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及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3.25 KB
- 文档页数:1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就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就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与扩散转移。
于就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2、1实验流程介绍图二实验流程图(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图四实验结果收集与分析流程图(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与结点。
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1、准备基质胶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
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
(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
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
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如何判断就是否加入了合适体积的Matrigel:我们只需用一张格子纸就能知道自己的移液枪调整到多少能正好把下孔填满。
如上图所示,垂直透过每个孔瞧下面的格子纸,如果格子被缩小了,那么就说明胶没加满,格子被放大了,那么胶就加多了,格子没发生什么变形,这才就是刚刚加满下孔的状态。
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细胞血管形成是生物体内新的血管网络的形成过程,对于正常生理和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它涉及到细胞迁移、增殖以及基质重塑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我们对于这一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其相关原理,并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了解这些检测方法及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血管形成在正常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详解、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和目标,并简单描述了细胞血管形成的重要性。
接下来将在第二部分详细阐述相关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第三部分将对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建立血管生成实验动物模型、光镜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
第四部分将探讨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展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当前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技术及原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细胞血管形成检测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其原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原理和技术应用。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该领域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展望,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对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来说,本文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胞血管形成检测的基础,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推动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2.1 细胞血管形成的重要性细胞血管形成是生物体内新血管的生成过程,对于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血管形成起着关键的角色,从而满足组织和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血管形成测定血管形成是从已经存有的血管床中通过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芽生或非芽生的方式生成新生血管系统的过程,与正常的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胚胎发育等)和很多病理过程(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和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1,2。
血管形成中的主要细胞是内皮细胞,它存有于所有的血管上,通过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结构重建构成了新的毛细血管网。
除内皮细胞在血管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外,支持细胞(如肿瘤细胞、外周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细胞和体液成分也都与血管的发生相关。
所以,血管发生的测定非常复杂。
当今尚未有任何一种体外的实验方法能精确地模拟这个复杂的过程,但结合体外、体内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能够有效地了解血管发生的作用机理。
本文介绍了当前体内外用来研究血管形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最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实行了深入探讨。
体外测定血管形成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外源性抑制剂或刺激因子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成管的作用。
对内皮细胞的测定,关键问题在于内皮细胞具有物种和器官的差异性。
内皮细胞表型的差异已在大血管衍生的内皮细胞(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器官的内皮细胞(如人类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被证实3,4。
在培养中,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染色体表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它们的生长特性都会发生改变,将失去体内生长的一些特性3。
另外,在体外,内皮细胞在静止环境、动态环境、结合不同的基质的情况下,它们的特征也不同,所以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复杂的生理过程。
即使用内皮细胞作为模型来研究体内血管发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体外测定方法具有快速、易定量、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1.1内皮细胞增殖测定法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是血管发生的重要步骤。
当前,已有多种成熟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如四氮唑盐还原法等。
3H?残叵汆奏げ羧敕ê拖赴?周期动力学检测法是两种主要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
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 mbromide,MTT〕还原法,又称MTT比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吴家明1,陆 茵1,2,郜 明1,张伟伟1(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收稿日期:2007-09-21,修回日期:2007-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371727,3077276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BK2003113)作者简介:吴家明(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E 2mail:nj w ujia m ing@;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通讯作者,Tel:025286798154,E 2mail:luyingreen@中国图书分类号:R 205;R 332;R 3632332;R 36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1-04摘要: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
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关键词:血管生成;模型 血管生成(angi ogenesis )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形式形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1]。
血管生成是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参与调节的一个平衡过程[2]。
血管生成过多与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有关[3],抑制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
因此寻找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
血管生成研究需借助血管生成模型进行,血管形成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在血管生成模型中模拟完成,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等。
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血管形成是从已经存在的血管床中通过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芽生或非芽生的方式生成新生血管系统的过程,与正常的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胚胎发育等)和许多病理过程(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和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1, 2]。
血管形成中的主要细胞是内皮细胞,它存在于所有的血管上,通过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结构重建构成了新的毛细血管网。
除内皮细胞在血管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外,支持细胞(如肿瘤细胞、外周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细胞和体液成分也都与血管的发生有关。
因此,血管发生的测定非常复杂。
当今尚未有任何一种体外的实验方法能精确地模拟这一复杂的过程,但结合体外、体内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血管发生的作用机理。
本文介绍了当前体内外用来研究血管形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最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1 血管形成的体外测定方法体外测定血管形成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外源性抑制剂或刺激因子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成管的作用。
对内皮细胞的测定,关键问题在于内皮细胞具有物种和器官的差异性。
内皮细胞表型的差异已在大血管衍生的内皮细胞(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器官的内皮细胞(如人类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被证实[3, 4]。
在培养中,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染色体表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它们的生长特性都会发生改变,将失去体内生长的一些特性[3]。
另外,在体外,内皮细胞在静止环境、动态环境、结合不同的基质的情况下,它们的特征也不同,因此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复杂的生理过程。
尽管用内皮细胞作为模型来研究体内血管发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体外测定方法具有快速、易定量、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1.1 内皮细胞增殖测定法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是血管发生的重要步骤。
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如四氮唑盐还原法等。
[3H ] 胸腺嘧啶掺入法和细胞周期动力学检测法是两种主要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离体血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和分析血管在不同理化因素作用下的变化。
3. 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离体血管实验是研究血管生理和病理生理的重要方法。
通过模拟体内环境,将血管取出体外,观察和分析血管在不同理化因素作用下的变化,从而揭示血管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动物:成年大鼠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剪刀、镊子、注射器、针头、试管、离心机、CO2培养箱、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RPMI-1640培养基、EDTA、NaOH、HCl等四、实验方法1. 取成年大鼠,处死并迅速取出心脏,将心脏放入含有生理盐水的容器中,清洗血管。
2. 使用手术显微镜和剪刀,将心脏周围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去除,暴露血管。
3. 使用镊子将血管从心脏上分离下来,剪成约2-3mm的血管段。
4. 将血管段放入含有肝素钠的生理盐水中,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
5. 将血管段放入含有RPMI-1640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
6. 根据实验目的,分别对血管进行以下处理:a. 调整培养基的pH值b. 调整培养基的温度c. 添加EDTAd. 添加NaOH或HCle. 添加不同浓度的药物7. 观察血管在不同处理下的变化,包括血管收缩、舒张、通透性等。
8.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
9.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调整培养基的pH值后,血管收缩程度明显增加。
2. 调整培养基的温度后,血管舒张程度明显增加。
3. 添加EDTA后,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
4. 添加NaOH后,血管收缩程度增加。
5. 添加HCl后,血管舒张程度增加。
6. 添加不同浓度的药物后,血管收缩或舒张程度发生改变。
六、实验结论1. 离体血管实验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血管在不同理化因素作用下的变化。
2. pH值、温度、EDTA、NaOH、HCl和药物等理化因素可以影响血管的收缩、舒张和通透性。
血管形成实验步骤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是新血管形成的过程,是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高度调控过程。
血管形成实验是研究该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下是血管形成实验的步骤。
1. 细胞培养需要培养所需的细胞。
通常使用的是人类内皮细胞(HUVEC)和人类胚胎肺成纤维细胞(HELF)。
这些细胞可以在培养皿中进行培养,通常使用的培养基为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2. 制备基质然后,需要制备细胞可以生长的基质。
这可以通过在96孔板或24孔板中加入蛋白质基质(如Matrigel或Collagen)来实现。
这些基质可以模拟细胞生长的环境,并促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细胞接种将细胞接种到预先制备好的基质中。
通常使用的细胞密度为1-2×10^4个细胞/孔。
4. 细胞培养细胞接种后,需要在37℃和5% CO2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以保持细胞的健康生长。
5. 加入样品在细胞接种后的24小时内,加入需要测试的样品,如药物、小分子化合物或蛋白质。
6. 观察形态在接种后的24-48小时内,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如果样品对细胞有影响,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7. 观察管网形成在接种后的3-7天内,观察管网的形成。
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高级技术进行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8. 数据分析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来分析管网的形成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此外,还可以使用定量PCR或Western blot 等技术来分析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
血管形成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新血管形成的机制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可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血管拟态的研究方法血管拟态是指在体内或体外模拟血管环境,培育具有血管相似结构的材料或细胞。
血管拟态研究旨在模拟人体血管环境,促进血管新生、血管再生及组织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管拟态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1. 神经管转染法神经管转染法是将具有小时后功能的神经管内充填有成纤维细胞,表达VEGF等刺激新生血管的蛋白质。
神经管置于背侧的皮下脂肪组织中,可使充填的成纤维细胞及VEGF最终生成结构类似于血管的通透的管状物,与背面的血管相连。
2. 内皮细胞迁移法内皮细胞迁移法是将含有内皮细胞的组织移植到体内,如在裸鼠体内移植血管内皮细胞以上的组织,可形成“祖孙血管”,这种血管新生模式不依赖于成纤维细胞的存在,但需要关闭原有血管。
3. 同种异体再造法同种异体再造法是将孕鼠或成年小鼠运用同样复杂的操作培育出一整副或更多子宫组织,通过手术按照准备好的孔洞将子宫组织注入到一个异常处,细胞生长和再生的过程中,向周围输送所需的养分和信号,这种方法通过子宫多能干细胞的母源进行生殖系统再生,在实验大鼠中建立了一种生殖器再生的效果,这种方法已经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细胞培养法1. 三维细胞培养法三维细胞培养法是将细胞转移到生物材料或细胞支架上,培植出更具有三维结构的细胞模型,使细胞趋于生物结构与生理行为上更趋于真实的模拟。
2. 微绝缘区培植法微绝缘区培植法是将细胞种植物种子沉降到微绝缘区培养皿中,采用人工振荡处理技术,使实验动物细胞自然生长,增加细胞细微刺激,加速生长的效果,生成的细胞在三维构造中表现出真实成分及异质性。
三、生物材料修复法1. 人工血管2. 规则微米级纳米级沟槽手术刀刻蚀法这种方法要直接对生物材料进行修改,通过增加纳米级微米级沟槽的数目和大小,来使生物材料达到随机和有序梯度型拟态标准,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相似性。
3. 生物相容性材料植入术生物相容性材料植入术是通过将生物材料经过特定物理处理后,植入体内,达到修复或替代受损或缺陷的血管或血管组织。
生物血管模型制作方法血管是人体内最重要最复杂的系统之一,由总体来看,血管系统由三个基本组成要素组成:血管壁、血液和脉管的平衡。
血管壁的形成不仅仅是由细胞组成,还由一系列嵌套的结构组成,其中包括血管壁内外皮层、中间组织层、肌层和血管壁细胞(Hussein et al.,2019)。
由于血管壁的形成及功能缺乏实验室模型,而生物血管模型可以更有效地揭示血管系统的复杂性,并有助于对血管疾病的研究。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血管系统,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技术一直在发展中。
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一般包括两个步骤:初始结构的制作和最终结构的制作。
为了制作生物血管模型,首先需要制作一个初始结构,即基础模型,例如由肌节细胞浸渍的石膏板、聚合物材料,或者其他任何可以用作血管内部或外部结构的材料。
然后,在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细胞或细胞代谢产物的添加,最终完成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
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通常分为两类:有生物组织构建的三维结构和无生物组织构建的生物血管模型。
有生物组织构建的三维结构血管模型是在实验室中以某种细胞构建的三维模型,它可以真实地反映血管系统的复杂结构。
这些模型可以采用植入细胞,或者克隆细胞,或者合成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来制作。
这种血管壁模型能够反映血管壁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血管壁和血液流动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有助于研究血管系统的复杂性。
另一类生物血管模型是无生物组织构建模型,其中主要的材料是普通的生物材料,例如纤维素、水溶性纤维素和树脂等。
这类模型既可以用来模拟生物组织的血管壁,也可以用于血液与血管的实验研究。
其中纤维素可以被用来模拟血管壁的外皮层,而水溶性纤维素可以用于模拟血管壁的中间层,而树脂则可以用作血管壁中的肌层。
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有助于血管疾病的研究。
生物血管模型的制作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有生物组织构建的三维结构模型和无生物组织构建的生物血管模型。
内皮细胞成管实验步骤
内皮细胞成管实验步骤包括:
1.准备好所需的细胞和培养基,确保细胞处于适宜的培养
条件下。
2.将细胞接种在培养皿或平板上,并确保它们能够形成单
层。
3.当细胞达到适当的密度时,将它们转移到一个特定的3D培养体系中,该体系支持细胞形成管状结构。
4.观察并记录细胞的生长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5.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化合物来处理细胞,
以研究它们对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
6.最后,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来
观察和评估细胞的形态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ImageJ插件Angiogenesis Analyzer对血管网络进行定量分析血管形成实验(Tube formation assay)是体外研究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经典方法,其优点是可快速确定参与血管生成的基因或通路。
血管生成实验在肿瘤医学的研究与治疗中一直是实验热点,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降解、内皮细胞移行、增殖、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骤。
研究表明无论无论是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
于是体外模拟血管生成的过程对研究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十分重要。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已经成功形成了血管的实验结果应该有哪些量化指标与分析步骤吧!我们常用的量化指标有:number of tubes; number of loops/meshes; number of branch sites/nodes; length of tubes。
文献中常用的分析指标是branch points与capillary length。
Angiogenesis下载地址:https:///ij/macros/toolsets/图片来源ImageJ网站1、点击打开需要的插件:复制内容;在image J安装目录下的macros/toolsets文件夹创建一个Angiogenesis Analyzer.txt2、重启ImageJ,然后点击ImageJ工具栏的>>按钮,找到插件位置,单击后在新工具栏中出现Angiogenesis Analyzer分析界面:3、点击扳手形状选择Settings可设置测量参数:点击Network analysis分析界面,Angiogenesis Analyzer插件可以分析小管形成明场图片(Phase Contrast)或荧光图片(Fluo):备注:在进行图像处理前可以使用ps对图片进行一个对比度的调整和锐化处理。
!!作者单位"Q "###Q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方法刘!容!周建英!!!摘!要"!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与失衡是肿瘤血管生成重要的调控因素(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模型各自有其优缺点#根据研究内容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离体模型简便易行#容易定量研究#可用于初步研究#但需在体模型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在体模型操作繁琐%耗时#但更接近体内复杂的血管生成过程(!关键词"!血管生成’肿瘤’实验研究方法R .3+’&$A #+A ($()#)&))&1)!#)$?3’4#.+S $P -&’1@-’49:8;&!<=8’<3>?86;-!&<3!@A8B -C -’8#<78D -!6<*>>-2-&<8B +36;-<&2#.78E -&’4$’-F 8!6-<@A 8B -C &2O C 7332#+&’4K 73,Q "###Q #G 7-’&!4,)-’&%-"!(9>87>;9;<8<8<;<<;9=8.E 89=D I 7C >C 7B =?.9H I ;=.<=.<;<#H ;F ;9H 89>79=?;A .E .9@;7J <;:;C .E <=8I D E .=89>.9H89?8A 8=89>J .@=7C <3_.@?.9>87>;9;<8<.<<.G ?.<8=<7B 9D 98O D ;@?.C .@=;C 8<=8@<.9H E 8I 8=<3*=8<=?;C ;J 7C ;8I F 7C =.9==7<;E ;@=.F F C 7F C 8.=;.<<.G <J 7C H 8J J ;C ;9=<=D H 8;<3*9:8=C 7=;<=<@.9A ;@.C C 8;H 7D =C .F 8H E G .9H.C ;;.<8E GO D .9=8J 8;H #.<F C 7:8H 89>898=8.E 89J 7C I .=879#A D =I D <=A ;<D A L ;@==7@79J 8C I .=879A G 89:8:7.<<.G <3*9:8:7=;<=<.C ;I 7C ;H 8J J 8@D E =.9H=8I ;%@79<D I 89>=7F ;C J 7C I #A D =.C ;@E 7<;=7=?;@7I F E ;M 9.=D C ;7J :.<@D E .C C ;<F79<;<3!9(1:+’2)"!(9>87>;9;<8<’6D I 7C ’(<<.G <!!血管生成$.9>87>;9;<8<&在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缺乏血管生成表型的肿瘤#无法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而往往处于/休眠0状态#获得血管生成的表型对于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转移具决定性意义(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不仅可用于预测肿瘤的预后#而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为防治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的靶点也有很大的前景(因此#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在肿瘤治疗中意义重大(;!肿瘤血管生成调控的概述N ?.F E .89等)"*提出#在肿瘤组织从无血管期到血管期的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9>87>;98@J .@=7C <&#弥散于肿瘤周围组织中#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对这类化学趋化性刺激发生反应#包括血管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游走和增殖(此后的研究陆续发现肿瘤细胞还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一些血管生成因子受体#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组织中存在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9>87>;9;<8<89?8A 8=7C <&#则以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起负调控作用(上述活性因子或来自于肿瘤细胞或来源于某种宿主细胞#故肿瘤血管生成受多种细胞的调控和影响(激活这些细胞并促使其释放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在已知的发生机制中认为缺氧是最主要的原因#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导致其缺氧#缺氧可诱导多种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也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来影响肿瘤的演进(此外#!###年T 7>;E <=;89K 和]89f E ;C]\领导的研究组采用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C 8.E.9.E G<8<7J >;9;;M F C ;<<879#’(V _&方法#比较研究了结直肠癌和正常肠黏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了R $种差异表达的转录子#提示肿瘤血管生成和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有明显不同)Q *(这一发现引起了血管生成和肿瘤治疗研究者的重视#但这种现象在肿瘤中是否普遍存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之间是否有差异#尚待探索(=!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目前已分离和纯化了至少!#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和相关因子#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 _V Z &家族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Z V Z &(T _V Z 是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作用可能是最为重要的(T _V Z 具有血管生长因子所应具备的全部特性#在体内外试验中均有血管生成作用)-*(T _V Z 的表达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表明缺氧可引起T_V Z表达显著增加(T_V Z与肿瘤生长相关的直接证据是#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癌%肉瘤%神经胶质瘤&在鼠的移植瘤研究中#抗人T_V Z单克隆抗体几乎完全抑制了与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其它动物实验也发现许多其它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被抗T_V Z的多种治疗方法所抑制#包括小分子T_V Z 受体信号转导抑制剂#反义T_V Z寡核苷酸#T_V Z 受体抗体%抗T_V Z<8+U(等)-#4#5*(几项研究发现抗T_V Z治疗结合化疗或放疗能大大提高抗肿瘤作用)-*(已经用于临床试验的抗T_V Z制剂有"人源化T_V Z单抗$C?DP.AT_V Z&%抗T_V Z+%!抗体%小分子T_V Z+%!信号转导抑制剂%可溶性T_V Z受体等(肿瘤血管生成还可通过非T_V Z依赖的途径#通过促进其它因子表达如A Z V Z(A Z V Z在体内分布很广#对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有很强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在体内外均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现已证实A Z V Z能通过以下机制刺激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具有降解基底膜作用的蛋白激酶释放#促进内皮细胞形成管状结构’除此以外还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R*(但目前对A Z V Z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明之处(>!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去除原发肿瘤后#导致潜伏体内的微转移灶迅速生长#是由于原发肿瘤能分泌某些可溶性活性因子抑制了远处微转移灶的生长(血管抑素$.9>87<=.=89&是其中发现最早的因子#目前为止至少发现了!R种不同的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因其在体内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统称为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9H7>;97D< 89?8A8=7C<7J.9>87>;9;<8<&),#$*(研究发现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半衰期往往显著长于多种血管生成因子#使得血循环中血管生成抑制作用高于血管生成作用#远处微转移灶的血管生成被抑制(当原发肿瘤去除后#循环中抑制因子水平大大降低#微转移灶中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使其获得血管生成表型而迅速增殖),*(在体内无血管组织中#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水平很高而缺乏血管生成因子#多数正常组织中也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存在(已知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几乎有半数是酶解产物#这些抑制因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都是较大的蛋白质分子的一个肽段(这些发现说明酶解过程可能是体内产生天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这些从大的蛋白质分子酶解得来的抑制因子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按其是否来源于细胞外基质可分为两大类"基质来源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血管内皮抑素$;9H7<=.=89&%.C C;<=;9%癌抑素$@.9<=.=89&%肿瘤抑素$=D I<=.=89&等’非基质来源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血管抑素$.9>87<=.=8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6*P0&%干扰素$89=;C J;C79<&%白介素$89=;C E;D X89<&%血小板因子-$0Z-&%血小板反应素%E$=?C7I A7<F79H89%"# 6’0%"&等(不同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分别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发挥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因子或其受体#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缺氧信号的转导#以肿瘤血管为靶标(?!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方法为了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及其调控机制#分析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活性和作用#验证针对血管生成进行的肿瘤治疗措施等#需要建立血管生成的研究模型(目前研究血管生成的常用方法包括两大类#离体模型和在体模型(离体模型简便易行#便于观察#可用于初步研究#但不能反映在体环境#故其结果需经过在体模型的验证(?<;!血管生成的离体模型!可分为细胞水平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模型!内皮细胞在经过长期培养后会自行排列成/微血管样结构$@.F8E E.C G%E8X; <=C D@=D C;&0#可通过相位差显微镜以及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目前常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有三维胶分析法$=?C;;%H8I;9<879.E>;EI7H;E&与细胞共同培养模型$@7%@D E=D C;&#就是利用此现象来观察和评估药物及生长因子对于血管生成的影响(三维胶分析法是在原有的二维培养系统中加入细胞外基质$J8A C89>;E或I.=C8>;E或@7E E.>;9>;E&#使得原来在二维培养系统中黏附在培养皿的内皮细胞生长在基质中#形成三维培养系统#最大的优点是便于进行组织学切片与观察微血管的中空结构)"#*(细胞共同培养是将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培养于含有细胞外基质的培养系统#特点是共同培养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发生互相作用#更接近在体模型)"##""*(但是两者共有的缺点是将内皮细胞的长期置于细胞外基质环境中培养#往往已被激活#离体培养人为因素影响较多#缺乏肿瘤微环境(其它模型还有" K7G H;9小室分析法$A7G A;9@?.I A;C.<<.G<&与B7D9H?;.E89>模型用于研究内皮细胞迁移能力# P.=C8M分析法$I.=C8M.<<.G<&用于研究内皮细胞形成管状结构的功能(?<;<=!组织水平模型!K C7B9等)"!*于"$$5年建立并完善了人胎盘血管段培养模型#不需加入外源性血管生成因子#其优点是具备类似在体模型的特征#能动态%立体观察微血管生成情况#但不能反映肿瘤微环境(?<;<>!其它模型!如器官培养(?<=!血管生成的在体模型!由于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除内皮细胞#尚受到多种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甚至微循环中的多种体液因子都会对其产生作用#因此在体模型的研究非常必要(目前尚无最理想的在体模型#不同的模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且在体模型很难进行定量研究#有学者推荐采用两种不同的在体模型进行研究互相弥补不足之处)"Q#"-*(常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在体模型有"角膜微囊分析法$@7C9;.EI8@C7F7@X;=.<<.G<&%鸡胚绒毛尿囊膜分析法$@?8@X@?7C87%.E E.9=78@I;I A C.9; .<<.G<#N(P&%肿瘤模型$=D I7CI7H;E<&等(?<=<;!角膜血管生成分析法!是将肿瘤细胞或包埋有干预因子的释放载体#置于无血管的动物角膜微囊中#然后观察血管生长情况(移植物生成新的血管#使肿瘤膨胀性生长’如果该血管被阻断#则肿瘤生长立即受阻(因其模拟肿瘤生长环境#能直接动态观察血管生成#一度被认为是血管生成在体研究的/金标准0)""#"Q*(但是仍不能克服炎症反应所致的假阳性#定量困难#操作有一定难度#费用昂贵#较适合初步筛选及定性的研究(?<=<=!鸡胚绒毛尿囊膜分析法!受精后的鸡蛋除去部分外壳以及壳膜#将含有药物或细胞的多聚化合物载体置于绒毛尿囊膜上#继续孵化一定时间后#利用立体显微镜或组织切片等手段观察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可用于评价接种物刺激绒毛尿囊膜血管增生的血管生成作用#分析研究促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因子的活性和功能#还可以对接种物#如肿瘤组织%自身的血管生成进行研究#用于分析不同组织的血管生成活性和作用(N(P模型是研究血管生成较好的实验模型#其方法简便#成本低#并可用于进行大样本研究(缺点是实验前已有血管网存在#因此对环境中氧含量变化敏感#干扰实验结果’操作过程容易发生细胞损伤或激活炎症反应#而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困难)$#"#*(?<=<>!肿瘤模型!将肿瘤细胞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的皮下或原位组织内#形成移植瘤后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肿瘤生长的大小来验证抗肿瘤效果(由于肿瘤生长需依赖新生血管网#故该模型可用于抗血管生成的研究(对血供丰富或血供贫乏的肿瘤均适用该模型#化学诱导肿瘤也能适用)"Q*(该方法可通过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以下分析")_染色观察形态学与坏死的情况#P’K染色检测肌纤蛋白$J8A C89&来分析血栓形成#抗N^Q"+N^Q-免疫组化法评价微血管密度#0N U(法观察增殖情况#6[U_/法观察凋亡情况)"Q*(因此#该模型比鸡胚绒毛尿囊膜分析法有优势(不足之处是无法在活体上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情况’接种于皮下的移植瘤很少发生转移#其实验意义不同于原位接种#而原位移植瘤因部位不同#实验难度差异较大(?<=<?!.9>87I7D<;模型!这是近年来建立的以绿色荧光蛋白$V Z0&基因作为活细胞分子标记#特点是无创性#并可以在活体动物进行肿瘤血管生成的动态观察(缺点是周围组织对V Z0荧光有淬灭作用#从而降低实验的敏感性’环境缺氧会降低V Z0的表达#而影响实验结果)"Q*(目前已经建立血管生成研究的在体模型还有"基质凝胶分析法$I.=C8>;E F E D>.<<.G<&%开窗分析法$@?.I A;C.<<.G<&%鼠背皮下气囊模型$H7C<.E.8C% <.@I7H;E&%仓鼠颊囊模型$?.I<=;C@?;;X F7D@? I7H;E&%眼前房移植瘤模型$.9=;C87C;G;@?.I A;C I7H;E&%兔耳室模型$C.A A8=%;.C@?.I A;CI7H;E&%盘状血管生成分析法$H8<@.9>87>;9;<8<.<<.G<&%鼠耳廓皮下移植瘤模型%基质植入模型$I.=C8.E8I F E.9= I7H;E&#中空纤维分析法$?7E E7BJ8A C;.<<.G<&是近年来新建立的)$*(其它较少应用模型有"海马鱼模型$f;A C.J8<?&%藻酸盐微珠释放分析法$.E>89.=; I8@C7A;.HC;E;.<;.<<.G<&%鸡胚卵黄囊模型$@?8@X ;I A C G798@G7E X<.@&%大网膜+肠系膜模型$7I;9=D I+I;<;9=;C8;<&%鼠腹膜模型$F;C8=79;.E I;I A C.9;&等)""%"Q*(C!结语与展望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尚有许多未知领域(多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血管生成网络$.9>87>;9=8@@.<@.H;&0对血管生成进行调控)"-*(因此#从理论上推测#仅仅抑制某种血管生成因子或添加某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无法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然而#许多动物实验和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只对血管生成网络中的某一步进行有效干预#就能产生一定的抗血管生成效应(今后的研究如能彻底揭开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或许才能真正找到一种能完全抑制肿瘤血管以及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9H;C<79(+#N?.F E.89P(3N79=89D7D<.9H H8<@C;=;I.=?;I.=8@.EI7H;E<7J=D I7C%89H D@;H.9>87>;9;<8<3K D E EP.=?K87E#"$$,#5#",4R%,$$3!!Z7E X I.9S3+7E;7J.9>87>;9<8<89=D I7C>C7B=?.9HI;=.<=.<8<3’;I89&9@7E#!##!#!$""4%",3Q!N C78MK#+.>7N#T;E@D E;<@DT#;=.E3V;9;<;M F C;<<;H89?D I.9 =D I7C;9H7=?;E8D I3’@8;9@;#!####!,$"""$R%!#!3-!Z;C C.C.U#V;C A;C)0#E;N7D=;C S36?;A87E7>G7JT_V Z.9H8=< C;@;F=7C<3U.=P;H#!##Q#$"55$%5R534!Z8E E;D C’#N7D C=89(#(8=%’8%(E8’#;=.E3’8+U(%I;H8.=;H 89?8A8=8797J:.<@D E.C;9H7=?;E8.E>C7B=?J.@=7C<;:;C;E G E8I8=< =D I7C C;<8<=.9@;=7.9=8.9>87>;98@=?C7I A7<F79H89%".9H<E7B< =D I7C:.<@D E.C8f.=879.9H>C7B=?3N.9@;C+;<#!##Q#5Q"Q$"$% Q$!!35!6.X;8‘#].H7I.=<D]#‘D f.B.‘#;=.E3(<I.E E89=;C J;C89> +U(=.C>;=89>:.<@D E.=7C;9H7=?;E8.E>C7B=?J.@=7C.<@.9@;C =?;C.F;D=8@<3N.9@;C+;<#!##-#5-"Q Q54%Q Q R#3R!U D>;9=P(#*7f f7+T3Z8A C7A E.<=>C7B=?J.@=7C%!3*9=S K87@?;I N;E E K87E#!####Q!"""4%"!#3,!&h+;8E E G P’#)7E I>C;9/#’?89>‘#;=.E3(9>87<=.=89".97:;E .9>87>;9;<8<89?8A8=7C=?.=I;H8.=;<=?;<D F F C;<<8797J I;=.<=.<;<A G./;B8<E D9>@.C@897I.3N;E E#"$$-#R$"Q"4%Q!,3 $!08.U#/8.9>b#+.>?D]3_9H7>;97D<89?8A8=7C<7J.9>87>;9<8<3 N.9@;C+;<#!##4#54"Q$5R%Q$R$3"#!’=.=79N(#’=C8A A E89>’P#6.f f G I.9’#;=.E3N D C C;9=I;=?7H< J7C.<<.G89>.9>87>;9;<8<89:8=C7.9H89:8:73*9=S_M F0.=?# !##-#,4"!Q Q%!-,""!刘剑平#侯梅3肿瘤微血管生成模型的应用现状3中国肿瘤# !##!#"""-4%-R3"!!K C7B9]S#P.G9;<’Z#K;f7<(#;=.E3(97:;E89:8=C7.<<.G J7C ?D I.9.9>87>;9;<8<3/.A*9:;<=#"$$5#R4"4Q$%4443"Q!).<.9S#’?9G H;C’^#K8A A G P#;=.E3e D.9=8=.=8:;.9>87>;9;<8< .<<.G<89:8:7%.C;:8;B3(9>87>;9;<8<#!##-#R""%"53"-!6798986#+7<<8Z#N E.D H8703P7E;@D E.CA.<8<7J.9>87>;9;<8< .9H@.9@;C3&9@7>;9;#!##Q#!!"54-$%54453$收稿日期"!##5%#4%"5*********************************************&!简讯!第二届北京协和呼吸病学峰会会议通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呼吸病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促进国际交流#推动呼吸病学专科的发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协和呼吸病学峰会0将于!##R年-月!R日#Q#日在北京华润饭店召开(/第二届北京协和呼吸病学峰会0大会名誉主席为罗慰慈教授%钟南山教授#大会主席由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元珏教授%王辰教授和蔡柏蔷教授担任#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内外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有数十位之多#充分保证了会议的高学术性(本次会议专家所做的报告以临床应用进展为主#密切结合呼吸内科临床(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指南%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肺癌的现代诊断和治疗%肺血栓栓塞的诊治%呼吸危重症临床监护%机械通气管理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肺部感染治疗的临床最新进展#内窥镜检查的最新技术及其并发症防治等#大会还特别在会议中安排了/协和疑难病例讨论分析0等特色讲座#使参会代表与演讲专家及时沟通#更直接的学习他们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我们真诚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本次盛会#共同促进和加强各地医师间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呼吸病学事业的发展(参会医师可同时获得国家医学继续教育’类学分和+类学分(会议将征集优秀论文#经专家评审后将在,国际内科双语杂志-正式发表(论文截至日期为!##R年Q月"日(会议联系地址"$"####4&北京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号协和明日大厦,"#室;%I.8E"L8<?8B;8?.73 ?7=I.8E3@7I大会组委会联系人"纪时伟豪!电话"#"#%54"!Q$!,%5#,手机""Q Q55,Q Q R!Q传真"#"#%54"!Q$!4。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血管健康检测方法。
3. 分析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4. 提高对血管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二、实验背景血管是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组成部分,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生命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血管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了解血管健康检测方法,分析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预防和治疗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志愿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
(2)实验仪器:血管超声检测仪、血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
(3)实验试剂:抗凝剂、血脂测定试剂盒等。
2. 实验方法(1)采集志愿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等。
(2)进行血液检测,包括血脂、血糖、血尿酸等指标。
(3)进行血管超声检测,观察血管壁厚度、血管弹性、血管狭窄程度等。
(4)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
(5)分析实验数据,评估志愿者血管健康状况。
3. 实验结果(1)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部分志愿者存在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狭窄等问题。
(2)血液检测结果显示,部分志愿者存在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血尿酸异常等问题。
(3)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部分志愿者存在心脏功能异常。
四、实验分析1. 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血管健康问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狭窄等问题,可能导致血流不畅,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血管疾病。
2. 血管健康检测方法的重要性通过血管健康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血管健康问题的预防(1)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减少摄入过多热量、油脂、糖分。
(2)适量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血管弹性。
(3)戒烟限酒:减少烟草、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4)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管疾病风险。
抗血管生成药物体外活性筛选实验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
血管形成是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血管系统是血管退化。
部分新生血管出现于炎症、创伤修复、肿瘤生长、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情况中。
服务项目:
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血管生成活性筛选实验。
服务内容: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生成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生成经VEGF 刺激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经受试药物处理。
中华中医药学刊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莫莉,袁肇凯,黄献平,陈清华,简维雄,胡志希,孙贵香(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摘要: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有效成分部位方(YTⅡ)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缺血的机理。
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药血清,鸡胚随机分为养心通脉方(YTⅠ)组、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YTⅡ)组、bFGF组和空白血清(KX)组;72h后观察比较YTⅡ及各含药血清对各组CAM模型鸡胚存活情况、CAM标本形态、CAM血管数量的影响。
结果:加药72h后,各药物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血管新生数呈bFGF组>YTⅡ组>YTⅠ组>KX组趋势。
结论:YTⅡ与YTⅠ、bFGF一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且YTⅡ作用与bF-GF作用相当,明显优于YTⅠ。
关键词: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YTⅡ);血管生成;鸡胚绒毛尿囊膜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54-03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Recipe of YangXinTongMai Formula(YT II)on the AngiogenesisMO Li,YUAN Zhao-kai,HUANG Xian-ping,CHEN Qing-hua,JIAN Wei-xiong,HU Zhi-xi,SUN Gui-xiang(Hunan University of TCM,Changsha410007,Hunan,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recipe of YangXinTongMai Formula on the angiogenesis and improving myocardial ischemia.Methods:The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model was cul-tured and devided into YangXinTongMai Formula(YT I)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including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recipe of YangXinTongMai Formula(YT II)group,bFGF group and KX group.the survival rate,growth shape and vessel counts of CAM model in every group was observed after72hours.Results:The vessel counts in bFGF group,YT-II group and YT-I group is more than KX group(P<0.01),in the trend of bFGF group>YT-II group>YT-I group >KXgroup.Conclusion: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YT-II can improving angiogenesis as well as YT-I and bFGF,and more better than YT-I to some extent.Key words: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recipe of YangXinTongMai Formula(YT II);angiogenesis;chorioallantoic membrane收稿日期:2009-08-19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0541005);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4A039)作者简介:莫莉(1979-),女,湖南长沙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病证治研究。
血管拟态的研究方法
血管拟态是指在生物体内形成的新血管,通常是由某些生物分子或组织因子的诱导作用而产生。
这些新生的血管可能会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后的再灌注损伤等。
要研究血管拟态,需要一些特定的实验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 1. 培养内皮细胞:通过收集动物或人体内皮细胞并在培养皿中培养,可以观察到内皮细胞在分化和增殖时形成新的血管结构。
2. 动物模型:使用小鼠、大鼠等动物建立血管拟态模型,通过注射特定生物分子或组织因子来诱导血管生成,然后观察血管形态、密度等变化。
3. 细胞迁移实验:在体外使用细胞迁移实验,通过观察细胞在特定生物分子或组织因子的作用下的迁移能力,来研究血管拟态的分子机制。
4. 组织切片染色: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特定的染色方法,如Immunohistochemistry,可以在切片上检测到特定分子的表达情况,以验证其参与了血管拟态的过程。
以上方法都是研究血管拟态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技术简介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源于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新的毛细血管性血管的生长。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小管形成实验是测量在体外血管生成一种快速的,可量化的方法。
二、实验流程
1. 第一天matrigel(BD,354230)放入4℃冰箱过夜。
2. 第二天待matrigel冻融后,离心数分钟。
3. 冰上操作(matrigel不能凝固)。
matrigel用预冷枪头混匀,EP管提前预冷,每500μl分装。
4. 96孔板提前预冷,每孔加入50μl matrigel,避免产生气泡。
在37℃孵箱放置45分钟。
5. 当细胞长满70-80%时,消化下来,并用含10%FBS的DMEM重悬,每孔加入50μl重悬液,浓度为10000-60000/孔细胞,重复三孔。
6. 37℃孵育,四小时后可见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