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秋分节气 手抄报
- 格式:docx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
班级 姓名
历史传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
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气候特点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
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节气习俗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 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 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 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 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 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成 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 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 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秋分秋分(autumnal equinox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节气由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竖蛋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气候特点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
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2018秋分手抄报内容精选2018年秋分节气手抄报素材【2018秋分手抄报内容精选 2018年秋分节气手抄报素材】2018秋分手抄报内容精选 2018年秋分节气手抄报素材【秋分是什么意思】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三候】2018秋分手抄报内容精选 2018年秋分节气手抄报素材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的气候特点】2018秋分手抄报内容精选 2018年秋分节气手抄报素材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
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
文学创作气候现象节气介绍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秋分小报《秋夜诗》(南北朝)沈约月落宵向分,紫烟郁氛氲。
曀曀萤入雾,离离鴈出云。
巴童暗理瑟,汉女夜缝裙。
新知乐如是,久要讵相闻 。
作者简介: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
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
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太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
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二十四节气绘画秋分丰收节大龄《秋分丰收节》二十四节气绘画适合9——12岁的小朋友1.仔细观察丰收的图片2.通过百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3.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芒种4.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素描纸、马克笔、勾线笔、卡纸、剪刀、双面胶一转眼这就秋分了,它是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这一天全球的白天和夜晚是等长的,“分”意思还有一层是平分了秋季,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这天后,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加长,温差也会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这一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格外紧张。
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丰收的画吧!【第一步】在素描纸上起稿并勾线【第二步】把叶子画上,画的时候注意遮挡关系【第三步】画上叶子的叶脉,注意叶脉是平行叶脉【第四步】用细勾线笔画上暗面部分【第五步】在卡纸上画上边框装饰【第六步】把素描纸上的剪下来贴到卡纸上,剪的时候留个边好剪很多【第七步】用马克笔画上七星瓢虫装饰画面,认真写上文字,调整画面,作品完成。
1、在创作中,同学们观察了秋天的各种图片,通过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本课的主题。
2、在画面中,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用素描的创作手法画出了丰富的画面,生动又富有童趣,充满了立体与平面结合的视觉美。
3、通过百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小朋友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并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美丽和神奇。
4、同学们了解秋分、丰收节以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了解这一历史文化对我国的意义,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
故秋分也称降分。
2018年
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
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
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秋分习俗
秋分的气候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不过由
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
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所
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2、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
“秋碧蒿”。
含义 3.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
秋牛图的。
4.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
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
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
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
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