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2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2.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
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7.渗透流速: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
8.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段时间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
9.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0.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11.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
12.流线: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的流向与此线相切。
二、填空1.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2.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3.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
4.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
5.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
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愈强。
6.流网是由一系列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
7.如果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径流强度,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大小。
8.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水头线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9.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三、判断题1.当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汇聚。
(√)2.两层介质的渗透系数相差越大,则其入射角和折射角也就相差越大。
( √ )3.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
( √ )4.在渗流场中,一般认为流线能起隔水边界作用,而等水头线能起透水边界的作用。
( √ )5.渗透流速是指水流通过岩石空隙所具有的速度。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学习目的和要求:深入理解和掌握达西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会绘制流网图。
了解饱水粘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达西定律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之一。
4.1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关概念:渗流、渗流场、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稳定流、非稳定流。
1.达西定律(1)1856年达西通过实验得到达西定律。
实验在沙柱中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得:(2)达西定律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V=KI(3)微分形式:式中:负号表示水流方向与水力梯度方向相反,水流方向(坐标方向):由水位高→低;而水力梯度方向:由等水位线低→高。
(4)在三维空间中(向量形式):若用标量表示,的三个分量分别为:;;;2.渗透流速(V)有效孔隙度(n e)——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
实际过水断面面积:ω’=ωn e(n e<n)渗透流速V与实际流速u之间的关系为:3.水力梯度(I)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4.渗透系数(K)渗透系数——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关系:(1)I为定值时,K大,V大;K小,V小(V=KI);(2)V 为定值时,K大,I小←→等水位线疏;K小,I大←→等水位线密。
渗透系数可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K大→渗透性强;K小→渗透性弱。
5.适用范围达西定律:V=KI,V与I的一次方成正比→线性渗透定律。
适用于层流:Re<1~10(详见地下水动力学)。
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都服从达西定律。
4.2 流网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断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流网的画法: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稳定流)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1)首先根据边界绘制;(2)流线由源指向汇;(3)河间地块流网图。
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1)两层介质;(2)两块介质;(3)流线与岩层界面斜交。
3.含水层中存在透镜体时的流网4.3 饱水粘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主要存在三种关系:(1)V—I为通过原点的直线,服从达西定律;(2)V—I不通过原点:a. V=0,I<I o;b. V>0,I>I o;(3)V—I通过原点:a. 曲线,I<I o;b. 直线,I>I o;思考题(略)。
第四章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流(渗透)。
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
由于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介质的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远较地表水为缓慢。
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作层流运动。
在具狭小空隙的岩石(如砂、裂隙不很宽大的基岩)中流动时,重力水受介质的吸引力较大,水的质点排列较有秩序,故均作层流运动。
水的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为紊流运动。
作紊流动时,水流所受阻力比层流状态大,消耗的能量较多。
在宽大的空隙中(大的溶穴、宽大裂隙),水的流速较大时,容易呈紊流运动。
水只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
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称作非稳定流。
严格地讲,自然界中地下水都属于非稳定流。
但是,为了便于分析和运算,也可以将某些运动要素变化微小的渗流,近似地看作稳定流。
4.1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1.1 达西定律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达西(H. Darcy )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线性渗透定律。
实验是在装有砂的圆筒中进行的(图4—1)。
水由筒的上端加入,流经砂柱,由下端流出。
上游用溢水设备控制水位,使实验过程中水头始终保持不变。
在圆筒的上下端各设一根测压管,分别测定上下两个过水断面的水头。
下端出口处设管嘴以测定流量。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I K Lh K Q ωω== (4—1) 式中:Q ——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即为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h ——水头损失(12h H H =−,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 ——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 ——水力梯度(相当于h /L ,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K ——渗透系数。
此即达西公式。
从水力学已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 等于流速V 与过水断面ω的乘积,即:Q V ω= (4—2)即/V Q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