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概述一、学校的概念和性质(一)学校的概念与动物相比,人类之间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最小,自然属性是人类之间最抽象的共同性。
(二)学校的性质1. 学校具有规范性2.学校具有强制性3.学校具有公益性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条件:第一,人类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不通过学校,这些文化就不能被下一代青少年所掌握的程度;第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够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三,文字的出现也催生了学校;第四,国家机构的建立,也在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经验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一)学校的萌芽(二)学校的产生1.在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情况,且伴随着文字的出现,古代东方各国以及我国都相继出现了学校。
2.在古代东方国家,目前发现的最早学校是位于现在伊拉克卡边西亚省尼善尔以南的苏美尔学校。
3.我国的学校早在路今4OOO多年前的五帝和虞舜时期就已出现。
4.无论是古代东方各国还是我国的学校,其基本理念都包括:第一,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三,古代学校不同类型和阶段之间是不连续不系统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制。
第四,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基于政治或宗教利益的严重人身依附关系。
(三)学校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文科中学,与之前的学校相比,文科中学的组织更为规范,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人学标准都更为严格,它标志着现代学校的形成,但组织更为严密的学校系统还没有形成。
2.进人到18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学校出现了新的类型-实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