程学习与掌握情况本学期,我主要学习了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我掌握了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为未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地球科学方面,我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运动及其影响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在生物学方面,我学习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物的进化与分类等知识。
这些知识让我对生物世界充满了敬畏与好奇,也为我提供了探索生命奥秘的钥匙。
在物理学方面,我接触了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理论,并通过实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领略了物理学的魅力,也为我解决了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不断尝试和总结学习方法与策略,以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我认为,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听讲与课后复习、多做练习与实验是学好自然学科的关键。
首先,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和练习。
其次,注重课堂听讲与课后复习。
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课后则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多做练习与实验。
我认为,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和实验能力。
三、收获与感悟通过这一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验操作中,我还需要更加细致和认真;在解题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严谨和规范。
自然地理学听课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在自然地理
学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以下是我对自然
地理学课程的总结:
首先,自然地理学课程涉及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
我们学
习了地球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
演变原因。
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和分布规律。
其次,气候是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了气候
的形成原因、分类方法以及全球气候格局。
我们还研究了气候变化
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此外,土壤和植被也是自然地理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我们了解
了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以及土壤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的重
要性。
我们还学习了植被的生态功能、地理分布和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最后,在自然地理学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我们了解了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要素。
我们学习了地球系统模型、观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了我们对地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地球科学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自然地理的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3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方法得当、合理规划和善于反思这五个方面,总结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迷失方向。
明确的目标可以引导自己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每当我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或者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都会先弄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设立一些合理的时间节点,以便给自己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其次,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我在学习中始终秉持着持之以恒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会不断地努力和学习,终有所获。
第三,学习要方法得当。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有所不同,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喜欢采取抓大放小的学习方法,先抓住重点知识点,然后再逐渐展开学习。
同时,我也会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网络上的学习平台等,以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第四,学习要合理规划。
很多时候,学习并不仅仅是一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因此,我们要合理规划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
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上,而不是被琐事所困扰。
经过多年的学习,我发现制定学习计划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减少压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自然地理学前沿知识点总结1.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是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的气候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气温上升、降水模式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等。
这些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气候模型的研究和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地球的气温上升,还会影响雨量、风速、海洋循环等气候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科学家们还关注了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干旱、暴雨、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海岸侵蚀、湿地退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 地球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的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地球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枯竭的危机。
近年来,自然地理学领域对地球水资源的研究日益深入。
科学家们通过遥感技术、水文模型等手段,对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地球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科学家们还对地球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地球的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地球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 地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从大气层到地壳层以及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区域的综合体。
它承载着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生物资源和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而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一、课程建设规划落实情况《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它又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
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主要依据就是:既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本课程在内容的先进性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比较合理,被学生普遍接受,总体效果良好。
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及实现手段的先进性,才能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优秀。
在教学中,除了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优秀教材作为课程教材之外,在教学组织中,还注意及时将新的内容补充进来。
在教学课时安排上,注重与已修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删减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留出适当的课时增加新的教学或讨论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对本课程时时进行更新的要求。
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易于实现内容更新与扩充的特点,本课程是我院较早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已实施了7届本科教学。
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CAI教学课件包含文字、声音、图表、动画演示等多项教学互动内容,加上主讲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与启发,声情并茂,内容充实,进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和教学效果的优良。
另外,本课程准备在校园网上开辟课程主页,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完整的CAI教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章节学习纲要、课程习题库、教学日历、考研试题、难点分析、课程人气统计等,同时利用校园网设置网上答疑、互动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在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每学年都要进行课程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接受教学检查,小组听课,学生民主评议,教师自评工作总结等。
通过教学检查,保证及时发现各种教学问题,并及时地加以改进或补充,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监督和保证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
在课程考试环节上,有完整的课程试题库,各年试题(A、B卷)以及有关院校近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等资料齐全,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课程组集体阅卷方式,并对试题及考试成绩都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教学及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实验讲义完备,实验开出率达100%。
在实验设备购置及实验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学校投资力度较大,仪器设备总值由1995年的不到4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68万元。
有多名专职实验工作人员,负责进行设备维护、调试及相关的实验准备工作,并具备参与实验辅导工作的能力。
授课教师全面负责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高度重视野外实习。
在教学学时压缩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和野外实习,是增强学习效果走“捷径”的办法。
而且“自然地理学”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到大自然中去了解、认识自然,掌握有关知识及相应手段。
目前全国地理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习经费由原来的30元 /生/次增加到目前的120元/生/次,我们不但没有减少实习内容及时间,反而增加了实习基地,由原来的秦皇岛实习基地到后来增加的庐山实习基地以及未来要开辟的云门山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各有侧重。
在“大二”之前保证每生有两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除长途实习外,还在省内组织了如淄博的溶洞、东平的大寨山、聊城位山引黄灌溉系统、聊城温泉等短途实习和就地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普遍感受到初步认识了自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课程组组织及教学、科研情况。
《自然地理学》课程组目前由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助教6人组成,其中博士4名,硕士7名,人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
课程组全体人员特别注意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和相辅相成,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结合本课程教学特点,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全国自然地理学专业教学研讨会,完成校教研项目三项,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科研与教研论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注意及时将最新的课程内容、研究进展以及授课教师本身的科研成果,加入到课程教学中。
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而,有效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重个人修养,作好学生表率。
本课程组教师注重为人师表,治学态度认真,业务钻研刻苦。
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第一线中,较好地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学生的道德和学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把学生每一点进步都视为自己的工作成就,并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因而受到了历届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拥戴。
本课程组教师分别多次获得过校级和学院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本课程组教师始终把自身师德与修养的不断提高,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把对学生的学风培养与建设,作为基本教学任务之一来对待。
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
尤其是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实习、实验和作业要求。
当然,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影响较大,良好学风的培养难度提高。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必须要育人。
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自己的良好师德及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以扎实过硬的教学质量去规范学生,就一定会培养出良好的学风。
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自然地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及教学水平主讲教师:李庆朝教授,51岁,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学术造诣较高,曾获“校师德标兵”及老教师授课观摩奖等多种荣誉称号,自地理系创办以来,除主讲自然地理学,还主讲《普通水文学》、《地貌学》等多门课程,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目前为鲁西有名的水利专家。
师资队伍:该课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配有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除主讲教师外,教师梯队简介如下:邓慧平教授,博士(后)。
为我校从外面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
现年42岁,除能够讲授自然地理学外,还可主讲《气象气候学》、《全球变化》等相关系列课程,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其流域水文建模研究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并于近期被邀请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唐永顺副教授,现年42岁,除能够讲授自然地理学外,还可主讲《应用气候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系列课程,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
目前,已成为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生态环境专家。
刘道辰副教授,现年40岁,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工作,主持完成面向21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大普自”课程整改方案研究》,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即为这一研究成果的具体措施。
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石立岩副教授,现年39岁,除能够讲授本门课程外,还可主讲《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地理摄影》及相关课程,教学功底扎实,长期主持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练。
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陈诗越副教授,博士,现年36岁,除主讲本门课程外,还可教授《综合自然地理》、《地质学基础》等相关课程。
教学效果良好,科研水平高,在《地质学报》等国家一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高岩副教授,41岁。
除能够讲授本门课程外,还可讲授《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教学水平高,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评教成绩连年名列前茅。
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张保华副教授,博士,现年33岁。
除能够主讲本门课程外,还讲授《综合自然地理》、《水文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并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
教学效果良好,科研水平高,目前在土壤地理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
王振健讲师,硕士,29岁,除能够主讲本门课程外,还讲授《土壤地理学》、《土地经济学》、《生态学》等课程,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突出。
参与完成科研项目较多,成绩显着。
路洪海讲师,硕士,34岁,除能够主讲本门课程外,还可讲授《地貌学》、《水文学基础》等课程,教学水平效果良好。
在野外教学中,成绩突出。
谢正峰讲师,硕士,28岁,除可讲授本门课程外,还可讲授《土地资源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在野外教学工作中,成绩显着。
张金萍讲师,硕士,27岁,除可讲授本门课程外,还可讲授《计量地理学》等相关基础课,兼自然地理实验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良好。
李如雪,助教,28岁,除可辅导本门课程外,还可辅导《土地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兼自然地理实验指导教师,效果良好。
段艺芳,助教,24岁,除可辅导本门课程外,还可辅导《地图学与测量学》等相关基础课,并指导实验课,效果良好。
路秀娟,助教,硕士,26岁,除可辅导本门课程外,还可辅导《气象气候学》等相关课程,并指导实验实习课,效果良好。
黄爱民,助教,硕士,27岁,除可辅导本门课程外,还可辅导《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相关基础课,并指导实验课,效果良好。
曹建荣,助教,硕士,27岁,除可辅导本门课程外,还可辅导《环境学概论》等相关课程,并指导实验课,效果良好。
董青,助教,26岁,实验教师。
三、学术水平及教学研究情况李庆朝:获奖情况:1、聊城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奖2、聊城大学2001年“十佳师德”标兵3、“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环境的探索实验教学三等奖 2004 山东省(待发)4、灌溉水资源优化规划模型研究 1999 二等奖第一位聊城师院5、黄泛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调节1996 二等奖第一位聊城师院6、井灌工程优化规划方法的研究1999 三等奖第一位聊城师院7、关于“水文地貌课”实践途径的探索 1996 三等奖第一位聊城师院8、“地球概论”题库 1995 三等奖第三位聊城师院9、劳动实践课优秀带队教师 1997 聊城师院论文情况:1、位山引黄灌区地下水超采区水的综合治理与保护《信阳师院学报》(核心期刊)独立2、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山师大学报》(核心期刊)独立3.位山引黄灌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调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核心期刊)独立4.“自然地理学”教学环境的探索《东北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3 独立5.聊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3独立6.位山引黄灌区地下水丰水区的开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独立20027.渠道衬砌防渗节水试验研究《灌溉排水学报》(核心期刊)独立2002 8.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独立20039.聊城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独立200410、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独立200411、黄河水资源特点与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核心期刊)独立200312、位山引黄灌区节水试验研究《聊城师院学报》独立2 00213.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聊城师院学报》独立200314.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灌溉模式的研究及效益《地理研究》(核心期刊) 1999首位15.黄泛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调节《资源科学》(核心期刊) 1995首位16.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学报》(核心期刊) 1998独立17.位山引黄灌区井灌配套政策的研究与实践《灌溉排水学报》(核心期刊) 1995首位18.水资源灌溉工程规划的研究与效益《灌溉排水学报》 (核心期刊) 独立199919.引黄灌区井灌效益分析《经济地理》(核心期刊) 1995首位20.农业水资源灌溉工程优化规划方法研究《经济地理》(核心期刊) 1998首位21.井灌工程优化规划方法的研究《灌溉排水学报》(核心期刊) 1998首位22.节水灌溉农业分析《灌溉排水学报》增刊(核心期刊)1999首位23.华北平原地下咸水的开发利用1999《灌溉排水学报》增刊(核心期刊)首位24.聊城地区节水分析《山师大学报》1996首位25.干旱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山师大学报》独立199826.中国水资源与节水农业《聊城师院学报》1999首位27.聊城位山引黄灌区渠首区生产发展初析《聊城师院学报》首位199828.聊城市暴雨内涝及防治《聊城师院学报》1998独立29.聊城地区贫水区农业供水对策的系统分析《聊城师院学报》1995首位30.用地下水动态资料求降水入渗系数问题的探讨《聊城师院学报》独立1996邓慧平:1、A catchment surface runoff simulation for land surface model study. Weather Radar Information an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ling. 文章复印件 EI收录证明2、A study of rainfail-runoff response in a catchmentusing TOPMODEL.《大气科学进展》(核心期刊)3、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及极端旱涝事件的影响《地理科学》(核心期刊) 2000 014、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水热生态因子的影响《生态学报》(核心期刊) 2000 065、莱州湾地区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分析《土壤与环境》(核心期刊) 2000 016 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应用生态学报》(核心期刊) 2000 01 ?7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地理科学》(核心期刊)2001 ?8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地球科学进展》(核心期刊) 20019 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核心期刊) 2001 ?10 地形指数的物理意义分析《地理科学进展》(核心期刊)2002 02 ?11流域土地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的模拟—以长江上游源头区梭磨河为例《地理学报》(核心期刊) 2003 01 ?唐永顺:1、聊城市东昌湖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2、论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的模式.《生态经济》(核心期刊)3、生态城市评价模型研究. 《生态经济》(核心期刊)4、应用气候学5、聊大科技进步一等奖6、聊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陈诗越:1、聊城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三等奖.2、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核心期刊)2003,23(4)3、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中部环境变化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地质学报》(核心期刊)2004,78(2)4、湖泊沉积物记录的藏中地区以来的环境演变历史.《地球化学》(核心期刊),2004,33(2)5、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of soil color and climate 《Science in China,》(核心期刊)2001 S1 ?6、Pleistocen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paleomagnetism of the Tibetan lo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large climatic change events 《Science in China, 》(核心期刊) 2001 ? S1 ?7、青藏高原来的环境演化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地质力学学报》(核心期刊) 2002 ? 04 ?8、川西高原甘孜黄土与印度季风演化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核心期刊) 2002 ? 03 窗体底端张保华:1、鲁西地区农业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核心期刊).2001,22(增)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初步研究《土壤》(核心期刊).2002,34(3)3、长江上游典型区亚高山不同林型土壤结构性与水分效应.《水土保持学报》(核心期刊).2002,16(4)4、土壤微形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核心期刊).2002,24(4)5、聊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3)6、The Features of Soil Aggregation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Sub-alpine Forests on the East Slope of Gongga Mountain, 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核心期刊). 2003,14(1)7、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Case study on Gongga Mountai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ique》(核心期刊). 2003,2(1)7、河北省秦皇岛市石门寨区域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通报》(核心期刊).2004,35(1)8、贡嘎山东坡不同林型土壤水分特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山地学报》(核心期刊).2004,22(2)9、长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林型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影响因素.《四川林业科技》.2003,24(1)10、贡嘎山东坡亚高山森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03,16(增)11、Erosion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in small watershed in purple hilly areas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核心期刊). 2003,8(3b) 12、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侵蚀沉积断面及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水土保持学报》(核心期刊).2004,18(6)13、聊城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三等奖.刘道辰:1、资源科学发展、技术体系及其科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代教学学报》(核心期刊)2、河北省秦皇岛市石门寨区域土壤系统分类.《土壤通报》(核心期刊)3、聊大系部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四次教学工作奖励名册)4、2003年毕业实习优秀教师王振健:1、成都平原主要水耕人为土土系的划分研究.《土壤通报》(核心期刊)2、水耕人为土土系划分指标选取研究.《西南农大学报》3、聊城大学教师观摩奖谢正峰:1、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4期2、文明社会需要人文精神《生态经济》(核心期刊)2002年11期3、21世纪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核心期刊)2002年10期路洪海:1、人类活动胁迫下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分析《热带地理》(核心期刊),2004 3,2、六盘水市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聊城大学学报》,2004 ,33、西南岩溶区经济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增),44、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35、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山东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2四、学院支持重点课程的措施及实施效果环境与规划学院从建立地理系和成立学院以来,一贯重视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主要表现在: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