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5
跨文化交际中的距离感知与情感表达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成为了重要的因素。
通过了解他人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以及在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距离感知与情感表达,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克服障碍。
距离感知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
不同文化对距离感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偏好。
例如,亚洲文化中通常更重视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的隐私,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
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并尊重他们对距离感知的偏好。
情感表达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图。
然而,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有着不同的方式和观念。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直接表达情感,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意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应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研究和与他人交谈来实现。
了解他人对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的偏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误解和冲突。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并尽量适应他们的方式。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感到不自在或困惑,我们可以向对方提问并咨询他们的意见。
这种开放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互信和理解。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意味着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通过阅读、旅行和交流来开阔我们的视野。
通过了解其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并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
然而,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意识到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通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克服障碍。
《跨文化交际》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学习内容及重点提示《跨文化交际》教材共分8个单元,第二、四、五单元在内容上互相呼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两大部分:中西方交际方式的主要差异,和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
第八单元主要对人类交际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所以,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其实为六个方面。
一、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二、中西方交际方式的主要差异三、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四、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五、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六、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第一部分: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如果交际双方不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达成共识,互相理解,那么仅凭单纯的语言技能,这样的交流往往会产生误解,导致失败。
不能脱离或者说割裂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单纯地去学英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
为了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但要学会使用英语这种语言,而且还要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还要反观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并对两者进行客观地比较。
交际需要语言来传递信息,词语在语言表达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脱离语境,孤立地看词语,那么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它只不过是一种特定的符号,传递了某一个社团的人们对某一种物体或思想的共同释义即共同认识。
词语的常规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含义Concept meaning,另外一种是联想含义Associative meaning。
概念含义,一般不太会引起歧义,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联想含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联想含义,交际双方经常会无法理解彼此的所指,结果很容易引起误解。
如何正确诠释或理解交际中各方的“含意”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一般来说,有这么三种含意,即话语本身的意思,说者的意思和听者的意思(utterance meaning; speaker’s meaning and hearer’s meaning)。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解决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障碍。
这些障碍使得沟通的效率降低,有时甚至会引发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类型1.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主要体现在: - 词汇差异:不同文化中某些词汇和表达的意义可能截然不同。
- 语法结构: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 发音问题:非母语者的发音可能会影响对方的理解。
2. 非语言沟通障碍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不同文化对这些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存在差异。
例如: - 手势的理解:某些手势在一国可能表示友好,而在另一国可能被视为冒犯。
- 空间距离:不同文化对人际距离的接受程度不同,可能在交流中造成不适。
3. 文化背景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对事情的理解和反应的不同: -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 习俗与传统:各国的庆祝活动、礼仪等传统习俗也会影响沟通的流畅性。
4. 心理障碍由于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偏见,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例如: - 刻板印象:对某一文化的片面看法可能导致误解。
- 不安全感:在陌生文化面前,个体可能会感到不自信和焦虑。
二、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方法1. 提高语言能力•学习当地语言: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可以降低语言障碍。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和俚语,尽量简化表达。
2. 理解非语言信号•研究非语言沟通:了解不同文化对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减少误解。
•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开放的姿态和友好的面部表情。
3. 增强文化意识•文化学习:通过阅读、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
•尊重差异:在沟通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共同寻找理解的基础。
4. 改善心理素质•克服刻板印象:通过交流和接触,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真实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空间观差异及应对策略摘要: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空间观。
空间观在不同文化之间呈现出巨大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相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因此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分析不同文化中的空间观念的差异及其根源,有利于了解文化差异,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从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空间观;差异;根源1.0引言人们在直接的交际活动中,非语言手段传播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语言传达的信息。
在实际交际中,只有3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交际完成的,而其余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完成的(Clark et al, 1975:451)。
在非语言交际中,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就是不同文化中对空间利用的不同。
霍尔(Hall,1991)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可以超越言语的作用。
但各种文化对空间的态度却大不相同。
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空间观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0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空间因素当人们提到跨文化交际,一般想到的是语言交际,即书面语和口头语,往往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诸如眼神、手势、时间观、空间观等具有信息意义的各种综合手段。
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空间观。
空间观念和近体学理论是霍尔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1959年,他出版了影响深远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书中以“空间会说话”(Space speaks)为题对这一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首次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空间关系及个人领地要求。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
空间观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统、禁忌、环境、习惯、风俗、价值观和信仰,它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 并在不同文化之间呈现出巨大差异。
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相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有关空间的使用价值观念也不同,因此也极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论文导读: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一、引言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
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eektoundertndapeople,wehavetoourelve,afarawecan,inthatpartic ularhi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空间与距离案例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作为汉教老师我们以后将如何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考研必考的实际案例。
提前解析,提前练习。
材料: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里已经工作7个月,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学。
可是最近我的情绪不高了,我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国家了。
有一次聚会,我跟一个朋友说:我的英文不好。
我其实是期望我的朋友说:你的英文很好,现在比刚来的时候进步多了。
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是的,你的英文是不好,还要多练习,你们中国人说英文都不太地道。
她还说:你戴眼镜的样子像一只麻雀。
她的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心想:就你说的那两句中文,我还总说你中文说得好呢,我的英文比你的中文好多了。
她是不是对中国人不友好。
聚会快要结束时,我跟她要手机号,没想到她居然不给我。
上汉语课时,一个学生说她肚子疼,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拉肚子?没想到别的同学都笑起来,那个学生一下子就不高兴了。
没过一会儿,一个学生居然学我不标准的英文发音。
我在这里怎么一点尊严都没有呢?解答:透过该案例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该志愿者在美国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我们针对上述材料作了如下分析:(一)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必定会经历一个从文化冲突到适应新文化的心理过程,埃文和阿德尔曼从文化的角度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结合阶段”。
从本材料志愿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该志愿者在刚到美国时经历了短暂的“蜜月阶段”,“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学”,之后,该志愿者便步入了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文化休克阶段”,“情绪不高,甚至不喜欢这个国家。
”“文化休克”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突然身处异文化环境中所患的一种职业病,起因是人们突然身处另一文化时,失去了所熟悉的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该志愿者在文化休克阶段的表现主要是不知所措,初居异国他乡的人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会感到一片茫然,行动失去了方向和准绳,养成的一切行为举止和习惯似乎都失去了效能。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文化差异现象学院国际商学院学号 **********姓名方凯Nov. 22, 2014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文化差异现象摘要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的“intereulr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育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问的交际。
而所谓空间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对于空间的理解,即在人与人沟通交流时所应遵守的相关规范。
如距离,隐私等。
而空间语言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空间语言是人类利用空间表达思想的一门社会语言。
由于受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不同民族的空间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空间文化差异,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误解,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空间语言; 文化差异;价值观;距离一、与人交流的差异1 中国人对于陌生人有着一种天然的防备心理,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西方人则不同,也许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吧,他们认为人类不论肤色年龄性别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耶稣基督的孩子,都是上帝的信徒。
所以,你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几个陌生人在一起快乐的聊天,甚至,在等车的几分钟俩个陌生人也可以聊得非常嗨。
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
2 而在另外一方面,则又是十分矛盾的。
中国人虽然对于陌生人十分防备,但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则会非常热心,他们会不辞劳苦,面面俱到的帮别人处理好难题,即使人家没有任何表示。
而这在西方人看来又是无法理解的。
在他们看来,做如此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简直是非常愚蠢的。
3 中国人与别人交谈时,会不由自主的打探人家的隐私,例如年龄收入婚配状况等。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如果愿意和你分享他的所谓隐私,那么就表示他把你真正的当成了朋友,否则都是逢场作戏而已。
而西方人对此则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既然是朋友,那么就应该会想尊重,像这种打探别人隐私的行为,则是非常可耻的,不道德的,是对朋友的不尊重。
跨文化交际中个人空间概念差异及成因之比较作者:郝菲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摘要:跨文化交际双方对私人个人空间领域的相互尊重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
个人空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
隐私观念的差异是造成个人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价值观又是中西个人空间概念差异的深层机制。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非语言文化交际中个人空间概念的定义,比较中西方个人空间概念差异表现,从中西方隐私观角度,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角度探析非语言跨文化交际中个人空间概念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个人空间;隐私观;跨文化交际人类语言行为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
根据美国语言学者萨摩瓦尔和波特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在交际环境中的表情语,服饰语,体态语,时间语以及空间语。
上世纪50年代霍尔(Edward Hall)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并划分出人际交流的四个地带。
笔者认为个人空间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语言交际中个人空间概念的定义所谓个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一个人周围的心理防御区域。
它是个体与个体以外的人和事物之间所保持的无形的空间距离。
这个空间就像包围着人体的一个巨大“气泡”一样。
一旦个体以外的人或者事物突破了“气泡”,进入个体所需的充足空间时,人的心理上就感到不安,焦虑,紧张,迫使个体会自动后退或是离开。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的不同程度划分了四种区域或个人空间距离。
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audience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
一个人对于空间范围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当其他个体或者事物超越这个度,进入他的空间范围以内,他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虑;而当一个人的空间范围相对大于实际所需限度时,他又会急需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第一单元语言:汉语与英语Section A 汉语Passage 1 中文的方方面面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由数百种地方语言组成,其中许多语言互不相通。
据估计,10多亿人的第一语言是某种形式的汉语作。
历史2古汉语是经证明最古老的汉语,是所有现代汉语变体的始祖。
从先秦到晋代都使用过古文。
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3000多年前,最早的例子是商代末年甲骨上的占卜铭文。
在随后的周朝,青铜器铭文变得丰富起来。
周朝后半期文学繁荣发展,包括《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都是文言文的典范。
3中古汉语是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以韵书《切韵》为标志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切韵系统的指南“韵表”为标志的晚期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恢复早期汉语发音的口传的起点。
4北宋灭亡后,在晋朝和元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通用语(现在称为旧官话)。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使用基于普通话变体的“官话”来管理国家。
在明清时期的多半时间里,这种语言是以南京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但与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完全相同。
到1909年,即将灭亡的清朝将北京话定为“国语”5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推行共同的国语,于1956年正式确定了中国的标准语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发音规范,以北方方言为方言基础,以白话文学语言为语法规范。
在中国,普通话现在被用于教育、媒体和正式场合。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发音7 汉字不能可靠地指明其发音。
因此,对于那些不识汉字的人来说,将汉语音译成拉丁字母是很有用的。
拼音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语言学家在早期汉语罗马化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8年由中国政府出版,并多次修订。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2年将拼音作为一项国际标准,随后于1986年被联合国采用。
8声母和韵母构成拼音的基本要素。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用一个声母后跟一个韵母拼写,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个韵母,但特殊音节er或后缀-r被视为音节的一部分时除外。
中美英人之间的交际习惯一、空间距离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
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
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
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
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二、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
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
三、身体接触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
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
(一)握手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
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二)拥抱与亲吻相对于东方较为含蓄内敛的文化,欧洲人在表达情感这方面明显更为热情和奔放。
接吻在欧美地区是重要的礼仪。
10 Major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It is always interesting to study other cultures and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do just that if you are going to have interactions with them. You don’t want to insult someone or embarrass yourself and your own culture.These differences do not make either culture better or worse than the other one. It just shows their differences which has been created through centuries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China can trace thei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merica is still a small babe of a nation that has had very few traditions of its own but has become such a melting pot of cultures that there is almost no specific American culture that can be said is applied across the board. This makes both cultures unique and worthy of study and respect.1. Social Structure– In China the social structure is formal and hierarchical. You know where you fit in the structure and you abide by the rules there. There is no crossing into other areas. In America, it is much more loose and informal.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those of various social levels socializing and knowing each other. There are very few lines that socially are not allowed to be crossed. This can cause problems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f the visiting culture is unaware of it.2. Confrontation/Conflict – If you are planning on conducting business in China or expecting an extended stay, it might be useful to know that the direct way that most Americans approach issues is not the way to go in China. Direct conflict or confrontation over issues is highly frowned upon. Doesn’t matter that the “truth” needs to be spoken, respect and honor to each person supersedes that.To prove a point and show yourself in the right even over business issues is considered shameful and should be avoided.3. Self – The Chinese looks more at the group collective than at individualism. America has become known for its push of individualism which has been a source of conflict with other cultures that look collectively. A person from China is more prone to look at how their acts affect the whole instead of how it affects them personally.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give up and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good. America’s individualism has been its backbone and the reason for its success as a world power, but when visiting China it needs to be reined in.4. Face/Reputation– Reput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If an action will humiliate someone or ruin a reputation, it is avoided. When shame occurs, the person sacrifices their job or whatever it is that will heal the shame. In America, reputations come and go overnight and in the end usually does not matter. The end result is more of the focus. A person is more likely to overlook a reputation to get the job done.5. Business Relations – Whe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be prepared for muchsocializing. Business becomes secondary as the parties get to know each better. If it delays a contract, that is perfectly acceptable as long as the correct social time is allotted for. In America, businessassociates are usually more aloof. There might be some social gathering but the business is more important and the socializing will be sacrificed to get the job done if needed. Though there seems to be shift in America regarding this. The recognition of networking is becoming more pronounced.6. Morals – Chinese society places high values on the morals of their people. Marriage is not encouraged until the late twenties. In fact, dating is discouraged early in a young adult’s life and proprieties are expected to be held up. The American culture is much more relaxed and some could even argue that there needs to be more moral emphasize.7. Recognition of the Dead – One of the time honored 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ead. Once a year, all members of a family visit the gravesites of each ancestor and pay their respects. Honoring ancestors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 This is in direct contrast to most Americans who rarely know where the majority of their ancestors are laid to rest. This might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Americans are immigrants who either have lost the information on grave locations or the locations a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hina’s culture is much old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immigration is far less.8. Humility – Humility is a revered virtue in Chinese culture. The success of one’s business or personal life is downplayed while in America the successes are lauded. Most Americans in the fast business world consider humility a sign of weakness. This can be an issue that hurts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Be very sensitive to comments and ac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culture.9. Time Sensitivity – Crossing cultures for business can be frustrating when it interferes with getting the job done. Most Americans are very time sensitive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s and deadlines. If the meeting was to commence at 2:00, then all parties are to be present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do not view time as an absolute but more as a suggestion. Concern is not expressed for a meeting starting late or ending at a different time. The same can be applied to deadlines. If a report is due on Friday, an American would be waiting for that report to be received before end of business day. The Chinese would not worry if it showed up several days later.10. Respect –Being sensitive to another person’s needs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It is expected that you will respect the other person and treat them well. Their needs are met at each encounter. This is a characteristic that unfortunately has fallen on the wayside in most American circles.Communication habits researchWe are conducting 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habi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t is always interesting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to study other cultures. It helps us remove misunderstanding and ha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ompletely1. When you are on a crowded subway…□you feel okay to stand close to the passenger on the subway.□you hate being surrounded by so much people.2. Two of you are having a conversation…□You prefer to have eye contact with him/her. Wh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do not like staring at others. Wh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en you meet someone…You will shake hands with him/her, if he/she is your colleague your boss a strangerYou will kiss him/her, if he/she is your family member your friend your childYou will hug him/her, if he/she is your family member your friend your childYou do no like to have any physical contact with others4. What will you say when you greet your old frien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if some give you an compliment, you will s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what else do you think differ between Americas, British and Chinese on communication habi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e:●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s, does, and makes. (R. Kohls, 1979)●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1.Culture is not innate; it is learned;2.Culture is transmissible from person to person, group to group, and generation togeneration;3.Culture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hanges continuously over time;4.Culture is selective; (every culture represents a limited choice of behavior patterns)5.Culture is composed of interrelated facets;6.Culture is ethnocentric (centeredness on one’s own group).The American sociolinguist D. Hymes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know when, where and what to speak to whom and how.Models of communicationTheoretically,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ay:Communication i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essages, symbols, thoughts, signs and opinions.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Language;●Religion;●Values and attitudes;●Education;●Social organization;●Technology and material culture;●Politics;●La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In its most general sense, IC refers to those occasions when a member of oneculture produces a message for consumption by a member of another culture. (p70, Samovar & Porter)●More precisely, IC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p70, Samovar & Porter)跨文化交际: 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摘要]与言语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归属、个人观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交际之间的误解。
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离、研究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得我们能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中文化距离行为以消除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
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
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
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
文化交际上的差异。
“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
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
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
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
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
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
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
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
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
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
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
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
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
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
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
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
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
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
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
因而,中国人是从
集体中寻找安全感。
中国人把自我看着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参与者,因而他们相互依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重心倾向归因。
英美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
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萨姆瓦,1988,10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甚至邻里及村舍都视为集体,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
重心倾向是群体主义,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显示出明显的交往层次。
由于心理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西方人喜欢更大的空间及领属,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东西方人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与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文化心理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
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相关。
(顾家祖,2002)“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经过大量观察后,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场合)距离。
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左右。
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谈话距离)。
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
(4英尺为一般场合,10英尺为正规场合)。
公共距离一般在12英尺以上。
”从以上看来距离愈远亲密程度愈小。
不过两个同性或异性之间谈话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
由于人们对
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所以空间距离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就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
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观念不同,对于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故而,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
人们交谈时相互间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generallylikealotofphysicalspaceintheirorganizationlives.ManyA mericanclichespointtothis:"givemesomespace,""Getoutofmyface,""Backoff ."Thistranslatesintoatypicaldistanceofaboutthreefeetwhenaddressingother sinbusinesssituations.Verylittletouchingtakesplace.Whenitdoesoccur,itisus uallysomewhatconspicuousandasourceofsensitivity.Handshakeslastonlyase condorso.Iftwopassengersremainafteracrowdedelevatorhasemptied,theyi mmediatelytakedance-likestepstotheirrespectivecorners.Inmanycultures,t hesocialandbusinessdistanceismuchcloserthanitisintheUnitedStates.Itiscus tomaryinpartsofLatinAmericaandtheMiddleEastforbusinessassociatestoem braceeachother,tokisseachotherlightlyonthecheek,andtoputonlyonefootor sobetweentheminabusinessdiscussion.Indeed,adistanceofaboutafootbetw eenbusinessassociatesiscustomaryinmanycultures.可见,空间交际是一种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
(1)心理距离与文化交际
由于英汉民族的心理距离不同,反应在习惯上就不同。
美国人比较活跃,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尽情地玩乐,好像一刻不停;但东方人则喜欢静坐、闭门思过,让西方人感到“无所事事”。
这完全反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
(杨自俭,2000)曾提到:“Thankyou”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
汉语中的“谢谢”一般只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间不太用谢字,家庭成员之间根本不用。
英美人却认为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方便都应该说“谢谢”,甚至包括自己家人。
从英汉语用词及客套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里人际心理距离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