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有理数的乘法2
- 格式:ppt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20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实数的概念后,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而总结出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对于实数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负数的乘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有理数的乘法。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有理数的乘法。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有理数a和b,如何计算它们的乘积?2.呈现(10分钟)呈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法则的规律。
让学生尝试解释乘法法则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3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分层训练(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3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分层训练(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3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分层训练(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2。
3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1.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____________.(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即____________.(3)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____________.2.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若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___,则积为正;若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___,则积为____________.A组基础训练1.计算(-2错误!)×(-3错误!)×(-1)的结果是( )A.-616B.-5错误! C.-8错误!D.5错误!2.在计算(错误!-错误!+错误!)×(-48)时,可以避免通分的运算律是()A.加法交换律 B.乘法交换律C.乘法分配律 D.加法结合律3.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A.-6×(-5)×(-3)×(-2)=180B.(-36)×(错误!-错误!-错误!)=-6+4+12=10C.(-15)×(-4)×(+错误!)×(-错误!)=6D.-3×(+5)-3×(-1)-(-3)×2=-3×(5-1-2)=-6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对相反数的积可能为0B.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不为0C.绝对值和倒数都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1D.多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取决于负因数的个数5.在算式1.25×错误!×(-8)=1。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3.能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4.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难点:能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练习,并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奠定基础.算一算:(1)(–7)×2=(2)(–5)×(–3)=(3)8×(1–4)=(4)0×(–12)=师:想一想它们是如何计算的呢?预设答案: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结果仍然是0.追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预设答案: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律,为接下来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奠定基础..置,积不变.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提问:引入负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环节二 探究新知【探究】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7)×8=8×(–7)=(2)[(–4)×(–6)]×5(–4)×[(–6)×5](3)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答案:第(1)组:(–7)×8=8×(–7)把两个有理数的位置交换,乘积不变.第(2)组:[(–4)×(–6)]×5=(–4)×[(–6)×5]=三个有理数相乘,不管是先乘前两个数,还是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第(3)组:==一个有理数乘上两个有理数的和,结果等学生独立计算,观察后思考并交流反馈..通过计算并观察算式的特点,找到算式中蕴含的特点与规律,为接下来将乘法的运算律拓展到有理数范围做铺垫.于这个有理数分别去乘这两个有理数,然后再把积相加.【小组合作】(1)在有理数运算中,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们换一些数试试吧;(2)全班展示交流.【归纳】预设答案:乘法的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有理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有理数相加,积不变.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个有理数同两个有理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有理数分别同这两个有理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乘法的运算律如下:乘法交换律:ab =ba 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 (b +c )=ab +ac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做一做】计算:(1);(2).预设答案:(1)解:原式==20+(–9)=11.(2)解:原式=学生小组合作,互相换一些数再计算,并反馈.归纳有理数范围内的乘法的运算律.学生独立计算.通过应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计算,巩固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 应用新知【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1如何计算?分析:可以将写成,然后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答案:解:原式例2计算,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A.B.C.D.分析: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为:a (b +c )=ab +ac答案:A认真观察并思考.观察后思考,说一说.通过讲解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算律的使用场景,加深对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环节四巩固新知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在计算中,应用了乘法( )A .交换律B .结合律C .结合律和分配律D .交换律和分配律答案:A2.算式–25×14+1×14–39×(–14)=(–25+18+39)×14是逆用了( )A .加法交换律B .乘法交换律C .乘法结合律D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答案:D 3.计算.(1);(2);(3);(4).答案:解:==(–1)×(–5)=5.解:==15–10=5.解:==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9+24=15.解:===.环节五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及收获.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回顾梳理知识的好习惯.环节六布置作业教科书第54页习题2.11第1、3题.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加深认识,深化提高.。
《2.3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有理数的乘法。
内容解析:这节课是浙教版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有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正有理数及其运算,初中阶段学习了负数后的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本节课的核心,难点在于探究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在数轴上物体的运动来突破重点,正确理解法则中的含义来突破难点.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对于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可以按三个阶段来完成:(1)正有理数乘法;(2)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的乘法;(3)负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的乘法,从而引出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法则。
运算反思中推衍新的概念——倒数。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 学生要在在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探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学生在观察、反复实践感悟中逐步归纳、概括出运算法则并作出合理解释。
目标解析:1.通过回顾小学到初中数系扩充的历程,结合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节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有理数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2.借助蜗牛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探寻数与式之间的一些等量关系。
3.通过对等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共性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并且与正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类比,从而加深理解。
4.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探寻并完善乘法法则。
5.通过运算推衍出新的概念——倒数,并探寻倒数运算过程的合理性问题。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2.1 有理数的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涉及绝对值相减、确定和的符号,容易发生差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注意:异号两数相加时,是较大加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加数的绝对值. ●有理数加法的数轴表示,更直观地反映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困惑是什么? . ●经过以下《基础能力测试》的测试,我得了 分,等级属于 .(不低于45分为优秀,不低于40分为良好,不低于30分为合格,30分以下为不合格)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用“>”、“<”或“=”填空:(1)5+(-17) 0. (2)(-3.7)+(-5) 0. (3)(-10)+(+10) 0.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下列等式成立.(1)( 3)+(-13)=-10. (2)(-7)+( 7)=0. (3)(-11)+( 16)=+5. 3.直接写出结果: (1)(-1)+(+2)= . (2)(-17)+(+9)= . (3)-3+0= .4.某次测身高,以150cm 为基准,身高为:小慧–7cm ,小明 0cm ,小华 +15cm ,则小慧的实际身高为_______ cm ,小明的实际身高为_______ cm ,小华的实际身高为_______ cm.5.所有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与最小的正整数的和为 .6.数轴上一只蚂蚁,从原点出发,向左爬行6个单位,又向右爬行10个单位,最后这只蚂蚁在数轴上所在的点所表示的数为 ,用算式表示为 . 二、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7.如果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 ( ). A.一定都是正数 B.一定都是负数 C.一定都是非负数 D.至少有一个正数.8.如果a 与-2的和为0,那么a 是 ( ). A.2 B.21 C.-21 D.-2.9.某天股票A 开盘价为10元,上午11:30时下跌0.8元,下午15:00收盘时上涨0.3元,则股票A 这天的收盘价是( ).A.10.5元B.9.5元C.11.3元D.10.3元 10.若a =3,b=2,则a+b 的值是 ( ).A.5B.1C.5或-1D.-5或1 三、解答题 (共20分)11.(6分)计算:(1)(-50)+(-10) (2)(+6.8)+(-3.2) (3)(-341)+(+232)12.(4分)放学做值日时,李敏把桌子向前移动50㎝,扫完地后把桌子向后移动40㎝.若规定向前移动为正,请列式计算该桌子相对于原来的位置.13.(6分)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写出运算结果. (1)(-1)+(+3) (2)(+5)+(-7)14.(4分)小强与小花两人手里各拿着一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有理数a 、b ,小强说:“我这个a 的绝对值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