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光的反射(二)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1
第2节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形成物理观念。
3.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的反射光路图。
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漫反射。
教学准备喷雾瓶、激光笔、蚊香、火柴、水槽、平面镜、硬纸板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活动:激光打靶。
(1)课件展示标靶图片,提问:谁能用激光射中靶心?(2)用手挡住激光,提问:在激光笔和靶心的连线上把光挡住,还有办法射中靶心吗?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用镜子反射的方法射中靶心,并通过喷雾瓶喷洒水雾的方式展示光的传播路径,介绍光的反射。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光的反射。
2.提出问题: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那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答:能看见世间万物,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
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将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和光的反射联系起来。
新知探究一、光的反射定律1.演示实验:在水槽底部中央放一平面镜,水槽内用蚊香制造烟雾以显示光路,用激光笔从各个角度、方向向平面镜发射激光,让学生观察光的轨迹。
(1)你看到了几条光束?分别射向什么方向?讲授:反射面、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当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时,反射光线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演示:改变入射点、入射角、入射方向。
(3)描述反射光线在空间中的位置。
①演示:固定激光笔,旋转水槽,让学生看到从某一角度观察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即反射光线遮挡了入射光线,两线共面。
讲授:我们可以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了,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而且这个平面看似与反射面垂直,那么怎么证明它们垂直呢?我们可以引入一条辅助线——法线,只要能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就可以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所在平面与反射面垂直,即确定了反射光线在空间中的平面位置。
§4.2光的反射教学目的知识要求:1.能辨识出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2.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它正确地画出光的反射光路图.3.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现象.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设计思想1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自制学生实验器材(由废泡沫盒、玻璃板、小平面镜、激光玩具、自制量角器、硬纸片组成)将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从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并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光源、镜子等物品,使学生在利用手边的简易器材大胆探索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思路如何、实验如何进行、如何分析证据得出结论以及如何与别人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体现“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课程理念。
在学生座位设置上,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设计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座位模式,来方便学生上台表演,分组探究与交流,同时也方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去,在探究中给所有学生以正面评价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信心,使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3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的价值。
在认识光的反射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再现生活中与光反射有关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物理。
通过介绍光反射的应用及光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并培养他们应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4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