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以《静夜思》为例)三、教学重点1. 理解古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掌握古文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正确朗读。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2. 感受古文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静夜思》的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怎样的了解?(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
- 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指的是什么?- 诗句“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指的是什么?- 诗句“举头望明月”中的“明月”指的是什么?- 诗句“低头思故乡”中的“故乡”指的是什么?2. 学生讨论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诵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五)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总结全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朗读《静夜思》三遍,注意语调和节奏。
2. 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对古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巩固学生的朗读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有利于学生去感受诗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
通过诵读能调动学生的发声器官、视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
巴金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来,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他曾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小时候背了220篇《古文观止》”。
茅盾能把长120回的《红楼梦》背得纯熟,正是这些诵读的积累,才使他们有自己杰作的诞生。
一、因人施教,诵读为主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是形象的、具体、平面、静止的。
要让七八的岁的孩子体会诗中的百般滋味是很难的,教师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只要作适当的讲解,以免学生理解句子产生歧义。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可以比低年级的高一些,让他们读准、认清、了解一些生僻的字,读出语气、节奏、感情来。
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诗中的典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作者的情绪与感情,体会诗中的意蕴和意境。
二、创设意境,激发情趣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要求老师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诗的美在意境,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意境,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诗人的作诗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与诗人拉近距离产生共鸣,是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意配上精美的彩色国画,对小学生进行深浅适度,简明流畅的文字浅析,使实画浑然一体,不仅能使学生有受益匪浅的收获,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如在教李绅的《悯农》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两幅画面,一幅是盛夏时节,中午的炎炎烈日把正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晒得挥汗如雨,辛苦万分。
另一幅画面是一家人正吃饭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提问学生;“在夏天的中午你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是上体育课时,或是坐在教室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太热了!口渴”,这样就更能让他们体验农夫们的辛劳。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积累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 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 提问:你们喜欢古诗词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一首古诗词,如《静夜思》。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节奏。
3. 教师讲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境。
三、分组诵读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首古诗词进行诵读。
2.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3.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等问题。
四、交流分享1. 各小组展示诵读成果,其他学生评价。
2.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表现。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诵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能背诵一首古诗词吗?2. 学生展示背诵成果,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一首新古诗词,如《春晓》。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节奏。
3. 教师讲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境。
三、小组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合作解读。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解读诗句、字词、意境等。
3. 各小组展示解读成果,其他学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诵读的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一首古诗词。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原创小学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古诗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教授给学生讲解《古诗》,帮助他们提升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将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学生能够预测古诗的意义和情感。
3.学生能够朗读和背诵古诗,并且能够通过朗读传达出正确的情感。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提取句子的含义并解释其可能的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形象意识。
3.学生能够简单地创作自己的古诗。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教授学生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义。
难点1.培养学生创作古诗的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录音机、古诗选集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颜色笔。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副古代山水画,并让学生自由观察。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中的山水,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在黑板上。
学习古诗(30分钟)1.通过投影仪展示一首著名的古诗,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其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并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出古诗的情感。
3.分给每个小组一首古诗,让学生小组合作背诵并准备朗读。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并邀请其他同学评分。
4.带领学生分析这首古诗的结构和使用的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情感和意义。
创作古诗(30分钟)1.老师提供几个古诗的开头句子,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创作起点。
2.学生根据选中的句子,用自己的句子续写下去,形成一首完整的古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背诵诗文。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情感,表达出诗文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简短的谈话,激发学生对诗文诵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三)朗读指导1. 教师讲解朗读技巧,如节奏、停顿、语气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3. 教师选取部分诗句,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互相纠正。
(四)理解与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深化对诗文的理解。
(五)背诵与表演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文表演,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诗文,加强背诵。
2. 家长协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3. 学生准备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文,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2.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古诗的意境。
2. 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古诗教材:选取一首适合小学生的古诗。
2. 录音设备:录制古诗的朗读。
3.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引入:
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或读诵古诗,营造出古诗的氛围。
2.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理解古诗:
1. 教师可以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形象描写、比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
诵读古诗:
1. 教师可以分段示范诵读古诗的正确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进行跟读练习,并鼓励他们通过模仿教师的朗读表达古诗的情感。
创作活动:
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短文或画作。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课堂总结: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诵读表现进行评价和肯定,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然后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诵展示。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思考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1.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把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课件、生字卡片。
2. 学生准备古诗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古诗课件,展示古诗的美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古诗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二、诵读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三、生字解析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齐读生字,教师讲解生字含义。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理解古诗1. 教师提问: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故事?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古诗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3.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
2. 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古诗。
3.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把古诗读好?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朗读古诗要注意字音、节奏、停顿,还要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万能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45分钟四、授课教师:XX老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课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诗中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古诗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古诗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技巧。
(3)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1)对古诗中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
(2)古诗朗读、默读、背诵的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对本课古诗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通过提问、悬念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古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
(2)逐句讲解古诗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默读、背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的内(3)开展课堂互动,如角色扮演、古诗接龙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巩固练习(10分钟)(1)设计针对古诗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一、课程名称《古诗欣赏与朗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的能力。
4.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古诗的基本表达手法。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诗句。
2.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2. 生字卡片。
3. 古诗文本。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读古诗吗?为什么?二、学习古诗1. 教师出示古诗文本,引导学生阅读。
2. 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诗句。
3. 学生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三、讨论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古诗?谁能为大家朗诵一首?2. 学生自由朗诵古诗,教师点评。
二、学习新诗1. 教师出示新古诗文本,引导学生阅读。
2. 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诗句。
3. 学生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三、讨论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古诗?谁能为大家朗诵一首?2. 学生自由朗诵古诗,教师点评。
二、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三、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和鉴赏。
2. 次日课堂上,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诵和鉴赏心得。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有利于学生去感受诗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
通过诵读能调动学生的发声器官、视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
巴金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来,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他曾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小时候背了220篇《古文观止》”。
茅盾能把长120回的《红楼梦》背得纯熟,正是这些诵读的积累,才使他们有自己杰作的诞生。
一、因人施教,诵读为主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如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是形象的、具体、平面、静止的。
要让七八的岁的孩子体会诗中的百般滋味是很难的,教师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只要作适当的讲解,以免学生理解句子产生歧义。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可以比低年级的高一些,让他们读准、认清、了解一些生僻的字,读出语气、节奏、感情来。
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诗中的典故,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作者的情绪与感情,体会诗中的意蕴和意境。
二、创设意境,激发情趣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要求老师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诗的美在意境,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意境,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诗人的作诗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与诗人拉近距离产生共鸣,是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意配上精美的彩色国画,对小学生进行深浅适度,简明流畅的文字浅析,使实画浑然一体,不仅能使学生有受益匪浅的收获,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如在教李绅的《悯农》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两幅画面,一幅是盛夏时节,中午的炎炎烈日把正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晒得挥汗如雨,辛苦万分。
另一幅画面是一家人正吃饭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提问学生;“在夏天的中午你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是上体育课时,或是坐在教室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太热了!口渴”,这样就更能让他们体验农夫们的辛劳。
再回到诗末二句人们吃饭时,谁能想到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血汗种出来的呢?让他们明白颗颗粮食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要糟蹋浪费粮食。
我实习期间在教杨万里的《小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一段《高山流水》的纯音乐,向学生展示诗人站在水流岸边的一棵大树旁边欣赏风景,在前晴空下,水面上树阴掩映,在柔风的吹动下轻轻的流动着,荷叶的一个小小的叶角刚刚露出水面,一只可爱的蜻蜓却伏在上面。
让他们看到一幅幽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角和听角来体会诗的意境,这样的导入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深刻不空洞。
又如教学高鼎的《村居》,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儿童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或是向学生呈现;早春二月,杨柳和小草欣欣向荣,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学早归的儿童,一路说说笑笑,高兴地向家中跑去,把从家中拿来的风筝高高的放飞到了天上。
让学生看到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进而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首先可以将诗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母亲的爱:每天上学路上的叮嘱,每次你生病时母亲的担心和关怀,每次母亲外出对你的不放心,每天为你作饭洗衣服等,默默的为你付出的一切。
再依诗意欣赏两幅画面;一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坐在暗淡的小油灯旁,正一针一线的缝制着衣服。
另一幅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草木旺盛、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境图。
让他们明白“寸草”好比子女,“三春晖”好比母亲的博大、崇高、深厚。
三、引导诵读,理解感悟诗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多读有助于对文中意思的理解,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多读与写作的关系。
所以要注重多读,对古诗要能熟读成诵,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验、理解、感悟诗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在上述创设诗意境的基础上,引导诵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古诗具有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欣赏诗的语言艺术,品位诗中有画、言外有音、寓情于景、思想深远的特点,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能更好的让学生整体把握一首诗。
虽然有些诗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对于小孩子来说他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可以让他们慢慢地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
教师可以放配音的诗歌朗诵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或老师范读给学生听,“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开始时诵读一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学生个体诵读,可以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张扬。
可以根据诗的不同内容、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应用多种多样的诵读方法,如齐读能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能力,男女轮流读、赛读,看谁读的最有感情,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看谁读的最好等,应
用不同的诵读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诵读乐趣。
在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是要读出感情来,只有读出感情来才能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与诗人产生共鸣。
要生大体能读出诗的节凑、重音、感情,正确处理好停顿、语速、重轻音以及语气。
诵读的节凑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激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些。
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诗句的节凑和停顿,并让他们做好标记,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每句诗的重音所在,这样学生就能把握诵读的语气,读出感情来。
在诵读过程中要抓住重点难点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如《草》一诗中“荣”和“枯”二字对小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可以先叫学生描述春夏秋冬小草的样子,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荣”和“枯”的意思,抓住这两个字了解了,整句诗的意思自然能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