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四合院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摘要:北京四合院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风水、文化、内涵、特点、宗法礼制正文: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因为这种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故叫四合院。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因此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 在⽇常学习和⼯作⽣活中,⼤家都写过论⽂,肯定对各类论⽂都很熟悉吧,论⽂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编整理的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摘要: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形式中的精华,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
直到现在仍被⼈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博⼤精深的中国传统⽂化。
浅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级观念,⽣活观念,民俗观念。
关键词: 等级观念,封闭观念,风⽔观念,⽣活习惯,民间习俗 传统⽂化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风风⾬⾬,历史更相变化不断,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把中国传统的⽂化、风俗都⼀⼀地保存了下来。
不管时代如何,它都沉稳的站在北京的⼟地上固守,为⼀代⼜⼀代的⼈们遮风避⾬。
⼀、四合院概况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顾名思义,是⼀个院⼦四周由房屋围合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这种形式不断地组合,变换。
通常由⼤门、倒座、垂花门、⽿房、东西厢房、抄⼿游廊和正房组成。
北京四合院的平⾯布局多根据胡同的布局⽽稍有变化,⼤多都为⼆进院落;⽊结构为主,砖⽯砌墙;屋顶悬⼭、硬⼭为主,普通⼈家做清⽔屋脊。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陕西岐⼭凤雏村遗址发现的,平⾯是矩形,有两进院落,并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门,前堂,后室。
由于时间久远,不断地维修、翻新、迁移,我们没有机会见到太早的四合院实例,只能在古画中做研究。
“隋朝展⼦虔《游春图》中就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可见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
”在画作中了解,宋代四合院则沿⽤汉代前堂后寝的布局。
明清时期,四合院发展并不断完善,留下的实物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
⼆、等级观念的体现 西周开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点就与封建等级观念相辅相成,有很多地⽅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尊卑有序。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四合院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四合院的特点1:规模不一的四面庭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2: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特点3:院落封闭私密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1:宗族观念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2:社会等级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
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大门称为蛮子门。
级别比广亮大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是一致的;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
不论大门,四合院的主人总是要尽力美化的,因为大门是脸面,它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86创意2019/06黑格尔在《美学》中提道:“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1]四合院作为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是人类自觉创造的艺术美的杰出代表,反映出中国人的一些审美倾向。
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很大程度受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学派的影响,儒家经典《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2]将封建社会的秩序用人伦之理维系,而四合院从属小家,是封建社会构成的一分子,故也蕴含人伦的相关理论。
本文便从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三个方面谈四合院所内蕴的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一、父子有亲父子有亲,即家人有亲。
何者谓“家”?《说文解字》曰:“家,居也。
”[3]居为家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释义将组成家的载体——居置于较高的位置。
四合院自开始就是作为住宅的身份,人们有了四合院这一“家”的物质基础之后,便会依着本能将视线投向精神领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言:“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要和和气气。
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4]“和”便是人们就精神领域而言的对家的要求。
而“和”的达成,需要由血缘作为纽带维系成为一家人间的相爱相亲——即家人有亲。
(一)四合院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家庭对各种户型的需要,院中能容纳一家人,组成一个家。
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以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将每个家庭成员的居所都规划其中,给几世同堂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在一家人居于一院的同时,更是从居所的分配上营造出欢聚一堂的氛围。
四合院小辈所居的东西厢房与长辈所住的主屋同处一院的同时,东西厢房又烘托、陪衬主屋,此般安排在视觉与情感上颇有儿女相伴、儿孙绕膝之感,在布局与氛围上奠定了“家人可亲”的格局。
(二)四合院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过一堵堵的院墙划清了院内人与外人的界线,拉近了一家人的距离。
梁思成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最初的庭院,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护。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
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
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
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第一篇: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
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浅析“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摘要]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辨方正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天人合一,整体主义,崇祖等伦理思想。
只有考察凝结在传统建筑中的伦理观念,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关键词]民居建筑;伦理文化;常家庄园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既反映人们的生产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同时又积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浓缩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文化理念,成为真实反映民俗文化的历史长卷。
本文通过对常家庄园进行分析,借以领略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伦理文化意蕴。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明末清初,常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经过200多年的修筑,达到了占地60万平方米的规模,其中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山西民居建筑之首。
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伦关系上的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思想。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庭伦理和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
这种思想在民宅建筑的“门”和建筑布局上充分得到了体现。
众所周知,门源于防卫需要,最初注重的是其自然防卫功能。
礼乐文化则主要注重门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闺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②那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从周到清、从南到北、从宅到宫,均采用合院式建筑空间布局,因为“男女有别”是古代社会共同的行为习俗。
同时,“内外有别”也就成为传统建筑共有的空间格局。
这样,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枢纽。
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纽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因而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
”有别于供房屋出入的建筑构件“户”,用于区域划分的“门”则成为独立的单体建筑,成为与宫、殿、楼、堂并列的一种建筑类型。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
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浅析北京四合院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摘要】建筑是一个民族人文传统的历史见证。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建筑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故宫,王府都是由大规模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是中国传统居民建筑的典范也是礼制的反映,更是家庭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礼制的充分体现。
【关键字】四合院等级思想布局结构门
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德”的思想影响,虽然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建筑理论体系,但却有一套配合统治者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的规划建筑制度。
如中国古代城市的结构布局,基本上是以垂直的道路网为骨架,各种性质与机能不同的建筑群围构在严整的棋盘式构架中,而城市则是从单组的建筑或四合院到坊或胡同串接的群组建筑发展而来,所以整个城市实际上仍然像一级大面积的单体建筑一般。
作为城市基本构件的四合院,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强调了尊卑及内外秩序,以风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以封闭的界墙围城内向庭院而自成统一,以同行的建筑单体求得个体间的协调,以个体建筑个性的泯灭来换取整体环境的和谐。
四合院在我国东北、华北、江浙、两湖甚至云贵高原,很大一部分区域的都被居民采用。
而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井然有序,则是其中最规范化的代表。
下面从四合院4个方面分别阐述其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1.院落空间结构
由于家族的本质是以族内的独立与完整为最高原则,其空间的图式是向心的,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希望干扰他人这种精神反映在家庭单位上,所以不论其家庭规模大小,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的中国风味。
住宅营建的原则为“辨内外”,即划分内与外不同的居住空间。
这里的“内”与“外”不是基于人的自然性而划分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着重于遮挡风雨等物质功能;而是基于人的社会性而划分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着重于人际行为等伦理功能。
“内”与“外”划分的是两个不同的区域,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空间,而且包括室外活动领域。
北京四合院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不开窗或很少开窗,关起门来自有天地。
内外空间必须分开,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联系枢纽,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枢纽,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因而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门最初源于自然防卫需要,逐渐地,礼乐文化赋予门的伦理防卫功能。
周边封闭的院落,即提供了界域明确的、世代共居的、以家长为主宰的独立小天地,也获得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度宁静、安全的居住环境。
内向的、一正两厢的核心庭院,满足了礼教追求的正偏、主从关系,并以端庄、凝重的氛围和强力的向心力、内聚力,强调出主体空间的主旋律。
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正对又一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一组门的序列成为内外之间的转换,为人在内外不同空间之间流动提供了很好的心理过渡。
2.院落总体布局
四合院住宅布局讲究尺度与空间,中轴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其形制和规模受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反映了中国传
统建筑的逻辑思维轨迹,即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道德和人伦的各种关系,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工具。
它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尊奉的生活方式的最佳阐释。
以空间的等级区分出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以轴线的对称性和排列的有序性体现了封建伦理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思想。
前院和后院之间设置中门,中门就是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之间的枢纽,及至明清,大户人家对于出入中门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中,设置在中轴线上,前院和中院之间的垂花门是界分内外、引导秩序的重要枢纽,男当差的可进垂花门,垂花门一出现就标志内宅在此,女眷送客禁止走二门即垂花门,外客只能在前院等候或停留,非请勿入。
3.院落居住分布结构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尊卑等级分明,成为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主从区别特别明确,个别建筑只有在主体建筑的参照下才会明白它的地位和价值。
传统上,居住房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它朝向最好,最适合人居住,一般是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它是全宅中地位最高者,因而在台基、柱高、进深、举折诸方面都占着绝对优势,体量最大,最显赫。
两侧多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过去的有钱人,要纳妾,妾就住此房的西间屋内,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南屋是客室或者书房。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后罩楼,佣人住倒房,斜流风机,单身女眷住后院。
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
这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外客也能通过住处来判断各家庭成员的长幼关系。
充分肯定家族中的族权、父权、夫权的神圣。
也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传统院落住宅大多是“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宅院,父子兄弟甚至更多的辈分既要有分别的居室,又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家庭。
日常起居的地点‘堂’是开敞的,不设门窗。
有很多礼仪部分是在庭院中举行。
这些生活方式及布局方式所构建的封闭的空间秩序,恰与儒家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形成了同构对应现象。
4.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院落“门”
荀子指出,人们在各种器具上雕刻图案,在礼服上描绘花纹,构筑宫室台榭,并不是满足人们奢侈的欲望,而是为了彰显人的社会等级。
那么物质生活资料除了原本具有的自然功能“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之外,又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别”—标示人的社会地位。
在北京四合院中,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都具有彰显身份的象征作用。
标示作用最明显的莫过于宅门。
大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区别。
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使得这两道门也得到了充分的突出。
门的高度、宽度、门扇位置以及雕饰华丽程度都按等级区分开来,避免僭越。
“门”在这里成为一个符号,以建筑语言的方式传达社会关系。
此外,室内装饰摆设的豪华程度也对应着主人的政治地位。
几千年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农耕经济时代并未有多大改变,一直传承不断的文化建立起高度程式化的居住空间。
从住宅选址到建筑布局,从建筑装饰到室内家具与陈设,每一个过程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种种固定的形制。
千百年来,
人们遵循着先人遗留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传统,并不断地兼收并蓄,不断地为自己的居住理想而努力。
具有良好的风水环境、具有安顿大家庭和睦共处而又相对独立的大宅院,具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后花园,具有良性生长机制的住宅建筑组合等就构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居住理想。
然而传统住宅与新的生活方式无法相容,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彻底同时革新了营建手段,居住空间也随之彻底地改变。
但是传统生活方式造就的居住理想,仍旧积淀在中国人的居住情结中,遗留下来的对过去居住空间的美好回忆,左右着居住方式的文化心理,即使在住房越来越趋同的今天,它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向皈依的家。
北京四合院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
2.中国建筑主编:汪石满
3.中国建筑萧默著
4.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作者眭谦主编
5.北京四合院建筑作者马炳坚编著
6.中国古代建筑作者罗哲文等编撰
7.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张驭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