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完善版
- 格式:doc
- 大小:563.00 KB
- 文档页数:9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就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就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与扩散转移。
于就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2、1实验流程介绍图二实验流程图(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图四实验结果收集与分析流程图(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与结点。
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1、准备基质胶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
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
(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
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
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如何判断就是否加入了合适体积的Matrigel:我们只需用一张格子纸就能知道自己的移液枪调整到多少能正好把下孔填满。
如上图所示,垂直透过每个孔瞧下面的格子纸,如果格子被缩小了,那么就说明胶没加满,格子被放大了,那么胶就加多了,格子没发生什么变形,这才就是刚刚加满下孔的状态。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2. 掌握血管的分布特点;3. 分析血管的功能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人体血管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显微镜、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等。
三、实验方法1. 将血管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覆盖盖玻片;2.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结构特点;3. 分析血管的分布特点、功能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脉(1)结构特点:动脉管壁较厚,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层、外膜三层。
内膜由内皮细胞构成,中层为平滑肌层,外膜为结缔组织层;(2)分布特点:动脉分布广泛,从心脏出发,分支成各级动脉,直至毛细血管;(3)功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2. 静脉(1)结构特点:静脉管壁较薄,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层、外膜三层。
内膜由内皮细胞构成,中层为平滑肌层,外膜为结缔组织层;(2)分布特点:静脉分布广泛,与动脉伴行,收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运送回心脏;(3)功能: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送回心脏,保证血液循环的连续性。
3. 毛细血管(1)结构特点: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管腔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2)分布特点:毛细血管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3)功能:进行物质交换,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将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物质运回血液。
4. 血管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动脉的厚壁和弹性有利于血液的快速输送;静脉的薄壁和较大的管腔有利于血液的回收;毛细血管的细小管腔和单层细胞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管的基本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功能。
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共同保证了血液循环的顺利进行。
六、实验讨论1. 动脉和静脉在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答:动脉和静脉在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
于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一.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2.1实验流程介绍图二实验流程图(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图四实验结果收集和分析流程图(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和结点。
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1、准备基质胶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
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
(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
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
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如何判断是否加入了合适体积的Matrigel:我们只需用一张格子纸就能知道自己的移液枪调整到多少能正好把下孔填满。
如上图所示,垂直透过每个孔看下面的格子纸,如果格子被缩小了,那么就说明胶没加满,格子被放大了,那么胶就加多了,格子没发生什么变形,这才是刚刚加满下孔的状态。
【高中生物】血管生成实验及血管生成的分期与特征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试验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过程中新血管的形成。
它是指从现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小静脉衍生的新毛细血管的生长。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内皮基质降解、内皮细胞移行、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骤。
由于肿瘤组织这种新生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且血管基质不完善,这种微血管容易发生渗漏,因此肿瘤细胞不需经过复杂的侵袭过程而直接穿透到血管内进入血流并在远隔部位形成转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性肿瘤血管生成稀少,血管生长缓慢;而大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
体外实验方法tubeformationassay(血管生成)Springassay(血管再生)体外血管生成实验tubeformationassay细胞在基质胶上培养形成小管和淋巴结体外血管再生实验sproutingassay血管生成的阶段和特点新形成的毛细血管由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组民,这两种细胞有形成完整的毛细血管网的能力。
在体内,伴随促分化的信号转导,血管生成按内皮细胞激活、增殖、迁徙和管腔形成过程进行。
如缺氧等影响肿瘤细甩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促发细胞因子的释放。
静止的内皮细胞受宿主或肿甩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ⅰ期),特定的细胞增殖(ⅱ期),并沿血管生成刺激源的纤维网络移动,形成排列细胞索(ⅲ期),最后血管芽形成管腔样结构,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后进入静止期。
通过细胞间起粘附接触作用的细胞内小泡的交联,最终形成明确的管腔(ⅳ期)。
细胞外基质的角度减少是新生血管浸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改变蛋白质水解酶之间的平衡来实现。
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水解和纤维蛋白溶解是表皮细胞的两大功能。
皮肤细胞也被认为与生长因子和抑制剂的产生有关。
细胞粘附受体通过与细胞外基质粘附蛋白(如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相互作用进入血管细胞。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微细结构,了解血管壁的组成、形态和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心脏、猪肾脏、猪肝脏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石蜡切片、染色液、载玻片等。
三、实验方法1. 标本制备(1)取新鲜猪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置于生理盐水中清洗,去除多余组织。
(2)将清洗干净的器官固定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4小时。
(3)将固定好的器官进行石蜡包埋,切片机切片,厚度约为5μm。
2. 染色(1)将切片放入95%乙醇中脱蜡,然后依次放入100%、95%、70%乙醇中水化。
(2)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染色液中,染色10-15分钟。
(3)水洗切片,放入1%盐酸酒精分化,染色2-3分钟。
(4)水洗切片,放入氨水返蓝,染色2-3分钟。
(5)水洗切片,放入伊红染色液,染色2-3分钟。
(6)水洗切片,放入95%、100%乙醇中脱水,然后用二甲苯透明。
3. 观察(1)将切片放置于载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2)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微细结构,记录所见。
四、实验结果1. 动脉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由内皮细胞、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细胞呈扁平状,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弹性膜为弹性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
(2)中膜:由平滑肌纤维、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
平滑肌纤维排列呈环形,负责调节血管直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血管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3)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负责连接血管壁与周围组织。
2. 静脉静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由内皮细胞、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细胞呈扁平状,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弹性膜为弹性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
(2)中膜:由平滑肌纤维、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
平滑肌纤维排列呈环形,负责调节血管直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血管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小管形成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及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管形成实验:原理、目的与操作流程详解小管形成实验,也被称为血管生成或血管形成实验,是一种在体外模拟体内血管生成过程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了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的方法。
3. 理解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二、实验原理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静脉则将血液从组织器官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部分,负责物质交换。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或家兔。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剪刀、镊子、解剖盘、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3. 实验试剂:苏木精、伊红等染色剂。
四、实验步骤1. 动物解剖:将实验动物麻醉,进行解剖,暴露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 血管分离:用剪刀和镊子分离出心脏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3. 染色:将分离出的血管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苏木精染色。
4. 制片:将染色后的血管剪成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覆盖盖玻片。
5.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五、实验结果1. 动脉:动脉管壁较厚,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光滑,中膜富含弹性纤维和肌肉纤维,外膜较薄。
动脉内血流速度快,血液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
2. 静脉:静脉管壁较薄,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光滑,中膜肌肉纤维较少,外膜较薄。
静脉内血流速度慢,血液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
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负责物质交换。
六、实验分析1.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功能。
2.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组织器官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负责物质交换。
3. 血管的功能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以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血管形成是从已经存在的血管床中通过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芽生或非芽生的方式生成新生血管系统的过程,与正常的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胚胎发育等)和许多病理过程(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和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1, 2]。
血管形成中的主要细胞是内皮细胞,它存在于所有的血管上,通过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结构重建构成了新的毛细血管网。
除内皮细胞在血管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外,支持细胞(如肿瘤细胞、外周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细胞和体液成分也都与血管的发生有关。
因此,血管发生的测定非常复杂。
当今尚未有任何一种体外的实验方法能精确地模拟这一复杂的过程,但结合体外、体内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血管发生的作用机理。
本文介绍了当前体内外用来研究血管形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最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1 血管形成的体外测定方法体外测定血管形成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外源性抑制剂或刺激因子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成管的作用。
对内皮细胞的测定,关键问题在于内皮细胞具有物种和器官的差异性。
内皮细胞表型的差异已在大血管衍生的内皮细胞(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器官的内皮细胞(如人类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被证实[3, 4]。
在培养中,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染色体表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它们的生长特性都会发生改变,将失去体内生长的一些特性[3]。
另外,在体外,内皮细胞在静止环境、动态环境、结合不同的基质的情况下,它们的特征也不同,因此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复杂的生理过程。
尽管用内皮细胞作为模型来研究体内血管发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体外测定方法具有快速、易定量、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1.1 内皮细胞增殖测定法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是血管发生的重要步骤。
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如四氮唑盐还原法等。
[3H ] 胸腺嘧啶掺入法和细胞周期动力学检测法是两种主要的细胞增殖测定方法。
血管生成实验(HUVEC细胞)1.第一天:胰酶消化对数期细胞1,终止后离心收集于50ml离心管内,制成细胞悬液2,细胞计数3调整其浓度至3×104/mL。
将细胞悬液制备好后,用吸管或移液管轻轻吹打混匀,于6孔板中每孔加入2 mL细胞悬液。
2.第二天: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的化合物4;将matrigel胶置于4℃过夜融化,同时将枪头和96孔板于-20℃预冷备用3.第三天:第三天铺胶的时候,把枪头剪下去一小节,96孔板放在冰上再往里加胶,加胶时要慢慢加,吸胶时也要慢,不要有气泡a.用预冷的枪头吸取matrigel胶50 μL/well加到预冷的96孔板中5 ,注意使胶平铺在整个孔底;b.将96孔板放入37 ℃培养箱放置1 h使胶凝固;c.半个小时后(自己把握时间,避免细胞处于悬液状态太久)处理以用不同浓度化合物处理24 h后“1”项下6孔板细胞,胰酶消化,计数并稀释,将密度调为1×105 cells/mL;d.以100 μL/well接种于预先铺好的matrigel胶的孔里,继续培养12 h, 24 h;e.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并拍照记录小管的形成情况,每孔随机摄取3个视野。
脚注说明:1.对数期细胞:培养皿中细胞融合率在90%左右即可使用;2.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步骤见“MDA-MB-231细胞培养SOP”3,1),2),3)项下所述步骤,3)项下的前半部分,至….打散细胞团块,混和均匀后”;3.见“细胞计数SOP”步骤;4.详见细胞筛选用不同浓度化合物试液的配制方法SOP;5.整个过程在冰上进行,并避免形成气泡;若胶太黏稠,可将枪头的尖端剪掉一小段;一般就是12h,18h,24h各观察一次,看看小管形成的情况买来的胶直接用,不用稀释我们用的是BD的metrigel买来后,小心的分装一下,放在-80比较好,分装时也注意不要用太多气泡。
vegf免疫组化流程VEGF免疫组化流程是一种常用于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生物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的实验方法。
VEGF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对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VEGF免疫组化流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VEGF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疾病相关性。
下面将介绍VEGF免疫组化流程的详细步骤。
流程步骤:1. 组织固定:将组织标本取出,迅速固定。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和4%的冷磷酸盐缓冲液(4% paraformaldehyde)。
固定时间根据组织的大小和类型进行调整,一般为4-24小时。
2. 组织包埋:将固定的组织标本进行去水和透明化处理。
去水可使用不同浓度的乙醇,透明化可使用透明剂(如二甲苯或其它透明剂)进行处理。
该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可切片性。
3. 切片:将透明化的组织标本放入组织切片机中进行切片。
切片厚度一般为3-5μm。
切片完成后,用标签或玻片记录好切片的顺序和位置。
4. 石蜡去除和抗原修复:将切片的石蜡脱除,一般使用二甲基苯(xylene)或其它脱蜡剂进行处理。
然后进行抗原修复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组织标本中的抗原的可识别性。
抗原修复方法可能有多种选择,包括高温蒸压法(如压力锅法)、酶消化法以及化学方法。
5. 抗体染色:将修复后的切片进行抗体染色。
VEGF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使用VEGF特异性的一抗和二抗来实现。
一抗与组织标本中的VEGF结合,二抗与一抗结合,再使用染色剂如二氧化钼直接可视化。
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需进行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6. 洗涤和封片:完成抗体染色后,将切片进行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抗体。
之后将切片用温暖的蒸馏水冲洗数次,以去除洗涤液中的盐析物。
最后,用有机溶剂(如二甲苯或其它溶剂)将切片覆盖玻片,并在切片和玻片之间加入合适的封片剂,然后加盖盖玻片。
内皮细胞成管实验步骤
内皮细胞成管实验步骤包括:
1.准备好所需的细胞和培养基,确保细胞处于适宜的培养
条件下。
2.将细胞接种在培养皿或平板上,并确保它们能够形成单
层。
3.当细胞达到适当的密度时,将它们转移到一个特定的3D培养体系中,该体系支持细胞形成管状结构。
4.观察并记录细胞的生长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5.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化合物来处理细胞,
以研究它们对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
6.最后,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来
观察和评估细胞的形态和管状结构的形成。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观察血管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管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组织,主要负责输送血液,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可以了解血管的生理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心、生理盐水、解剖刀、剪刀、镊子、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猪心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去除多余的脂肪和结缔组织。
2. 用解剖刀将猪心切成薄片,用剪刀将切片剪成约1cm×1cm大小的块状。
3. 将剪好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使切片保持湿润。
4. 用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轻轻压平,使切片与盖玻片紧密贴合。
5.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血管的分布区域,再切换到高倍镜下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脉:动脉管壁较厚,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中层为平滑肌,外层为结缔组织。
动脉管腔较小,血流速度较快,主要功能是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 静脉:静脉管壁较薄,具有两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外层为结缔组织。
静脉管腔较大,血流速度较慢,主要功能是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部分,管壁最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毛细血管管腔非常细小,血流速度极慢,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1)动脉管壁在低倍镜下呈环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具有收缩功能。
(2)静脉管壁在低倍镜下呈管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结缔组织丰富,具有支撑作用。
(3)毛细血管在低倍镜下呈网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紧密排列,有利于物质交换。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易必迪ibidi μ-Slide Angiogenesis体外血管生成实验产品特点:ibidi血管生成系列产品,包括μ-Slide Angiogenesis和μ-Plate Angiogenesis 96 well,是ibidi 公司根据血管生成实验的要求的改进型设计。
它较之传统的血管生成实验,有以下优点:1、节省基质凝胶--Gel matrix(自行准备),比传统96孔板实验节省9/10(传统实验用量100ul,ibidi血管生成板—ibidi μ-Slide Angiogenesis 用量10ul);2、特殊的双层孔洞设计,可形成厚度均匀(0.8mm)的平整Gel matrix表面,使细胞落于同一层物镜对焦平面,细胞形态更易观察;3、紧密的上盖设计,有效的减缓液体蒸发;4、适用多通道微量分注器;注:配合ibidi 加热与孵育系统,可以进行清晰、长期的活细胞显微拍摄。
ibidi “Well-in-a-Well” 和普通标准孔的对比:订购信息:产品规格: µ-Plate Angiogenesis 96 well 1. Planar air-liquid interface:good phase contrast all over theobservation area 2. Planar gel surface:all cells are in one optical planV olume of Matrigel: 10 µlStandard well1. Meniscus on air-liquid interface:poor phase contrast in most of the observation area2. Mensicus on the gel surface: notpossible to focus on all cells simultaneouslyV olume of Matrigel: 100 µl技术特征:1. 标准的玻片规格2. 紧密的结合盖可以减少蒸发3. 4mm内孔在5mm外孔里的设计4. 均匀的厚度为0.8mm的胶层5. 细胞生长均匀6. 染色和固定兼容性好7. 优良的光学显微特性8. 兼容多通道分注器9. 生物相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的——无胶水,无泄漏10. 适合各种类型的胶,例如;Matrigel™, 胶原蛋白, and 琼脂糖*11. 同样适合96孔板:µ-Plate Angiogenesis 96 well*Matrigel不是产品的一部分产品介绍:1.样品准备/Sample Preparation「ibidi血管生成板」的应用非常广泛1242.显微成像/Microscopy可配合ibidi加热&孵育系统进行长时间的显微摄影。
血管新生,这么多种实验你都知道吗?有同学在后台留言说要我们介绍一下血管新生的实验,正好最近在Angiogenesi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血管新生实验使用和数据解读的综述性指南: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giogenesis assays.Angiogenesis. 2018 May 15. doi: 10.1007/s10456-018-9613-x.对大家来说,血管新生实验(angiogenesis assays)是大家接触比较多的实验了,那么你知道有多少种做法吗?这篇综述从以下31部分总结了常见的实验方法:这里面包括了体内、体外的细胞与动物水平的实验。
下面我们就挑选一些文章图所展示的技术进行简单介绍:1.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s(内皮细胞增殖实验)通过对常规96孔板上的HUVEC细胞进行计数或者MTT细胞活性检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
2.Three-dimensional assays of vascular morphogenesis(血管形态的三维实验)在纤维(fibrin)基质上观察内皮细胞出芽和管腔形成。
3. Aortic ring assay of angiogenesis.(新生血管动脉环实验)A和B分别为大鼠动脉在胶原凝胶上培养的对照和VEGF刺激组形态。
4. Microvessel density and histopathological growth patterns (微血管密闭和病理生长模式)通过CD31对正常肝(a)/结直肠癌肝转移(b)和(c)组织进行染色,通过不同方法(b——replacement growth pattern和c——desmoplastic growth pattern)计算微血管密度模式,相同的颜色表示相同模式。
人血管生成素1(ANG-1)ELISA试剂盒使用步骤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血管生成素1(ANG-1)含量。
标本要求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
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释。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待测样品孔。
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
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2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20倍稀释后备用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分钟.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
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
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
抗血管生成药物体外活性筛选实验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
血管形成是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血管系统是血管退化。
部分新生血管出现于炎症、创伤修复、肿瘤生长、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情况中。
服务项目:
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血管生成活性筛选实验。
服务内容: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生成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生成经VEGF 刺激
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经受试药物处理。
血管形成术的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血管形成术的操作流程一、术前准备阶段。
在进行血管形成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
于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
一.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实验流程介绍
图二实验流程图
(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
2.2耗材结构介绍
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
(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
图四实验结果收集和分析流程图
(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
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和结点。
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
一.实验步骤
1、准备基质胶
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
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
(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
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
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
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
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如何判断是否加入了合适体积的Matrigel:
我们只需用一张格子纸就能知道自己的移液枪调整到多少能正好把下孔填满。
如上图所示,垂直透过每个孔看下面的格子纸,如果格子被缩小了,那么就说明胶没加满,格子被放大了,那么胶就加多了,格子没发生什么变形,这才是刚刚加满下孔的状态。
2、凝胶
1.盖上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盖子。
2.准备一个10cm的培养皿,放入浸过水的纸巾,制成一个湿盒。
3.将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放入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
4.将整个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静置30分钟左右,等待胶凝结。
5.等待同时准备细胞悬液。
3、铺细胞
加入细胞的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要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和使用数量进行预实验。
获得最佳比例的细胞密度。
我们今天的实验使用HUVEC细胞,每孔种10000个细胞即可。
1.准备密度为2*105cells/ml的细胞悬液,充分混匀。
2.将胶已经凝固的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从湿盒中取出。
3.每孔加入50μl的细胞悬液,注意保持枪头垂直在上孔的上方,不要接触下孔的凝胶。
可以使用排枪。
4.同样用格子纸查看是不是加了足够量的液体,如果没有,加入无细胞的培养基,使上孔液体正好加满。
5.盖上盖,静置,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会沉下去落在Matrigel 的表面。
4、采集图像并统计结果
可以按照细胞的生长速度定时采集图像,并且对其成管长度,覆盖面积,成环数,结点数进行测量和记录,并且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5、免疫荧光染色
根据需要,可以对成管结果进行免疫荧光染色。
小心的移除上孔内培养基,注意不要碰到胶或者细胞网络。
加入50μl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的calcein (12.5 µl calcein stock 1 µg/µl),使其终浓度为 6.25 µg/ml(1:160)。
在室温下避光孵育30分钟。
使用PBS清洗三次,注意,PBS要缓缓加入上孔,以免冲击掉细胞。
使用485 nm/ 529 nm进行免疫荧光成像。
实验优势
1.这个实验方法能节省更多基质胶,降低实验成本;
2.分上下孔的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能去除凹液面,使成像效果更好。
图五成像对比
(左侧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无凹液面,整个视野成像清晰;右侧96孔板有凹液面,中间清晰周围模糊。
)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