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有理数的乘法(1)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0
§1.4.1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教材教学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新课标人教版7年级上册§1.4.1的内容,是继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区别就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因此,探讨并理解积的符号规则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本节教材设计了一个蜗牛爬行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有自身体验感悟的探究,以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但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此不好理解,让“前”、“后”、“左”、“右”搞得晕头转向,不利于学生的心理认同.本来,乘法法则就需要学生做到认同即可,它本身不是什么严格的逻辑关系,因此,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就是成功.基于此,笔者选定前一节的加法为教学的契合点,借助小学学过的乘法的意义以及生活常识,从合情推理的角度,引发学生的猜想,以突破负数与负数相乘规则的难点,顺乎其理,学生学得蛮有情趣.把本节教材的引入背景变成验证所发现的规则的小问题,相互依托,收到良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数学思考: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3、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4、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及应用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和积的符号的确定【学情分析】:我教学的班是走读班,学生来自滨州市区,整体素质较高,思维较活跃,学生对小学里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掌握得较好,也有了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 另外,通过进入初中学段近两周的研讨性学习,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我的鼓动下,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相互欣赏的气氛较浓.但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如和的理解须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来加深认知体验,这也成为本课探究讨论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1、温故引新.(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上一节已经处理过的问题引入课题,给学生轻松快意之感,便于激发学生的状态,状态是效率的保证.同时,通过老师的适时发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师(屏幕展示):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熟悉:(-3)+(-3)=?(-3)+(-3)+(-3)=?(-3)+(-3)+(-3)+(-3)=?(-3)+(-3)+(-3)+(-3)+(-3)=?……生(情绪高涨):分别是-6,-9,-12,-15,师:能否换一种形式表达?生1:能,可以用乘法,(-3)+(-3)=(-3)×2;(-3)+(-3)+(-3)=(-3)×3;(-3)+(-3)+(-3)+(-3)=(-3)×4;(-3)+(-3)+(-3)+(-3)+(-3)=(-3)×5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1:小学学过,昨天也做过,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加法,师:同学们怎么认为?生:就是这样想的师:那看来今天的学习会很轻松生(惊讶):为什么?师:因为同学们都很聪明呀!生:噢,老师忽悠我们2009个师:不是忽悠,老师相信同学们会做得很好,再来看一个问题:(-3)+(-3)+……(-3)=?生(全体脱口而出):(-3)×2009= -6027师:我说聪明吧,连这种负数参与的乘法都会算了,那这个结果对吗?有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到底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理数的乘法.2、拾级而上师:刚才的(-3)×2= -6,谁能借助生活常识解释一下?生2:一个人做错了两道选择题,每题3分,这个人就被扣掉4分,记作-4,生3:一个人做买卖,第一次赔了3万元,第二次又赔了3万元,他一共赔了6万元,记作-6生4:足球联赛活动中,输一场球记-3分,若甲队连续输了两场,就记作-6分.……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若是(-3)×4= -12?生5(争先恐后):生2的做错2道题改成做错4道题就行;生3改成连续4次赔3万元就行;生4的甲队连续输4场就行……师(趁势而入,夸张一下):看来(-3)×2009= -6027也能解释了,就是一个人做错了2009个选择题、一个球队连续输了2009场、一个人做买卖连续2009次配了3万元,……生(全体):哈哈大笑,那这个同学、这个队、这个生意人命运也太惨了!师:一个人、一个球队如果缺少努力的话,如果不在失败中找到原因,一错再错、一败再败、一赔再陪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并不是命运不济啊!我们同学们可不做这样的人、这样的球队,是吧?生(全体):是!3、乘胜追击师:根据刚才的认识,(-3)×1,(-3)×0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生6:(-3)×1就是1个-3,结果当然是-3了,(-3)×0就是一个-3也没有,应该等于0.师:同学们说呢?生:对,应该是这样师(大屏幕展示):我们通过前面的认识,一起看一看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没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而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展示屏幕上的红色箭头部分)共识:因数-3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分别为4、3、2、1、0,它们依次减少1;积分别为-12、-9、-6、-3、0,它们由小到大依次增加3.师:请看下面的式子,你能猜想出计算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3)×(-1),(-3)×(-2),(-3)×(-3),(-3)×(-4)各是多少?生(若有所思,迟疑不决):师(等待):……生(若有所悟,纷纷举手):生7:我是这样想的:由前一组算式的规律发现:第二个因数减少1,积就增加3。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 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3、能计算多个有理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稳固:〔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2〕计算: 3X2= 3X0= 3X = X =2、引入负数后,有理数的乘法有几类?又应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在数轴上,向东运动2米,记作+2米;向西运动2米,记作-2米。
例:(1):2x3其中2看作向东运动2米,“x3〞看作沿此方向运动3次,用数轴表示如下:2361230 1 2 3 4 5 6结果怎么样呢?〔向西运动了6米〕所以2x3=6[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按照〔1〕的方式完成〔2〕—〔5〕(2)〔-2〕x3(3)2x(-3)(4)(-2)x(-3)(5)(-2)x0 ,0x3 , 0x(-3) , 2x0〔学生小组汇报〕2、从上面一组题中,同学们觉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有没有规律可行?建议大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2)积的绝对值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时间〕学生答复,老师完善,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利用数轴不仅前后知识加以联系,还形象的表达出有理数的乘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加深理解,同时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1:1、确定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
〔教师任意说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口答这个算式的积的符号,最后归纳计算步骤。
〕2、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计算,初步熟悉运算法则。
三、稳固练习1、计算6×(-4)= (-8)×(-1 )=(-0.5)× = (-3)×(- )=教师说明:在最后一个运算中我们得到了(-3)×(--)=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点评稿本节课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归纳“变号规律”,得出“负负得正”,引导学生经历用“变号规律”归纳和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而通过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解决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以及实际情景问题如“登山问题”等让学生感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学生观察、发现、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总结等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整节课凸显以下特点:1类比探究式引课,教与学有的放矢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使学生明确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对象,以及要获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积),也要从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两方面来探究为下面探究、归纳负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的得出给出了方向,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方向目的性更强2 归纳探究、培养学科精神本节课通过运用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进而归纳、验证、提炼出了变号规律,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价值体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学科的理性精神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3经历、体验学习方式,积累活动经验本节课设计的初衷就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经历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建立数感和符号感;体验类比、分类谈论思想、经历不完全归纳法和合情推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4 教学设计精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本节课运用了人教版合情推理方式,归纳出“变号规律”,得出“负负得正”,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的兴趣总体而言:执教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探索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衔接自然,符合课标理念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变号规律”再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得出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综合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和发展作业的分层布置,体现了“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的教学任务。
第九讲1.4.1有理数的乘法【学习目标】1.会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初步体会“分类”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基础知识】一、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上述所有算式,可以归纳如下: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正数乘负数,积是负数;负数乘正数,积也是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一般地,我们有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注意:1.有理数乘法运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定符号,第二步,定数值;2.两个数相乘,直接按照乘法法则。
3.多个数相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相乘。
或者先确定整体的符号,再将这些数的绝对值相乘。
4.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结果一定为0.二、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1.注意是乘积为1,要与相反数的概念区分开来;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符号一定是相同的;3.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有:1、-1;4.0没有倒数.三、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乘法交换律: ab=ba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乘法结合律: (ab)c=a(bc)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分配律: a(b +c) =ab +ac注意:1.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为“⋅”或省略.2.在遇到多数相乘的时候,注意寻找乘数为“0”或者互为相反数的因数,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公式的正用与逆用.【考点剖析】考点一: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例1.下列计算正确的有( )①(-3)(-4)-12⨯=;②(-2)5-10⨯=;③(-41)(-1)41⨯=;④0(-5)-5⨯=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考点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例2.在1-,2,3-,4-,这四个数中,任意三数之积的最大值是( )A .6B .12C .8D .24考点三:倒数例3.314的倒数是( ) A .43 B .413 C .74 D .47考点四: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例4.下列运算过程中,有错误的是( )A .(3﹣412)×2=3﹣412×2 B .﹣4×(﹣7)×(﹣125)=﹣(4×125×7)C .91819×16=(10﹣119)×16=160﹣1619D .[3×(﹣25)]×(﹣2)=3×[(﹣25)×(﹣2)]考点五: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例5.王叔叔将“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化为实际行动,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他以10000步为标准,超过的记作正数,不足的记作负数,记录了一周上下班的步数情况如下表,若王叔叔平均每步0.75米,请你计算本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王叔叔上下班共步行了多少米( )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步数1200+ 800- 1600+ 500+ 0A .2500B .10500C .52500D .39375 【真题演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乘积为1B .所有的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C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0D .n 个有理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2.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a <1B .b -a >0C .ab >0D .1-b <03.一根电线长120米,截去13后,还剩( ) A .3593米 B .40米 C .60米 D .80米 4.数123-与37-的关系是( ) A .互为相反数 B .互为倒数 C .绝对值相等 D .互为负倒数5.算式(﹣48)×0.125+48×118可以化为( ) A .-48×(﹣18+118) B .48×(18+118)C .48×(﹣18+118)D .48×(﹣18﹣118) 6.已在18x -=,3y =,x y x y +=+,则xy = __________.7.绝对值小于4.5的所有整数的积为_____.8.经调查,某班的45名学生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占40%,则该班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有______名.9.已知mn 、互为倒数,a b 、互为相反数,则-a mn b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 ; 10.计算11112462⎛⎫+-⨯= ⎪⎝⎭__________. 11.计算:(0.25)(25)(4)-⨯-⨯-12.学习有理数的乘法后,老师给同学们这样一道题目:计算:2449(5)25⨯-,看谁算的又快又对,有两位同学的解法如下: 小明:原式=12491249452492555-⨯=-=-; 小军:原式=24244(49)(5)49(5)(5)24925255+⨯-=⨯-+⨯-=-; (1)对于以上两种解法,你认为谁的解法较好?(2)受上面解法对你的启发,你认为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有,请把它写出来;(3)用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法计算:1599(8)16⨯-.【真题演练】1.0.2-的倒数是( )A .15B .15- C .5 D .5-2.若m <n <0,则()()m n m n +-( )0A .<B .>C .=D .≥3.四个各不相等的整数a b c d 、、、,满足9abcd =,则+++a b c d 的值为( )A .0B .4C .10D .无法确定4.如果a 、b 、c 为有理数,且1a b c a b c ++=-,则abc abc 的值为( ) A .-3 B .1 C .-1 D .35.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A .6(5)(3)(2)180-⨯-⨯-⨯-=B .111(36)()641210693-⨯--=-++= C .11(15)(4)()()652-⨯-⨯+⨯-= D .3(5)3(1)(3)23(512)6-⨯+-⨯---⨯=-⨯--=-6.﹣3的相反数与﹣0.5的倒数的和是_____.7.用简便方法计算:()2499525⨯-=_____ 8.若a ,b 是整数,且24ab =,则+a 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9.若整数a 、b 、c 、d 满足abcd =21,且a >b >c >d ,则|c ﹣a|+|b ﹣d|=_.10.一家商店某件服装标价为200元,现“双十二”打折促销以8折出售,则这件服装现售___________. 11.25×(34)-(-25)×(12)+25×(14-)12.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后,薛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计算:()57181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名同学给出的解法如下: 小强:原式115192081857516162=-⨯=-=- 小莉:原式()()()15151718718857516162⎛⎫=+⨯-=⨯-+⨯-=- ⎪⎝⎭ (1)对于以上两种解法,你认为谁的解法最好?理由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2)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如果有,用另外的方法把它解出来?。
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课题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会利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推导,通过把加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思想,感悟中小学乘法运算的区别.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的确定.教具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小学已经学过正数与正数的乘法、正数与零的乘法,那么引入负数之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几种情况?处理方法: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的角度去考虑,点拨学生的展示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学生: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例如:3×(-3),(-3)×3,(-3)×(-3)将有理数按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进行分类,体现分类的合理性,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异号两数相乘a.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3=9,3×2=6,3×1=3,3×0=0.规律: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________.b.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3×(-1)=-3,3×(-2)=________,3×(-3)=________.c.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加法的计算和数字的规律变化,观察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1,乘积的变化规律,递推得出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进而推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通过乘法法3×3=9, 2×3=6, 1×3=3,0×3=0. 规律:________________. d .要使c 中的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成立,那么应有: (-1)×3=________, (-2)×3=________, (-3)×3=________. (2)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归纳,得出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的规律. (3)利用(2)中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3)×3=________, (-3)×2=________, (-3)×1=________, (-3)×0=________.规律:________________(4)按照(3)中的规律,填充下格,并总结归纳. (-3)×(-1)=________, (-3)×(-2)=________, (-3)×(-3)=________.结论:负数乘负数________________处理方式:探索规律得到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可能表达的不够准确,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有理数相乘的符号和绝对值的两个规律.师生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活动内容: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一法则吗? 处理方式:先让学生尝试着用字母表示这一法则,教师板书: a>0,b>0,积ab 的符号________; a>0,b<0,积ab 的符号________; a<0,b<0,积ab 的符号________; a<0,b>0,积ab 的符号________; a 与b 中至少有一个0,积ab________. 教师强调法则:在计算时,先看是否零因数,若有零因数,则结果为0;若没有零因数,然后先判断符号后判断其绝对值. 【探究2】倒数 计算:(1)3×13;(2)-3×(-13);(3)45×54. 观察以上各式,你能发现结果有什么特殊性?归纳总结: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则的推导,揭示了有理数运算中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用字母表示法则,体现了字母代替数的优越性.活动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4.1有理数的乘法(1):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所得的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4.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自主学习一:1、自己自主学习p28页到p29页的两个思考: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成负数,积为;负数乘正数,积为;积的绝对值等于的积。
2、阅读p29的思考:负数乘负数,积为;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
总结:两数相乘,同号,异号,并把绝对值。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也就是做题之前,首先确定积的符号。
请讲解(—5)×(—3)(—7)×4例1:(—3)×9 8×(—2) 12⨯(—)(—2) 15222⨯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1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10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1.写出下列数的倒数。
1, —1, 5, —5, 110 ,324,0,—23,100,0.17 ,—0.52.计算:6×(—0.9) (—0.4)×6 (—6)×(—2) (—9)×02934⨯(—)1134⨯(—) —4.8×(—1.25) 100×(—0.00001)1849⨯(—) 53610⨯(—)(—) 342515⨯—107⨯(—0.3)(—)自主学习二:阅读p31页思考,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数?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 ,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 。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 。
例3:计算:591654⨯⨯⨯(—3)(—)(—) 4154⨯⨯⨯(—5)6(—)1.口算:(—2)×3×4×(—1) (—5)×(—3)×4×(—2) (—2)×(—2)×(—2)×(—2) (—3)×(—3)×(—3)×(—3)×(—3)2.计算:(—5)×8×(—7)×(—0.25)5812121523⨯⨯⨯(—)(—)583241523⨯⨯⨯⨯⨯⨯(—1)(—)(—)0(—1)当堂检测: 1.计算:2、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____A.异号两数相乘B.负数减去一个正数C.异号两数相加D.奇数个负因数的乘积3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____A.都是正数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C.都是负数D.都是非负数4.如果a,b 两数的和小于0,两数的积大于0,则a,b__________;5.下列运算错误的是_____ A.(-2)×(-3)=6 B.(-3)×(-2)×(-4)=-24 C.(-5)×(-2)×(-4)=-40 D.(—2)×0=—2 6已知5个数的积为负数,则其中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拓展延伸:)20082007(...)43()32()21).(2(-⨯⨯-⨯-⨯-(3)、数轴上点A 、B 、C 、D 分别对应有理数a,b,c,d ,用“>”“=”“<”填空(1)ac___0 (2)b-a____0 (3)a+b____0 (4)abcd___0;41)54(6)5).(2();41()59(65)3).(1(⨯-⨯⨯--⨯-⨯⨯-)121(...)1991()11001()11011).(1(-⨯⨯-⨯-⨯-(5)(a+b)(c+d)____0 (6)(a-b)(c-d)____0A B C D-2-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