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界限之司法认定_董桂文
- 格式:pdf
- 大小:529.97 KB
- 文档页数:5
《刑事合规制度下单位行贿罪的规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刑事合规是每个单位和组织必须遵循的准则。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单位行贿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单位行贿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刑事合规制度下,对单位行贿罪的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刑事合规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单位行贿罪的规制问题。
二、单位行贿罪的定义及危害单位行贿罪,指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等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以财产或其他手段向国家工作人员、其他公务人员或特定关系人行贿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了其他守法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
三、刑事合规制度下的单位行贿罪规制(一)刑事合规制度概述刑事合规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单位行贿罪的规制中,刑事合规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法律法规首先,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单位行贿罪的定罪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大对单位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引导和监管,确保企业依法经营、守法经营。
(三)强化企业内部合规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行贿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处罚措施。
同时,要加强员工法治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行贿行为的危害性。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举报行贿行为。
(四)加强监督与惩处力度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发现的单位行贿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同时,要加大对单位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对于情节严重的单位行贿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了获取某项业务合同,向相关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在刑事合规制度的规制下,该公司被依法查处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在刑事合规制度下,单位行贿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作者:黄剑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08期引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很多单位及其负责人,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或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不惜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乃至犯罪手段,向国家工作人员或是其他有业务往来的单位、管理者输送经济利益,以达自己的非法目的。
单位行贿罪和行贿罪是《刑法》贪污贿赂犯罪中两个重要的罪名,由于市场主体的多重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贿主体的认定以及对一个行贿行为认定为个人行贿还是单位行贿存在诸多困惑和疑虑。
案情简介2005年至2009年期间,某市医疗器械公司经理滕某某、有关负责人唐某某为取得中心血站的采购合同,违反国家规定,给予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唐某、某市中心血站站长何某、某区血液中心主任罗某回扣、好处费等共计350000元的财物。
承办该案的人民检察院最后以行贿罪向法院提起公诉,一审法院认为滕某某、唐某某构成行贿罪,并判处相应的刑事处罚。
分歧意见本案中对认定某医疗器械公司经理滕某某、有关负责人唐某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事实没有异议,但是对此部分犯罪性质如何认定,以及适用法律方面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滕某某、唐某某的行为构成单位行贿罪。
理由是本案的行贿主体是单位。
客观方面表现为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贿行为。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二是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
具体到本案中,该市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依法成立的法人企业,符合单位行贿罪的主体要求,滕某某、唐某某违反国家规定,给予有业务往来的中心血站领导回扣以及好处费,是完全根据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利益实施的,通过行贿所得的好处利益也是由公司所有,且其行贿有关财物也是公司所有,并非私人财物。
因此,应当以单位行贿罪追究某医疗器械公司滕某某、唐某某的刑事责任。
法考刑法:行贿与受贿行为的罪名认定及区分刑法中的三对行贿与受贿行为的罪名不是很好认定和区分,这三对罪名是:(1)行贿罪与受贿罪;(2)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3)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这三对罪名在两大考试中都是重点、疑难、每年必考的罪名。
1.犯罪主体:(1)3个行贿罪的犯罪主体均为一般主体,国家工作人员也能构成此罪。
(2)3个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各不相同。
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注意:此处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没有编制,但确实在从事公务的人。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
这两种人的共同特征是都必须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受贿。
这种职务通常是管理、经手、保管这样的职权,而不是普通的劳务工作。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比较复杂,包括三种人:1)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人;2)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3)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人。
这些人可以被统称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身边人(不限于枕边人),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朋友、情妇、情夫,也包括他们的司机、秘书、甚至保姆。
能够要挟国家工作人员,使之为其办事的人,由于其对国家工作人员确实有影响力,所以也属于这种身边人之列。
总之,对这三个罪的犯罪主体都要进行实质解释。
既可以进行必要的扩大解释,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缩小解释。
2.客观要件:(1)三个行贿罪都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相关人员行贿。
请注意,这里的不正当利益不一定是非法的利益。
实体合法,但是程序非法的利益也属于不正当利益。
例如,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以使其上报的项目被插队批准(即加快速度)也属于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
为了谋取正当利益而行贿的,不能被认定为行贿类犯罪。
例如,在项目早都应该被批准,但一直被拖延时,如果为了使得项目被正常批准而行贿,则不构成行贿类犯罪。
但受贿者仍然构成受贿类犯罪。
(2)受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都是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对单位行贿罪百科名片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在认定这类案件性质时,要注意对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的界限。
区别在于行贿的主体和对象不同。
主要特征1、本罪的客体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国有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
行贿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向非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给予财物的,不能构成对单位行贿罪。
2、本罪的主体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无论是自然人主体还是单位主体,都是一般主体。
即任何已满16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任何所有制性质的单位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3、本罪的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对于不正当利益的含义,199 9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
”至于谋取的不正当利益是归个人,还是归单位以及谋取的不正当利益是否得到,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4、本罪的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
二是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
另外,本罪中所指的财物必须是具有物质性利益的,并以客观形态存在的一切财物,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属于商品范畴。
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个人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2.个人行贿数额不满10万元、单位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2)向3个以上单位行贿的;(3)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行贿罪立案标准是什么(贿赂非国家工作人员罪量刑标准)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一、行贿罪的认定(一) 《刑法》规定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二) 本罪与非罪的认定鉴于在经济交往中,一些单位或个人不顾国家规定,采取对参与经济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这些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手段,为这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大开方便之门,实行不公平的竞争,达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同第1款规定的行为具有同样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本条第2款规定: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即这种行为也构成行贿罪。
为了区分本罪与非罪的界限,本条第3款专门强调: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这就是说,如果同时具备被勒索给予财物和没有得到不正当利益两个条件,不能以行贿论处。
如果行为人系由于被勒索而给予财物的,但是行为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的,仍应以行贿论处。
二、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一) 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给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实施这种行为,意图谋取不正当利益。
行贿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不正当利益是针对正当利益而言的,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不应当得到的利益,包括非法利益。
例如:行贿人为了走私而行贿于海关人员;为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而行贿于工商人员、技术监督人员;明知自己或者他人不符合升学、招工、提职、农转非的条件而行贿于有关人员;为了减、免税而行贿于税务人员等。
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界限之司法认定 广大朋友们,关于“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界限之司法认定”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单位行贿罪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新增的罪名。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行贿罪,系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于单位行贿罪的罪名,多数观点认为本罪是一个独立罪名,但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单位行贿犯罪和自然人行贿犯罪都属于行贿罪,即“单位行贿罪”不是独立罪名,单位行贿犯罪的罪名就是“行贿罪”。
⑴之所以存在这种观点,是因为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极其相似,两罪在犯罪主观方面都是出于直接故意,且都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在犯罪客观方面都表现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等行为。
从法律规定看,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的明显区别是犯罪主体不同。
行贿罪的主体是自然人,而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
一般情况下,自然人与单位的区分是明确的,即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行贿的为个人行贿,为了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行贿的为单位行贿。
⑵不过,“单位”是法律拟制主体,其自身在客观上不可能做出任何行为,故其所做出的任何行为皆需由个人之力而付诸实施。
那么,在一些竞合情况下,个人实施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便会成为问题争议之所在。
进而言之,在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重合或交叉等情况下,认定行贿犯罪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单位利益便存在困难。
一、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的认定争议 对于行贿罪和单位行贿罪界限的认定,主要在以下四种观点上存在争议。
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的若干界分问题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罪名,两罪所对应的刑事责任也存在较大区别——单位行贿罪法定最高刑为五年有期徒刑,且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率较高;而行贿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明显较单位行贿罪更重。
此外,在追诉起点上,单位行贿构成犯罪的金额(一般20万元,法定情形下10万元)也要比行贿构成犯罪的金额(一般3万元,法定情形下1万元)要高。
因此,两罪的准确界分对于行为人的量刑有着重大影响。
司法实务中,在认定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时,可能存在以下角度的分歧。
一、单位负责人自行决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能否代表单位意志无论是行贿罪还是单位行贿罪的成立,都需要自然人去实施“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这一行为。
这一行为体现的是自然人的意志还是单位意志,是区分两罪的首要标准。
由于犯罪行为所天然具有的隐蔽性,在司法实践中,即便是有多位股东、高管的公司、企业,在需要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时,也往往由实际控制人或者负责人自行决定,最大限度地限制知情和参与人员的范围,而尽量避免与其他股东、高管按照公司决策程序进行共同商议。
我们认为,单位作为法律上拟制的人格,其犯罪意志均体现自具体的自然人意志。
单位实际控制人或者负责人在为公司利益履行职务时,无论是否合法,其意志均可代表单位意志。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单位意志可以体现为“由单位集体研究决定”,也可以体现为“由单位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其他人员决定、同意”。
上述内容虽然规定在涉走私刑事案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但单位犯罪的认定规则本属于刑法总则范畴,故在其他种类罪名的单位犯罪认定时,亦可适用上述司法精神。
即,具体到个案中,不能以行贿行为系个人决定或者实施,未经集体研究或者单位决策程序通过为由而简单否定单位行贿罪的成立。
二、行贿款来源于个人,是否影响单位行贿罪的成立一般而言,单位行贿既然体现单位意志、为单位谋取利益,则行贿款这一犯罪成本也应当来源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