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定价模型与中国模式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60.73 KB
- 文档页数:6
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的选择一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从隐性的政府存款保险向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转变中国现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其主要的特征是政府作为银行破产后存款赔付的最终支付方,具体承担偿付责任的往往是中央政府。
本质上说,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是一种政府提供的保险。
政府提供这种隐性的全额担保或者是部分向下的全额担保,比如,中国对个人债务进行全额担保,对储蓄债务的偿付即法律上的“优先偿付”。
这在商业银行法和金融机构条例里面有规定。
从制度设计上说,这些安排并不规范,也没有覆盖到整个金融行业。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要覆盖整个银行业。
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深化缘于两轮金融风波。
第一轮金融风波是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现了一批经营不善的中小金融机构。
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作为当时负责银行业监管的人民银行先后关闭了一批中小机构,采用的方式都是地方政府借款。
地方政府向中央申请专项贷款,地方财政担保偿还,用于解决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问题。
但是,这一方式的成本代价是很高的,估算下来全国计有1000多亿,而解决的只是历史问题,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鉴于此,人民银行建议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探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
从1997年开始,大量地研讨了国外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但是,没有形成最终的一致意见。
主要症结是存在基本理念的冲突。
当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因经营不善而发生偿付存款时,应当以国家财政作为事实上的全额偿付的担保。
这样,既不存在通过存款保险进行偿付的问题,也谈不上通过设定偿付上限而进行非全额偿付的理由。
第二轮金融风波是2004年发生的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其中不乏一些证券公司、信托机构,还有几家商业银行也受了影响。
经测算发现,关闭与整治金融机构的成本已经高到难以最终依靠政府全额偿付的程度;同时,几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民营化的进展很快,那种国有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存在了,特别是现在中小金融机构(诸如城乡信用社、部分证券公司、部分信托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等)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占大股,导致前面所述的观念冲突的单一所有制的基础条件不存在了。
目录内容提要 ……………………………………………………………………1 前 言……………………………………………………………………2 一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3 (一)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3 (二)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7 (三)美日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10 二 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则………………………………………………11 (一)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11 (二)政府干预的原则………………………………………………13 三 存款保险合同法律关系………………………………………………17 (一)存款保险合同的主体…………………………………………17 (二)存款保险合同的客体…………………………………………22 (三)保险人的主要权利………………………………………………22 (四)存款保险合同的特别条款………………………………………24 四 存款保险的参加方式……………………………………………………30 结 束 语……………………………………………………………………33 注 释……………………………………………………………………34 参考文献……………………………………………………………………37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内容提要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
在此部分中作者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并对其优劣作出评价。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则。
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则包括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和政府干预的原则。
在第三部分中本文主要研究了存款保险合同法律关系。
存款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2011年第6期总第204期黑龙江对外经贸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No.6,2011Serial No.204[银行保险]存款保险定价模式的选择———基于道德风险角度冯聪(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结合存款保险定价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情况探讨存款保险定价模式的选择问题,基于道德风险角度对比分析单一费率与差别费率两种基本定价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差别费率模式应该成为我国存款保险费率模式的首要选择,并且应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单一费率;差别费率[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35-03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稳定存款人信心、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保险制度安排,也具有其内在的问题,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定价模式的合理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
存款保险费率的制定主要有单一费率和基于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两种方式。
不同的费率定价模式对存款保险当事人尤其是投保银行的监督激励水平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问题。
本文从道德风险这一角度出发讨论存款保险定价模式的选择问题。
通过对不同存款保险费率模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定价模式。
一、存款保险定价理论与实践(一)定价模型存款保险定价作为存款保险设计的核心内容,对存款保险运行的成败与效率具有重大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发展也比较成熟,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价模型:意外保险消极模型,是传统意外保险模型在存款保险中的运用。
其中,投保银行要求赔付的主要风险是由客户挤兑所导致的银行流动性困难,只是将存款保险视为客户挤兑这一意外事故的发生赔付,与普通的意外险无异,忽略了其他潜在金融风险对投保银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