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性状遗传与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
核外遗传一、名词解释:1.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2.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3.植物雄性不育:4.核不育型:5.质-核不育不育型:6.孢子体不育:7.配子体不育:8.自体受精:9.细胞质基因组10.前定作用11.质粒12.附加体:二、填空题:1、以条斑玉米ijij与正常绿色玉米(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再与绿色玉米IjIj)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配套中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
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S(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N(RfRf)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__________基因组和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的基因型一致,F2代无论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9、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与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常表现明显不同的遗传特点,这主要表现在:⑴(),⑵(),⑶()。
10、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是属于()的遗传现象。
11、红色面包霉缓慢生长突变的遗传是受()决定的12、草履虫放毒型的稳定遗传必须有()和()同时存在,而草履虫素则是由()产生的。
13、草履虫放毒型试验表明,核基因K决定(),而草履虫素则是由()产生的。
高中生物必修2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性状的概念,掌握遗传规律。
2. 理解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性状表现形式。
3. 掌握分子水平上的性状遗传机理。
教学重点:
1. 性状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性状的遗传方式和表现形式。
3. 分子水平上的性状遗传机理。
教学难点:
1. 分子水平上的性状遗传机理。
2. 性状的继承规律解释。
教学内容:
1. 性状的概念和特点。
2. 性状的遗传方式(等位基因和亲代遗传)。
3. 性状的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
4. 分子水平上的性状遗传机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实验,引出性状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学习性状的遗传方式和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学习分子水平上的性状遗传机理,讲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基因对性状表现的影响。
4.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案例和思考问题,总结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机理。
教学评估:
1. 完成性状遗传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 参与讨论和演示性状遗传相关的案例。
3. 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发表自己对性状遗传规律的见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孟德尔遗传实验,激发学生对性状遗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使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表现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植物育种学》(杨存义)绪论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遗传特性稳定、性状一致、特性明显的一定群体。
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二、填空题1.每个作物品种一般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是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2.作物品种可分为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五性系品种。
3. 作物进化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
三、简答题1.优良品种在发展农艺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质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2)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3)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种目标要求要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产潜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适应机械操作的特性等。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p254-255)3. 如果正反杂交试验获得的F1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①性连锁。
②细胞质遗传。
③母性影响。
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答案] X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以纯合显性母本与隐性父本杂交时,F1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以隐性母本与显性父本杂交时,F1代雌性表现为显性,雄性表现为隐性。
因此,只需要考察正反F1代性状表现与性别间的关系。
就可以确定是否属于性连锁遗传。
正反交F1分别进行自交,考察F2性状表现:如果两种F2群体均一致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则属于母性影响;如果两个F2群体分别表现两种不同的性状(与对应的F1一致),则属于细胞质遗传。
4. 玉米埃形条纹叶(ijij)与正常绿叶(IjIj)植株杂交,F1的条纹叶(Ijij)作母本与正常绿色叶植株(IjIj)回交。
将回交后代作母本进行下列杂交,请写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1)绿叶(Ijij)♀ × ♂条纹叶(Ijij)(2)条纹叶(IjIj)♀ × ♂绿叶(IjIj)(3)绿叶(Ijij)♀ × ♂绿叶(Ijij)[答案] F1的条纹叶核基因型为:Ijij,细胞质有两种基因型:+/-。
回交后代遗传组成与表型如下:+(IjIj)绿叶+(Ijij)绿叶-(IjIj)白化-(Iji)白化+/-(IjIj)条纹叶+/-(Ijij)条纹叶(1)绿叶(Ijij)回交后代细胞质全部为正常叶绿体基因+,杂交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分别为:+(IjIj)、+(Ijij)绿色,+(ijij)会产生突变叶绿体基因Æ+/-(ijij)为条纹叶或白(2)条纹叶(IjIj)产生的后代可能有3种细胞质细胞类型,但核基因均为IjIj,即:+(IjIj)为绿色、-(IjIj)为白化苗和+/-(IjIj)为条纹叶。
(3)绿叶(Ijij)细胞质全部为正常叶绿体基因,杂交后代:+(IjIj)、+(Ijij)绿色,+(ijij)会产生突变叶绿体基因Æ+/-(ijij)为条纹叶或白化。
【观评记录】性状的遗传教研组长、初二备课组成员胡凌云:本节课的设计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难度:本节课重点在于掌握基因控制性状这个结论,难点是如何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授课教师想到引导学生以教材豌豆花色和果蝇翅型作为例子不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比较容易探究遗传规律。
【小窍门1】:“无中生有是隐性”;【小窍门2】:“有中化无是隐性” 紫花紫花;【小窍门3】:(教师在学生学会判断显、隐性性状的基础上,结合以上图解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根据根据亲、子代性状确定他们的基因组成)。
(1)根据双亲的性状表现,确定双亲各自的一个(至少一个)基因;(2)根据子代的性状(特别是隐性性状)表现,确定子代的(至少一个)基因;(3)根据子代的基因,确定双亲的另一个基因。
并且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豌豆花色遗传的规律。
2、围绕性状为中心设计:性状遗传的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分析性状的形成原因;得出结论:基因决定性状。
优点:通过观察及图片的引导,学生发现人和生物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
采用灵活的体验、观察附近同学大拇指是否向后弯曲和舌头是否“U”型的卷起等处理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对性状这一名词的理解。
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样的安排既将隐蔽的规律浅显化,易发现,易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
实现对本节课难点的突破。
初二备课组长刘春云:我觉得本节课中的情境导入部分中对于性状这个概念的处理方法:①展示肤色,植物根的长短——形态特征;人体血压、心率、声音——生理特性;通过体验左右手随意交叉--------行为方式。
②引出名词:性状的概念。
③学生提炼性状概念的关键词。
加强对“性状”范畴的理解。
优点:由学生熟悉的生物或是人类个体本身入手,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既容易理解概念,又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相对性状的处理方法:①观察教师和具有典型性的例题,并及时通过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图片。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畜禽的大多数经济性状属于数量性状。
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参数对种畜生产中种畜群的生产性能的保持、对地方品种经济性能的提高、对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等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数量性状的遗传是有规律所循的,虽然在不同群体、在不同条件下、因估计方法不同,得到的参数有所变化,但遗传参数反映的数量性状的基本遗传规律的趋势是一定的。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质量性状的变异一般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但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与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有一定区别。
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类似的、可加的基因控制,呈现连续变异,数量性状的表现还受到大量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
Nilsson-Ehle假说及其发展生物的性状按照其表现和对其研究的方式,可大致分为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和阈性状。
质量性状的变异通常可以区分为几种明显不同的类型,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畜禽重要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已经在上一章中进行了阐述。
在动物生产中所关注的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呈连续性变异,其在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分,这类性状称为数量性状,如奶牛的产奶量、鸡的产蛋量、肉用家畜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羊的产毛量等。
与质量性状相比较,数量性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性状变异程度可以用度量衡度量;②性状表现为连续性分布;③性状的表现易受到环境的影响;④控制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多基因系统。
遗传基础为多基因控制,而表现为非连续性变异的性状称为阈性状。
如羊的产羔数、肉质的分类、对疾病抗性的有无等。
严格说来,鸡的产蛋数、猪的窝产仔数等也属于这一类性状,但其表型状态过多,作为阈性状分析过于复杂,通常近似的将其作为数量性状来看待。
数量性状在畜牧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的解释主要还是基于Yule(1902,1906)首次提出、由Nilsson-Ehle(1908)总结完善、并由Johannsen(1909)和East(1910)等补充发展的多因子假说,也称为多基因假说或Nilsson-Ehle假说。
第一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解释下列名词:1、细菌的转化: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来自供体细菌游离DNA, 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2、Chargaff 第一碱基当量定律:不同物种的DNA碱基组成显著不同,但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的总摩尔数等于胞啶啶(C).即3、Chargaff 第二碱基当量定律:在完整的单链DNA中,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的总摩尔数等于胞啶啶(C).4、启动子(promotor)是结构基因上游的一段DNA序列,是RNA聚合酶和基本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包含着一个转录启始位点和TATA框(TATAAAAG)。
5、内含子和外显子6、增强子(enhancer)是活化因子结合的DNA序列,活化因子与增强子结合后,通过作用位于启动子的RNA聚合酶提高转录效率。
增强子有时与启动子间隔数万个bp。
7、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的DNA序列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序列分割开来,故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8、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分别以两条链互为模板,而合成两条互补新链;每个子代DNA分子含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的方式。
9、复制起点:DNA复制的起始位置,具有特殊的序列,可以被复制先导酶识别。
10、复制子:从起点到终点的DNA复制单位。
四.简答题1、试述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
2、试述DNA复制的一般过程.3、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DNA转录为mRNA 的一般过程。
4、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般过程。
5、试述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6、试述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加工的过程与作用。
7、蛋白质在细胞合成后还有哪些后加工过程?8、图示中心法则,并作简要说明。
遗传学课程复习题第二章细胞遗传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和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
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性状的遗传【学习目标】: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身世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1.尝试用遗传图讲解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学习重、难点】:能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讲解明性状由基因操纵。
【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1.什么是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相对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和“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是相对性状吗?什么缘故?4.生物的性状一样是由____________操纵的,基因位于_______上,由于染色体在细胞内是_______存在的,因此,基因也是_______存在的。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会分开,也随之分开,别离进入两个不同的中。
5.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6.在生殖进程中,亲代的_____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子代,并操纵着子代的__________。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
二、合作探讨1.尝试用今天所学知识确信图4.4-9和图4.4-10中各个个体的基因组成。
得出结论后在同窗中交流。
2.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式分析遗传现象。
如双眼皮的父母可否生出单眼皮的子女呢?三、系统总结1.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操纵生物的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基因为AA或Aa,生物个体就表现为显性性状;基因为aa,生物个体就表现为隐性性状。
四、反思与交流父母与子女在性状上有许多相似的地址,说明父母将性状传递给子女,这种说法对吗?什么缘故?五、反馈检测1.以下属于生物性状的是( )A.动物的毛色B.植物的花色C.人的血型D.三项都是2.下面不属于生物相对性状的是( )A.家兔的白毛和黑毛B.人的身高和体重C.辣椒果实的红色和黄色D.小麦的高秆和矮秆3.一个人是单眼皮仍是双眼皮,决定于那个人的( )A.基因组成B.染色体组成C.DNA组成D.蛋白质组成4.在以下基因组合中,表现出相同性状的是( )和CC 和cc 和DD 和cc5.已知某夫妇都能卷舌,且基因组成都为Aa,从理论上推测,他们生一个小孩,能卷舌的可能性是( )A. 25%B.50%C.75%D.100%6.父亲双眼皮,母亲单眼皮(A为显性,a为隐性),生下的女儿单眼皮,那么父亲的基因组成是( )A.AAB.AaC.aaD.AA或Aa7.某人惯用左手(隐性性状),那么他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基因是( )A.AAB.aaC.A或aD.a提示:不对。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授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3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主干知识,但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之一,涉及的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如何让学生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是授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3、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找概念,锻炼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2、通过精心设问,锻炼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分组展示汇报活动,锻炼表达能力;4、运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
解释生活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认同生物的性状表现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性状遗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脑机能正逐步完善,生理、心里不断发展。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性状”和“相对性状”等概念,并知道了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这对学习本节课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但学生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涉及的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因此,教学设计应立足从学生基础出发,从实例出发,概念教学引导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到提升认识,难点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互助等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教学。
单基因性状的鉴定与分析一、目的要求1.掌握一些单基因性状的鉴定方法;2.掌握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与统计。
二、实验器材用品(一)器材:量角器、直尺、。
(二)试剂:0.9%生理盐水,不同浓度苯硫脲溶液和苯硫脲粉末,ABO血型试剂盒,MN血型试剂盒。
三、内容和方法单基因性状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
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伴性遗传(SL)3大类。
伴性遗传又可分为:X 伴性显性遗传(XD)、X伴性隐性遗传(XR)和Y伴性遗传。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monogenic disease;single gene disorder)是指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所以称为孟德尔式遗传病。
由于人类病症和性状不能如动物或植物那样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其遗传规律,因而必须采取适合于人类特点的研究方法。
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是判断某种遗传病遗传方式最常用的方法。
系谱分析(pedigree analysis)是指将调查某患者家族成员所得到的该病或性状发生情况的资料,按一定格式绘制成图解(系谱)。
对某病或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必须进行多个系谱综合分析后方能作出准确结论。
本实验分析一些完全显性的人体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方式。
实验内容一:观看录像片。
实验内容二:人体单基因性状的调查分析(一)人类色觉性状的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现象属于X伴性隐性遗传(XR),正常为X伴性显性遗(XD)。
我国汉族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7%,女性发病率接近0.5%。
因此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二)免疫学性状的遗传1.人类的ABO血型系统,A型、B型属于AD,O型属于AR,AB型属于共显性遗传。
根椐分离规律的原理,已知双亲的血型,可以推出子女中可能有什么血型或不可能有什么血型。
这在法医学的亲权鉴定上有一定作用,但只能起否定作用,不能起肯定作用。
2.人类的MN血型系统M型、N型属于显性性状不存在隐性性状.MN型属于共显性性状,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两种基因的作用都表达出来,不存在隐性状态,就叫共显性遗传.(三)味觉器官生理机能遗传苯硫脲尝味试验1.原理苯硫脲是白色结晶药物。